新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新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
析
摘要:以互联网和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所传递信息和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它们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打破了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
那么,如何发挥新技术优势,将其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形成最佳教学效果,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目的,应该成为我们积极探究的课题。
关键词:新技术语文教学有效融合效果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课例背景与第一次尝试
《乡下人家》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章按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通过空间、季节和时间的交
替描写,展现了“屋前搭瓜架、门前种鲜花、屋后春笋冒、院里鸡觅食、河中鸭嬉戏、门前吃晚饭、夜静催眠曲”的田园风情。
教学预设中:我想利用新技术给学生展示一组优美的乡下美景图,创设乡村生活的情境,带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近乡下人家,并利用新技术给学生朗读配上背景音乐和图片,希望为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达到阅读教学的要求。
然而,在第一次的教学中,未取得教学效果并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教师关注点转移。
由于我自己本身对设备不熟悉,导致我整个课堂上的关注点转移到了设备的操作上,而非学生的学习程度。
二、学生注意力转移。
整堂课学生的注意力关注的已经不再
是本堂课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他们对平板电脑Ai-school 教学软
件充满好奇,总会用手去点击平板电脑的其他功能。
三、教学效果不显著。
预设中认为运用 Ai-school 教学软件,会取得好的效果,让学生成为主体,出现其乐融融的氛围。
实际情
况却是他们对教师教他们运用平板电脑的热情很高,而平板电脑作
为辅助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行为,学生积极性降低,教学效果不显著。
四、阅读教学走过场。
预设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实际教学中,Ai-school 教学软件代替了传
统的书籍,学生不能够正确地运用平板的切换功能,找不到课文的
原文时常发生,上课的衔接度较低。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学反思和第二次尝试
评课时,团队成员指导我该如何更好地运用新技术为课堂服务,而不是教学流程被技术所牵绊。
根据团队的建议,我从以下
几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重设教学目标,落实教学效果。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中年级段,
学生需要“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初步感受
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因此,在《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重定的教学目
标为了解课文内容,品味优美语言,从而领会、运用作者
的表达方法;通过读中感悟、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感受乡下人家的诗情画意。
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本课的课型结构:激趣导入—启发助学—自主学习—拓展延伸。
二、注重自主学习,突出个性学习。
利用Aischool 教学资源,课前给每位学生发送资源包,里面搜集了大量和课文有关的乡村图景,以及“捣衣”、“纺织娘”、“向晚”等难点词语的解释,还有一些乡村的古诗词积累供学生参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对喜欢的内容有选择的进行学习。
资源包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实现个性化学习,还能够拓宽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知识。
三、利用技术程序,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善于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我增加了“自主学习” 环节,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先扶后放”,我和学生一起重点学习了第二自然段,让学生通过默读,画出自己认为独特迷人的句子,并运用许多的技术程序,激发学生兴趣。
如:1.计时器;2. 投影功能;3.投票功能,随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理解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运用平板电脑的计时功能,在学生总结概括后,适时提出自学要求,运用随机抽取功能抽取学生,让其从三、四、五、六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进行自主学习,这些功能都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四、合理运用技术,融合语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把握好运用新技术的“度”,让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使技术为教学服务。
在“拓展延伸”中,学生根据领会到的表达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写一段话,我充分利平板电脑Ai-school 教学软件的优势,让学生完成小练笔后上传到平台的指定文件夹,同时在电脑上阅读其他学生的作品,并对其评价,最后让获得最高票数的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小练笔。
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感到自己在课堂上的重要性,也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学的平等性。
反思后,我立即第二次尝试,课例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可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仍有以下需要努力的地方:课堂教育机智还不够;如何更好地运用新技术,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与鼓励。
在新技术的环境下,我将不断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新技术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每一位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 新版
2.《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教育科学出版社
3.《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