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2届化学高二下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日照市2022届化学高二下期末调研模拟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分子式为C4H8Cl2,含二个甲基的不同结构的种数(不考虑立体异构)()
A.2种B.3种C.4种D.5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C4H8Cl2可以看成C4H10的二氯取代物,丁烷有正丁烷和异丁烷2种结构,含二个甲基,根据“定一移二”法:
(0种)、(2种)、(2种),共有4种同分异构体,答案选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烷和乙烯都能用来制取氯乙烷,且反应类型相同
B.相同物质的量的乙炔与苯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相同
C.除去甲烷的乙烯可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洗气
D.甲苯和乙苯都是苯的同系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乙烷制取氯乙烷是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乙烯则是与氯化氢发生加成反应,二者反应类型不同,故A 错误;
B. 1mol乙炔完全燃烧消耗2.5mol氧气,1mol苯完全燃烧消耗7.5mol氧气,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不同,故B错误;
C. 乙烯被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会作为新的杂质混在甲烷气体中,故不能用高锰酸钾除去甲烷中的乙烯,故C错误;
D. 甲苯和乙苯均为苯的同系物,D正确;
故答案选D。

3.对尼古丁和苯并[a]芘的分子组成与结构描述正确的是
A.尼古丁的分子式为C10H12N2
B.尼古丁为芳香族化合物
C.苯并[a]芘分子中含有苯环结构单元,是苯的同系物
D.尼古丁分子中的所有氢原子一定不在同一平面上,苯并[a]芘分子中所有氢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由结构简式可知分子式为C10H14N2,A错误;
B.尼古丁中不含苯环,则不属于芳香族化合物,B错误;
C.苯并[a]芘分子中含有多个苯环结构单元,而苯的同系物中只有1个苯环,结构不相似,则不是苯的同系物,C错误;
D.尼古丁分子中甲基、亚甲基均为四面体结构,苯并[a]芘分子中苯环为平面结构,所以尼古丁分子中的所有氢原子一定不在同一平面上,苯并[a]芘分子中所有氢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D正确;
答案选D。

4.下列各项中I、II两个反应属于同一反应类型的是()
选项反应I 反应II
A CH2=CH2→CH3CH2Cl
B CH3CH2Cl→CH3CH2OH CH3CH2OH→CH3COOCH2CH3
C CH3CH2OH→CH2=CH2CH3CH2OH→CH3CHO
D 油脂→甘油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苯与浓硝酸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硝化反应生成硝基苯,属于取代反应;CH2=CH2与HCl发生加成反应生成CH3CH2Cl,属于加成反应,A项错误;
B. CH3CH2Cl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CH3CH2OH,属于取代反应;CH3CH2OH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转化为CH3COOCH2CH3,属于取代反应,B项正确;
C. CH3CH2OH在170°C、浓硫酸催化作用下生成CH2=CH2和水,属于消去反应;CH3CH2OH与氧气在铜或银催化剂作用下加热反应生成CH3CHO和水,属于氧化反应,C项错误;
D. 油脂在稀硫酸或氢氧化钠作用下发生水解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钠),属于取代反应;苯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环己烷,属于加成反应,D项错误;
答案选B。

【点睛】
有机物中的化学反应类型是常考点,其中取代反应与加成反应的特点很显著,判断依据可归纳为:若为取代反应,以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为例,甲烷分子内的一个H被取代,消耗一个Cl2,同时产生一个无机小分子HCl;若为加成反应,以CH2=CH2与Br2反应为例,其原理是:C=C中的双键断开其中一个,两个C各形成一个半键,分别与两个Br原子结合成键,其特点就是双键变单键,不饱和变饱和。

因此抓住有机反应类型的主要特点才能万变不离其宗,解答此类题型时游刃有余。

5.下列分子与O3分子的结构最相似的是( )
A.H2O B.CO2C.SO2D.BeCl2
【答案】C
【解析】
【分析】
原子个数相等、价电子数相等的微粒互为等电子体,等电子体的结构相似。

【详解】
原子个数相等、价电子数相等的微粒互为等电子体,等电子体的结构相似,二氧化硫和臭氧分子中都含有3个原子、价电子数都是18,两者是等电子体,所以结构相似,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判断微粒空间构型判断,注意明确等电子体的特征是解本题关键。

6.用如图装置制取表中的四种干燥、纯净的气体(图中铁架台、铁夹、加热及气体收集装置均已略去;必要时可以加热;a、b、c、d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其中正确的是
选项气体 a b c d
A CO2盐酸CaCO3饱和Na2CO3溶液浓硫酸
B Cl2浓盐酸MnO2NaOH溶液浓硫酸
C NH3饱和NH4Cl溶液消石灰H2O 固体NaOH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杂质是氯化氢气体除去氯化氢气体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不能用碳酸钠溶液,因为碳酸钠溶液会吸收二氧化碳,A错误;
B、制取的氯气中常含有氯化氢气体但是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除杂因为氯气会与氢氧化钠反应,B错误;
C、除去氨气中的杂质气体不能用水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C错误;
D、一氧化氮难溶于水,可以用水除去其中的二氧化氮或硝酸,再用浓硫酸干燥即可得到纯净的一氧化氮气体,正确。

答案选D。

7.下列操作或试剂的选择不合理的是
A.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碘水中提取砷单质
B.可用灼烧法除去氧化制中混有的铜粉
C.可用硫酸鉴别碳酸钠、硅酸钠和硫酸钠
D.可用含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鉴别乙醇、乙醛和乙酸
【答案】A
【解析】
【详解】
A项,碘单质不易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液,一般使用萃取来提纯,故A项错误;
B项,Cu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则灼烧可除去杂质,故B项正确;
C项,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与硅酸钠反应会有沉淀生成,易于分辨,故C项正确;
D项,乙醇、乙醛和乙酸分别与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混合加热的现象为:无现象、砖红色沉淀、蓝色溶液,现象不同可鉴别,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8.元素“氦、铷、铯”等是用下列哪种科学方法发现的
A.红外光谱B.质谱C.原子光谱D.核磁共振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红外光谱可获得分子中含有何种化学键或官能团的信息,故A错误;B.质谱用电场和磁场将运动的离子按它们的质荷比分离后进行检测的方法,常用确定实验式,故B错误;C.原子光谱是由原子中的电子在能量变化时所发射或吸收的一系列波长的光所组成的光谱,每一种原子的光谱都不同,用
原子光谱可以研究原子结构,故C正确;D.核磁共振氢谱法可确定分子中不同位置的H的数目,故D错误;故选C。

考点:结构化学的研究与现代物理学特别是量子力学、光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常见物理检测手段是从事化学结构研究的必备工具。

9.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一组是()
①冰水混合物②爆鸣气③铝热剂④普通玻璃⑤水玻璃⑥漂白粉⑦二甲苯⑧TNT⑨溴苯⑩C5H10⑪含氧40%的氧化镁⑫花生油⑬福尔马林⑭密封保存的NO2气体
A.②③④⑥B.⑦⑩⑫⑬⑭
C.①⑧⑨⑪D.①④⑧⑨⑪⑫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①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水分子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②爆鸣气是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
③铝热剂是铝和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
④普通玻璃是硅酸钠、硅酸钙、二氧化硅的混合物;
⑤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
⑥漂白粉是氯化钙、次氯酸钙的混合物;
⑦二甲苯可以是邻二甲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的混合物;
⑧TNT俗称三硝基甲苯,属于纯净物;
⑨溴苯是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
⑩C5H10不一定表示纯净物,可能是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的混合物;
⑪氧化镁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故含氧40%的氧化镁是纯净物;
⑫天然油脂都是混合物;
⑬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
⑭密封保存的NO2气体和四氧化二氮存在化学平衡属于平衡混合气体;
因此属于纯净物的有①⑧⑨⑪,故选C。

10.比较下列各组物质的沸点,结论正确的是
①丙烷<乙醇②正戊烷>正丁烷③乙醇>乙二醇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①丙烷与乙醇相对分子质量接近,但乙醇分子间存在氢键,丙烷分子间存在范德华力,故乙醇沸点大于丙烷,正确;②正戊烷与正丁烷是同系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高,正戊烷沸点大于正丁
烷沸点,正确;③乙醇、乙二醇均存在氢键,但乙二醇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大于乙醇,乙二醇沸点大于乙醇,错误;故答案选A。

11.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8gH2O所含电子数为10N A
B.22.4L CO2与17 g NH3所含分子数相等
C.0.9g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1N A
D.常温下,1L 0.1mol/L NaCl溶液中含Na+ 数为0.1N A
【答案】B
【解析】
【详解】
A.18gH2O的物质的量是1mol,由于1个H2O分子中含有10个电子,所以1molH2O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N A,A正确;
B.缺条件,不能确定22.4L CO2飞物质的量及分子数目,B错误;
C.Al是+3价的金属,所以0.9g铝完全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n(e-)=
0.9
30.1
27/
g
mol
g mol
⨯=,故转移
电子数目为N(e-)=0.1N A,C正确;
D. 常温下,1L 0.1mol/L NaCl溶液中含溶质NaCl的物质的量为0.1mol,由于1molNaCl电离产生1molNa+,所以0.1molNaCl电离产生的Na+ 数为0.1N A,D正确;
故合理选项为B。

12.下列微粒的核外电子的表示方法中正确的是()
A.碳原子B.P原子价电子轨道表示式
C.Cr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41
3d4s D.2
Fe+价电子排布式42
3d4s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碳原子核外6个电子,最外层4个电子,故A正确;
B.3p上的3个电子应自旋相同,故B错误;
C.全空,全满,半满时能量最低,正确的Cr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54s1,故C错误;
D.铁原子在失电子时,先失去最外层的两个4s电子,电子排布为3d6,Fe2+价电子排布式3d6,故D错误;答案选A。

13.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糕点只含面粉、油脂、蛋白质,不含糖,是糖尿病人的最佳食品
B.用作荧光灯内壁保护层的氧化铝纳米材料属于胶体
C.尼龙、羊毛和棉花都是天然纤维
D.高温结构陶瓷耐高温、耐氧化,是喷气发动机的理想材料
【答案】D
【解析】分析:A.根据面粉富含淀粉分析判断;B.根据胶体是分散质粒子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分析判断;C.根据常见的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分析判断;D.根据高温结构陶瓷耐高温,不怕氧化、密度小的性质分析判断。

详解:A.面粉富含淀粉,淀粉属于多糖,在人体中水解产生葡萄糖,不适合糖尿病人食用,故A错误;B.胶体是分散质粒子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属于混合物,而荧光灯内壁保护层的纳米氧化铝是纯净物,故不是胶体,故B错误;C.尼龙属于合成纤维,故C错误;D.高温结构陶瓷耐高温,不怕氧化、密度小,所以高温结构陶瓷时喷气发动机的理想材料,故D正确;故选D。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2O2与水反应时,生成0.1 mol O2,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B.钠与CuSO4溶液反应:2Na+Cu2+===Cu↓+2Na+
C.Na2O2遇到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后,石蕊试纸最终变成蓝色
D.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Na2CO3和NaHCO3固体都能发生分解
【答案】A
【解析】分析:A.根据氧元素的化合价变化计算;
B.钠首先与水反应;
C.根据过氧化钠还具有强氧化性分析;
D.碳酸钠受热不易分解。

详解:A. Na2O2与水反应时氧元素化合价从-1价部分升高到0价,部分降低到-2价,生成0.1mol O2,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A正确;
B. 钠与CuSO4溶液反应首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不能置换出金属铜,B错误;
C. 过氧化钠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溶液显碱性,同时还具有强氧化性,所以Na2O2遇到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后,石蕊试纸先变成蓝色,最终褪色,C错误;
D. 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NaHCO3固体能发生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Na2CO3稳定性强,D错误;答案选A。

15.X、Y、Z、W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递增。

X与Z位于同一主族,Y元素的单质既能与盐酸反应也能与NaOH溶液反应,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Y、Z、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Y的阳离子半径比O2-半径大
B .最简单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Z<W
C .X 、Z 、W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顺序为W<Z<X
D .Y 与W 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其pH>7 【答案】B
【解析】分析:X 、Y 、Z 、W 是短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依次递增。

Y 元素的单质既能与盐酸反应也能与NaOH 溶液反应,则Y 为Al 元素;Z 处于第三周期,Z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则Z 为Si 元素;X 与Z 位于同一主族,则X 为C 元素;Y 、Z 、W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4,则W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4-3-4=7,且原子序数最大,W 为Cl 元素,结合元素周期律和物质的性质解答。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X 为C ,Y 为Al ,Z 为Si ,W 为Cl ,则
A 、Y 为Al 元素,Al 3+与O 2-电子层结构相同,前者原子序数大于后者,故离子半径Al 3+<O 2-,A 错误;
B 、Z (Si )、W (Cl )最简单的气态氢化物分别为:SiH 4、HCl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所以稳定性SiH 4<HCl ,B 正确;
C 、X (C )、Z (Si )、W (Cl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分别为:H 2CO 3、H 2SiO 3、HClO 4,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越强,所以酸性:H 2SiO 3<H 2CO 3<HClO 4,C 错误;
D 、Y (Al )与W (Cl )形成的化合物为AlCl 3,是强酸弱碱盐,水溶液显酸性,pH <7,D 错误。

答案选B 。

16.用含有少量Mg 的Al 片制取纯净的Al(OH)3,下列操作中最恰当的组合是( )
①加盐酸溶解 ②加NaOH 溶液 ③过滤 ④通入过量CO 2生成Al(OH)3 ⑤加盐酸生成Al(OH)3 ⑥加过量氨水生成Al(OH)3 A .①⑥③ B .①③⑥③ C .②③④③ D .②③⑤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第一种方案:Mg 、Al HCl −−−−→过量稀MgCl 2、AlCl 3NaOH −−−−−→过量溶液Mg(OH)2沉淀、NaAlO 2溶液−−−→过滤
NaAlO 2溶液2CO −−−−→过量Al(OH)3沉淀−−−→过滤 Al(OH)3固体;第二种方案:Mg 、Al NaOH −−−−−→过量溶液
Mg 、NaAlO 2溶液−−−→过滤 NaAlO 2溶液2CO −−−−→过量Al(OH)3沉淀−−−→过滤 Al(OH)3固体;故C 正确。

17.对于反应2HI(g) H 2(g) +I 2(g),下列叙述能够说明己达平衡状态的是
A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B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C .lmolH-H 键生成的同时有2molH-I 键断裂
D .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2:1:1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说明碘蒸气的浓度不变,达平衡状态,故A正确;
B.气体两边的计量数相等,所以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一直不变化,故B错误;
C.1molH-H键生成的同时有2molH-I键断裂,都体现正反应方向,未体现正与逆的关系,故C错误;D.当体系达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可能为2:1:1,也可能不是2:1:1,与各物质的初始浓度及转化率有关,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解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18.下列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元素周期表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均是从ns1 过渡到ns2np6
B.若某基态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d25s2,它是第五周期IVB族元素
C.M层全充满而N层为4s1的原子和位于第四周期第ⅠA族的原子是同一种元素
D.钠原子由1s22s22p63s1→1s22s22p63p1时,原子释放能量,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
【答案】B
【解析】第一周期最外层电子排布是从过渡到,A错误;最外层为第5层,价电子数为4,位于第五周期IVB族元素, B正确;M层全充满而N层为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为,
为铜位于第四周期第IB族的原子,和位于第四周期第ⅠA族的原子不是同一种元素, C错误;钠原子由
1s22s22p63s1→1s22s22p63p1时,电子能量增大,原子吸收能量,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D错误;正确选项B。

19.美国科学家合成了含有N5+的盐类,该离子的结构呈“V”形(如下图所示),通常认为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离子(即等电子体)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下列有关该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1个N5+中含有25个质子和24个电子B.该离子中σ键和π键的数目之比为1:1
C.1个N5+中含有2个π键D.N5+与PO43-互为等电子体
【答案】B
【解析】分析:A.N5+是由N5分子失去1个电子得到的,1个N5分子是由5个氮原子构成的,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结构简式判断σ键和π键的数目;
C.1个氮氮三键中含有2个π键;
D.根据具有相同原子数和价电子数的微粒互称为等电子体分析。

详解:A.1个氮原子中含有7个质子、7个电子,则1个N5分子中含有35个质子、35个电子,N5+是由N5分子失去1个电子得到的,则1个N5+粒子中有35个质子,34个电子,A错误;
B.单键都是σ键,三键中含有1个σ键和2个π键,则该离子中σ键和π键的数目之比为4:4=1:1,B 正确;;
C.1个氮氮三键中含有2个π键,所以该离子中含有4个π键,C错误;
D.N5+与PO43-具有相同原子数,但价电子数分别为24,32,不是等电子体,D错误;答案选B。

20.下列化学用语表达不正确的是()
A.次氯酸的电子式:B.质子数为6、质量数为14的原子:146N
C.CS2的结构式:S=C=S D.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次氯酸的电子式中O原子与H、Cl各形成一对共用电子对,正确;B、质子数是6质量数是14的原子是C原子,不是N原子,错误;C、CS2的结构域二氧化碳相似,都含有双键,正确;D、Cl 原子的核内有17个质子,核外有17个电子,原子结构示意图正确,答案选B。

考点:考查对化学用语的判断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1.已知下列数据:
物质熔点/℃沸点/℃密度/g·cm-3
乙醇-144 78.0 0.789
乙酸16.6 118 1.05
乙酸乙酯-83.6 77.5 0.900
浓硫酸(98%) -338 1.84
下图为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图。

(1)当饱和碳酸钠溶液上方收集到较多液体时,停止加热,取下小试管B,充分振荡,静置。

振荡前后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填字母)。

A.上层液体变薄 B.下层液体红色变浅或变为无色 C.有气体产生 D.有果香味
(2)为分离乙酸乙酯、乙醇、乙酸的混合物,可按下列步骤进行分离:
①试剂1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操作1是________,所用的主要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试剂2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操作2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操作3中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为下图中________(填“a”“b”“c”或“d”)所示,在该操作中,除蒸馏烧瓶、温度计外、锥形瓶,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乙酸的适宜温度是________。

【答案】ABCD饱和碳酸钠溶液分液分液漏斗稀硫酸蒸馏b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略高于118 ℃
【解析】
【分析】
分离出乙酸、乙醇、乙酸乙酯,利用其性质不同进行分离,如乙酸乙酯不溶于Na2CO3溶液,乙醇溶于碳酸钠溶液,乙酸与Na2CO3溶液发生反应,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出,然后利用乙醇易挥发,进行蒸馏等等,据此分析;
【详解】
(1)A、从试管A中蒸出的气体为乙酸乙酯、乙酸、乙醇,振荡过程中乙酸、乙醇被碳酸钠溶液吸收,上层液体逐渐变薄,故A正确;
B、乙酸乙酯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在上层,下层为碳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试管A中蒸出的乙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CO2,溶液红色变浅或变为无色,故B正确;
C、根据B选项分析,故C正确;
D、乙酸乙酯有水果的香味,故D正确;
答案选ABCD;
(2)①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乙醇,除去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使之析出,然后采用分液的方
法进行分离,即A为乙酸乙酯,试剂1为饱和碳酸钠溶液;
②根据①的分析,操作1为分液,所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
③B中含有乙醇、乙酸钠、碳酸钠,利用乙醇易挥发的性质,采用蒸馏的方法得到乙醇,即操作2为蒸馏,E为乙醇,C为乙酸钠和碳酸钠,需要将乙酸钠转化成乙酸,然后蒸馏,得到乙酸,因此加入的酸,不易挥发,即试剂2最好是稀硫酸;
④根据③的分析,操作2为蒸馏;
⑤根据上述分析,操作3为蒸馏,温度计的水银球在支管口略向下,即b处;蒸馏过程中还需要的仪器有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乙酸的沸点为118℃,因此收集乙酸的适宜温度是略高于118℃。

三、推断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2.A、B、C、D、E代表5种元素。

请填空:
(1)A元素基态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未成对电子,次外层有2个电子,其元素符号为________。

(2)B元素的负一价离子和C元素的正一价离子的电子层结构都与氩相同,B的元素符号为__________,C 的元素符号为____________;B的外围电子的轨道表示式为___________。

(3)D元素的正三价离子的3d轨道为半充满,D的元素符号为________________,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E元素基态原子的M层全充满,N层没有成对电子,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E的元素符号为________,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

【答案】N Cl K Fe1s22s22p63s23p63d64s2或[Ar]3d64s2Cu
1s22s22p63s23p63d104s1或[Ar]3d104s1
【解析】
【分析】
(1)A元素基态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未成对电子,核外电子排布应为ns2np3;
(2)B元素的负一价离子和C元素的正一价离子的电子层结构都与氩相同,离子核外都有18个电子,据此计算质子数进行判断;
(3)D元素的正三价离子的3d轨道为半充满,3d轨道电子数为5,应为Fe元素;
(4)E元素基态原子的M层全充满,N层没有成对电子,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应为Cu,原子序数为29。

【详解】
(1)A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应为ns2np3,次外层有2个电子,其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3,应为N 元素;
(2)B元素的负一价离子和C元素的正一价离子的电子层结构都与氩相同,离子核外都有18个电子,B元素质子数为18-1=17,B为氯元素,元素符号为Cl,C元素质子数为18+1=19,C为钾元素,Cl元素为第ⅦA 元素,外围价电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3)D元素的正三价离子的3d轨道为半充满,3d轨道电子数为5,则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1s22s22p63s23p63d64s2,应为Fe元素;
有成对电子,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1,应为Cu元素。

四、综合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20分)
23.丙烯可用于合成杀除根瘤线虫的农药B(分子式为C3H5Br2Cl),该分子中每个碳原子上均连有卤原子,其合成路线如下图所示。

(1)丙烯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它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_________。

(2)由A生成B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

(3)A水解可得到 CH2=CHCH2OH,该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答案】CH3CH=CH2碳碳双键加成反应CH2=CHCH2Cl+NaOH CH2=CHCH2OH+NaCl或
CH2=CHCH2Cl+H2O CH2=CHCH2OH+HCl
【解析】分析:丙烯与氯气在高温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A(3-氯-1-丙烯),A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是CH2ClCHBrCH2Br,据此解答。

详解:(1)丙烯含有碳碳双键,结构简式为CH3CH=CH2;
(2)A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则由A生成B的反应类型是加成反应。

(3)A水解可得到CH2=CHCH2OH,该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2=CHCH2Cl+NaOH CH2=CHCH2OH+NaCl。

24.向30mL某浓度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后得溶液N,因CO2通入量不同,溶液N的组成也不同。

若向N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盐酸,产生的气体体积V(CO2)与加入的盐酸体积V[HCl(aq)]的关系有如图所示两种情况(不计CO2的溶解),则曲线Y表明N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由曲线X、Y可知,两次实验通入CO2的体积之比为X:Y=___________。

【答案】NaOH和Na2CO30.25mol/L10:3
【解析】
分析:曲线X,Y开始没有气体产生,加入一定体积盐酸后生成气体,生成气体的反应
为:HCO3-+H+=H2O+CO2↑,再结合反应OH-+H+=H2O、H++CO32-=HCO3-,可以知道,若X中只有Na2CO3,开始发生H++CO32-=HCO3-,前后两过程消耗HCl的体积相等,而实际开始阶段消耗盐酸体积大于产生二氧化碳消耗的盐酸体积,故Y曲线表明M中的溶质为NaOH、Na2CO3,Y曲线中,前后消耗盐酸的体积之比为1:3;则曲
线X表明M中溶质为Na2CO3、NaHCO3,且二者物质的量之比为1:2;根据钠元素守恒计算原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根据曲线Y生成二氧化碳消耗盐酸体积为75-60=15mL,曲线X生成二氧化碳消耗盐酸体积为75-25=50mL,求出两次实验通入CO2的体积之比。

详解:曲线X,Y开始没有气体产生,加入一定体积盐酸后生成气体,生成气体的反应
为:HCO3-+H+=H2O+CO2↑,再结合反应OH-+H+=H2O、H++CO32-=HCO3-,可以知道,若X中只有Na2CO3,开始发生H++CO32-=HCO3-,前后两过程消耗HCl的体积相等,而实际开始阶段消耗盐酸体积大于产生二氧化碳消耗的盐酸体积,故Y曲线表明M中的溶质为NaOH、Na2CO3,Y曲线中,前后消耗盐酸的体积之比为1:3;则曲线X表明M中溶质为Na2CO3、NaHCO3,且二者物质的量之比为1:2;根据钠元素守恒可以知道,当加入75mL盐酸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所以原溶液中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0.1×0.075=0.0075mol,所以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075/0.03=0.25mol/L;曲线Y生成二氧化碳消耗盐酸体积为75-60=15mL,曲线X生成二氧化碳消耗盐酸体积为75-25=50mL,由HCO3-+H+=H2O+CO2↑可以知道,则两次实验通入的CO2的体积之比X:Y=50:15=10:3;正确答案:NaOH和Na2CO3;0.25mol/L;10:3。

点睛:盐酸逐滴加到碳酸钠溶液中,先发生Na2CO3+HCl=NaCl+NaHCO3反应,随着盐酸的量的增多,反应为NaHCO3+HCl=NaCl+CO2↑+H2O,反应产生气体;因此盐酸逐滴加到碳酸钠溶液中直至过量,反应的现象为过一会产生气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