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读后感1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世奇人》读后感15篇
《俗世奇人》读后感1
在这大千世界中,奇人怪事层出不穷。
在寒假里看了冯翼才写的《俗世奇人》后,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这本书讲的是天津卫这个水陆码头中,性格迥然相异的一些奇人。
这里居民五方杂处,奇人怪事多得可谓是天上的繁星,数不胜数。
就拿书中《绝盗》一文来说吧,真是令人绝倒。
在人头极杂,邪事横生的老城区、租界一带,来了一对新婚的小夫妻,在这里租了房子。
几天后,在他们上班的当儿,来了一个老头带着二个小伙子,自称是新郎的”爹爹“和”弟弟“,骂骂咧咧的砸开了大门,搬走了一切能搬走的东西,搬不了的就砸了。
那”爹“就站旁边大骂大儿子不孝,禽兽不如,不顾爹娘的死活,偷偷跑这儿享福来了。
旁观的人都信以为真,不仅没人出来阻止,还都在心里对那个新郎鄙视了一番。
小两口回来后懵了,问邻居都不肯告诉他们缘故,后来还是一位老大爷跟他们说了,不过新郎听后更懵了,说他爹娘双亡,只有一个嫁到关外的姐姐。
这个案子查了好几年,都没找到新郎的”爹“。
看吧,天津卫盗案千奇百怪,这桩却熟第一,强盗居然当了人家的”爹“,被盗的竟莫名其妙地做了强盗的”儿子“,不但损失了财物,还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跟别人说却招来嘲笑。
多损,多毒,多邪!真让人拍案叫绝!
书中写了许多各式各样的俗世奇人,有重义气的李金鳌,有重规矩的苏金散大夫(苏七块),还有认牙不认人的牙医华大夫、、、、、、真是万千世界,芸芸众生,奇人怪事,层出不穷。
欲要细解,牢记心中,慢慢品味,《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读后感2
假期,我随手拿起一本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翻开就被其中一篇《苏七块》的标题吸引住了。
苏七块的原名叫苏金散,是一位外科名医。
他在给人做手术时,操作的动作像闪电一样快,当你还没感到疼的瞬间骨头就接好了。
但是他有一个习惯,所有人找他治病,无论情况多么紧急,病情多么严重,都要先付七块大洋。
你说,这是嘛习惯?我看到这儿时,心理觉得这样不好,认为他没有善心。
作为一名医生万一遇到一个病重病急的人,难道真见死不救?
带着困惑我读了下去,读到最后,我明白了个道理:规矩就是规矩,规矩是永远不能随意改变的。
他在行医过程中确实遇到我担心的情况,他坚持收钱,最后还是他的牌友捐的钱让他医治病人,但是在病人治好后,他悄悄地把钱还给了牌友。
我发现他是善良的,是有爱心的,只是立下的规矩不能改。
想一想在我的生活中也是这么一个道理,老师说过的法律法规、校规、班规,这些都是不能违反。
上学期学校开展过安全交通规则的学习,然而我有一次因为上学快要迟到了,焦急的在十字路口等红灯过马路,当时看到左右没有车,就心存侥幸地跑过马路。
现在想起来,我知道自己错了,规章制度是不可以因为各原因而置若罔闻,苏七块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本书里有许多奇人奇事,我会一一和大家分享我读书的乐趣和学到的道理。
《俗世奇人》读后感3
冯骥才先生,我们可不陌生,在语文课本上,就学习过他写的《挑山工》和《送你一束花》。
今天再次捧起他的书,我便有了一份曾经相识的亲切感。
看到封面上的“足本”二字,我有些奇怪,一查才知道,足本是指内容完整的书籍,这本《俗世奇人》是在旧版基础上,增加18篇新作而成,冯骥才先生重新修订,并亲手为它绘制了39幅插图呢。
书中有36篇故事,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故事千奇百怪,语言生动有趣,人物也各有各的特点。
经过冯骥才先生的描述和渲染,他们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跃然纸上,令我赞叹不已。
书中所说的俗世其实是一个重情重义,奇人辈出的时代。
书里的奇人更是各具魅力的真正的奇人,大都身怀绝技,绝不浪得虚名。
他们生活朴素,勤劳淳朴,是最真诚的劳动者,在劳作中锻炼出绝技,并不断精益求精地追求着。
除了一身绝技,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们心中做人的标准。
无论哪一路英雄,无论哪一次比拼,赢要赢得光明磊落,输也要输得心服口服!
这些故事告诉我如果没有平时的勤学苦练,哪来这震动人心的惊艳亮相?他们的故事之所以让人津津乐道,就因为他们手中有绝活,靠自己的手艺和努力受到了别人的尊重,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也将是我追求的目标,我定会不懈努力的!
《俗世奇人》读后感4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俗世奇人》我来向你们推荐推荐。
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呢?因为这本书里讲了很多人的小故事,这些人个个身怀绝技,各有所长,手法神奇。
比如《大回》讲的是一个名叫大回的钓鱼高手。
因为他对鱼的习性了如指掌,所以他能钓到别人钓不到的鱼。
《快手刘》说的是一个卖糖的人,为了吸引顾客的注意,他练出了一个绝活叫“小碗扣球”,把两个糖球在三个碗里轮流出现,可无论你眼力如何厉害,贴得快手刘多近,都看不清楚,不知道糖球到底会在哪个碗里。
书里还介绍了很多这样的“奇人异事”。
看,我们中国人有如此多的“奇人”。
在历史上,我们能工巧匠们创造了很多灿烂的遗迹。
如:故宫的建筑,辉煌大气,工匠们只用了十个月时间就落成了。
它的许多设计到现在都运作正常。
前段时间北京下大雨,故宫的排水系统运作十
分良好,几百年来仍然有效控制了积水。
再如西安的碑林,如果没这些雕刻高手,书法字体如何能传承到现在被大家欣赏。
所以,我们现代人在保护这些文化,为这些历史遗迹骄傲的同时也要刻苦专研,精益求精,建立、创造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的梦想是能成为一个书法家,我从三年级开始练习书法,现在已经学习了三种字体,颜体、隶书、行书。
书法能神奇地使我从一个顽皮爱动的孩子静下心来变成一个安静文雅的男孩。
书法能让体会到中国文字的神圣魅力。
书法也让我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所以,我将从现在开始,认真学本领,开拓自己的眼界,让我们中华民族的书法能传承和发扬。
让世界更美好,让文明更璀璨。
《俗世奇人》读后感5
暑假我阅读了《俗世奇人》这本书,其中的“认牙”这个小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
它讲的是,华大夫是一名医术高超的牙医,他通过自已精湛的认牙、看牙技艺,帮助侦探们抓住了犯人。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细致和认真。
它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关于我自已的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的画画班里举行画人速写比赛。
老师在讲台上讲着作画要求:要把眼睛画对称,鞋底要有厚度……大家都在认真听讲,而我一个人坐在那里,迫不及待的开始了作画,心想:哎,老师又在老生常谈了,这还不容易,啰嗦半天只会浪费时间。
我先用铅笔把人的轮廓勾画出来,接着画头发,五官……不一会儿,好了!大功告成了!看着周围的同学们还在理头苦干,我心里可高兴了。
我一边美滋滋的想着:老师肯定会为了效率吃惊,一边得意扬扬的把作品交给了老师。
老师看完了画,皱着眉头,指着作品说到:“怎么这么不细心呢,头发方向要一致、眼睛要对称呀,画前讲的要点要注意!回去重新画一幅吧。
”同学们听到了老师的点评,纷纷停下画笔看向了我,我顿时感到不好意思,也非常羞愧,心想:哎,早知道就该认真听讲了。
我回到座位上,静下心来,细细回想老师讲的注意事项,然后认真的把厚度、头发、眼睛、鼻子、嘴巴这些小细节都细心的
按老师的要求重画了一次,等我再交给老师时,她才满意的点点头,脸上绽开了如花一般灿烂的笑容。
我回到座位上,窗外的阳光明媚,鸟儿们歌声优美动听,是呀!只要认真,细致,什么事都难不倒我。
这一次读到这篇故事后,让我更加深信一个人只要努力细致,必能学有所收获!
《俗世奇人》读后感6
《俗世奇人》这本书写的是老天津的奇人异士,这些人都有一技之长如正骨的、卖药糖的,看牙的……又热又辣又爽又嘎又不好惹。
这本书幽默有趣,运用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__内容引人入胜。
作者冯骥才,1942年出生于天津,他是中国当代画家、作家,我们学的《珍珠鸟》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三十六个故事中我最喜欢泥人张这个小故事。
泥人张原名张明山,他最喜欢去两个地方:一个是东北角的戏院大观楼,另一个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
在那他就为一件事:看角色。
一日下雨他去天庆馆里饮酒,忽然走进来三个人,其中一位是贩盐赚下金山的“海张五”。
这位“海张五”嘲笑泥人张并拿他找乐子。
泥人张不急不恼,从鞋底抠了一块泥,左手飞快地捏了起来,捏完后他将捏好的泥团放在桌子上并转身离去。
那泥团让人叫绝:好似把张五海的头割下来放在桌子上一样。
张五爷不服气,过了几天泥人张就生产了一二百个张五爷的泥像,上面还贴着一个白纸条:贱卖张五爷,后来海张五没办法只好花下大价钱买了这些泥人。
这个故事十分生动,让我了解了天津人不一样的生活和奇特的手艺。
在书中的每一个人都很平凡但不平庸,他们工作专注,富于创新,也非常敬业。
每个人都把拿手好戏做的更精湛,而这些拿手好戏都是他们多年练习所积累而成的,这就是“匠人精神”。
记得秋山利辉在所写的《匠人精神》这本书中提到过:“无论在哪个行业,想要成为一流的人才,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一边挥
洒汗水,一边锻炼积累自己的实力,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是啊,勤奋不懈是匠人的基本,不忘初心是匠人的明灯,拥有这两件法宝的人生会更加精彩。
《俗世奇人》读后感7
有一本书叫《俗世奇人》,这本书让我十分着迷。
这本书是冯骥才在天津写地,记录了天津的许多奇人妙事。
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小达子》和《酒婆》这两篇__了。
前一篇是讲小达子专门在公交车上偷乘客的东西,一次他想偷一位先生的东西,但他没偷到,反而自己东西被偷了,小达子受到了教导。
后一篇讲酒婆经常在一家酒店喝酒,但她一出门就醒酒了,是因为店长往酒里掺了水。
有一次店长没掺水,结果酒婆一出门就被汽车给轧死了。
这两篇__告诉我们不能偷偷摸摸地骗人。
这本书很有意思,也教给我很多道理。
有一天,我和一个小妹妹在玩。
她有一个娃娃,十分可爱,我很喜欢,也想要一个,就跟妈妈说:“妈妈,你也给我买一个娃娃吧?”妈妈说:“不行,买娃娃有什么用!”我失望地离开了。
到了中午,妈妈去午睡了,我心里还想着那个娃娃,转身就看见了妈妈的包放在床上。
我就想偷偷拿妈妈包里的钱去买娃娃。
我去查看妈妈睡了没有,然后慢慢走回到妈妈的包旁边。
突然,我想到小达子和酒婆的故事,我不好意思地停止了,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能欺骗别人,这样做是不对的。
”
是啊,我们要做个诚实的孩子,不能骗人,不能偷偷摸摸的,这就是《俗世奇人》带给我的读后感。
《俗世奇人》读后感8
苏七块,正骨拿环,只见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擦咔擦”,不等病人觉得疼,断骨头就接上了。
刷子李,刷墙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张大力,人如其名,力大无穷,听说有一块石锁上还写着:“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唯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大回是垂钓能手,只凭一根竹竿子,一个针做的鱼钩,一根纳鞋底子的细线绳,还有一片鸽子的羽毛做鱼漂,蹲在坑边,顶多七天,能把坑里几千条鱼掉光了。
书里奇人还有很多,比如泥人张、蓝眼、狗不理、好嘴杨巴等等,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在天津卫名噪一时。
读着作家写的故事,我有时笑出了声音,有时也愁眉不展,有时竟然手舞足蹈。
但更多的是思考,作家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它除了娱乐之外想告诉读者什么呢?
我默默地思索着:我读懂了什么?难道作家是想告诉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奇人”?只要你能找到自己的长处,并持之以恒努力练习。
留意身边的同学,不也有那么多“奇人”吗?有同学画画,画什么像什么;有同学口算每次都最快,而且不错一题;有同学背课文超快,总是第一个会背,还一字不落;有同学短跑特别厉害,一不留神就到了终点;有同学乐感特别好,只听过几遍歌曲,就会哼唱了……究其原因,除了天赋以外,更重要的是浓厚的兴趣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可见,每个人都可以是“奇人”,只要我们能找到自己的长处,严格要求自己并持之以恒,就能让自己的技能高于别人,就有可能成为三十六行里那一行的状元。
《俗世奇人》读后感9
翻着薄薄的《俗世奇人》这本书,我仿佛置身在近百年前的天津卫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我身临其境,一个个身负绝技的“俗世奇人”更让我敬佩
不已。
虽然写了一个个小人物,却让我们领略了大道理。
其中“泥人张”的故事跟让我喜欢。
“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有一手捏泥人的好手艺。
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在天庆馆里饮酒,看人世间的各种角色,好作为自己泥人的素材。
刚好靠贩卖私盐赚下金山,城里城外气最冲的“海张五”领着两个人也来饮酒,他凭着自己有财有势,在言语上羞辱“泥人张”。
“泥人张”凭着自己娴熟精湛的手艺,捏出了一排排“海张五”,在杂货摊上叫卖,摊上还贴着个白条纸,上边用墨笔写着:“贱卖海张五”,来回报“海张五”。
最后,“海张五”只好派人花了大价钱,才将这些泥人全买走。
“贱卖海张五”的这事传了一百多年。
手艺人有真本事,有绝活,都会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在这成就背后又有着些什么呢?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就像这本书中“刷子李”对徒弟曹小三说的话:“你以为人家的名气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
好好学本事吧!”在这些“俗世奇人”的身后又有多少酸甜苦辣呢?不光是这些手艺人,在茫茫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个像“俗世奇人”一样的名人呢?苏秦第一次游说秦国失败后,回到家里悬梁刺股,苦读三年后,游说六国合纵,一举成为名垂青史的六国丞相;匡衡因家穷屋内无灯,凿壁借光,成为一位丞相;岳飞,小时候刻苦读书,练武,成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气壮山河的抗金名将……
“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付出,哪有回报!《俗世奇人》这本有趣的小说,让我懂得很多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俗世奇人》读后感10
这学期,我去书店买了一本书,书名叫《俗世奇人》。
书是一个人的良师益友,有了书,就有了无穷的财富,有了书,一个人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俗世奇人》主要讲了: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
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
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不难,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
我最感兴趣的是《泥人张》;他在饮酒时,来了一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
当下,城里城外气最冲的要算这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
人们在当面叫他张五爷,背后叫他海张五一称。
手艺人靠手吃饭,用手赚钱。
海张五拿泥人张取笑,人家泥人张不生气,用泥捏了个海张五。
把海张五气得面红耳赤。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的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得,
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
摊子上还贴着个白纸条,上面使墨笔写着:贱卖海张五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
乐完了找熟人来看,在一块儿乐。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
泥人是没了,可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个儿。
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但都是俗人俗人,小说里的人,不奇传不成,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却全是真人真事。
《俗世奇人》读后感11
在抗日战争那个特殊的年代,战火连天,民不聊生。
可在天津——这座城市却奇人辈出,各种行业都有人称奇,如刷墙的刷子李,治病的苏七块,制作风筝的风筝魏,治牙痛的华大夫等。
这些独特的人出自哪一本书呢?是《俗世奇人》。
初看《俗世奇人》,作者冯骥才把天津的方言引用进来,一种充满幽默和乡土气息的语言把每个人给刻画出了血肉,就像真有人站在我面前做事情一样。
__中我对其中一个人物“酒婆”格外的感兴趣,她喜欢喝用红薯酿成的酒,在酒馆里她总会喝得酩酊大醉才走回家。
附近来吃酒的人称她为“酒婆”。
有一次酒婆喝了一碗未掺水的酒——酒性强烈,最后被马车给撞了。
酒婆无名无姓,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一生都默默无闻,被撞了就随便被葬在山上了。
看到酒婆惨死这一幕,我的心有一点难受,酒婆这种人在那个年代也就只有死这种归宿了。
《俗世奇人》就像作者冯骥才在文中写到的一句话:“天津卫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但都是俗世奇人。
”世上没有白吃的苦,他们都是底层的老百姓,没有像王公贵戚一样的身份可以坐享清福,可生出来比不过别人,那就靠本事吃饭。
刷子李靠刷墙吃饭,苏七块靠给人治病吃饭。
这就好像高考一样,家庭很贫穷的学生靠什么和那些富二代比?只能靠成绩,成绩是你唯一能跟别人竞争的筹码,也是你唯一能走的路。
如果你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你以后还能吃喝玩乐吗?
《俗世奇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把旧天津社会的方方面面给写出来,让我爱不释手,你觉得呢?
《俗世奇人》读后感12
最近,我看了老师推荐的《俗世奇人》。
这本书十分的好看,我一连看了两次。
这本书之所以那么好看是因为讲述了 18 位有“绝技”的奇人。
有力大无比的张大力,赶时髦的背头杨,记牙不记人的华大夫,把人捏得栩栩如生的泥人张……在那么多的__中,我最难忘的是苏七块。
苏七块一文中讲述了天津医生苏金散。
他医术十分高明,只不过想看病得先付七块银元才给看。
一天,来了一位三轮车夫,他手骨折了,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疼得够呛。
而苏七块视而不见,华大夫赶紧给三轮车夫七块银元。
当钱落在柜台时,苏七块就把车夫
的手放在柜台上,捏几下骨头,车夫做好心理准备承受疼痛的时候,苏七块却对车夫说:已经接好了。
当下涂上石膏夹上夹板,给了活血的配方。
读了这本书,我有很多很多的想法:
一、写作要把道理和凸显手法合二为一,让人读起来明白、清爽。
二、写作时__中可以用多一些幽默的手法。
三、人一定要有特长。
电视上也经常会报道说:东北农民会说一口地道的俄罗斯语,都成了翻译员。
下岗工人研究出了很多适用于生活的发明,甚至是机器人。
我们不一定要样样精通,但一定要有专长。
四、文中的苏七块其实并不是一个爱钱的人,只是因为他性格倔强,有自己的个性跟原则。
《俗世奇人》读后感13
众所周知,《俗世奇人》是中国一位有名作家冯骥才出的作品,这本书生动地描写了人物的性格、外貌特征和不同凡响的能力。
书里有能把青石大锁像摇竹篮那样甩的张大力,有视盗窃为家常便饭,偷东西不眨眼的小达子,也有能说会道,见风使舵杨巴。
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
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
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焉,靠边站着。
我认为书中有几个能人值得一提。
首先是苏七块,他原名苏金散,人高袍长,手疾如电,是天津卫一位无病不治的名医,这儿的人得了病、受了伤,全都把希望寄托于他身上。
但是他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规矩,无论贫富亲疏,要想治病,就得在台上摆好七块银元,他才肯帮你瞧瞧,不然他就一动不动,绝不搭理,所以他的绰号就叫做苏七块,不过他
也有一副好心肠,很可怜哪些穷苦受伤的人,可是因为他立下的规矩不能改,所以一直被人认为认钱不认人。
其次是刷子李,他的技艺可是非同小可,他呢,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
他刷好的'屋子,坐得就像升了天,令人叫绝,更特别的是,他刷墙时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必须穿一身黑,干完活,必须保证没有一个白点,否则刷墙免费,可是每一次,他刷的都天衣无缝,就像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不得不让人信服。
最后就是认牙,他的治牙医术可谓顶天了,只要你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
不过他认牙不认人,昨天在他那里瞧牙齿,今天跟他打个招呼他都不认识你了,可是他单凭牙齿就可以知道你是谁,这招可是常人所不能领会的。
《俗世奇人》读后感14
在今年的语文课堂上,我结识了许多人……
在冯骥才所书的《俗世奇人》中,个个都是出神入化的人物。
这也使我对《俗世奇人》这本书充满了好奇。
看完了书,合上书本,留在我脑海中的都是那一个个极富特点的人物名字:刷子李、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苏七块等。
记得这些都不是他们的真实姓名,而是天津人给他们取的绰号。
因为这些人都有独一无二的行当,所以人们把他们擅长的绝活儿和姓氏连在一起称呼,久而久之,真实姓名渐渐被人们淡忘,而颇具特色的称呼却在民间传开。
书中介绍的这些人物都有天赋吗?不。
原来他们都不是先天的奇才,而是通过后天不断努力锻炼,才练就了现有的本领。
正所谓“天才=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百分之一的汗水”。
比如泥人张那高超的手艺,只要见过别人的模样,就能把他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捏出来。
这看似简单的手艺,其实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揣摩出来,以及自己勤学苦练、日积月累得来的。
他们有着一手好本事,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