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诠微语】假如今天有个老头儿这样写字一一陶博吾带给当下书坛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诠微语】假如今天有个老头儿这样写字一一陶博吾带给当
下书坛的思考
陶博吾(1901一1996)今天公认为是现代书法史上的大家,他的篆书植根《石鼓》《散盘》,融汇缶翁又有强烈的个人面目,古朴
厚重,生辣稚拙。
他的行书胎息苏米,旁参明清诸家,又得缶翁行草韵致,痛快淋漓。
其山水花鸟,直接法乳缶翁为代表的民国诸家,又有浓重強烈的民间绘画意味,憨笨可爱,卓尔不群,被誉为现代“四大野逸画家”之一(另三位分别是陈子庄、黄秋园和张朋)。
(三惜草堂藏品:陶博吾“鹤寿” 尺寸:54cm×105cm)
款识:祝宝林先生健康长寿。
九十九十瞽叟陶博吾。
陶博吾1949年之前,职业为中小学国文老师,虽然显露出不凡的书画才情,但颠沛流离受尽折磨,教书度日,位不显赫,名不昭彰。
50年代先是被打成“坏分子”,又被戴上“漏网地主”帽子,最后被开除公职,下放边远的农村劳动改造。
饱受屈辱二十多年,直到一九七八年底才返回南昌,一九八〇年才摘掉各种“反动”帽子。
这个倒霉的老头儿,之前一直是社会的“坏人”,历次运动和劫难,致其书画碑帖资料尽毁,著述散失,甚至竟有十几年时间根本没摸过毛笔,能苟且偷生活下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1987年夏,陶博吾先生与夫人潘楷香在老屋合影)
一九八〇年陶博吾八十岁之前,陶博吾纵然能写会画,也几乎无人知晓,更无人喝采。
也就是一九八〇年五月,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在沈阳举办,当时中国书协还没有成立,陶博吾一副行书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腴润浑朴老辣稚拙,受到全国书坛的广泛关注。
之前,谁都不了解的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老头儿,就这样在南昌城里开始“火”啦。
地方文化界推崇,电视台拍摄专题介绍,省长书记前来祝贺生日,全国记者、书法爱好者络绎不绝采访求教。
特别是1989年省政府为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林散之撰写前言,启功题写展标,赵朴初李可染启功现场参观后齐声称贊!李可染说:“行书对联结体奇特,个性强,又有趣味,篆书功力深厚,不在吴缶老之下”;启功说:“石鼓文散氏盘铭文写得好,就功力来讲,达到了吴昌硕水平,就夸张变形、生动趣味方面看,超过了吴昌硕”。
几位老先生为什么这么激赏陶博吾的作品呢?法国作家让.热内说过一句话:美只源于伤痛。
“伤痛”开出来的花,没有经历过“伤痛”的人们,理解起来难免有陌生感、隔膜感。
八十年代是很特殊的年代,许多刚刚经历过“伤痛”的人,他们有同感,很容易就看懂了陶博吾作品深藏其内的“伤痛”。
然而,备受推崇赞美的陶博吾的书法究竟“长”什么样呢?大家
看看作品图片吧,如果不是人云亦云,如果不是不懂装懂,我相信绝大多数朋友同意我下面的描述:结体歪歪扭扭,用笔直来直去,那些字或篆或行,皆类似于拿一根棍子直接蘸着墨汁,在宣纸上“戳”出来的。
而且一眼看去,细节极不讲究,若说是“粗糙”,绝无半点贬低讥讽的意思。
这么说吧,基本没有现在专业书法家或书法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技术难度”。
从面貌上看,与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二王颜柳欧赵苏黄米蔡等等经典大家碑帖相去甚远,一点儿也不沾边。
这么说吧,现在大家如火如荼地批“丑书”,若把陶博吾的字隐去落款,扔进那些“丑书”堆里,不大可能有人说冤枉。
现在的作品中没有“伤痛”,只有“美丑”。
很多观众眼里,只关注岁月静好,不关注伤痛甚至唯恐避之不及。
他们看来,“美”就是看着“顺眼”,令人心旷神怡;“丑”就是看着“别扭”,令人“心烦气躁”。
陶博吾的字,极有可能被划归后一类。
再这么说吧,现在县里,市里,省里,假如有一个老头儿,把字
写成这副模样,或者说假如陶博吾活在当下,就在我们身边,会有人关注吗?大概率是不会。
更别说轰动朝野倍受名家大腕儿的推崇贊美了,甚至有可能被骂为“老不正经误导青年”的。
再退一万步,这样的四尺对联或条幅,今天若投稿参加全国、省里、市里哪怕县里的书法展览,能入选吗?这样写字的老头儿,能加入全国或省市、县的书法家协会吗?
我所困惑的问题是,今天把“展览体”写得精熟的书家们,真的都比陶博吾们水平高吗?还是陶博吾们生错了年代?是当年的陶博吾们或大力称赞陶博吾的大师泰斗们眼光有问题呢,还是今天的书法展览、书法教育以及我们对书法艺术的理解认知,出了问题呢?如果是我们今天书坛出了问题,究竟是一些什么问题呢?(2022.7.2)
(陶博吾先生与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在中国美术馆)
陶博吾(1900年—1996年),原名文,字博吾,别署白湖散人,号国顺,别署简朴斋、白湖散人等。
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人,中国诗、书、画艺术大家。
1926年考入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从沈溪桥、梁公约、谢公展诸先生学习书画。
1929年考入上海昌明美术专科学校,从黄宾虹、王一亭、潘天寿、诸闻韵、贺天健等先生学习书画,从曹拙巢先生学习诗文。
生性谈泊名利,不求闻达。
艺术上极为推崇吴昌硕,一生受其影响至深。
诗、书、画造诣皆深。
著述颇丰,主要有《陶博吾书画集》《习篆一径》《石鼓文集联》《散氏盘集联》《博吾诗存》《博吾词存》《博吾联存》《题画诗抄》《博吾随笔》等。
作者简介:于明诠,1963年生,本名于明泉,别署于是乎等。
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山东省书协副主席。
现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展览并获奖;发表书论、诗文多篇;偶涉丹青油彩,喜作戏曲人物;著有《是与不是之间——书法传统的文化寻绎与当代述说》《单衣试酒——于明诠诗歌选》(诗集)《常有梦斋初集》《书在哪,法是个啥——对话:以书法为轴》《我在乎书法里边有意思的那点意思——我的书法观》《闭上眼睛看——书画艺术的非视觉性评说》《墓志十讲》《历代书艺珍赏·金农》(台湾)并主编《中国书法全集.黄宾虹林散之陶博吾卷》
《书法篆刻教程》《楷书教程》及作品集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