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文化建设短板 激发文化自信的深层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o i :10.3969/j
.i s s n .1671-9247.2020.06.001补齐文化建设短板激发文化自信的深层力量
阮超群,赵太平
(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
) 摘 要:
当前,文化建设领域在文化创新㊁文化转化㊁文化创作导向贯彻力度等方面存在不足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需要补齐文化建设的短板,不断激发文化创新活力㊁文化转化活力,夯实 以人民为中心 的文化创作导向根基㊂ 关键词:
文化创新;文化转化;创作导向;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 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47(2020)06-0003-03
C o m p l e m e n t t h e S h o r t c o m i n g
s o f C u l t u r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S t i m u l a t e t h e D e e p
P o w e r o f C u l t u r a l C o n f i d e n c e R U A NC h a o q u n ,Z H A OT a i p i n g
(S c h o o l o fM a r x i s m ,A n h u iU n i v e r s i t y o fT e c h n o l o g y ,M a a n s h a n 243002,A n h u i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A t p r e s e n t ,t h e r e a r e s h o r t c o m i n g s i n c u l t u r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c u l t u r a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a n d t h e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o f c u l t u r a l c r e a t i o n o r i e n t a t i o n i n t h e f i e l do f c u l t u r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n t h e p r o c e s so fb u i l d i n g a s
o c i a l i s t c u l t u r a l p o w e rw i t h 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t s n e c e s s a r y t o c o m p l e m e n t t h e s h o r t c o m i n g s o f c u l t u r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c o n s t a n t l y
s t i m u l a t e t h e v i -t a l i t y o f c u l t u r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c u l t u r a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a n d c o n s o l i d a t e 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o f p e o p l e -c e n t e r e d c u l t u r a l c r e a -t i o n o r i e n t a t i o n .
K e y w
o r d s :c u l t u r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c u l t u r a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c r e a t i o n o r i e n t a t i o n ;c u l t u r a l c o n f i d e n c e 文化自信,
是民族㊁国家㊁政党和公民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是一个国家能够将这种认同转换成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力量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激发文化自信的深层力量,是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舞台中心的精神动力㊁智力支持和理论保障㊂从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看,我们在文化建设领域还面临多重短板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补齐文化发展中所存在的这些短板㊂
一㊁补齐文化创新短板,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
一)文化创新的短板 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意识,
自发源之日起就与人们的生产㊁生活息息相关㊂特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打上了深厚的时代烙印㊂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文化的影响是一体两面㊁利弊共存的,积极的方面表现为:特定历史时空的社会实践,为特定时代文化的起源㊁发展提供了生动㊁活泼的质料,为特定文化的传播提供广泛而有效的载体,为检验特定文化成果标准的确立提供了明确的参考体系㊂不足之处在于:受特定历史时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束缚,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限制了人们在物质实践领域以外的进一步探索,无法为特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创新源泉㊂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地域范围的限制,呈现出相对狭小的发展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人们在对待其他事物
特别是自身领域以外事物的一种封闭的心态,当人们
进行相应文化活动时,这种保守的心态会影响文化的发展㊂中华传统文化虽博大精深,但是依旧打上了特定时代的烙印,具有一定的保守性特征,这种特征虽然保证了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但也隔绝了传统文化与外界的联系,失去了传统文化创新机制建设的良好时机㊂
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决定了劳动者
一亩三分地 的活动空间,劳动实践空间的有限性,制约了劳动者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㊂小农经
济的时空运行逻辑是 日出而作㊁日落而息 ,这种运行
规律的局限性决定了文化活动的局限性,在精神文化层面表现为一定的保守性㊂首先,在这种经济制度下,生产者和消费者是两位一体的,具有鲜明的同质性㊂生产者就是消费者,极易通过劳动来满足劳动者自身当前需求,但是这种满足是浅层次的㊂这种浅层面的满足感并不能保证社会底层大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加之严苛的税负制度,入不敷出的经济状况成为劳动者必须面对的常态,这就迫使大部分的社会群体放弃了生存之外的事情㊂其次,小农经济自身的稳定性,将政治力量推到了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封建社会的运行机制呈现出 众星捧月 的格局,即政治力量居于中心位置,经济力量和文化力量处于次要位置㊂这种畸形的运转机制,不断压缩了文化创新的空间㊂
收稿日期:2020-05-13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军人才队伍建设项目(S z t s j
h 2019-8-7) 作者简介:阮超群(1970
),男,安徽太湖人,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㊂赵太平(1994
),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㊂3
第37卷第6期
2020年12月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A n h u iU n i v e r s i t y o f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V o l.37,N o.6
D e c e m b e r ,2020
(二)激发文化创新活力的路径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是共产党人执政的思想基础㊂马克思主义具备严密的逻辑体系,蕴含着科学的方法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保持指导地位的重要保证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人民性,即一切以人民为中心[1]㊂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紧紧围绕人民性立场,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拓宽文化的发展领域,以先进文化引领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以科学的文化体系带动政治㊁经济㊁社会㊁生态等领域的协调发展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充分运用实事求是㊁矛盾分析法等方法㊂[2]在新的社会主要矛盾面前,文化建设要依托社会发展新情况,区别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为主线,解决好人民对 高水平文化 的向往问题,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㊂
2.推进文化创作机制建设,完善文化传播途径
一种文化形态被世人所接受,关键在于做好文化创作和传播,构建良好的文化发展和传播机制㊂完善文化创作机制,着重把握文化的内容创新㊁形式创新㊁载体创新㊂文化是在传播中提升文化的影响力,文化是在传播中走进人的内心,文化是在传播中让文化的河流源远流长㊁绵延不绝㊂
完善文化创作机制,推进文化创作的内容㊁形式㊁载体创新,将 人民性 这一基本原则完全融入文化生产的各环节㊁各方面㊁各领域㊂从文化创作的内容看,文化作品要与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让文化作品接地气,让文化作品反映人民群众具体的生产实践㊁生活实践,才能让普通大众读懂文化作品㊂同时,要坚持文化 引进来 发展战略,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外国先进文化相交融,在坚持本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推陈出新㊁兼收并蓄,创作具有人民性㊁时代性㊁世界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㊂新的文化成果诞生后,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传播机制㊂围绕人民群众这一根本基点,可将文化作品分成不同的类型,以主流大众传播媒体为主,投放到社会不同的领域中,同时,做好实时监督,制定相应的反馈机制,及时吸收社会公众的建议㊂在传播㊁推广过程中,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空间,弘扬爱国主义㊁集体主义,防止低俗文化的侵蚀㊂
二㊁补齐传统文化转化短板,激发传统文化转化活力
传统文化的转化要求传统文化的理论穿透力㊁说服力在表现形式上㊁内容上与新时代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匹配,进而能够充分运用传统文化自身强大力量来推动社会多领域的协同发展㊂补齐传统文化转化短板,就是要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将优秀传统文化㊁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全面融入社会建设㊁发展的进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文化发展的方向㊂
(一)传统文化转化的短板
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智慧和哲理,自身理论精髓具备强有力的穿透性,但在形式㊁形态等方面与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难以直接相适应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需要文化提供充足的精神力量㊂传统文化有着很多可供借鉴的部分,需要对其充分挖掘与科学转化才能成为丰厚精神滋养㊂我们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整理㊁归纳出优秀文化,转化为能够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理论㊂当前,传统文化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反作用力不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够,是文化转化短板的原因所在㊂此外,外来文化的张力影响了传统文化转化活力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强势扩张的时代,以个人本位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大行其道㊂受新自由主义文化的冲击,在某些领域一度形成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紧张关系,影响了传统文化的转化㊂
按照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理论基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者,推动了历史的演绎与更迭[3]㊂因此,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的转化依靠人民群众㊂当前,人民群众这一文化转化主体依然存在着文化转化的能力不足的问题㊂新时代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㊁创新性发展需要文化具备新的存在样态㊁表现形式㊁传承载体,这需要文化转化的主体具备较强的文化素养㊂由于转化主体在文化水平㊁文化认知能力㊁思想底蕴等方面参差不齐,客观上导致了文化转化主体的能力不足㊂此外,文化有效转化的主体存在的短视行为,影响了传统文化的转化:一些文艺工作者由于自身文化认知的误区,忽视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重物质文明建设㊁轻精神文明建设;一些文化从业者过多推崇 西方中心论 ,否定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矮化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㊂
(二)激发传统文化转化活力的路径
1.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
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头与活水,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㊁伦理道德㊁价值观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打造最持久㊁最深沉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题中应有之义㊂推动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社会,是激发文化转化活力的重要途径㊂首先,以网络技术为基础,注入现代科技元素,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网络资源相结合,在形式与内容方面进行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合理转化;在保留本质核心内容基础上,充分运用 5G 技术和人工智能手段,在社会多个领域进行广泛传播和弘扬㊂其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㊁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也备受瞩目,在这种形势下,积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以传统节日文化
4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为载体,让海外公众更好领略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㊂2.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产生于人民的实际生产㊁生活,自然又反作用于人民的生产㊁生活㊂文化对人的作用力集中于影响和改造人的价值观,社会文化的建设要以价值观为标杆,在培养个人价值观的同时,对社会和国家价值理念产生积极的推动力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需要突出两个重点: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㊂通过开展基层文化实践活动,激发人民群众集体主义感,将这个集体主义感上升到社会㊁国家层面,升华为爱国主义精神㊂以社会基层文化活动带动文化创新环境的改善,为文化创新环境的建设提供新的素材㊂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纽带,规划了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布局,文化自信力的培育更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崇符合社会发展㊁人民意志的主流文化㊂将民主思想㊁法治理念㊁公平精神㊁自由意志㊁文明观念充分融入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中,以优秀的文化作品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文化自信的培育㊂
三㊁补齐文化创作导向贯彻力度短板,充分激发文化创作导向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毫不动摇地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 的创作导向,文化的生产要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诉求,文化的建设要立足于社会实践㊂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在接受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技术转移时,文化也受到了西方不良价值观念的侵蚀,从而忽视了文化发展中原有的 人民性 要义㊂
(一)文化创作导向贯彻力度短板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的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不断壮大的经济产业一度矮化和遮蔽了文化发展的空间,为了保证自身发展领域的稳定性,文化产业不得不 被动 接受被主宰的命运,不断被市场经济所 侵蚀 ㊂这种 侵蚀 作用表现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文化企业发展重心更多倾向于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㊂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压缩了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在推进社会发展中的进步机制㊂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严重失衡,使得文化创作领域 脱离群众 的问题时有发生㊂人民作为文化发展的主体,是完善社会精神文明体系的重要推手㊂文化决定了一种政治的发展形态,而且,文化也影响了大部分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㊂在为了谁的问题上,如果 人民性 不彰显,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会扭曲,甚至导致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模糊㊂由此,一些地方㊁一些方面形成了一定程度 畸形 的社会文化发展形态㊂如果对此视而不见,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终将受到不利影响,中华文化也无法形成新的㊁科学的㊁极具时代特色的价值观㊂当前,整个国家奋斗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寄希望于通过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来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㊂在民族崛起的进程中,中华文化需要展现出自身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推动力,这个魅力和推动力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㊂因此,当前构建中华文化自信力急需补齐文化创作导向这块短板,解决好这一点,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自信力构建的关键㊂
(二)激发文化创作导向活力的路径
1.加快构建 以人民为中心 的文化思想体系
文化创作导向必须深入贯彻 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思想㊂构建 以人民为中心 的文化体系,要求文化生产者㊁创作者必须深入社会实践㊂人民是文化创作的主体,文化作品的创作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㊂必须在实践中尤其是通过争鸣与批评,认识到文化发展的弊端,在实践中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㊂同时,社会实践也为检验文化发展成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㊂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检验文化发展的成果就是检验文化是否满足人民基本社会需求㊁是否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㊂构建 以人民为中心 文化创作体系必须将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充分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通过构筑相应的文化服务平台,将体系繁杂㊁涵义广泛的传统文化简洁化㊁明细化,打造成人民群众善于接受的文化符号㊂
2.完善文化体制改革,以先进制度保障文化创作导向活力
以制度之基,激发文化自信的深层力量;以体制之美,盘活文化创作导向活力㊂必须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打造现代化的文化发展与服务体系,以人民根本需求为改革基石,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出发点,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的健康㊁有序发展㊂在全社会打造符合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文化作品,完善文化 服务于人民㊁作用于人民 的工作,以高水平㊁高质量的文化作品增强社会大众的幸福感㊂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重点解决文化发展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失衡的问题,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杜绝文化建设领域中过分追求 利润 的现象㊂合理布局文化产业,合理利用文化市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同时经济效益要以社会效益为前提,推动文化市场合理运行㊂
参考文献:
[1]涂敏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南方论刊,2020(4):85-86.
[2]梁百军.感受真理力量增强理论自觉[J].理论学习与探索, 2018(6):13-14.
[3]王祯.固本浚源和育化反哺:新时代人民主体性与文化建设二维关系探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 (4):73-78.
(责任编辑文双全)
5
阮超群,等:补齐文化建设短板激发文化自信的深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