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练习学生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练习
( )1.(2021湖丽衢联考,1)下列有关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豌豆子叶黄色与豆荚绿色是相对性状
B.表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也相同
C.测交结果可反映待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D.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中
( )2.(2021温州二模,14)利用两个装有卡片的大信封可以模拟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认识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相互分离。

若通过三对相对性状杂交的模拟实验来探究自由组合定律,需要几个大信封
A.2个
B.6个
C.16个
D.18个
( )3.(2021五校联考,13)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的活动中,老师准备了①~⑤五种类型的小桶若干个,在每个小桶中放入12个小球,如图所示。

甲同学模拟“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F
1雌、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受精作用,乙同学模拟“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F
1
雌性个体产生
配子的过程,则甲、乙同学应选择的小桶组合分别为
A.甲:③⑤;乙:④⑤
B.甲:①②;乙:③⑤
C.甲:⑤⑤;乙:④⑤
D.甲:②⑤;乙:③④
( )4.(2020金华十校一模,6)下列关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P杂交产生F
1
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的自由组合
B.P杂交产生F
1
过程中对母本去雄后需要等待1~2天再进行人工授粉
C.F
1自交,其F
2
中同时出现四种表型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D.F
1
自交,授粉前需对母本去雄
( )5.(2017浙江11月选考,24,2分)豌豆子叶的黄色对绿色为显性,种子的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且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以1株黄色圆粒和1株绿色皱粒的豌豆作为亲本,杂交得到F
1
,其自交得
到的F
2
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15∶5,则黄色圆粒的亲本产生的配子种类有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 )6.(2022届绍兴一模,14)某植株基因型为AaBb,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Ab∶aB∶
ab=3∶1∶1∶3。

对该植株进行测交,F
1
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
例为
A.3/8
B.9/16
C.3/4
D.3/16
( )7.(2022届金华十校联考,15)某昆虫的翅型和眼色分别由2对独
立遗传的基因控制,且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让一群基因型
相同的昆虫(M)与另一群基因型相同的昆虫(N)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分别
统计子代昆虫不同性状的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已知昆虫N为红眼。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昆虫N为长翅红眼杂合体
B.昆虫M为红眼杂合体雌性
C.无法判断红眼为显性性状
D.亲本昆虫均为长翅杂合体
( )8.(2021杭州期中联考,25)某植物的花色有紫色和蓝色两种。

为了研究其遗传机制,研究
者利用纯系品种进行了杂交实验,F
1自交产生F
2
,结果见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杂交组合父本植株数目
(表型)
母本植株数目
(表型)
F
1
植株数目
(表型)
F
2
植株数目
(表型)

10
(紫色)
10
(紫色)
81
(紫色)
260
(紫色)
61
(蓝色)

10
(紫色)
10
(蓝色)
79
(紫色)
247
(紫色)
82
(蓝色)
A.杂交组合Ⅰ中F 2的紫色植株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例是3∶10
B.将两个杂交组合中的F 1相互杂交,产生的后代中紫色植株和蓝色植株的比例为3∶1
C.将两个杂交组合中的F 2紫色植株相互杂交,产生的后代中紫色植株和蓝色植株的比例为36∶5
D.取杂交组合Ⅱ中F 2的紫色植株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紫色植株和蓝色植株的比例为8∶1
( )9.(2021浙江6月选考,3,2分)某玉米植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YR ∶Yr ∶yR ∶yr=1∶1∶1∶1。

若该个体自交,其F 1中基因型为YyRR 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A.1/16
B.1/8
C.1/4
D.1/2
( )10.(2021全国乙,6,6分)某种二倍体植物的n 个不同性状由n 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杂合子表现显性性状)。

已知植株A 的n 对基因均杂合。

理论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植株A 的测交子代会出现2n 种不同表(现)型的个体
B.n 越大,植株A 测交子代中不同表(现)型个体数目彼此之间的差异越大
C.植株A 测交子代中n 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和纯合子的个体数相等
D.n ≥2时,植株A 的测交子代中杂合子的个体数多于纯合子的个体数
( )11.(2020浙江7月选考,23,2分)某植物的野生型(AABBcc)有成分R,通过诱变等技术获得3个无成分R 的稳定遗传突变体(甲、乙和丙)。

突变体之间相互杂交,F 1均无成分R 。

然后选其中
一组杂交的F 1(AaBbCc)作为亲本,分别与3个突变体进行杂交,结果见表:
杂交编号 杂交组合 子代表(现)型(株数)
Ⅰ F 1×甲 有(199),无(602)
Ⅱ F 1×乙 有(101),无(699)
Ⅲ F 1×丙 无(795)
注:“有”表示有成分R,“无”表示无成分R
用杂交Ⅰ子代中有成分R 植株与杂交Ⅱ子代中有成分R 植株杂交,理论上其后代中有成分R 植株所占比例为
A.21/32
B.9/16
C.3/8
D.3/4
( )12.(2020浙江7月选考,18,2分)若某哺乳动物毛发颜色由基因D e (褐色)、D f (灰色)、d(白色)控制,其中D e 和D f 分别对d 完全显性。

毛发形状由基因H(卷毛)、h(直毛)控制。

控制两种性状的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

基因型为D e dHh 和D f dHh 的雌雄个体交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D e 对D f 共显性、H 对h 完全显性,则F 1有6种表(现)型
B.若D e 对D f 共显性、H 对h 不完全显性,则F 1有12种表(现)型
C.若D e 对D f 不完全显性、H 对h 完全显性,则F 1有9种表(现)型
D.若D e 对D f 完全显性、H 对h 不完全显性,则F 1有8种表(现)型
( )13.(2017课标Ⅱ,6,6分)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 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 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 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 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 、b 、d 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

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 1均为黄色,F 2中毛色表(现)型出
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A.AABBDD ×aaBBdd,或AAbbDD ×aabbdd
B.aaBBDD ×aabbdd,或AAbbDD ×aaBBDD
C.aabbDD ×aabbdd,或AAbbDD ×aabbdd
D.AAbbDD ×aaBBdd,或AABBDD ×aabbdd
( )14.(2017浙江4月选考,28,2分)若利用根瘤
农杆菌转基因技术将抗虫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转入
大豆,获得若干转基因植株(T 0代),从中选择抗虫抗
除草剂的单株S 1、S 2和S 3,分别进行自交获得T 1代,T 1
代性状表现如图所示。

已知目的基因能1次或多次
插入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抗虫对不抗虫表现为完全显性,抗除草剂对不抗除草剂表现为不完全显性
B.根瘤农杆菌Ti 质粒携带的抗虫和抗除草剂基因分别插到了S 2的2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并正常
表达
C.若给S 1后代T 1植株喷施适量的除草剂,让存活植株自交,得到的自交一代群体中不抗虫抗除草
剂的基因型频率为1/2
D.若取S 3后代T 1纯合抗虫不抗除草剂与纯合不抗虫抗除草剂单株杂交,得到的子二代中抗虫抗除
草剂的纯合子占1/9
( )15.人类有多种血型系统,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

MN 血型和Rh 血型是其中的两种,具体基因型与血型的对应关系如表。

血型系统
MN 血型 Rh 血型 血型 M 型 N 型 MN 型 Rh 阳性 Rh 阴性
基因型 L M L M L N L N L M L N RR 或Rr rr
某对夫妇中,丈夫和妻子的血型均为MN 型-Rh 阳性,且已生出1个血型为MN 型-Rh 阴性的儿子,则再生1个血型为MN 型-Rh 阳性儿子的概率是(已知控制这两种血型的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
A.1/8
B.1/16
C.3/8
D.3/16
16.(2022届Z20名校联盟一模,28)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正常株)的二倍体植物,t 基因纯合导致雄性不育而表现为雌株。

将抗玉米螟基因导入雌株品系M,获得甲、乙两株抗玉米螟植株。

有抗螟基因用A +表示,无抗螟基因用A -表示。

取甲、乙与非转基因的正常株品系N 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一:N ×甲→F 1中抗螟正常株∶非抗螟正常株=1∶1;取F 1中抗螟正常株自交,F 2中抗螟正常
株∶抗螟雌株∶非抗螟正常株=2∶1∶1。

实验二:N ×乙→F 1中抗螟正常株∶非抗螟正常株=1∶1;取F 1中抗螟正常株与非抗螟正常株相互
杂交,F 2中抗螟正常株∶抗螟雌株∶非抗螟正常株∶非抗螟雌株=3∶1∶3∶1。

回答下列问题:
(1)N 与甲杂交,作为母本的是 ,该杂交实验的操作流程是 。

(2)转入甲中的A 基因与t 基因 (位于/不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实验一F 1中抗螟正常
株产生的配子基因型是 。

(3)取实验二F 2中抗螟正常株随机传粉,F 3的表型及比例是 。

(4)取实验二F 2中抗螟雌株与杂合非抗螟正常株杂交,写出该过程的遗传图解。

17.(2022届宁波一模,28)某二倍体植物雌雄同株,其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 、a 和 B 、b 共同控制(如图所示),存在某种配子致死现象。

研究人员将蓝花植株甲(♀)与纯合红花植株乙(♂)杂交,取F 1的紫花植株自交获得足够多的F 2,F 2的表型及比例为紫花∶蓝花∶红花︰白花
=7∶1∶3∶1。

回答下列问题:
(1)蓝花植株甲的基因型为,F
2
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种。

(2)F
2
四种表型比例不为9∶3∶3∶1的原因是。

(3)研究人员发现,当b基因数多于B基因时,B基因不能表达。

现有一基因型为aaBbb 的突变体,其花色表型为。

为确定该植株属于图中的哪一种突变体,对其进行了测交实验,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型及比例。

①若子代中,则其为突变体甲;②若子代中,则其为突变体乙。

(4)请写出上题第①种结果对应的遗传图解。

18.(2022届绍兴一模,28)某植物(核型2n=8)的紫色叶和绿色叶是一对相对性状。

该植物的三体植株产生的正常配子和异常配子数量相同,但一定比例的异常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

为了探究该植物叶色的遗传规律,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将正常的紫色叶纯合体和正常的绿色叶纯合体杂交得到F
1,F
1
都是紫色叶;F
1
自交得到
F
2,F
2
中紫色叶∶绿色叶=15∶1。

实验二:将正常紫色叶纯合体分别与4株绿色叶三体杂交得到F
1,F
1
都为紫色叶,通过镜检,确定
F
1中的三体植株数目;再将F
1
中的三体植株与正常的绿色叶纯合体测交得到F
2。

相应的结果如表
所示(单位:株):
组别杂交组合
F
1
数量F
2
的表型及数量总数量三体植株紫色叶绿色叶
第一组正常紫色叶×三体1 61 20 130 50
第二组正常紫色叶×三体2 66 22 121 39
第三组正常紫色叶×三体3 73 24 136 45
第四组正常紫色叶×三体4 57 19 155 60
备注:三体1是指第1号染色体多出1条,三体2是指第2号染色体多出1条,依此类推。

若叶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依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三体植株的染色体核型为。

(2)根据实验一可知该植株叶色的遗传受到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基因定律。

(3)根据实验二可知异常配子大约有能够参与受精作用,控制叶色的基因位于号染色体上,第一组的F
1
三体植株的基因型为。

(4)写出体现第二组F
1测交得到F
2
过程中叶色基因传递情况的遗传图解。

19.(2021浙江6月选考,28,10分)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纯合不抗除草剂水稻(2n)(甲),获得转基因植株若干。

从转基因后代中选育出纯合矮秆抗除草剂水稻(乙)和纯合高秆抗除草剂水稻(丙)。

用甲、乙、丙进行杂交,F 2结果如表。

转基因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突变,外源
基因可插入不同的染色体上。

高秆(矮秆)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独立遗传,高秆和矮秆由等位基因A(a)控制,有抗除草剂基因用B +表示、无抗除草剂基因用B -表示。

杂交 组合 F 2的表(现)型及数量(株)
矮秆抗除草剂 矮秆不抗除草剂 高秆抗除草剂 高秆不抗除草剂
甲×乙 513 167 0 0
甲×丙 109 37 313 104
乙×丙 178 12 537 36
回答下列问题:
(1)矮秆对高秆为 性状,甲×乙得到的F 1产生 种配子。

(2)为了分析抗除草剂基因在水稻乙、丙叶片中的表达情况,分别提取乙、丙叶片中的RNA 并分离出 ,逆转录后进行PCR 扩增。

为了除去提取RNA 中出现的DNA 污染,可采用的方法是 。

(3)乙×丙的F 2中,形成抗除草剂与不抗除草剂表(现)型比例的原因
是 。

(4)甲与丙杂交得到F 1,F 1再与甲杂交,利用获得的材料进行后续育种。

写出F 1与甲杂交的遗传图
解。

20.(2021浙江1月选考,28,10分)水稻雌雄同株,从高秆不抗病植株(核型2n=24)(甲)选育出矮秆不抗病植株(乙)和高秆抗病植株(丙)。

甲和乙杂交、甲和丙杂交获得的F 1均为高秆不抗病,乙
和丙杂交获得的F 1为高秆不抗病和高秆抗病。

高秆和矮秆、不抗病和抗病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
传,分别由等位基因A(a)、B(b)控制,基因B(b)位于11号染色体上,某对染色体缺少1条或2条的植株能正常存活。

甲、乙和丙均未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甲、乙和丙体细胞的染色体DNA 相对含量如图所示(甲的染色体DNA 相对含量记为1.0)。

回答下列问题:
(1)为分析乙的核型,取乙植株根尖,经固定、酶解处理、染色和压片等过程,显微观察分裂中期细胞的染色体。

其中酶解处理所用的酶是 ,乙的核型为 。

(2)甲和乙杂交获得F 1,F 1自交获得F 2。

F 1基因型有 种,F 2中核型为2n-2=22的植株所占的
比例为 。

(3)利用乙和丙通过杂交育种可培育纯合的矮秆抗病水稻,育种过程
是 。

(4)甲和丙杂交获得F 1,F 1自交获得F 2。

写出F 1自交获得F 2的遗传图解。

21.(2021全国甲,32,12分)植物的性状有的由1对基因控制,有的由多对基因控制。

一种二倍体甜瓜的叶形有缺刻叶和全缘叶,果皮有齿皮和网皮。

为了研究叶形和果皮这两个性状的遗传特点,某小组用基因型不同的甲乙丙丁4种甜瓜种子进行实验,其中甲和丙种植后均表现为缺刻叶网皮。

杂交实验及结果见表(实验②中F 1自交得F 2)。

实验 亲本 F 1 F 2
① 甲×乙 1/4缺刻叶齿皮,
1/4缺刻叶网皮, 1/4全缘叶齿皮,
1/4全缘叶网皮
/ ② 丙×丁 缺刻叶齿皮 9/16缺刻叶齿皮,
3/16缺刻叶网皮, 3/16全缘叶齿皮,
1/16全缘叶网皮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①可判断这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分离定律,判断的依据是 。

根据实验②,可判断这2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是 。

(2)甲乙丙丁中属于杂合体的是 。

(3)实验②的F 2中纯合体所占的比例为 。

(4)假如实验②的F 2中缺刻叶齿皮∶缺刻叶网皮∶全缘叶齿皮∶全缘叶网皮不是9∶3∶3∶1,而
是45∶15∶3∶1,则叶形和果皮这两个性状中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是 ,判断的依据是 。

22.(2020浙江1月选考,28,9分)已知某二倍体雌雄同株(正常株)植物,基因t 纯合导致雄性不育而成为雌株,宽叶与窄叶由等位基因(A 、a)控制。

将宽叶雌株与窄叶正常株进行杂交实验,其F 1全为宽叶正常株。

F 1自交产生F 2,F 2的表(现)型及数量:宽叶雌株749株、窄叶雌株251株、宽
叶正常株2 250株、窄叶正常株753株。

回答下列问题:
(1)与正常株相比,选用雄性不育株为母本进行杂交实验时操作更简便,不需进行 处理。

授粉后需套袋,其目的是 。

(2)为什么F 2会出现上述表(现)型及数量?
(3)若取F 2中纯合宽叶雌株与杂合窄叶正常株杂交,则其子代(F 3)的表(现)型及比例
为 ,F 3群体随机授粉,F 4中窄叶雌株所占的比例为 。

(4)选择F 2中的植株,设计杂交实验以验证F 1植株的基因型,用遗传图解表示。

23.(2019课标Ⅱ,32,12分)某种甘蓝的叶色有绿色和紫色。

已知叶色受2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 和B/b 控制,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隐性性状,其他基因型的个体均表现显性性状。

某小组用绿叶甘蓝和紫叶甘蓝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①:让绿叶甘蓝(甲)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都是绿叶
实验②:让甲植株与紫叶甘蓝(乙)植株杂交,子代个体中绿叶∶紫叶=1∶3
回答下列问题。

(1)甘蓝叶色中隐性性状是,实验①中甲植株的基因型为。

(2)实验②中乙植株的基因型为,子代中有种基因型。

(3)用另一紫叶甘蓝(丙)植株与甲植株杂交,若杂交子代中紫叶和绿叶的分离比为1∶1,则丙植
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若杂交子代均为紫叶,则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若杂交子代均为紫叶,且让该子代自交,自交子代中紫叶与绿叶的
分离比为15∶1,则丙植株的基因型为。

24.(2018浙江11月选考,31,7分)某种昆虫的正常翅与裂翅、红眼与紫红眼分别由基因B(b)、D(d)控制,为研究其遗传机制,选取裂翅紫红眼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到的F

表 (现)型及数目见表。

(1)红眼与紫红眼中,隐性性状是,判断的依据是。

亲本裂翅紫红眼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

(2)F
1的基因型共有种,F

正常翅紫红眼雌性个体的体细胞内基因D的数目最多时
有个。



出现4种表(现)型的原因是。

(3)若从F

中选取裂翅紫红眼雌性个体和裂翅红眼雄性个体交配。

理论上其子代中杂合子的比例为。

25.(2018课标Ⅲ,31,10分)某小组利用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进行两组杂交实验,杂交涉及的四对相对性状分别是:红果(红)与黄果(黄)、子房二室(二)与多室(多)、圆形果(圆)与长形果(长)、单一花序(单)与复状花序(复)。

实验数据如表。

组别杂交
组合
F
1
表(现)型
F
2
表(现)型
及个体数
甲红二×黄多红二450红二、160红多、150黄二、50黄多红多×黄二红二460红二、150红多、160黄二、50黄多
乙圆单×长复圆单660圆单、90圆复、90长单、160长复圆复×长单圆单510圆单、240圆复、240长单、10长复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控制甲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上,依据
是;控制乙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填“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依据
是。

(2)某同学若用“长复”分别与乙组的两个F
1
进行杂交,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其子代的统计结果不符合的比例。

26.(2021温州二模,28)豌豆素是野生型豌豆天然产生的一种抵抗真菌侵染的化学物质。

用两个无法产生豌豆素的纯系(突变品系1和突变品系2)和野生型豌豆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控制豌豆素合成的相关基因若为一对则用A/a 表示,若为两对则用A/a 、B/b 表示,若为三对则用A/a 、B/b 、C/c 表示,依此类推。

组别 P F 1 F 2
第1组 突变品系1×野生型 有豌豆素 3/4有豌豆素,1/4无豌豆素
第2组 突变品系2×野生型 无豌豆素 1/4有豌豆素,3/4无豌豆素
第3组 突变品系1×突变品系2 无豌豆素 3/16有豌豆素,13/16无豌豆素
请回答:
(1)杂交实验中,母本需在 时除去全部雄蕊,然后在花朵外 。

(2)突变品系1、突变品系2无法产生豌豆素的遗传机制不同:突变品系1是野生型控制产生豌豆素的基因发生 性突变产生的;突变品系2存在对“控制产生豌豆素的基因”有抑制作用的基因,该抑制基因是野生型发生 性突变产生的。

(3)第2组亲本杂交产生的F 2中不同于亲本基因型的个体占 。

(4)第3组亲本杂交产生的F 2自交得到F 3,F 3中能产生豌豆素的纯合个体占 。

(5)请用遗传图解表示第3组亲本杂交产生F 2的过程(不要求写出配子)。

27.(2021湖南,17,12分)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油菜株高适当的降低对抗倒伏及机械化收割均有重要意义。

某研究小组利用纯种高秆甘蓝型油菜Z,通过诱变培育出一个纯种半矮秆突变体S 。

为了阐明半矮秆突变体S 是由几对基因控制、显隐性等遗传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试验,如图所示。

①P ♀S × ♂Z ②P ♀Z × ♂S ③ P Z × S
F 1 F 1 F 1×S
F 2高秆515 半矮秆34 F 2高秆596 半矮秆40 F 2 高秆211 半矮秆69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F 2表(现)型及数据分析,油菜半矮秆突变体S 的遗传机制
是 ,杂交组合①的F 1产生各种
类型的配子比例相等,自交时雌雄配子有 种结合方式,且每种结合方式概率相等。

F 1产生各种类型配子比例相等的细胞遗传学基础是 。

(2)将杂交组合①的F 2所有高秆植株自交,分别统计单株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分为三种类
型,全为高秆的记为F 3-Ⅰ,高秆与半矮秆比例和杂交组合①、②的F 2基本一致的记为F 3-Ⅱ,高秆
与半矮秆比例和杂交组合③的F 2基本一致的记为F 3-Ⅲ。

产生F 3-Ⅰ、F 3-Ⅱ、F 3-Ⅲ的高秆植株数
量比为 。

产生F 3-Ⅲ的高秆植株基因型为 (用A 、a;B 、b;C 、
c ……表示基因)。

用产生F 3-Ⅲ的高秆植株进行相互杂交试验,能否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