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江苏总复习课件:3-11-5 个性化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 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 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 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 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一、挖掘文本的丰富意蕴 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 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对作品意蕴进行不同层面的发掘,就 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2009 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上善若水 张笑天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 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 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 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 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 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 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 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 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 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 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 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 久违的幸福。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 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 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 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 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011 年福建卷)(原文详见第一节例 2) 文章第 11 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 认真阅读文本尤其是最后一段,从对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对未来生活三个角度 找出关键语句;二要仔细分析这些语句,从中体味出作者蕴涵在这些语句中的思想 感情和观点态度。 【答案】 ①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 沙粒”,“用汉堡包、用碑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诅 咒过的物资”);②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 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我没有办 法……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③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五节 综合性选择和探究
“肤色”和“名气” 益明
曾被誉为“世界第一重炮手”的美国女排名将海曼,当年同一名白人青年谈 恋爱,但最终却因肤色和种族问题而告吹。海曼成名后,那个白人小伙子找到海 曼说:“亲爱的,我们和好吧!现在你已经是世界闻名的大球星了,我非常渴望 跟你在一起。”海曼笑笑说:“你到底爱什么?如果爱的是我这个人,我的肤色 还是这么黑;如果爱的是我的名气,那么请去买门票看球赛吧!”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要立足文本、立足自我,去感悟体验,结合时 代精神,独立思考,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先学做人”“工程质量优先”等等都 可与“上善若水”互相生发。要注意到 2200 多年的风雨见证了都江堰的工程质量, 这一善事泽被千秋万代,与那些害人的“豆腐渣”工程相比,自有天渊之别。 【答案】 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 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 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 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而 2200 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 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 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散文和小说都属于文学类文本,考纲对探究题的要求都是一样的:从不同的角 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 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第一种能力指的是探究文本自身,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包括民族心理与人文 精神;第二种能力指的是探究文本的人文背景,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 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三种能力指的是 对文本的特有个性化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 的见解。挖掘文本丰富意蕴、探讨作者创作意图、个性化解读,散文探究的就是这 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