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5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物理组罗美荣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
它揭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科学过程和思想方法。
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重在思维
能力的培养,而各种思维能力中最活跃和最具创造力的就是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
发散思维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
各种信息,使思维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广开思路,充分想象,探索多种解决方案或新途径的思维形式。
它的主要特征
是求异性和多样性,包括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
它要求开放眼界,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加工,从而
收到一个信息输入和多个信息产生的功效。
其特点表现在思维活动的多向性;其功效表现为可以开启心扉、震撼心灵、
挖掘深层信息,架设起由已知达未知的桥梁,创造出新的思维和解法;其操作要求从一点出发,向四周辐射,心骛八极,
思接千载,从而编织起信息、网络达到思维的预想目标。
所谓“求异”就是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暴露已知与求知之间
的矛盾,提示现象与本质之间差别的一种思维。
即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原则、多结果思考问题,并
在多种思路的比较中,选择富有创造性且能更有效地表达自已见解的思路。
具体表现为:由封闭性到开放性;由求同性
到求异性;由规范性到自由性;由稳定性到多变性;由慢节奏到快节奏。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呢?
1、师生共同营造“敢问、敢说、敢想”氛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诱发思维,诱发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动脑提问题的积极
性,鼓励学生敢于生疑发问,努力开发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观点,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是幼
稚肤浅的还是超越教学要求的,甚至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教师都应适宜给予鼓励与肯定。
尤其对具有导向性、启发性、
富有思维价值的疑问,更要及时表扬,并组织学生讨论,创造良好的生疑发问的气氛;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观点置
若罔闻,或挖苦斥责,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并挫伤学生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思维的发展。
好的提问方
式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通过逐步提高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和得出正确的结论,不仅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促使他们钻研教材,还可以开阔他们的思路和开发他们的智力,进而培养自学能力。
同时,更
2、打破常规思维,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
学生由于前概念的存在而形成的思维定势,在学习物理新知识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消极的影响。
容易造成知识的负迁
移,影响新知识的接受。
比如在高一讲授矢量知识时,学生都较难接受,原因是学生已经习惯于物理量的标量运算,习
惯于把速率等同于速度,距离等同于位移。
认为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运动,没有力物体就静止,抛出去的物体要继续运动,
必须受到力的作用等等。
而克服思维定势的关键在于把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清楚,即把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适
用范围及条件搞清楚。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实验来帮助突破教学难点。
如设计一个物体在受力越来越小
的情况下,而速度却越来越大的实验来帮助对该问题的理解。
克服思维定势,不按常规思路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如利
用平均值、极限法、图象法、整体思维法等巧解巧算,培养创造发散。
只有克服思维定势,才能引导正确思维,从而提
高发散思维能力。
3、多角度设计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结合问题的创设,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识,开发智力潜能,对于培养学
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十分重要。
创造发明常常需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多角度设计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从
而使思路开阔,想象力丰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复习“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请你设计几种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讨论和争辩,在争辩中交换学生的思维“支持点”,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产生“发现”“发明”的思想萌芽。
然后教师收集学生提出的各种设计方案:(1)用落球法:g=2h/t2;(2)用闪光照片:g=△S/T2;(3)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g=△S/T2;(4)用滴水法:g=2h/t2;(5)用天平和弹簧秤:g=G/m;(6)用圆锥摆:g=Lω2sinθ;(7)用倾角为θ的气垫导轨:a=g sinθ;(8)用单摆;(9)用平抛物体运动轨迹和桌面离地的高度求,,等等。
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相互讨论和交流。
例如:你是如何想到这一方法的?它的实验原理是什么?还有没有其它的
方法?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知识发展的纵横线上产生新颖的设想,导致“思维开窍”,在“窍”中迸发创新力。
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相互争辩。
在讨论中提出方案(1)的学生认为:只要测出物体运动的位移和运动时间,利
用位移公式就可测得;提出方案(2)的学生认为:测出连续相等时间内的相邻两位移之差,利用匀变速运动的推论就可
测出等等。
从而使全班学生获得共识:设计时应考虑与重力加速度有关的原理和规律。
这样既复习巩固了已有知识,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