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国从17世纪后科技和国力衰落的原因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精品
中国从17世纪后科技和国力衰落的原因探索
(西安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杨涣涣)
【摘要】17世纪起,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逐渐失去了往日耀眼的光环,科技落后,国力衰退,与西方差距逐渐增大,致使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屈辱的一页。

当时中国发展状况的衰落与整个社会形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西方;科技国力;社会形态
经常会有人提到这样的一个问题“中国这样的一只东方雄鸡为何会有被侵略,被割让的屈辱历史,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科技和国力落后西方?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产生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17世纪时,中国还是封建社会,是一
种“君主至上,家天下”的君主专制统治,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局限性,在科技革命的世界潮流已宛然阻止了中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

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
土地。

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缴纳高额的地租。

大地主往往利用政治特权和暴力手段兼并土地。

地主对农民剥削的加重,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农民赋税沉重,生产积极性低。

以个人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
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基本的生产
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曾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
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又同时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活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中国封建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
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朝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

这种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宗法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前期、中期起过稳定和规范封建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在后期其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学本是孔子创立的学派,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它以三纲五常为伦理道德规范,主张仁政、德治,提倡经世济民,以助君王,明教化。

儒家还与佛教、道教相互吸收、融合,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封建统治者同时吸收法家思想,严刑峻法,实行专制统治。

他们还通过种种方法,笼络和控制知识分子,并采取镇压异端、兴文字狱等手段,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护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

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嘉庆、道光年间,清王
朝衰相尽显,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固步自封。

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相对比之下,西方则争先恐后的进行着一系列的革命。

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根底的君主立宪制度。

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

资产阶级通过大规模地对外掠夺以及在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工场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就,特别是牛顿的力学和数学,为机器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理论根底。

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仍然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于是,一场生产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新兴
的棉纺织业。

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
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

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

“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
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此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力织布机等机器。

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

随着机器生产的增多,原有的动力如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已经无法满足需要。

在英国伯明翰,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
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

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之后,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纷纷加入了工业革命的行列。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
战争,之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遭受被欺辱,被压迫的境地。

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不可能在独立的根底上与外国发生经济往来。

帝国主义同中国发生经济关系,不是为了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控制中国的经济,为自身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同时期的中国正处于被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的内忧外患的时代。

对外经过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的洗礼,清朝统治摇摇欲坠;国内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等相继爆发。

而清政府为“顺乎世界之潮流”,通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企图增强国力。

同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在洋务运动时期,也在向西方学习以自强,但学习是片面的,而且内斗不断,加之甲午战败,日本紧随欧洲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连第一次都没完成。

中国饱受内忧外患,拯救中国,改变中国社会体制成了中国当时主要任务。

随后中国进行了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然而又经历国共内战,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等。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精力都是放在抵制外来侵略者,消除国内忧患上,对于科技和国力的发展则远远落后了几十年。

综上所述,闭关自守是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以至整个社会发展滞后于西方的内在因素。

然而,中国在明代中叶以前是一个相当具有创新和开放理念的国家,古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等,在使中国的先进科学技术传播至周边国家乃至欧洲的同时也使我们吸纳了它国文明的成果。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邓小平文选》闭关自守的一个重要根源就在于满清统治者的局囿性。


方面,当时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结构、整体的民族人文理念等必然造成满清统治者治国理念的局囿性;另一方面,满清统治者安于现状、保守僵化、盲目自负的“井底之蛙”心态的导致。

如今,中国虽已跻身世界舞台,拥有一定的国际地位,但却和欧洲一些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主要是缺乏创新性。

创新涵盖众多领域,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创新。

因此,创新可以分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艺术创新、商业创新等等。

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

科技创新指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涵盖两个方面:自然科学知识的新发现、技术工艺的创新。

在现代社会,大学、科学工程研究等研究机构是根底科学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而企业是应用工程技术、工艺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技术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顺应时代特征、事关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由此可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在当今中国已刻不容缓,而企业作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与否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前景。

面对中国这样个发展中国家,要提高科技生产,就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认为首先要基于兴趣选拔人才。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进行学习、探究的根本动力源泉,它不仅有助于分析问题能力、批判思维等智力因素的提升,还有助于坚定毅力和责任感等素养的养成。

基于兴趣的学习将提高成功的几率,基于兴趣的探究有助于创新的产出。

其次要自主学习培养创新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众多自主选择机会,使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锻炼了学生的判断力和决策力等创新人才核心素质,有助于他们在未来规划、纷杂事务、众多问题中做出恰当的选择,也必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在选择中受益,在选择中成长。

培养创新型人才也离不开高校的教育创新,高校的教育创新涉及教育理想、观念、传统、现实、使命,涉及具体的教育方式、方法,更涉及大学课程的设置、教学环节与知识更新和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还需要大学中管理者和从教者的全面合作。

这不是一个简单或者单维度的尝试就可以取得的成功,而是要不断努力、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有所突破的渐进过程。

参考文献:《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中国近代经济简史》陈绍闻,郭痒林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