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政治读报课的课堂实践与探索--以“AI智慧,让生活更美好”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参考·
2019/11政治读报课聚焦活动型课程,
在实践中立足于学科,坚持学科本位,运用学科知识、原理、观点,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科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而议题式的政治读报课,主要通过活动型教学设计、辨析型活动和综合性的教学方式来实施,
进而形成既理性又富于人文色彩的特色课堂。
在此,
以高一年级开设的“AI 智慧,让生活更美好”的政治读报议题为例,谈谈对这一类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一、活动型课程评价表的设计
活动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先通过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和分工合作,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再由小组代表发言与大家分享心得体会,然后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制作评价表(见表1),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又对学生的学习和思辨过程进行引导。
在实践中发现,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频繁,学生思维敏捷、自信满满,能激发或增强表达能力。
二、议题的时代逻辑性
本节课选择了AI 科技话题,设计了议题式和活动型的课堂模式,让学生进行主题阅读,并以AI 为议题进行延伸、拓展和深化。
基于时间的逻辑,教师可由近期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追溯到AI 的缘起与发展史,及其应用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议题分为三个板块,
其内在逻辑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学生在阅读与活动过程中要立足整体进行探索。
例如,教师播放“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召开的一段视频,用2分钟进行课堂导入,让第一小组的学生介绍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概况,并设计问题。
接下来,教师用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一个小调查:你所了解的人工智能产品有哪些?你期望人工智能给你解决什么问题?这样的问题,关注学生体验,贴近学生思维实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基于感性认识,学生们怀着好奇心开展深度阅读,进而对AI 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探索。
教师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世界、思考人生,逐渐形成政治认同。
三、议题设问的逻辑化
在议题教学的建构中,
如何让“议题成为富有意义的活动”,需要教师通过设问来搭建思维的台阶,进而给学生提供表达、探究、澄清的机会并给予策略指导。
议题式政治读报课的课堂实践与探索
———以“AI 智慧,让生活更美好”
为例殷王莉
作者简介:王莉,上海市莘庄中学教师,E-mail :wangli@ (上海,201199)
表1学生发言评价表
思辨能力
情感
好奇(好问好学)
开放(尊重不同意见,乐于修正自己的不当观点)自信(相信自己的判断力,敢于挑战权威)正直(追求真理)坚毅(不轻易放弃)
认知
技能标准
分析
应用推理评价创造
精晣性(简练、精确)相关性(切题、详略得当)逻辑性(条理清晰)深刻性(有广度与深度)灵活性(能变化角度、反应机敏)53
基础教育参考
·
2019/11例如,教师分别让3个小组给大家分享人工智能的发展史、应用现状和未来,引导学生在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各个时间段、
成果、标志性事件的介绍中,发现人工智能发展的理论规律,然后再通过以下问题进行分享和感悟。
问题1:人类为什么要聚焦科技,探索发展人工智能?学生通过对人工智能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后,知道了7个主题星球———AI 金融、AI 智造、AI 教育、AI 交通、AI 健康、AI 零售、AI 服务的应用功能。
问题2:请用学科知识来说明人工智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就业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使学生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利、弊)进行展望。
问题3:人工智能利大于弊吗?这是一个微辩题,其真正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辩论利与弊,而是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本质进行探索,是要通过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
以上,通过多样化的活动、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和有梯度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发展人工智能的原因和意义。
四、时政阅读与学科知识的逻辑化
时政阅读要达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目的。
在阅读活动中,要用学科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并对相关知识进行重新建构,让学生通过体验活动去验证书本知识,提升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高一学生对生产、消费、科技创新等已有一定的认知,为了使知识网络化、逻辑化,需要把情境与知识联系起来,在知识建构中,要契合主题单元的教学。
例如,要求在小组中分享人工智能的应用现状,
将AI 与具体的场景和行业相联系,并结合自身经验,尝试用学科知识阐述人工智能的意义。
要求至少从两条逻辑线索写出思维导图,并进行小组讨论,完成合作任务。
其中逻辑起点是“生产、消费、科技创新”,逻辑终点是
“美好生活”。
学生根据任务要求构建了思维导图,其逻辑线如下:首先,生产决定消费—人工智能产品为人们提供便捷的服务—满足人们高品质、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美好生活;其次,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为满足更广泛更高要求的需求—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不断研发、改造和创新—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促进企业生产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现美好生活;最后,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不断融合和科技创新—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促进相关产业改造升级—形成新的产业业态—推动产业发展—就业结构调整—改变就业观念—择业—社会需要、职业岗位需求—提高收入—实现美好生活。
学生通过不同路径达到了设定的目标,
同时也激起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通过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理性思维。
五、学科核心素养与阅读的统一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而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
核心素养作为人的内在品质和能力,是一种思维,也是一种境界。
时政读报课广阅天下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浸润了学生的思想,起到了引领价值观的作用。
议题式政治读报课不仅要有对理论的分析,
更要触及学生的灵魂,使学生能够产生情感共鸣。
在本例中,学生通过课内外的阅读与调查,进行了人工智能小说的阅读分享和精彩的人机互动,
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通过对AI 议题的探讨,实现了思维与思想的交融,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实践证明,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提高政治核心素养,
在阅读中体悟政治学科之美,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的阅读活动实现了更好的统一。
政治学科基于议题式时政阅读课的教学实践,在探索中注重逻辑关系,即生活逻辑、时政逻辑与知识逻辑的对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与思维品质。
(责任编辑郭向和)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