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唯物史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讲唯物史观
第⼆讲唯物史观
1.联系当代中国的实际谈谈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识
马克思唯物史观是是马克思恩格斯以欧洲"三⼤⼯⼈运动"为实践,以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和法国阶级⽃争历史学派为理论前提,进⾏科学研究中形成的关于⼈类社会发展的⼀般规律的科学。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全⾯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的根本任务是发现历史中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研究⼈类的⽣产实践出发,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伟⼤发现之⼀。

唯物史观的创⽴,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

也为我们认识⼈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泽东思想、邓⼩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对建设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所形成的系统理论。

(⼆)社会发展是⼀个⾃然历史过程。

不同于唯⼼史观把社会发展看做是观念的产物,马克思既唯物⼜辩证地考察社会,认为社会发展的的规律是客观的,他从⽬的和结果的关系、偶然和必然的关系上说明社会历史进程受⼀般规律⽀配。

社会的发展不是单个意志的产物,⽽是在总的经济运动⽀配下各种⼒的相互作⽤的结果,它服从于社会内部的客观规律。

在⼤跃进运动时期,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硬要完成那些不切实际的⾼指标,导致瞎指挥盛⾏,浮夸风泛滥,导致了国民经济⽐例的⼤失调,并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正是蔑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苦果。

(三)物质动因是社会发展的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旧唯物主义坚持的精神动⼒室最终原因的观点,是在历史观⾥背叛了⾃⼰。

指出⿊格尔的错误是:不是在历史本⾝中去寻找,⽽是把哲学的意识形态作为动⼒引⼊历史观,只是考察⼈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揭⽰这些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中国特⾊社会主义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集中⼒量发展⽣产⼒,正是在物质动因是社会发展动⼒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四)⼈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的决定⼒量。

⼈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动代表社会发展的⽅向。

⼈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深⽕热的近代中国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归根到底是⼈民群众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

(五)阶级⽃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阶级⽃争是阶级社会中不以⼈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盾表现为阶级⽭盾,基于物质利益根本对⽴的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压迫阶级和压迫阶级之间的⽭盾是不可调和的,它们之间的⽃争是不可避免的。

⽽且只有通过阶级⽃争才能得到解决。

阶级⽃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就⾰命阶级⽽⾔,由于它们所处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它们的⽃争所产⽣的结局亦各异。

只有⽆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争才能导致⾰命阶级⾃⾝的真正解放。

(六)⽣产⼒和⽣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产⼒与⽣产关系是辩证运动的。

⼀⽅⾯⽣产⼒决定⽣产关系。

他们强调⽣产⼒的发展引起分⼯的发展,分⼯发展的不同阶段产⽣所有制的不同形式。

历史上四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都是由⽣产⼒发展的不同⽔平决定的。

另⼀⽅⾯,⽣产关系反作⽤于⽣产⼒。

当交往形式适合⽣产⼒时就促进⽣产⼒的发展,反之,就阻碍⽣产⼒的发展,但⼆者的⽭盾达到尖锐化时就会爆发社会⾰命,借以建⽴新的适应⽣产⼒发展的社会关系。

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正是⽣产⼒和⽣产关系辨证关系原理的实践。

(七)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经济基础在⼀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有反作⽤,正确适当的上层建筑意识有助于发展经济基础。

以⽑邓为代表的中国特⾊社会主义系统理论,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更加有规可循,促进经济基础更加稳固,使经济可以更有可持续发展的潜⼒。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指导社会主义运动的强⼤的思想武器。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指导社会主义运动的强⼤的思想武器。

不论是对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理论的深刻理解,还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正确把握,都必须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法的指导。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是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有机延续。

它从⼀开始就不只是作为⼀门新学,⽽更主要是作为救亡图存的真理,受到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知识分⼦的⾼度重视。

唯物史观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创造性地引导了中国社会的⾛向。

但是,我们要正确对待唯物史观对社会规律的普遍指导意义,不可⽚⾯、教条主义照搬唯物主义的原理对社会发展进⾏逻辑抽象的虚妄。

马克思所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甚⾄⽣产⼒决定⽣产关系的规律,只有在结构分化较⾼⽔平上才能得到最清晰的表达,⽐如在马克思所⽣活的⾃有资本主义时期,但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政治没有明显的结构分化,两者存在着千丝万缕、难以明显分开的复杂联系,因为就恨难说究竟谁决定谁。

因此,如果不考虑具体历史时期的具体特点,把规律抽象化,即当作不考虑具
体历史环境⽽发⽣⼀定变化的抽象逻辑形态规律到处乱套,置具体⼜丰富的材料于不顾,那就会使这⼀规律失去科学或者哲学分析的意义。

2.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述要与实践意义
⼀、唯物史观的发现及发展史
19世纪40年代欧洲"三⼤⼯⼈运动"使⽆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盾和⽃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上升到了⾸要地位,证明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利益⼀致等观点完全是撒谎,为唯物史观的创⽴提供了历史条件。

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和法国阶级⽃争历史学派构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三⼤来源。

马克思历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克列茨纳赫阶段、巴黎阶段和布鲁塞尔阶段。

马克思历史观念的三⼤来源有:
(⼀)德国的"古典"哲学
德国辩证唯⼼主义把社会发展看成是必然的、合乎规律的过程。

在⿊格尔看来,启蒙学者和空想主义者所公认的"理性的意见⽀配世界",只在规律性的意义上才⽀配着历史。

费尔巴哈在批判⿊格尔式的宗教神学的基础上创⽴了⼈本主义,认为物质先于精神,存在先于思维,思维和存在统⼀于⼈这个主体,但⼈有⼀个独⽴本质-理性精神。

马克思吸收了⿊格尔的历史辩证法观点,也继承了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场对⿊格尔哲学的清洗并超越了他们。

马克思认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产活动改变社会的物质条件、社会关系以及⼈的"本质"。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念
欧⽂、傅⾥叶和圣西门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在理想社会、阶级⽃争、⼯⼈阶级、国家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对马克思主义有很⼤启发。

(三)法国的阶级⽃争史学派
马克思接触到法国的社会主义和阶级⽃争历史观念,认识到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社会之外,都是阶级⽃争的历史,但这些相互⽃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时代经济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注意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

马克思在发展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时⼤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克列茨纳赫阶段,这⼀时期的思想探索代表性地反映在《⿊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巴黎阶段,其代表性著作是《经济学哲学⼿稿》;布鲁塞尔阶段:总结性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3年春夏之际,马克思通过分析具体历史材料撰写成《⿊格尔法哲学批判》。

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批判的核⼼。

依据费尔巴哈的著作,开始对⿊格尔的辩证法的唯⼼主义基础进⾏清洗。

1844年4⽉⾄8⽉,马克思写成《经济学哲学⼿稿》,马克思认为应当在市民社会这⼀基本层⾯去寻找⽀配社会发展的规律,⽣产决定社会⽣活的⼀切⽅⾯。

1845⾄1846年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发展了他的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提出了关于历史分期的完整的理论概念,其不仅作为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理论,⽽且作为认识社会历史现象的⽅法。

唯物史观的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把唯⼼主义从历史观这个避难所中驱逐出来,恢复了历史的本来⾯⽬,从⽽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

⼆、唯物史观的实质及基本理论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中这样阐释历史唯物主义:"⼈们在⾃⼰⽣活的社会⽣产中发⽣的⼀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这些⽣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其上并有⼀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活的⽣产⽅式制约着整个社会⽣活、政治⽣活和精神⽣活的过程。

不是⼈们的意识决定⼈们的存在,相反,是⼈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产⼒发展到⼀定阶段,便同它们⼀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产关系的法律⽤语)发⽣⽭盾。

由于这些关系便由⽣产⼒的发展形式变成⽣产⼒的桎梏。

那时社会⾰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

全部庞⼤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变⾰。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全⾯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的根本任务是——发现历史中的客观规律。

⽤恩格斯的话说是:"⾃然界也被承认为历史发展过程了。

在这⾥也完全像在⾃然领域⾥⼀样,应该通过发现现实的联系来清除这种臆造的⼈为的联系。

"
(⼆)恩格斯认为社会发展的的规律是客观的,他从⽬的和结果的关系、偶然和必然的关系上说明社会历史进程受⼀般规律⽀配。

因此恩格斯对历史下了⼀个定义:"⽆论历史的结局
如何,⼈们总是通过每⼀个⼈追求他⾃⼰的、⾃觉预期的⽬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这许多按不同⽅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的合⼒,就是历史。

"
(三)物质动因是社会发展的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旧唯物主义坚持的精神动⼒室最终原因的观点,是在历史观⾥背叛了⾃⼰。

指出⿊格尔的错误是:不是在历史本⾝中去寻找,⽽是把哲学的意识形态作为动⼒引⼊历史观。

(四)⼈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13段中指出:"探讨那些作为⾃觉的动机明显地或不明显的,直接的或以意识形态的形式、甚⾄以被神圣化的形式反映在⾏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即所谓伟⼤⼈物的头脑中的动因,--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配作⽤的规律的唯⼀途径"。

(五)阶级⽃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

从1830年起,在英法两国,⼯⼈阶级即⽆产阶级,已被承认是为争夺统治⼉⽃争的第三个战⼠。

⽆产阶级、⼟地贵族、资产阶级之间的⽃争和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

"
(六)⽣产⼒和⽣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次科学的揭⽰了⽣产⼒和⽣产关系的⽭盾运动和辩证关系。

他们指出,⼈类的物质资料⽣产表现为双重关系,⼀⽅⾯是⼈与⾃然的关系,即⼈们共同活动⽅式本⾝就是⽣产⼒;另⼀⽅⾯是社会关系,是指许多个⼈的共同活动,强调⼈们在⽣产中形成的交往关系。

"
马克思主义认为⽣产⼒与⽣产关系是辩证运动的。

⼀⽅⾯⽣产⼒决定⽣产关系。

他们强调⽣产⼒的发展引起分⼯的发展,分⼯发展的不同阶段产⽣所有制的不同形式。

⽽私有财产是⽣产⼒发展到⼀定阶段上必然的交往形式。

历史上四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都是由⽣产⼒发展的不同⽔平决定的。

另⼀⽅⾯,⽣产关系反作⽤于⽣产⼒。

当交往形式适合⽣产⼒时就促进⽣产⼒的发展,反之,就阻碍⽣产⼒的发展,但⼆者的⽭盾达到尖锐化时就会爆发社会⾰命,借以建⽴新的适应⽣产⼒发展的社会关系。

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明,共产主义就是⽣产⼒和⽣产关系⽭盾运动的过程和结果。

(七)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定义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他们认为,市民社会是在⼀定阶段上受⽣产⼒制约同时⼜制约⽣产⼒的交往形式,它包括个⼈在⽣产⼒发展的⼀定阶段上的⼀切物质交往,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上层建筑指的是有市民社会决定的整个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形态的总和。

三、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改⾰开放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产⽣具有伟⼤的意义。

它是从事实出发得出来的,结束了旧的历史领域中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是代表⽆产阶级利益的理论,融阶级性、⾰命性。

科学性于⼀体。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核之⼀,是改⾰开放的哲学基础、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实践证明在此指导下三⼗年改⾰开放之路不仅取得丰硕成果⽽且必将越⾛越宽。

历史唯物主义对改⾰开放的指导作⽤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马克思的"⽣产⼒的决定作⽤"和"两个决不会"理论是改⾰开放的哲学基础。

⽣产⼒的决定作⽤,⽤马克思的话来说:"⼿推磨产⽣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的⼯业资本家的社会。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释了"两个决不会"理论:"⽆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类始终只提出⾃⼰能够解决的任务。

20世纪50年代,我们党领导⼈民全⾯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产⼒获得了极⼤的解放,是中国社会变⾰和历史进步的巨⼤飞跃。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要我们多⽅⾯地调整和改⾰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改⾰开放,既是⽣产⼒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我完善和发展的要求。

第⼆,唯物史观是改⾰开放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确认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说明了改⾰开放的现实性和必然性。

第三,唯物史观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改⾰开放的思想基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为全⾯纠正"左"的错误,正确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坚持改⾰开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对改⾰开放的实践意义表现在以下两⽅⾯:
⼀是30年改⾰开放的成果都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取得的。

改⾰开放是中国特⾊社会主
义制度的⾃我完善,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实践中逐步推进的。

在改⾰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成就的今天,仍需坚定不移地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

⼆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改⾰开放之路必将越⾛越宽。

党的⼗七⼤以来,党中央在提出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任务。

从改⾰发展的视⾓来看,这既是对30年来改⾰发展的经验总结,⼜为改⾰开放的进⼀步深化和扩⼤指明了⽅向。

今天,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改⾰开放,落实科学发展,发展为了⼈民、发展依靠⼈民、发展成果由⼈民共享,坚定不移地⾛中国特⾊社会主义之路。

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内容归纳
①研究视⾓:
⽤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类社会的历史
②理论依据:
唯物论:物质第⼀性,意识第⼆性。

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

辩证法:对⽴统⼀、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

③理论创新:
第⼀个科学过程:综合
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
第⼆个科学过程:独创
辩证唯物论视野:物质资料的⽣产是⼈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唯物辩证法视野:社会基本⽭盾是⼈类社会发展的动⼒
④社会模型:
社会框架:⼈类社会的⼤厦有三层楼,⽣产⼒、⽣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实践价值:1、推动历史的不是思想动机,⽽是物质资料的⽣产(合规律性)
2、不是少数英雄创造历史,⽽是⼈民群众创造历史(合⽬的性)
3、不存在千年王国,社会⽂明必将在更⾼的层⾯上复归(结论)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

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科学⽅法即唯物主义的⽅法”。

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特点
⼀、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必然是⼀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是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

⼆、联系历史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这是如何运⽤历史的问题
三、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这是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

举例
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17⽇)⼀⽂说:"正像达尔⽂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样,马克思发现了⼈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个简单事实:⼈们⾸先必须吃、喝、注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物质的⽣活资料的⽣产,因⽽⼀个民族或⼀个时代的⼀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
马克思在1859年写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中阐述:“⼈们在⾃⼰⽣活的社会⽣产中发⽣⼀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产⼒的⼀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产关系。

这些⽣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其上并有⼀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活的⽣产⽅式制约着整个社会⽣活、政治⽣活和精神⽣活的过程。

不是⼈们的意识决定⼈们的存在,相反,是⼈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产发展到⼀定阶段,便同它们⼀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产关系的法律⽤语)发⽣⽭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产⼒的发展形式变成⽣产⼒的桎梏。

那时社会⾰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变⾰。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我们⾸先应该确定⼀切⼈类⽣存的第⼀个前提也就是⼀切历史的第⼀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活。

但是为了⽣活,⾸先就需要⾐、⾷、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个历史活动就是⽣产满⾜这些需要的资料,即⽣产物质⽣活本⾝。

同时这也是⼈们仅仅为了能够⽣活就必须每⽇每时都要进⾏(现在也和⼏千年前⼀样)的⼀种历史活动,即⼀切历史的⼀种基本条件。

”历来的思想家在解释历史的时候,都忽略了这个基本的、简单的事实。

现在,我们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中,认识到什么是"唯物史观": "⼈类的物质⽣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这⼀切,都和物质资料的⽣产⽅式相联系。

这⼜正如⽑泽东所指出:“⼈民,只有⼈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

”没有⼈民,就没有⼈类历史.⼈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

因为社会是⼈民的社会,⼈民⼤众代表着社会⽣活的主流。

历史活动是⼈民⾃⼰的事业,⼈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民群众创造的,是⼈民创造了⼈间奇迹,写出了⼈类发展的历史,纵观中国⼏千年的历史变迁,从四⼤发明到都江堰、⼤运河、万⾥长城,都闪跃着⼈民的智慧和⼒量。

历史观是⼈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

在历史唯物主义诞⽣以前,⼈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

其结果不是曲解⼈类史,就是完全撇开⼈类史。

资产阶级历史观⽤“⼈”的观点解释历史,⽐起中世纪⽤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个重⼤进步。

但它所理解的⼈是⼀种抽象的⼈,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地站在⾃然⾯前的⽣物学上的⼈,或失去感性存在的⽞虚的“⾃我意识”。

从这种抽象的⼈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归结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

这仍然是⽤⾮历史因素、⼈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认为:物质⽣活的⽣产⽅式决定社会⽣活、政治⽣活和精神⽣活的⼀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于社会存在;⽣产⼒和⽣产关系之间的⽭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盾,是推动⼀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盾表现为阶级⽃争,阶级⽃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阶级⽃争的最⾼形式是进⾏社会⾰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总是受到⼀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化条件的制约。

有的学者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指的就是唯物史观。

把马克思的哲学归结为唯物史观,缩⼩其范围,并不确切,但却抓住了其精髓。

我们读马克思的著作,最感新鲜⽽意味⽆穷的就是他对唯物史观的阐述。

由于创⽴了唯物史观,马克思在⼈类思想史上开辟了⼀个
新的时代。

恩格斯曾经指出,圣西门、傅⽴叶和欧⽂,属于⼀切时代最伟⼤的智⼠之列,“他们天才地预⽰了我们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数真理。

”他们的历史观已经包含了唯物史观的萌芽,是唯物史观直接的理论来源之⼀。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

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历史观是⼈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

在历史唯物主义诞⽣以前,⼈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

其结果不是曲解⼈类史,就是完全撇开⼈类史。

资产阶级历史观⽤“⼈”的观点解释历史,⽐起中世纪⽤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个重⼤进步。

但它所理解的⼈是⼀种抽象的⼈,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地站在⾃然⾯前的⽣物学上的⼈,或失去感性存在的⽞虚的“⾃我意识”。

从这种抽象的⼈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归结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

这仍然是⽤⾮历史因素、⼈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历史唯物主义⽤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法与以前⼀切历史理论不同。

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历史不过是追求着⾃⼰⽬的的⼈的活动⽽已。

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是⼀定社会关系的⼈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所处的物质⽣活条件。

只有从那些使⼈们成为现在这种样⼦的周围物质⽣活条件去考察⼈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般规律。

和以社会⽣活某⼀局部领域、某⼀个别⽅⾯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般的结构和⼀般的发展规律。

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法论的理论基础。

只有真正的唯物史观才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说⽤来代替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新特点是“以实践为基础”,这等于说,原来的唯物史观是排斥实践的。

这样的“唯物史观”当然是冒牌的。

唯物史观之所以能够在社会历史领域做到对事物作唯物辩证的分析,就是因为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了社会历史的研究。

哲学家吴江认为:马克思不是先把⿊格尔的唯⼼辩证法颠倒成为唯物辩证法,然后才把它运⽤于解释社会⽣活。

恰恰相反,“辩证法真正变成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是在唯物地阐发历史发展的原因和历史本⾝的辩证法之后,是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确⽴科学的实践观之后”。

“单纯的逻辑改造不能把⿊格尔的辩证法倒过来”。

可见,这⾥的关键是有⽆实践观。

旧唯物主义者依靠感性直观去观察⼈,所看到的只能是⽣物学的⼈、受本能⽀配的⼈。

⽤这样的抽象⼈和他的抽象⼈性解释社会⽣活,当然只能陷⼊唯⼼主义和形⽽上学的泥淖。

社会是⼈的社会,⽽实践就是⼈的存在⽅式。

社会⽣活本来就是社会⼈的物质实践活动所创造的。

⽽⼈的社会本性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形成、并不断获得新的素质。

这就是⼈创造环境与环境创造⼈的辩证法。

所以马克思说,⼀切社会⽣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离开实践的观点就不可能对社会⽣活做唯物的和辩证的解释。

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观只能是唯物史观。

再次,唯物史观并不排斥所谓系统论思想。

唯物史观历来就把社会看作“社会有机体”,就是说,把社会看作⼀个系统。

当马克思应⽤唯物史观去剖析资本主义⽣产⽅式时,系统的思想是⼗分明显的。

甚⾄系统论的创始⼈贝塔朗菲也承认,在《资本论》⾥可以找到系统论的思想萌芽。

既然如此,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建⽴在否定或超越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实在是很费解的。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所在,列宁把它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成果”,由此,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占⽀配地位的那种混乱性和随意性,被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

⽆疑,随着时代的前进,唯物史观也要丰富和发展。

发展⾸先要在坚持它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不能重新回到被马克思所消除了的以往历史理论的主要缺点上去。

倒退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