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为了能了解参与科技创造活动的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将湖南省6所本科院校1648名大学生分为科技创新组和对照组,对其进行测量,发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与未参加的大学生没有显著差异,其创造力倾向主要是受神经质和内外向等人格特质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及其采取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小孩是否愿意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并能预测他们的创造力倾向。
标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创造力倾向;影响因素
一、目的
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一直进行着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中心的各种教育教学改革,近30年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目前,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的方式;二是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方式,如校级科研项目、国家组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等。
创造力倾向即创造力人格,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某种特殊的对创造力发展和创造任务完成起促进或保证作用的个性特征,是创造活动所具有的积极的心理倾向[1]。
它虽然不一定表现出实际的创造行为,但却是创造力发挥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心理保障。
对创造力倾向的研究主要涉及创造力倾向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其中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格特征、家庭教养环境、自我概念等。
这些成果对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但以往的研究没有针对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这一特定活动,并且研究多为小样本的调查和零散因素的影响研究,本文通过比较是否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的有关数据,研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的创造力倾向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希望能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培养大批创造力强的学生提供借鉴作用。
二、方法
(一)样本选择
本次研究在湖南省6所本科院校中,随机选取2009-2012级大学生1648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820人,男生828人,2009级824人,2010级495人,2011级329人,文科生835人,理科生813人,参加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821人,未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827人。
(二)测量工具
1、森克人格问卷成人式(EPQA)[2]。
共包括88个条目。
2、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3]。
共66个项目,11个分量表。
3、佛洛斯特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FMPS)[4]。
该问卷由27个项目组成,包括四个分量表:个人标准(PS)、父母要求(PEC)、担心出错(CMD)、条理性(O)。
采用1—5级记分,得分越高表明完美主义倾向越严重。
4、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5]。
包括50个条目,可测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和挑战性等4项创造性特质,得分越高,说明创造力倾向越明显。
(三)数据采集
本次调查研究采用了问卷测查的形式,测查时统一组织,由课题负责人和各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主持,于2013年5月12日进行集体上机网上测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处理,进行显著性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
三、结果
1、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创造力倾向调查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结果表明,科技创新组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平均分109.84,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与普通大学生比较创造力总分没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各因子得分也没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2、科技创新组与对照组各量表因子差异比较
从表2结果可以看出来,科技创新组大学生与对照组大学生在EPQ量表得分上,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说谎因子均没有显著差异。
在完美主义量表得分中,只有个人标准因子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他均无差异。
在父母养育方式方面,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父、过度保护父4项因子高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
3、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EPQ、父母养育方式、完美主义的相关分析用EPQ、父母养育方式、完美主义等3个量表的因子得分与大学生创造力倾向总分及各因子分作相关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影响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的最显著因素有内外向、神经质,其次是个人标准、过分干涉父。
4、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父母养育方式、人格因素、完美主义各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能更好的研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的预测因子,用两组大学生的创造力倾向总均分与EPQ、父母养育方式、完美主义等3个量表因子做多元回归分析(见表4)。
结果表明:神经质和内外向两因子均影响两组学生的创造力倾向,而过分干涉父,惩罚严厉母进入了科技创新组的回归方程,条
理性、个人标准、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拒绝否认母、过干涉过保护母进入了对照组的回归方程。
四、结论
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平均分为109.84,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与傅早霞调查的520名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平均值108.29分较为接近[6]。
与未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的总分没有差异,因为创造力倾向中的冒险性、好奇性及挑战性属于个性品质,与能力水平没有直接的关系,也不会因为教育程度而有所改变。
结果表明,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学生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父、过度保护父等4项因子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这些大学生受父亲的影响更明显,可能是这部分大学生的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较高,影响力更大,这与社会文化背景是一致的。
父亲采取积极和消极的教养方式,对小孩的影响也是两面的:积极的影响正是这部分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原因,因为父亲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对培养子女的参与意识起到了示范作用;消极的作用造成学生有完美主义的倾向,表现为科技创新组大学生的个人标准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大学生的得分。
个人标准经父亲的严厉要求内化形成,科技创新组大学生的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父2项因子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深层心理学看来,一个受惩罚、拒绝较多,教养严厉的小孩逐渐内化父亲的要求,相信自己永远不够好,所以,他们会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做到完美无缺,用更好的成绩来达到家长的高标准、高要求。
方新研究发现过度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完美主义总分呈正相
关[7]。
他们很清楚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是挑战自己最好的机会。
相关分析发现,EPQ中的内外向、神经质和完美主义中的个人标准与科技创新组的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呈正相关,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过分干涉父因子呈负相关,这说明EPQ、完美主义个性特征和父母教养方式与科技创新组的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神经质、内外向、过分干涉父,惩罚严厉母能预测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创造力倾向。
神经质是人格特质的核心因素之一,它反映了个体在情绪稳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 )上的差异,高分神经质者常常情绪反映强烈,对生活满意度较低,这类人群多表现为焦虑不安、担忧、情绪化,或神经过敏。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Mackninon&Barron认为情绪是否稳定是创造性人格的主要特征[8]。
本研究表示:神经质与创造力倾向呈正相关,这可能是神经质高分者常常自我中心严重,脾气暴躁,表现出较差的宜人性,这种较差的宜人性却能让这部分大学生保持行为和思维的独立;内外向与创造力倾向也呈正相关,显然,这是外向者爱好广泛,渴望刺激和冒险的个性特点增加了创造力倾向的得分。
该研究所发现的内外向和神经质两因子与创造力倾向的关系与陈少华、曾毅提出创造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开放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宜人性”呈负相关的结论具有非常高的对应性。
即内外向得分高者,表示有较高的“开放性”,创造力倾向强;神经质得分高者,则“宜人性”差,创造力倾向强[9]。
父亲的过分干涉影响着小孩的心理自由,母亲的惩
罚严厉影响着小孩的心理安全,而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促使人的创造力形成[10]。
综上所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普通大学生没有显著差异,创造力倾向主要是受神经质和内外向等人格特质的影响。
因此,我们不能说未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是因为这部分学生的创造力倾向差,我们应该深入学生内心,挖掘他们内心的创造欲望,把他们也带入到科技创新活动的行列。
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影响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及其采取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小孩是否可能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并能预测他们的创造力倾向。
还值得重视的是,在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中,有些创造力较强的学生情绪欠稳定,忽略常规的礼仪、规范,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兴趣和想法,给予更多的宽容、关怀。
[参考文献]
[1]师保国.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的预测作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68-73。
[2]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分册[Z] 长沙:湖南医学院,1983。
[3]岳冬梅.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 (3):97-101。
[4]訾非,周旭.中文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 ,15(6):560-563。
[5]林幸台,王木荣.威廉斯创造力测验[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4。
[6]傅早霞.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特征及其与心理安全感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9(10):212-213。
[7]方新.大学生完美主义与父母养育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1):26-29。
[8] 转录自郭有通,创造心理学(第三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5-126。
[9] 陈少华,曾毅.人格待质和创造性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教育[J].研究与实验,2003(4):48-52。
[10]Rogers,C.R.Client-centered Therapy:Its Current Practice,Implications,and Theory.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