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果糖及促肠动力药对失代偿肝硬化肠源性肠道菌群失调及内毒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果糖及促肠动力药对失代偿肝硬化肠源性肠道菌群失调及内
毒素的影响
王恒庆
【摘要】目的观察乳果糖及促肠动力药对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肠源性肠道
菌群失调及内毒素的影响。
方法40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乳果糖10~20 g口服,3次/d,西沙必利10 mg口服,3次/d;对照组给予黄连素0.3 g口服,3次/d,疗程为1个月。
定性定量分析6种细菌,以偶氮显色法定量测定内毒素。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类杆菌、双歧杆菌显著增加;而肠杆菌科细菌、酵母菌显著减少。
治疗组血内毒素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
血浆内毒素与肠
杆菌科细菌数量值呈正相关(r=0.226,P<0.05)。
结论肝炎后肝硬化失代
偿期患者给予益生菌、乳果糖及促肠动力药后,可以明显提高肠道益生菌而抑制肠杆菌科细菌、肠球菌、酵母菌,降低内毒素水平。
【期刊名称】《安徽医学》
【年(卷),期】2014(000)007
【总页数】2页(P967-968)
【关键词】乳果糖;西沙必利;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肠道菌群;内毒素
【作者】王恒庆
【作者单位】234000 安徽省宿洲市中煤三建职工总医院内三科
【正文语种】中文
肝炎后肝硬化腹水、肠道菌群失调及内毒素的发生率可达88.9% ~97%[1]。
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可以没有外源性细菌感染而存在内毒素血症和内源性感染,造成肝脏进一步损伤,并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5年生存率仅为14%[2]。
在临床治疗中是一个难题,我科参考了有关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研究,应用乳果糖及促肠动力药防治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菌群失调及内毒素血症,并对肠道菌群变化与内毒素之间的关系及对肝脏受损的情况进行了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全部病例均为我科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住院患者,共
4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其中治疗组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20~35岁,平均(27.5±6.7)岁: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17~36岁,平均(26.3±5.9)岁。
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诊断依赖于临床评估、血清学指标、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诊断等[3]。
肝炎后肝硬化腹水均符合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
会议修定的诊断分型标准[4]。
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治疗前所有的患者在采样前4
周均未用过抗菌药物、微生态活菌制剂、乳果糖及促肠道动力药物。
1.2 治疗方案 40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均给予丹参、甘利欣、胸腺肽、
还原型的谷胱甘肽、血浆、清蛋白及利尿等对症治疗。
治疗组给予乳果糖10~20 g口服,3次/d,西沙必利10 mg口服,3次/d;对照组给予黄连素0.3 g口服,3次/d,疗程均为1个月。
1.3 标本来源与分离鉴定双歧杆菌、消化链球菌、肠球菌、产气荚膜杆菌、乳杆菌、酵母菌临床分离株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及我院检验科。
非选择性培养基:肠道厌氧菌培养基BL及Eg(日水),肠道需氧菌培养基TS[生物梅里
埃NBgT、乳酸菌培养基LBs、肠球菌培养基Ec、酵母菌培养基P均由安徽医科
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提供,肠杆菌培养基EMB苏州微生物厂生产]。
1.4 血浆内毒素的检则用偶氮显色定量法,血浆内毒素大于40 ng/L表示内毒素血症阳性。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血浆内毒素与肠杆菌科细菌数量值进行相关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值±s,log n/g湿便)及检出率(%)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组别 n 双歧杆菌检出率消化链球菌检出率肠球菌检出率治疗组 20 9.72 ±0.84 100.0 8.93 ±2.42 96.6 7.15 ±1.02 100.0对照组 20 8.71 ±1.06* 100.0 9.81 ±0.36* 100.0 8.23 ±1.38*100.0表1续组别 n 产气荚膜杆菌检出率乳酸杆菌检出率酵母菌检出率治疗组 20 5.26
±2.04 90.1 7.21 ±1.38 61.1 3.30 ±0.97 61.4对照组 20 6.22
±2.09* 93.5 6.46 ±1.53* 75.0 3.65 ±0.96*34.7
2.1 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值及检出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双歧杆菌、类杆菌数量显著增加,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酵母菌数量显著减少。
检出率比较,对照组乳杆菌检出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2.2 血浆内毒素水平检测结果血浆内毒素水平,治疗组为(26.55
±11.12)ng/L,比对照组(75.74 ±37.49)ng/L 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血浆内毒素与肠杆菌科细菌数量值关系血浆内毒素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酵母菌数量值呈正相关(r=0.226,P<0.05),与肠道双歧杆菌值呈负相关(r= -0.431,P <0.05)。
本研究发现,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经过乳果糖与促肠动力药的治疗后患者的致病菌及内毒素明显降低,与有关报道一致[5]。
肝脏储备功能降低时,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除与内毒素清除能力下降有关外,还与肠道内毒素移位有一定的关系。
故用乳果糖与益生菌可以调节微生态失衡,及维持肠道正常菌群,同时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肠道动力常减弱,并可引起小肠细菌过度的生长和肠壁黏膜屏障的损伤,从而增加内毒素的吸收,是发生肠源性内毒素的主要原因之一[6]。
双岐杆菌、乳酸杆菌等厌氧菌的正常繁殖受到抑制,革兰氏阴性菌过度生长繁殖,释放大量的内毒素[7],故给予肠动力药治疗后可以降低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时血浆内毒素水平,结合乳果糖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从以上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值结果分析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双歧杆菌、类杆菌数量增加,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酵母菌及肠球菌数量减少;检出率比较,治疗组乳酸杆菌检出
率较对照组减少。
肠球菌属细菌是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菌,近年来肠球菌属引起的感染逐渐增加[8],其引起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9]。
故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给于益生菌等治疗可能对维持肠道正常菌群及肠道菌群的屏障和定植抗力(定植抗力是指已在特定的部位定植的正常菌群具有抑制其
他细菌再定植的能力)密切相关,同时对长期大量应用抗菌药物的肝炎后肝硬化失
代偿期免役低下的患者改善肠道菌群紊乱也有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要注意肠道菌群的变化,常规给予肠道益生菌及胃肠动力药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10]。
本研究表明,治疗组肝炎后
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要注意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内毒素血症,常规给予乳果糖及胃肠动力药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
未来我们将肠道微生物的主要菌群,如似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科等对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患者的代谢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进行研究。
【相关文献】
[1]李兰娟,吴仲文,马伟杭,等.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6):345-347.
[2]周培,陈辉,王鲁文,等.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
全性[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4 ,24(1):27-30.
[3]谢青,桂红莲.肝纤维花诊断标准的现今认识[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9,8(2)133
-135.
[4]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 -61.
[5]李兰娟,吴仲文,马伟杭,等.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6):345-347.
[6]赵龙风,李红,韩德五,内毒素对大鼠肝纤维化与肝硬化形成的影响[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3):1.
[7]赵欣.肠道菌群失调在慢性肝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4,
17(1):106 -108.
[8]石薇,李家斌,伍龙,等.185株肠球菌与屎肠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安徽医学,2014,35(1):5-8.
[9]李永涛,杨益大.肠道菌群失衡对重型肝炎的影响[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21(1):7 -9.
[10]张顺财,仁卫英,方国丁,等,促肠道动力药对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J].中
华肝脏病杂志,2001,12(6):241-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