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中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五 1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整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五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进展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为某社会进展阶段人地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社会进展阶段( )
A.人们依靠环境,崇拜自然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制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进展的思想
2.图示生产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①植被破坏②水土流失③酸雨危害④环境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选C,2选A。
第1题,图中的生产活动为农业生产,因而该图反映的社会进展阶段是农业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渐渐增加,在局部地区消灭了生态破坏问题。
可持续进展思想是在20世纪80年月后期才明确提出的。
第2题,农业生产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坏,简洁导致水土流失。
(2021·四川文综)农业化肥使用会增加河水中的N O
3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
放会增加河水中的P O
4
3−。
下表为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长江、黄河四条河流中N O3−
和P O
4
3−的浓度数据。
读表回答3、4题。
河流N O
3
−(μmol/dm3) P O43−(μmol/dm3)
①32.9 0.6
②78.5 1.6
③17.5 0.2
④121.0 0.4
3.表中代表亚马孙河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若只考虑河流补给,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N O
3
−和P O43−的浓度( )
A.均显著增加
B.均不会增加
C.N O
3
−削减P O43−增加
D.N O
3
−增加P O43−削减
【解析】3选C,4选B。
第3题,亚马孙河流域农业活动规模小,工业不发达,人口密度小,污染物排放量最小,因此N O3−和P O43−的浓度最低。
第4题,黄河下游为地上河,生活和生产中的污水无法排入到河流中,所以河流中N O3−和P O43−的浓度均不会增加。
(2022·衡水模拟)耕地在国家经济进展建设中具有多种功能,如生态平安维护、国民经济贡献、基本生活保障、粮食平安保障等功能。
读我国1949~2011年耕地功能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
5.1985年后消灭的曲线②反映的耕地功能是( )
A.生态平安维护
B.国民经济贡献
C.基本生活保障
D.粮食平安保障
6.引起曲线①功能强度持续上升且跃居首位的最主要缘由是( )
A.人口总数巨大
B.现代农业的进展
C.大力开垦荒地
D.地理环境的变化
【解析】5选A,6选A。
第5题,由图可知,1985年后我国才开头重视此项耕地功能,并且其功能强度渐渐增大,应为生态平安维护功能,A正确。
第6题,我国人口规模大,耕地数量少,人均耕地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却要养活全球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因此我国耕地的最大功能是粮食平安保障,并且此功能将持续处于第一位,A正确。
联合国组织300名科学家对地球臭氧水平进行持续监测,最新监测显示2000年至2021年,中纬度地区50千米高度的臭氧水平已回升4%,科学家提出臭氧层可能会在21世纪中期实现痊愈,但仍需靠各国的共同努力。
据此完成7、8题。
7.材料显示,实现可持续进展应遵循的原则是( )
A.公正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正性和共同性原则
8.目前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污染源是( )
A.工厂、家用炉灶燃烧矿物能源
B.汽车尾气
C.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放废气
D.工业、家庭广泛使用空调和冰箱
【解析】7选C,8选D。
第7题,联合国统一组织科学家监测,体现了全球整体性的协调;各国的共同努力,体现了各国的参与,因此体现了共同性原则。
第8题,臭氧层被破坏主要是由于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其主要来自人类使用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
读图,回答9~11题。
9.图中A、B、C分别代表( )
A.资源市场环境
B.环境市场资源
C.环境资源市场
D.资源环境市场
10.此工业地域( )
A.以廉价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为主
B.产品更新换代快
C.可能进展成为工业城市
D.工业进展趋向分散
11.在此循环经济体系中( )
A.各产业之间以主产品为原料发生联系
B.所需要能源完全由余热发电供应
C.污染物实现了零排放
D.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
【解析】9选C,10选C,11选D。
第9题,从图中信息推断,将生产和生活达到排放标准的物质排放到环境之中,为工业生产供应的是资源,工业生产的产品最终流向市场,由此得出结论。
第10题,此工业地域以化工、有色及无机材料产业为主导,工业聚集程度高,发育程度高,有可能进展成为工业城市。
化工、有色产业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高;产品更新换代快的为高新技术产业,其工业也趋向分散,而此地域工业以集中为主。
第11题,在此循环经济体系中,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各产业也有副产品的联系;所需能源有原煤;达标排放也会有少量污染。
【加固训练】
(2021·厦门模拟)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完成(1)、(2)题。
(1)该进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 )
①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②进展经济的同时留意对环境的爱护
③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宝的积累
④属于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该图显示了该湖区走可持续进展道路的措施有( )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③废弃物综合利用
④培育优良品种,进展高效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1)选D,(2)选D。
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属于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在进展经济的同时又爱护了当地环境。
第(2)题,该图显示了该湖区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建立各种农业基地,培育了优良品
种,进展高效农业。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读我国某生态农场平面示意图及其生产过程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8分)
(1)推断该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分析这里进展肉、蛋、奶、蔬菜、鱼的主要区位优势。
(2)结构示意图所显示的生产过程中,哪一个生产过程的环境效益最大?理由是什么?
(3)简析该农场建设生态农业所实行的主要措施。
(4)该生态农业体现了可持续进展的什么原则?
【解析】第(1)题,该农场进行多种经营,属于混合农业,其区位优势从市场、交通、科技等方面分析。
第(2)题,生产过程3是“废弃物”的再利用过程,环境效益最大。
第(3)题,留意从图中读取信息。
第(4)题,该生态农业体现了可持续进展的持续性原则。
答案:(1)混合农业。
靠近京、津等大城市,市场需求量大;有高速大路经过,交通便利;有生态农业科教培训中心,技术水平高。
(2)生产过程3。
实现了“废弃物”的再利用。
(3)①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种植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②实行综合循环利用;③开发利用沼气等新能源。
(4)持续性原则。
【加固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河南省濮阳市德信农夫种植合作社共种植稻田1 068亩,稻田四周建了一个5万只规模的养鸡场,鸡粪生成沼气,沼气低于市场价卖给周边农户,沼液、沼渣就顺着地埋管进入稻田,稻田里还安装了35台频振式杀虫灯。
稻田长出的有机大米售价20元一斤,再加上每亩养殖产出的七八十斤泥鳅苗,仅此两项每年户均增收6 000多元。
材料二下图示意“沼气-稻田-泥鳅”农业生产模式。
(1)简述德信种植合作社进展“沼气-稻田-泥鳅”农业生产模式的生态意义。
(2)河南省一些沿黄地区水资源丰富,但土地盐碱化问题相对突出,分析在此基础上该省沿黄地区推广“沼气-稻田-泥鳅”农业生产模式的可行性。
【解析】第(1)题,生产模式的生态意义可以从土壤肥力、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生活能源等方面回答。
第(2)题,可行性要从水源条件、土地盐碱化治理、农业增收等方面分析。
答案:(1)增加土壤有机质;削减农药、化肥使用,有效削减农田污染;水稻等农产品绿色、无污染;沼气为当地农夫供应清洁能源。
(任答三点即可)
(2)沿黄地区水源丰富,利于水稻种植;通过种植水稻以水洗去盐碱,治理土地盐碱化问题;开拓市场,实现农业增收增效。
13.(力量挑战题)依据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8分)
材料一水环境功能区规划,就是依据不同的水质使用功能、水文条件、排污方式、水质特征划分水质功能区,监控断面,建立水质管理信息系统。
材料二下图为华北某地水环境功能分区及垃圾场建设规划图。
(1)据图说明饮用水集中取水口位置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其缘由。
(2)规划在甲、乙、丙、丁四处分别选建垃圾填埋场和垃圾发电厂,若建垃圾填埋场宜选哪处最合理,若建垃圾发电厂宜选哪处最合理,试分别说明理由。
(3)简要说明水环境的城市景观功能区的主要作用。
(4)若图中自然爱护区患病生态破坏,将给河流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饮用水集中取水口主要布置在河流上游;其缘由主要考虑水质影响。
第(2)题,垃圾填埋场对环境污染较大,若建垃圾填埋场则要考虑对四周环境的影响;若选择建垃圾发电厂,则主要考虑盛行风,不要对城区产生污染。
第(3)题,水环境的城市景观的主要功能可从对第三产业、气候、环境的影响方面分析。
第(4)题,若图中自然爱护区患病生态破坏,将对下游河流的含沙量、水质、旱涝灾难、景观等影响较大。
答案:(1)相对于城区而言,布置在河流上游。
缘由:位于河流上游,水质较好。
(2)建垃圾填埋场:丁;理由:位于河流下游,地势较低,避开市区地下水污染。
建垃圾发电厂:乙;理由:该地主导风向是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厂址位于与市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避开废气污染市区大气。
(3)进展旅游;美化环境;调整气候;缓解城市内涝。
(答案合理即可)
(4)河流含沙量增大;淤塞河道,旱涝频发;水质变差,影响城市景观和城市用水。
(答案合理即可)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