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文论文也谈“会抓老鼠的猫就是好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会抓老鼠的猫就是好猫”
[摘要]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现行的学生评价制度与课程改革的矛盾日益凸现。
学生评价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我们对学生评价进行一些反思和力所能及的探索:一、学生评价易痛的神经;二、提升理念改变评价观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2、多元智力评价的理念;三、大胆尝试探索评价法1、综合评价内容变单一为全面多角度2、改进评价形式实现“过程十结果” 3、扩大评价主体体现自评互评师评家长
评
[关键字]评价反思探索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南京市高考成绩在全省的名次下降,今年南京考生的高考成绩再次落在了江苏不少兄弟城市之后。
南京,从教育管理部门到各校校长,从任课老师到学生及家长无不为此“受伤”。
高考,深深刺痛着南京。
于是,南京市把2004年定为教育质量年。
全市统考——一个已被放弃多年的老办法,也在2004年重新加以应用。
教育专家却认为这种反思实际上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回归,是对高考这一强势指挥棒和升学率这一最现实的教育评价体系的无奈屈服。
南京的家长们忧心忡忡地说,毕竟,让孩子读大学,读好大学,比无学可上要强得多呀!
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现行的学生评价制度与课程改革的矛盾日益凸现。
有调查表明,现行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由于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评价由于其不可回避的导向作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备受实验区的关注;由于考试评价改革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触及课程改革中最敏感的神经,因而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一、学生评价痛楚的神经
老师们如此说:
——我们辛辛苦苦搞课改,改变教师角色,改变学习方式,创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但是考试还是老一套。
我们不得不为了应付考试而采取过去的一套做法,加重学生的负担。
明明不符合新课程理念,为什么还这样搞?
——考试,如同达摩克里斯剑高悬在我们的头上。
为了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我们只能是辛辛苦苦搞课改,扎扎实实抓应试。
校长的苦衷难言:面对现存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升学压力,上级的学校教育教学评估办法一直没变,如同紧箍咒一样套在我们的头上。
上级评估看的是考试成绩,及格率、优秀率,来不来就是“教学质量检测”,变相统考。
中考面前,谁敢马虎?
一些教育行政领导说:一个地区的教育质量如何,我们是要负责任的。
中考、高考如何改?这可是刀下见菜,实打实的。
要知道高考、中考是绝对不能取消的,高考、中考很难取消分数。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现在还看不到有一个能取代分数的办法。
二、提升理念树立评价观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发展性评价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有着很深的哲学和社会背景。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精神的召唤,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
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它要求评价中必须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使之贯穿在评价过程的始终。
在我国,长期以来的政治挂帅,强调国家至上、社会至上,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强调整齐划一,从而压抑了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哲学界开始对人的主体性进行深入的探讨;随后,在教育理论界掀起了一股重视人、研究人的热潮。
提出了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认为“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特征”,“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时代精神中最核心的内容”。
通过对主体性的讨论,在人的发展问题上,人们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2、多元智力评价的理念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
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作是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九种智力构成,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等等。
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多元智力的理论则强调,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显然远远超越传统教学和评价关注的重点。
因此,多元智力理论扩展了教师的“智力观”,课程功能由此开始产生的根本的转变,教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即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加强考试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重在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大胆尝试探索评价法
1、综合评价内容变单一为全面多角度
一位老教育家讲得很对,人无全才,人人有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材。
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应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既有静态的笔试,又有动
态的操作和口试,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态度水平,即实现知识与技能、学习与合作、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重目标相结合的评价;既注重基础知识,又注重基本技能,既注重课内的教与学,又注重课外的辅与练,体现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
以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为例,我们不能仅用笔试分数这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而应该多几把评价尺子,实行分项考核评价,灵活运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多种评价形式,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
为此,我们在课改实验中,有意减少笔试次数,增加听、说、读、写等口试测评,强调动手操作测评,例如:为能较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我们在不增加学生负担和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就口算部分进行课堂教学中的口试,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的口试,不但没给学生增加压力,反而大大调动了学生的
附:什么样的考试心态最好
大部分学生都不敢掉以轻心,因此会出现很多过度焦虑。
想要不出现太强的考试焦虑,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形成自己的掌控感。
1、首先,认真研究考试办法。
这一点对知识水平比较高的考生非常重要。
随着重复学习的次数增加,我们对知识的兴奋度会逐渐下降。
最后时刻,再去重复学习,对于很多学生已经意义不大,远不如多花些力气,来思考考试。
很多老师也会讲解考试的办法。
但是,老师给你的办法,不能很好地提高你对考试的掌控感,你要找到自己的一套明确的考试办法,才能最有效地提高你的掌控感。
有了这种掌控感,你不会再觉得,在如此关键性的考试面前,你是一只被检验、被考察甚至被宰割的绵羊。
2、其次,试着从考官的角度思考问题。
考官,是掌控考试的;考生,是被考试考验的。
如果你只把自己当成一个考生,你难免会惶惶不安,因为你觉得自己完全是个被摆布者。
如果从考官的角度去看考试,你就成了一名主动的参与者。
具体的做法就是,面对那些知识点,你想像你是一名考官,并考虑,你该用什么形式来考这个知识点。
高考前两个半月,我用这个办法梳理了一下所有课程,最后起到了匪夷所思的效果,令我在短短两个半月,从全班第19名升到了全班第一名。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我基本已完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