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理解并识记熟语正确使用熟语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并识记熟语正确使用熟语
【教学设想】
以全国各地高考题为材料,进行归类分析,找出高考成语(熟语)题命题的规律,总结出高考成语命题的角度和常见错误类型,进一步引导出做高考成语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从高考题中引导学生找出高考成语题命题的角度是很关键的步骤,找出规律之后能够让学生把知识迅速迁移运用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考试说明》把“正确使用词语”后面括号中的“包括成语”改为“包括熟语”。
什么是熟语?按熟语研究专家马国凡先生的说法,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
显然,扩大了词语考查的范围。
熟语作为今年高考新增加的内容,它的出现无疑是给我们一线老师一个信号:必须引导中学生进一步走向生活。
同时,高考新增内容的出现往往在两三年后会趋向“成熟”,以至成为一个稳定的题型。
所以,在高中各个年级开展熟语的教学与测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熟语的特点:
1、结构上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不能随易作大的改动,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碰钉子”,不能说成是“碰螺丝”;但是熟语的固定性不如成语,可以加减、改动一些字,如“碰了一鼻子灰”与“扑了一鼻子灰”,“不管(不问、不分)青红皂白“等。
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拆开甚至可以改变其原有的顺序。
如“开夜车”,可以说成“夜车不能开得太晚,要注意休息”。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我们就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成边骑着毛驴走路边看演出。
二、熟语的分类:
1、谚语
谚语是口头俗语,一般有完整句子。
例如:
(1)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2)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3)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2、歇后语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
如“墙上挂狗皮——不象画(话)”,前部分“墙上挂狗皮”只是引子,后半部分,谐音双关,点明整个歇后语的含义。
歇后语产生语义的基本途径是双关。
比如:“老虎驾车——谁赶(敢)”,用“谁赶”对“老虎驾车”作字面上的解释,实际上它的真正含义是指某件事情没有人“敢”去做。
3、惯用语
惯用语除字面意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
如“打预防针”,字面指注射防病的药水,比喻提前打招呼,作好思想准备,以防患于未然。
“财神爷”本意是迷信中让人致富的神,引申为掌管钱财或能给人钱财的人。
其次,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
如“拍马屁”“寄生虫”“白开水”“抓辫子”“穿小鞋”“小心眼”等,全都具有口语色彩。
讽刺和贬义的占绝大部分,如“红眼病”“戴高帽”“耍嘴皮”“眼中钉”等等。
4、格言
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大部分是出自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一般不直接考查,主要是通过写作体现出来。
例如:
(1)知识就是力量。
(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事实胜于雄辩。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由此可见,熟语比成语更贴切生活,更贴切社会,更贴切实际;因而能进一步扩大中学生使用词语与进行语言实践的范围。
《考试说明》的调整更符合生活实际,对中学语文教学能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引语:成语的概念、特点和来源今天这堂课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高考当中一个很重要的专题,成语。
在大家的印象当中,成语都是什么样子的呢?或者说,成语从哪里来?有什么特点?
明确成语是一种古老而十分凝练典雅的语言。
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它比词大,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多由四字组成。
成语一般来源于: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古代文化典籍。
特点:结构稳定性,意义完整性,沿用性,民族性。
(二)高考成语题的性质与命题方式
成语在我们的理解中是这样的,那么作为高考一员的成语题又有什么性质呢?高考成语题又是怎样的呢?课前已经让大家做了今年14道高考题,结合做题的经验谈谈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
(找两生浅谈)明确:高考成语熟语题在考纲当中属于表达应用的层级。
从去年全国各地高考题中可以看到,所考成语熟语多为课本涉及或生活中常见常用又容易错用的。
命题多是“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熟语)的使用,不恰当/恰当的一句是”这样的正误辨析题。
那么,实际上高考在成语题上实际上是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
可见,在成语的问题上,成语语义的积累是前提,而在此基础上能在陌生的语境里“辨析”才是应对高考所要具备的能力。
(三)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类型
既然高考要求我们去“辨析”,如果我们能够明确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类型,不是会事半功倍吗?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下这个工作。
请同学们来看下面的几组句子中的成语,它们全都用错了,我们分析一下它们分别是怎么错的。
先看第一组:
几乎所有的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当中国女排捧回冠军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陈忠和教练的坚韧和勇气。
启发:我们是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讨论“是否恰当”的问题,所以不妨用一种“填空法”。
也就是说,在句子里把成语的位置先空着,去考虑整个句子的表达需要在这个位置上表述什么意思,什么情感。
然后回过头来和成语印证,从而解决“是否恰当”的问题。
引导:(2分钟同桌间讨论交流后,找学生分析,适时引导)(可能出现的情况)第一个句子在成语处需要表达什么意思?(多,快)成语能满足这个意思吗?(能。
学生去思考发挥,不要急于打断,答完后教师可评价并明确“雨后春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新生事物大量涌现”)成语是褒义的,搭配“大量的垃圾食品厂”不合适。
那么第二个句子中的成语也是一样的使用错误吗?(不是,句子要表达的是“全国欢庆”,需要一个褒义词,而“弹冠相庆”是指“一人做官,其同党也庆贺有官可做”,是贬义词。
可以要求学生说说成语的意思,以强化“掌握成语的典故来历很重要”的认识)
明确:第一句的成语“褒词贬用”,第二句的成语“贬词褒用”。
所以,成语运用的第一种错误类型是——褒贬不当。
再来看第二组:
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
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启发:我们继续使用“填空法”,先去考虑整个句子的表达需要在这个位置上表述什么意思,什么情感。
然后回过头来和成语印证。
引导:第一个句子在成语处需要表达什么意思?(年轻,人生美好)那么该成语能满足这个意思吗?(能。
学生应当会发挥,引导回答。
答完后教师可评价并明确“豆蔻年华”这个成语的意思)成语“豆蔻年华”适用的对象是年轻人,但是要局限到“十三四岁”,而且还有性别问题,就算是少年科大班的,也要分性别啊!对这个成语的意思,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中有非常清楚的印证:“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那么第二个句子中的成语怎么用错了?(学生可能会从词语褒贬的角度分析问题,趁机点到成语的多义问题,为后文作铺垫。
此时明确“纸醉金迷”可以“形容豪华奢靡的享乐生活”,也可以“比喻使人沉醉的繁华富丽的境况”。
明确之后,启发学生从别的角度思考问题。
回到句子本身。
)句子中成语修饰的是什么?(晋商大院。
学生当会回答出“纸醉金迷”只能修饰“人”)原来是这样,本来形容人的成语用来形容院落了,当然错了。
再看第三个句子,“填空”。
句子成语处需要什么意思?(变化快。
此时的学生在前两个句子的思路中会受到启发,应当很快分析出“稍纵即逝”是“形容机会和时间很容易失去。
”“纵”是“放松”的意思。
在句子中成语搭配了“戏剧脸谱”,搭配错了)
明确:上面这三个句子中的成语在使用中都有什么问题?(学生应该会想到“搭配对象错误”)成语运用的第二种错误类型是———对象误用。
接下来看第三组句子:
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
启发:这一组句子跟上面两组句子相比,成语的使用又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呢?请大家思考。
引导:(3分钟同桌间讨论交流后,找学生分析,适时引导)(可能出现的情况)我们考虑句子的需要,在第一个句子的成语处换上另外一个成语,可以换什么?(一文不值)两相比较,可以推出成语使用者在“一文不名”这个成语的哪个地方理解错了?(名,占有,误解为“值”)名当“占有”讲,在现代汉语中常见吗?不常见。
成语使用者不懂这个字的意思,看见成语,“一厢情愿”(提高声音,加以强调)地理解成“不值钱”,错了。
——误解成语中古今异义词。
第二个句子中的成语是不是也是同样的情况呢?要满足句子的需要,成语处要填补上什么意思?(不能忍受)成语有没有这个意思呢?(有)为什么还用错了?(学生可能回答出“不能忍受之后要反抗”)教师明确,这个成语的意思并不停留在字面,还包含着“要反抗了,要还击了”的意思。
成语使用者出错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只是用了成语的字面意义,没有全面理解成语)使用时——断章取义。
第三个句子呢?成语处需要什么意思?(非常危险)为什么用错了呢?同学们揣摩一下使用者使用这个成语的心理过程。
(在燃烧的火中直接去拿栗子,会被烧伤,这是很危险的,这就是成语使用者得出成语意思的过程)“火中取栗”这个成语从哪里来的?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讲?(一生讲。
“这是十七世纪法国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和猫》。
猴子骗猫从火中掏栗子,栗子被猴子吃了,猫还在从火中往外掏,被火烧掉了脚上的毛。
”)那么,这个成语比喻什么?(比喻被人利用,冒了风险付出代价,自己却一无所获)成语使用者知不知道这个故事。
(不知道)当然也就不能理解这个成语的比喻义了。
——不知来历。
明确:上面这三个句子中成语的使用,可以说其错误都和成语使用者的主观认识有很大的关系。
对成语本身,使用者都没有透彻的理解,因而只能从字面上去猜。
这就是成语使用的第三种错误类型:望文生义。
再来看一组句子:
初春的校园,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这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在唱着,有的在跳着,有的在谈着……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
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目前虽有一些已搬下山,但这对实现机场净空不过是九牛一毛。
新加坡政府未雨绸缪地采取行动,抑止了房产业价格的飞涨。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篷筚生辉。
启发:这几个句子中的成语又是怎样用错的呢?我们继续结合句子来讨论。
引导:(4分钟同桌间讨论交流后,找学生分析,适时引导)(可能出现的情况)看第一个句子。
句子中的成语修饰了什么?(氛围)氛围,一般来说和哪些东西有关联?(时间、地点、景物)句子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参照?(初春、校园、晚会)成语的意义满足这些要求吗?为什么?(不能。
成语中“阑珊”的意思是“将尽,衰落”,成语的意思是“春天快要结束”)因此,成语的语义和语言环境中的一些内容是矛盾的。
——语义矛盾。
第二个句子也是这样的问题吗?句子需要在成语处表达什么意思?(微不足道,不值一提)是这样的吗?无线电发射台有些已经搬下山是不是好事?(是那就值得称道)句子的语境实际上要表达什么?体会句子的“虽然……但”“不过是”的语气。
(做得还不够,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成语“九牛一毛”是什么意思?(比喻数量及其微小,也比喻价值及其渺小轻微)那么,用“九牛一毛”来评价“无线电发射台有些已经搬下山”这件事的价值就显得怎么样?(夸张了一点)——语义夸大。
再看第三个句子。
句子的意思是说新加坡政府做了什么?(提前采取行动)成语处需要的意思只是什么?(提前)而“未雨绸缪”是什么意思?(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
比喻事先做好准备)新加坡政府的“采取行动”对于防止“房产业价格飞涨”而言是不是一种“准备”?(是)那么成语中“做好准备”的意思和文中“采取行动”的内容怎样?(重复)——语义重复。
看最后一个句子。
推敲一下,这个句子应该是用在对话当中的,应该是谁对谁说的?(客人对房子的主人)向房子的主人提建议,按人之常情的话,语气上应该怎样?(显得自己谦虚)“蓬荜生辉”怎么用?(多指客人来访或者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而使家里增添了光辉)简单说吧,这个成语表达的是对来访者的尊敬恭维。
在这个句子里使用就等同于说主人的房子太破了,岂不尴尬?这就是该用谦词的地方用了敬词了。
——谦敬误用。
明确:以上四个句子中的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都跟原句的语言环境有关,或者是成语跟原句语义冲突,或者语义夸大,或者语义重复,又或者谦敬误用,总起来我们可以把这些概括为一类:不合语境。
(四)辨析成语使用正误的方法上面我们总结出成语使用比较常见的四种错误类型,相应的我们可以研究出对付它们的办法,一一对应起来也是四种。
注:可以边演示课件,边结合前面的句子讲解。
诚然,任何事物只要一分类就难免存在缺陷,成语也是一样,分类学习也会挂一漏万。
我们只希望同学们能够因此对成语多一些理解,进而把高考成语题做好。
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从前面我们总结归纳成语使用常见的错误类型开始,到现在我们找寻解决成语题的方法都在强调一件事: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
脱离了语言环境谈成语的恰当与否就成了字形题了。
——词不离句。
(五)巩固练习:辨析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是否恰当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虽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我们仍不能有丝毫大意。
不久前,王刚又杀回马枪,再返中央电视台主持节目,舍“动物”而去找“朋友”,又迅速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
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让学生用5分钟时间思考,如果是使用不当的,分析时要说出错误的类型和上面讲的哪一种类似。
明确:上面四句中成语使用都是错误的。
分别属于:望文生义(误解成语中古今异义词)、褒贬不当(贬词褒用)、不合语境、对象误用。
细大不捐:捐,抛弃。
原指做学问兼收并蓄,后多指不论大小多少,都不丢掉。
每况愈下:况,比较。
指与原来相比,情况越来越差。
应是个贬义词。
杀回马枪:1矛盾冲突中(多指作战)2用突然掉转兵力的方式3杀伤敌人。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
认识清楚了成语使用的错误类型,很容易就能在一个陌生语境里做出判断。
(六)拓展运用:辨析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是否恰当
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让学生用3分钟时间思考,如果是使用不当的,分析时要说出错误的类型和上面讲的哪一种类似。
明确:以上句子中成语的使用都是正确的。
而且这三个成语都是多义的。
在成语的流传使用过程中,有些成语语义发生了变化,甚至有些成语能够在褒贬两种语境下使用,使得成语使用变得复杂。
成语有多义,很有利于被设置成高考成语题中使用正确的选项,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可能会判断错误。
同类的成语还有:纸醉金迷、指手画脚、苦心孤诣、想入非非、异想天开、左右逢源。
短小精悍:人身材矮小,但精明强悍;用以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有力。
灯红酒绿:本指夜间宴饮情景;泛指娱乐场所繁华;今指寻欢作乐,奢侈腐败的生活。
不三不四:不像样子,不成道理;不正派(人)。
(七)高考成语专题复习建议
复习成语专题,首在积累,积累过关才能谈运用,建议大家多注意以下内容:
1、以常见常用为基础,认清褒贬,识记成语。
2、注意成语的多义现象,对成语的本来面目要有一定认识。
3、对对象不同的成语做一点归类分析,比如可积累专用于夫妻之间的,文学艺术上的,特殊环境下的等等。
4、对于自己不太熟悉的成语,一定要在例句中加以掌握,多认知一些例句有利于应对高考题中的陌生语境。
结束语:今天和大家一起研究了高考当中的成语专题,方法找到了,下一步还需要我们在大量的练习实践中检验。
既然是讲成语,我就用两个成语来结束今天的课:所讲内容不当之处可能贻笑大方,还请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不吝赐教。
褒贬两用成语集锦
1. 按图索骥:既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2. 暗送秋波:既指献媚取宠,暗中勾结,也指有情人暗中眉目传情。
3. 独善其身:既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也指人要搞好自身修养。
4. 粉墨登场:既指化装上台演戏,也讽刺某些人登上政治舞台。
5. 顾影自怜:既指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6. 规行矩步:既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也比喻举动合乎规矩,毫不苟且。
7. 呼风唤雨:既比喻进行煽动性活动,也比喻人能够支配自然。
8. 昏天黑地:既形容人生活荒唐颓废,也形容人神智不清。
9. 冷若冰霜:既形容人不热情,不温和,也形容人态度严肃。
10. 冷眼旁观:既指用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不愿参加,也指用冷静的态度从旁审视。
11. 例行公事:既指只重形式,不讲实效的工作,也指按照惯例处理的公事。
12. 另起炉灶:既比喻脱离集体另搞一套,也比喻重新做起。
13. 绵里藏针:既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也形容柔中有刚。
14. 难分难解:既指双方争吵,打斗相持不下,难以开交,也形容双方关系异常亲密,难于分离。
15. 奇文共赏:既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也指把新奇的文章拿出来共同欣赏。
16. 谦谦君子:既指故作谦虚而实际虚伪的人,也指谦虚,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17. 穷形极相:既指丑态毕露,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
18. 如虎添翼:既比喻凶恶的得到帮助后更加凶恶,也比喻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
19. 沙里淘金:既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少,也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择精华。
20. 四平八稳:既形容说话、做事情、写文章稳当,也指做事情只求不出差错,缺乏创新精神。
21. 舞文弄墨:既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也指玩弄文字技巧。
22. 形若无事:既指在紧急关头态度镇定自若,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23. 引火烧身:既比喻自讨苦吃或者是自取灭亡,也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问题,争取批评教育。
24. 瞻前顾后:既形容做事情以前考虑周密细致,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模拟试题】
全卷100题,每题1分,总分100分,竞赛时间60分钟。
一、请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对的请打√,错的请打×。
()1. 这篇论文观点新颖,论据有力,材料丰富,文字精当,堪称不刊之论。
()2.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3. 《还珠格格》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4. 在我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套高档衣服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5. 为了富国强兵,王安石舍家忘身,殚精竭虑地推行新法;宋神宗不动声色,宵衣旰食地谋划改革。
()6. 自去年《中国社会科学辑刊》提出建立社会科学规范化以来,“规范化”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论题。
()7. 语文考试能得高分的学生大都思维敏捷,博闻强志,并且综合能力较强。
()8. 刚一起跑,高三(1)班的夏曦就滑倒了,他爬起来奋力追赶,离终点20米时终于成为后起之秀,夺得3000米跑的第一名。
()9. 斯诺的其他著作都不可和《西行漫记》相提并论。
即使是杰出的报告文学,在事过境迁之后,往往成为明日黄花。
()10. 这位老教师总结出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屡试屡爽,大家很佩服。
()11. 王宝森之流贪污腐化,挥霍浪费国家财产,他的人格可说是不名一文。
()12. 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13. 期中考试,刘军同学数学获得满分,真可谓是登堂入室了。
()14. 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他们必将自食其果。
()15. 你游桂林的山水,见到那些构造奇妙的山洞,一定会说是鬼斧神工,天造地设。
()16. 他是个计算机专家,又会两种外国语,我们这些初学计算机的人要虚心向他求教,不耻下问。
()17.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18.有些人对经济建设上的浪费损失已经习以为常,养成了一种麻木不仁的恶习。
()19.他是我最真诚的朋友,经常对我耳提面命,使我能在工作中少犯许多错误。
()20.由于乡亲父老的艰苦奋斗,只不过几年,我的家乡就改头换面,山青水绿,牛肥粮多了。
二、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
21. 直接了当() 22. 换然一新() 23. 道貌暗然() 24. 既往不究()
25. 别出新裁() 26. 礼上往来() 27. 陨身不恤() 28.震聋发聩()
29. 挺而走险() 30. 趋之若骛() 31. 按步就班() 32. 色厉内茬()
33. 如火如茶() 34. 因地治宜() 35. 推心至腹() 36. 纷至踏来()
37. 原形必露() 38. 谈笑风声() 39. 委屈求全() 40. 金壁辉煌()
三、请根据解释写出相关的成语。
() 41. 多用来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 42. 形容心胸极其狭窄。
() 43. 比喻舆论的力量极大,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 44. 比喻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
() 45. 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
() 46. 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 47. 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之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 48. 指装模作样,活像有那么一回事似的。
() 49. 比喻最先做某种坏事或首开某种恶劣风气之先的人。
() 50. 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