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缺乏部份慢性疾病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生素缺乏部分慢性疾病的关系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于康
1992年和2002年《中国人群膳食和营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维生素A、B2和钙等营养素呈现严重缺乏状况。

其中,维生素A和B2的每日平均膳食摄入量分别仅达国家膳食参考摄入量标准的63%和58%;而在特殊群体(如老年人、素食者等)中,维生素C、B1、B6和部分微量元素的普遍缺乏更加常见。

维生素缺乏与痴呆
2005年,《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同时发表了两项关于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与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队列研究。

以退伍军人为调查对象的《标准化衰老研究》,通过对包括321名参试者为其3年的随访发现,认知能力下降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6和B12显著相关。

其中,饮食摄入叶酸水平高者空间认知能力和语言流利程度均较高,而B型维生素水平低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均预测认知能力下降。

在另一项关于大脑衰老的研究(CSBA)中,研究者通过对816名基线时非痴呆老年人为期4年的随访,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发生痴呆和AD的风险均翻倍,体内叶酸水平低着痴呆和AD风险也升高。

在同期发表的述评中,美国代谢性疾病研究所的研究者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B族维生素缺乏对神经系统造成危害的机制复杂,可能包括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N-甲基天冬氨酸受体激活导致的神经毒性;DNA、蛋白质、脂质和神经递质的甲基化;氧化应激增加或者β淀粉样蛋白毒性增加等。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B族维生素缺乏很可能通过上述几种机制协同促进痴呆和AD 的发生发展。

维生素缺乏与心脑血管病
大量研究表明,膳食叶酸、B族维生素等摄入减少或血浆叶酸水平降低与冠心病或脑卒中的发生呈正相关。

目前已明确,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动脉硬化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同型半胱氨酸通过各种机制,特别是对内皮细胞功能的损伤,促发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

在同型半胱氨酸再甲基化形成蛋氨酸的过程中,需蛋氨酸合成酶的催化,以维生素B12为辅助因子,由5-甲基-四氢叶酸作为甲基的供体。

在转硫化降解为胱氨酸的过程中,需维生素B6依赖性胱硫醚β-合成酶的催化,继而分解成谷胱甘肽和硫化物,并从尿中排出。

由此可见,叶酸、维生素B6和B12的缺乏可使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

荟萃分析表明,补充叶酸、提高血浆叶酸水平,可使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约25%。

维生素K属于脂溶性维生素,对正常的凝血功能有重要作用。

维生素K缺乏在儿童常导致出血性卒中危险增加。

北京儿童医院通过一项对251例儿童卒中病例的调查显示,维生素K缺乏是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大多发生在母乳喂养儿和出生后未接受维生素K 的儿童中。

维生素缺乏与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

曾有研究报告,1型糖尿病患者常存在维生素A、B1、B2、B6、C、D、E等缺乏。

还有研究者等报告,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以B族维生素、β-胡萝卜素及维生素C、D、E缺乏较为常见。

导致糖尿病患者维生素摄入减少和体内维生素失衡的主要原因包括:(1)过分严格的饮食控制往往导致多种维生素的摄入不足,如不敢或不能进食水果,可能导致维生素C的摄入减少;(2)糖尿病合并胃肠道功能障碍可导致维生素的吸收量减少;(3)高血糖状态所致的高渗性利尿可导致水溶性维生素的排出增高。

上述这些维生素的缺乏和失衡在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中可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维生素 A具抗氧化作用,对淋巴细胞激活、增殖、分化及凋亡有重要影响,缺乏维生素A可导致自身免疫异常,可能引起1型糖尿病和胰岛细胞凋亡。

B族维生素与辅酶功能相关。

烟酸的酰胺基是携带氢辅酶,如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NAD)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NADP)的必需成分,维生素B1构成丙酮酸氧化脱羧所必需的辅酶,维生素B6是糖脂代谢中的主要辅酶。

B族维生素作为关键酶的辅酶,在糖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可以减少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并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风险。

维生素C具有清除氧自由基,保护内皮细胞的功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神经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维生素D可抑制胰腺β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减少胰岛素抵抗,缺乏维生素D可能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

维生素 E可清除自由基,减少血管内皮损伤,血浆维生素E水平降低可加重糖代谢紊乱,增加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维生素缺乏与恶性肿瘤
B族维生素与肿瘤
中国医学科学院和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在中国河南林县进行了为期6年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营养干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大量进食发酵霉变食物及长期缺乏维生素B2、A、C、E、β-胡萝卜素、微量元素锌和钼等,是导致食管癌和贲门癌的重要膳食因素。

曾有研究报告,维生素A、C、E和微量元素硒的缺乏可增强化学性致癌作用。

另有研究者调查发现,食管癌高发地区(包括中国林县、南非和伊朗等地)的共同膳食特点之一,是B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2和烟酸)的摄入严重缺乏。

还有调查显示,至少90%的中国河南林县居民存在维生素B2摄入量严重不足。

研究者通过动物试验发现,维生素B2缺乏可导致亚硝胺的代谢改变,促进食管上皮增生。

叶酸与肿瘤
已有研究发现,膳食叶酸摄入量和乳腺癌发病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美国《护士健康研究》也表明,摄入高水平叶酸的饮酒
女性,其乳腺癌危险较低水平叶酸组女性降低25%。

2001年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I)结果显示,膳食叶酸摄入水平低的成年男性发生结肠癌的风险增高,而补充叶酸可使男性结肠癌风险下降约60%。

维生素C与肿瘤
一些流行病学资料提示,经膳食途径(蔬菜和水果等)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量,可降低口腔癌和胃癌的发生率。

可能的机制是,维生素C阻止胃内亚硝胺的合成,从而降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

有前瞻性研究发现,血清维生素C低的男性,恶性肿瘤总体死亡率显著增高。

还有荟萃分析表明,膳食中高维生素C摄入可使乳腺癌的发生风险降低约20%。

结语
目前国际医学正走向强调预测(predic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预防(preventative)的模式。

针对个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遗传风险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某些慢性疾病的预防,是有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的。

对于维生素补充,目前国际上尚未得出统一的结论,但目前值得肯定的补充原则仍是“预防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