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在肝门部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螺旋CT在肝门部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在肝门部的胆管细胞癌诊断过程中,螺旋CT的临床实际应用效果与应用价值。
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确切证实病情),将其螺旋CT诊断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重点对患者肝内胆管的扩张范围、程度、血管受侵,肝门部肿块,实质性脏器转移进行分析。
结果经过螺旋CT 诊断与分析,在所有选取患者中共有45例被检测出患有肝门部胆管细胞癌,诊断符合率高达90%,这些患者的主要病症表现为肝门部软组织出现肿块、不同程度的肝内胆管扩张,共有16例出现肝门部肿块,16例胆管范围扩张,12例存在实质性脏器转移。
结论螺旋CT对于肝门部胆管细胞癌形态及病症情况的观察十分有利,可以用于观察患者肝内子病灶的存在情况和肿瘤沿周围血管的浸润度等,对于肝门部的细胞癌诊断实用价值很高。
标签:螺旋CT;肝门部胆管细胞癌;临床诊断价值
在临床医学上,肝门部胆管细胞癌属于一种好发于肝门部的原发性肿瘤,在胆管细胞癌中发生几率较高,大约占到25%左右[1],病灶起于左右肝管的胆总管汇合的上皮处。
相比于其他的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处于缺少血供应的周围环境内,因此对于放疗及化疗敏感度较低,导致手术治疗成为临床医学上对此类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经过手术病理确切证实的50例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32~73岁,平均年龄为53.4岁。
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无痛性虹膜黄染,腹痛不适,体重下降及脂肪泻,陶土样大便。
所有患者AFP显示为阴性,经病理检测,患者均患有肝门部胆管癌。
在所有患者中,共有既往胆系病变(胆囊、胆管结石,慢性胆系炎症)16例。
所有患者均在症状出现的6~24h内到院就诊。
1.2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螺旋CT检查,采用GE-lightpeed plus4型号的螺旋CT扫描仪为患者进行检测(扫描参数:0.8s/360°、120kV,280ma)。
值得注意的是,在做螺旋CT检查前4~6h之内要嘱咐患者禁餐,为了充盈肠胃,让患者提前30min快速口服800~1000ml的水分,并进行10mg654-2的肌肉注射。
注射采用的是Medrad公司的高压注射器,匀速3~5ml/s静脉注射75~100ml优维显,并在15~25s和60~70s分别做扫描(层厚8mm、螺距1:1)、病灶区连续性扫描。
控制扫描范围在膈顶至第三腰椎下侧。
1.3观察内容在对本实验所选50例患者进行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过程中,重点对患者肝内胆管的扩张范围、程度、血管受侵,肝门部肿块,实质性脏器转移进行观察,旨在探讨分析螺旋CT在肝门部胆管细胞癌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t检验,对所有患者的年龄及身体指标进行检验,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患有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患者的螺旋CT结果进行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病理结果患者组织学分型结果:鳞癌8例,腺癌37例。
6例左肝内胆管近段,有明显的左侧肝内胆管扩张;10例右肝内胆管近段,有明显的右侧肝内胆管扩张,且粗细不均并迂曲不规则。
2.2螺旋CT表现在本组所选择的50例患者中,共有45例被检测出患有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符合率高达90%。
同所报道的MRI诊断结果相比[2],诊断效果较好(P<0.05)。
按照病理学分型依据,我们将螺旋CT上所呈现的病灶形态分为这样三种:16例肝门部肿块型,主要表现为远端胆管范围存在不同程度的扩张,肝门部孤立软组织有肿块出现且管壁变厚;7例浸润狭窄型,主要表现为左右肝内胆管存在不规则的管壁增厚现象,有管腔狭窄出现;其余属于腔内生长型,主要表现为胆管扩张并伴随管腔内充盈缺损。
另外,在所有患者中,共有12例存在实质性脏器转移。
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上,肝门部胆管细胞癌属于发生几率较高的胆管细胞癌病症之一,是由类胆管皮癌细胞构成的肿瘤,发病患者多集中于50~70岁,此种癌症的恶性度比较高,且多见的是乳头状腺癌[3]。
根据相关医学资料,此种病与长期炎症刺激和肝内胆管结石有一定的关系,病灶位于较为特殊的位置,肿瘤体相对较小、隐秘,因此不易被发现,另外相比于其他肿瘤体,此种肿瘤体解剖结构比较复杂且多变,因此在临床触诊中经常有漏診情况发生。
脂肪泻及上腹部的不适感往往被患者及医生所忽视,且伴随病情的恶化,进行性加重黄疸和体重的下降会出现,这些则是病变晚期的典型症状,这一时期会有淋巴结的区域性和远处转移出现。
当前,在我国的肝门部胆管细胞癌临床治疗上,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同时基于恶性肿瘤极大的危害性,要本着”宜早不宜晚、早切除防扩散”的原则来进行,这无论对于癌症的治疗还是对于患者的预后都是极有好处的[4]。
如今,伴随我国影像医学检测手段与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配套设备仪器的日益更新,越来越多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化检测手段开始应用到临床治疗当中,CT辅助仪器在肝门部胆管细胞癌中的应用便是其中之一[5]。
CT在近几年空间分辨率及扫描速度都有所提高,不仅在进行超薄层扫描和各项同性数据获得能力上有所提高,而且也拥有完善的后期数据处理能力,并且技术操作方便快捷,这些都为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CT征象成为可能。
尤其是CT无间隔扫描促进了肿瘤形态学的可视性,如对肿瘤大小、形态、胆管是否存在扩张及扩张程度等观察等,及手术可行性判定和手术具体方案的制定等都有所帮助,使得患者术前诊断准确性有所提高[6]。
CT影像观察对于肝门、肝内转移病灶、腹膜淋巴结肿大
及血管等侵犯等观察有效性较高,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CT在对患者机体管腔内的较小结节、胆管壁微小细节的观察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关报道指出,近年来螺旋CT基于CT系列局限性有所改进,同MR技术的准确定位等相一致,大大提高了诊断准确性。
医学上曾有相关报道[7],当肿瘤部位为黏膜层时,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几率可达60%,且随着肿瘤侵犯度的提升而显著增加。
在本次所选的50例患者中,存在一部分患者出现区域性淋巴结肿大,表现为胆管细胞癌的转移,并分布于胰头周围、肝门区、腹主动脉旁及肝十二指肠韧带。
其中,在胰腺周围很容易观察到团簇的淋巴结肿大,这一CT表现非常容易导致病情的误诊,为术前诊断增加了难度,实际上CT检测进度十分容易落后病变进度。
这就表明,相关医护人员要结合临床经验,将CT检测结果作为预测患者病情发生程度的重要依据,进行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
另外,胆管细胞癌病例中,肝浸润相对常见,大约占到30%的比例。
在本次臨床实验中,我们通过螺旋CT、手术和病理分析等方式对于肿瘤局部侵犯所导致的淋巴结转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无论是淋巴结转移还是肿瘤侵犯的CT结果都表现出特异性较高的阳性检验指标,CT检测性肿瘤局部侵犯的敏感性较低,十分不容易判断胆管浸润范围,但通过CT可以显著判断实质性脏器的转移、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局部侵犯,因此当CT显示肿瘤处于阳性晚期,可靠性还是比较高的。
肝门部胆管紧邻肝内血管,同处一个血管鞘内,因此胆管细胞癌容易包绕、浸润这些血管,或沿着肝管往肝内部扩散。
在平扫CT图像上,胆管细胞癌生长所形成的软组织与门静脉密度具有极高的相似度,肿块强化会呈现高密度状,及时增强CT扫描的强度也很难将其与血管进行区分,因此需要建立螺旋CT多方位扫描,来排除门静脉血管的干扰[8]。
在门脉期及动脉期,螺旋CT能够通过多方位扫面有效判断出血管侵犯及肿块存在的范围。
根据临床医学资料,肝门部的胆管细胞癌主要有以下CT表现[9]:通常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起源部位为主肝管,在肝管左右及近肝总管1cm范围内也会有发生,胆管细胞癌伴随硬肿块,浸润生长。
基于左右肝管及肝总管具有较小的内径,及肿瘤所在部位和病程存在差异,胆管会出现不同程度及不同范围内的扩张,并在临床有黄疸表现。
另外,若对境界清楚的肿块实行不均匀强化,会有较为明显的肝内胆管扩张出现,且伴随肝段门脉分支闭塞,肝叶萎缩。
相关文献指出,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门脉分支血管受侵主要表现为血管包绕及狭窄。
在肝门部胆管细胞癌中,肿块型CT典型表现为”软藤样”、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大,并伴随胆管不同程度的扩张,当肿块处于低密度状态时,CT边界不清晰。
当以增强型螺旋CT扫描时,肝内胆管清晰度有明显提高,门静脉期的扫描强度有所改善,肿块区边界呈现条状、辨认度好。
通常情况下,螺旋CT在判断肝门部胆管肿瘤浸润范围方面有效性相对较低,因此在临床上,我们只能够依靠血管受侵、肝脏转移及肝十二指肠的外韧带转移相关临床表现指标来判断能否对患者行肿瘤切除术。
过去我们通常认为,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发生对于门静脉的侵犯相对较少。
然而根据近几年临床经验我们总结出,在大约50%,甚至大于50%的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患者中有发生血管受侵的可能性[10],而医生通常将门静脉实际情况作为是否能够进行手术切除治疗的重要判定因素。
在CT的横断面影像图中,由于门静脉的血管十分容易受到肝门部肿块及扩张胆管的影响,因此十分不易区分,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更有相关医学报道指出,仅依靠CT影像进行肝门部胆管细胞癌诊断的有效率范
围在55%~80%。
而相比来讲,螺旋CT的延迟期、动脉期及门脉期扫描一方面在肝内是否有病灶、肿瘤沿着周围血管浸润情况的观察十分有效,另一方面也便于对患者肝门部胆管细胞癌形态及变化特点进行观察。
另外,螺旋CT能够有效的确定门静脉侵犯、肿瘤部位及肝内胆管侵犯程度。
因此,在术前通过多方位的螺旋CT对患者肿瘤范围进行扫描确定,明确有无临近或远处转移,从而判断肿瘤可切除性意义重大。
在临床上,从影像学角度来对患者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病症进行确诊具有一定的难度。
相关医生应该在对CT影像表现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联系自身临床经验,并参考同类临床资料来仔细判定。
特别是那些存在不明原因黄疸,或经胆结石手术之后有黄疸复发及症状未得以减轻者,更要在治疗过程中提高警惕。
在CT扫描过程中,若发现平扫征象不典型,要再进行增强扫描加以判别,尤其是延迟后的局部病灶薄层区,更是要实现多方位扫描构建。
在手术之前,若发现患者远处脏器或淋巴结出现转移,就表明肿瘤已处于晚期,则手术治疗以根治的几率便大大降低。
由以上讨论能够看出,螺旋CT对于肝门部胆管肿瘤的发现、诊断及切除治疗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子平,郑可国,许达生.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31(12):825-829.
[2]沈宣文,刘宝利.螺旋CT在肝门部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15(02):32-33.
[3]严宗伟,张向群,彭剑峰.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动态螺旋CT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12(02):10-11.
[4]刘国保,罗久伟,成官迅,等.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和MRI诊断及病理基础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9(01):20-21.
[5]陈惠恩,韩文德,回昱昕.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0,20(05):19-20.
[6]张春谦,刘白鹭,葛云峰.64排螺旋CT在肝外胆管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1(06):12-13.
[7]李绍林,张雪林,韩慧霞,等.周围型胆管细胞癌临床病理与CT及MR 诊断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0,15(06):30-31.
[8]李绍林,张雪林,陈燕萍,等.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和MRI诊断及病理基础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10):28-29.
[9]何文辉,周永明,付明阳.螺旋CT对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
医药,2010,13(18):27-28.
[10]温建逸,苏永光,韦志武.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9(0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