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什么”正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什么”正义
《高祖还乡》:“[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

只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 诸多元曲注释版本和重要语文工具书对于其中“白什么”的解释尤其是对“白”字解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实,“白”即为“别”。

在《高祖还乡》这种特定语境中,“白什么”则具体表现为一种不屑一顾、不把对方当回事、不把对方放在眼里的语气。

标签:《高祖还乡》白什么别
元·睢景臣的名篇《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有这样一段话:“[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

只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诸多元曲注释版本和重要的语文工具书对于其中“白什么”的解释,尤其是对“白”字解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不揣浅陋,对其释义,以就教于方家。

关于“白什么”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解释:一种是“凭什么”;一种是“说什么”;一种是“凭什么说”。

《汉语大词典》第八卷把本段引文的“白”放在“平白地、平空地”义项之下,即认为“白什么”就是“凭什么”的意思。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版)指出:“白,平白无故。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做同样的解释,且指出“用于此处,系责问刘邦为甚改名汉高祖,亦嘲讽之意”。

刘坚编著的《古代白话文献选读》将其解释为“说什么”。

《新选元曲三百首》[1]:“白什么:为什么,说什么。

”注者列出了两种解释。

《新编元曲三百首》[2]:“白什么:说什么。

白,陈说。

”并解释说:“传统戏剧中的说白部分都标上‘白’,表示那是‘说白’。

”按,如若真是说白部分,同一个人的说白应在句首,而不应放在中间,这种解释显然站不住脚。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元曲三百首辞典》:“白,凭什么说。

”但在译文中翻译为“可你平白无故地改了名……”,编者对“白”的解释游移于“说”与“平白无故”之间,“白”意义究竟为何,难以知晓。

《元曲三百首译解》[3]则释为“又何必平白无故…… ”编著者显然认识到了该句所包含的否定意味,“何必”即“不必”“没有必要”的意思,但“白”字的解释仍不妥当。

《汉语大词典》第八卷“白”义项的第34项提到:“用同‘别’。

把字形写错或把字音读错。

”又《古方言词语例释》[4]:“[白当][百当]终究,竟然……按:山东聊城方言尚有此语,也可以说‘别当’。

”由以上两例我们不难发现“白”与“别”在用法和意义上确有一定的联系。

从其用词、行文方面可以看出,《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这篇元杂剧具有明显的北方方言特点,而汉高祖刘邦祖籍在今江苏沛县,正是位于北方方言区,
与山东、河南大部分地区以及苏北、皖北方言语音基本一致。

文中语言正出自刘邦同村村民之口,口语化及地域性鲜明。

所以从方言和语音入手来解决“白什么”的含义更为直接与合理。

从中华书局出版的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我们能看出在中原官话、晋语(如山西忻州)、江淮官话(如湖北广济)等方言中,“别”读音为[piε](文中读音均不标注调值,下同)。

袁家骅等所著《汉语方言概要》第27页《韵母表二》:“韵母ie济南韵母不显或i,郑州ε,太原ε”。

由此可知“别”在北方方言区读音为[pε] [piε]或[p]等,与“白”的普通话读音[pai]相近。

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第996页:“白:洛阳pε(或piε),不要:你白去,我去就行了。

牟平pai,乌鲁木齐pai(或pei),太原pai。

”同书第1794页:“别,哈尔滨pai(或piε)。

不要逗:你可别了。

〇别,读音特殊。

”其实,此处“别”就相当于北方方言的“不要这样,不要如此”之类的说法,解释为“不要逗”也欠准确。

事实上在北方方言区中,“别”在表示否定意义时,读音为[pai][pε][piε]或[pε](当然还有[piε]),而用“白”来记写其音罢了。

由李申《徐州方志言》(注:沛县属于今江苏徐州地区)中《韵母的对应规律》可推知在北方方言中韵母发[iε]或[ε]音的,对应的北京音读为[ai]。

如此则别[piε]在方言中读为[piε]或[pε]而用汉字记音为“白”[pai]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
(1)“还是明天我来帮你吧。


“白了,还是我自己吧。


(2)我们去开会,在家里白不听爷爷奶奶的话。

“白”即为“别”。

李荣主编的《济南方言词典》:“别pε(或pi)不要,表示禁止或劝阻。

别动!/今天就别走了罢。

口语多说pε音同白,pi是文读。

”此说极为恰当。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例中“白”即为“别”,二者为通假关系,“别”为本字,“白”为借字。

在中古音系中,“别”为帮母铎韵,“白”为並母陌韵,二者音近,为准双声(同在帮组)且同韵摄(同属梗摄),使通假成为可能。

在《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这种特定语境中,“白什么”则具体表现为一种不屑一顾、不把对方放在眼里的语气。

侧面反映出该曲中刘邦同村此“村民”并未把刘邦看得高高在上,相反却有贬低的意味。

联系该曲上下文可以看出该“村民”的心态:“你不就是那个泼皮刘三,别改名换姓叫什么汉高祖,来这一套干吗?”如若“白”读为“别”,于此则文从字顺,不致“众说纷纭”了。

仅就字面将“白什么”解释为“别什么”“不要什么”也与文意有
所偏差;理解成“嘲讽之意”在此语境中也不够全面和准确。

北方方言中习见此类用法。

如:
(3)白什么不是我的事,净装憨卖呆!
(4)让你去你就去,白什么我不行!
(5)刚吃上三天饱饭,白什么忘了自己的姓!
例(3)中说话人指出对方要敢于承担责任,别装作局外人,我们不吃你这一套。

例(4)说话人则要求对方大胆为事,别扭扭捏捏。

例(5)则是说话人直接挖苦对方,提醒对方别忘了本。

当然在实际的方言使用中”白什么”则有更丰富多变的意义。

最后说明一点,在北方方言区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白”字都读作[pei],人们对“白”字的解释都是按普通话的读音来进行的,而不是基于方言语音,这也是导致误释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点对于我们研究汉语方言作品或许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诚如清学者俞樾在《群经评议》中所说:“古训多存乎声,以声求之,义斯在也。


参考文献:
[1]张燕瑾、黄克.新选元曲三百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羊春秋.新编元曲三百首[M].长沙:岳麓书社,2003.
[3]张国荣.元曲三百首译解[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4]张喆生.古方言词语例释[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于雷古敬恒,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