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钗黛性格的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钗黛性格的异同
《红楼梦》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巨著,它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塑造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他们以不同的性格类型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
林黛玉和薛宝钗就是具有不同性格特质的类型,代表了两种文化价值取向。
林黛玉,是作者把封建文人所擅长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艺术经验,加以调动,完成的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
她的性格中凝聚着中国文化种种富有魅力的特征,以及历代优秀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薛宝钗,是一个历久不衰、光景常新、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不断唤起人们的审美经验,仿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后,她才是最经得起历史风雨,永远焕发艳丽光彩的人物。
钗黛两人性格迥异。
一个钟灵毓秀,冷傲清高、光芒毕露,是悲剧时代的叛逆女性;一个知书达礼、随分从时、抱拙守愚,是铜臭花香间的封建淑女。
林黛玉是作者融传统文化中诗与画的笔意创造出来的,是真善美的化身。
诗,是一片奇妙的天地,投入其怀抱,黛玉会忘记一切宠辱烦忧。
优秀的古诗,将她塑造得发散出“美人香草”的韵味。
她是大观园里真正的诗人,敏锐、智慧、有性灵,把诗当作正经事去做,努力向内发展,成为性格中一部分至要素质,生活中赖以寄情的唯一安慰。
薛宝钗形象端丽、华贵,出身于书香世家,且拥有巨万之富,诗词歌赋,博收广才,做学问扎实有功底。
她受传统文化熏陶颇深,最终目的是想以“贤孝才德”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慈善之职。
这是封建时代女子最高级的出路之一。
与林黛玉的钟灵毓秀形成鲜明对比,奠定了她在园子里受人尊敬肯赞的地位。
林黛玉寄人篱下,但又试图冲破命运束缚的思想意识造成了她忧郁、多疑、孤傲的性格。
私有社会在人与人之间造成的种种界线及其他许多精神上的障碍,并未在她心里清除。
其多疑、小性是那个罪恶社会造成的,透过此表象,我们窥知到隐藏在人物内心的巨大伤痛。
她固守秉性,爱说就说,爱恼就恼,不怕得罪任何人,不经任何修饰。
其灵心慧舌,造成了尖酸刻薄的普遍印象。
宝钗从实守分,安贫若素,大可安邦定国,小可相夫教子,端庄仪表内裹着封建卫道士的灵魂。
从小留心家计,比别的女孩儿多一份运筹谋划、理财治家的本领。
在德育上,有着封建社会最完备的美德。
读书经历,是她道德观形成的过程。
童年时便杂学旁收,随着文化教养的日益提高,其道德水平上升到一个知识分子所达到的哲学高度。
宝钗的“会做人”,她的虚伪,里面隐藏着丑恶的阶级实质。
金钏儿一事,她称颂王夫“是慈善人”,说金钏儿或许是“失了脚”也未可知。
多赏几两银子,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好一个主仆之情!她的剥削阶级的本来面目,只不过不像薛蟠表现得那么凶恶,而是隐藏在“温婉贤淑”的大家风度后面罢了。
她抓住王夫人发送金钏儿一时需葬哀的小难点,及时以两套新衣相送,从王夫人心里买到了贤愚的美名。
宝玉挨打后及时送去丸药,减轻其肌肤之痛,实惠地收到公子的好感。
就连十分警惕的黛玉也被抓住病中倍感孤零的机会,送去几两燕窝,在安慰开导的言谈中,换取了对方一颗赤诚的心。
她很早留心家计,学得世故人情,不
仅常常展示齐家之才,更时时注意维护和宣扬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其“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所作所为已在封建主义思想的熏炙下,深入到血液和灵魂中。
然而黛玉,真挚淳厚,并非不懂处世但天性率真,不工心计。
她永远不安心将尊严建立在别人的力量上,这真正是其不朽的人格魅力!她的心灵没有被阶级尘屑所淹没,其灵智和感情,只能幽禁在生活铁栅的一角,寂寞地燃烧。
“质本洁来还洁去”,就是死,也不同流合污,多么可贵而不凡的气质!在荣国府,什么样的物质生活不能满足?但其可贵之处在于她始终感到不足和空虚,这是一种精神的饥渴!在封建社会制度及礼教重压下,她不倦地寻找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爱神悄悄地靠拢过来,她发现与她一见如故的贾宝玉,正在倾听和品味着她的诗中韵味。
她向一个封建阶级的逆子,呈上一个少女最珍贵的献礼———爱情。
除了爱情,还有什么更能够让她得到安慰和满足呢?然而,又有什么比爱更能带给她不幸和痛苦呢?她的智慧、纯正、善感注定她比宝钗经历更高尚丰富的痛苦。
黛玉的爱情记录册上,没有任何糜烂、污秽的字眼儿,非秦钟、智能式的悦于容貌,亦非小红、贾芸式意惹情牵中夹杂一些利害关系。
是《上邪》精神的化身。
她和宝玉的爱情纯洁得像一道清泉!在爱情发展过程中,她常感到一种威胁,即“金玉姻缘”,宝钗品貌俱全,人缘好,长住贾府。
对此,她深感压抑,甚至有些偏狭,惹得宝玉心急如焚,她才吐露隐秘:“我为的我的心”她对宝玉爱得至深至挚!罪恶的婚姻包办制度,成为她在现实中无法逾越的障碍。
封建家长不可能成为自由婚姻
的保护者和支持者。
晴雯之死,是封建势力行将吞噬黛玉的信号。
封建势力在她毫无准备的时候,给了她沉重的一击。
傻大姐说出事情真相时,她的全身像在天边的空茫里飘落、下沉、消失。
她如何能抗拒掌握着生死予夺的黑暗力量?除非死!作者以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怀、苍凉心境,不剩一兵一卒的惨凄、天崩地倾的凄惶来写这段血泪文字。
“她微微一笑,把眼又闭上了”,“黛玉微微一笑,也不尽言”,一生只以眼泪洗面的林姑娘,这两次微笑真是神来之笔!
作者将项羽惊天地泣鬼神的笑,这种视死如归、激昂慷慨、光明磊落、极凄极惨的笑,及其中的情绪、神采、内容都移到潇湘馆中来。
经大喜大悲后对生活完全绝望的冷静的笑,唯求速死而坚定无比的笑!
相比较于黛玉的“真性情”,世俗的功利主义使宝钗表现得缺少感性,显得很“冷”,她重实利而不落鄙俗。
初进荣国府,就使宝黛间在“两小无猜”的纯真关系中发展起来的爱情,立刻敏感地紧张起来,而她“浑然不觉。
”初见宝玉,并未像黛玉那样立刻在心里产生特殊感觉,更没有燃起爱情的火焰。
她对宝玉发生爱,一是因为她是青春期的少女,不可避免的会有“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再是宝玉是荣国府的继承人,人品、才智都不差,是大观园里唯一能够找到的爱情对象。
她总远着宝玉的心理状态,与她去探访因失言而流露出来的爱情并不矛盾,反是极合人物性格发展逻辑的,这是一种复杂的感情,封建主义的思想与反封建的生活要求在相冲突而又通过别种原因勉强统一起来的爱情。
当她感到有失去爱情的危险时,
特别是封建家长看中某少女有为宝玉谋婚的迹象时,忍不住嫉妒。
得知她立即与宝玉成婚的消息时,有可能预感到做了宝二奶奶后并不会很有福气的,贾府的衰败迹象,加之宝玉深爱黛玉,她不能不意识到这将是一场不如意的婚姻。
但纵然如此,她不曾做出任何“非礼”表现,因她毕竟对宝玉还没有完全无爱,更重要的则是她对封建礼教深入骨髓的信奉。
她嫁给宝玉,表面上取得了爱情的胜利,但究其实,她的志趣、理想并不在此,她仍然期望能够沿着封建社会所规定的道路,登上那一个时代女人所能取得的极高宝座上去,只可惜封建社会对女人所规定的一切,无情地辜负了她的理想。
她端坐在封建主义的銮舆上泰然而行,其实是封建主义驾驭着她自己,最终把她压碎了。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悲剧,本质上是当时代文化价值取向的悲剧。
两人不同的性格,,只能对其生活方式产生影响,但其文化观念、爱情观念和时代认识的局限,却展示了她们性格特征中的社会禀赋。
林黛玉不妥协的性格昭示的是爱情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具有时代进步性;而薛宝钗抱拙守愚的观念基础呈现的却是当时代妇女人生的普遍性,最终意味着时代女性的悲剧性的人格结构。
因此,两人的性格悲剧应当说都是时代文化的悲剧,但其性格意义的典型性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薛林二人的对立,并不是生活中的对立,而是性格精神上的对立。
薛宝钗自觉地按照封建礼教的规范来律己处世;而林黛玉则是那个时代的独行者,她在为世所不容的痛苦中挣扎,彷徨寻觅,追求而又无可奈何。
对于钗、黛形象,王昆仑先生曾有一段精彩评论:宝钗在做人,黛玉在作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当时闺阁知识分子的感情。
如果说林黛玉让我们感到那一时代的阴暗和沉闷,那么薛宝钗让我们看到了封建主义虚伪的本来面目。
1、对待情感问题的差异
2、才情发挥上的差异
只有宝钗不是那样。
乍看全好,再看就好坏参半,又再看好处不不及坏处多,反复看去,全是坏,压根儿没有什么好。
对薛宝钗的性格特征争议颇多。
观点主要分为两类:一对薛宝钗的性格持贬抑态度,全盘否定薛宝钗,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王昆仑先生。
王昆仑先生认为宝钗的性格特征是:虚伪、阴险、奸诈。
二,在后来的研究中,有很多学者为薛宝钗平反,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周思源、李希凡等。
笔者归纳周思源的观点如下:一方面,宝钗有一些很好的性格:善于言谈,且说话幽默风趣;安分守己,比较内向;理智、美丽、博学多才且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但另一方面,宝钗也有一些不好的性格:缺乏生命意识,恪守封建礼教;谨小慎微而过于隐藏个人情感。
特别一提的是,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薛宝钗的性格进行了探讨。
比如,王如意认为,薛宝钗的性格特征有:与人为善、稳重平和、善解人意、恃才不傲等。
在刻画薛宝钗的人物形象时,作者突出体现了薛宝钗的“喜劝说”的特征。
做文章中,薛宝钗与人谈话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是以劝说形式进行的。
当然最主要还是对自己的母亲薛姨妈的劝说。
比如第四十八回中,宝钗笑道:“哥哥果然要经历正事,正是好的了。
只是他在家时说着好听,到了外头旧病复犯,越发难拘束他了。
但也愁不得许多。
他若是真改了,是他一生的福;若不改,妈妈也不能又有别的法子。
一半尽人力,一半听天命罢了。
这么大人了,若只管怕他不知世路,出不得门,干不得事,明年还是这个样儿。
他既说得名正言顺,妈就打量着丢了一千八百银子,竟交与他试一试。
横竖有伙计们帮着,也未必好意思哄骗他的。
二则他出去了,左右没有助兴的人,又没了倚仗的人。
到了外头,谁还怕谁?有了时吃,没了时饿着,举眼无靠,他见了这样,只怕比在家里省了事也未可知。
”薛姨妈听了,思忖半晌说道:“倒是你说的是。
花两个钱叫他学些乖来也值了。
”
在上例中,薛蟠要到外面去闯荡,薛姨妈非常担心,便找宝钗商量。
宝钗运用对比的方法对薛姨妈进行了劝说:从长远来看,若哥哥出去闯荡,把性格改了,即使花点钱也是好的。
若只顾眼前,怕他出门干不了事,把他关在家里,那么他永远都改不了。
经过这样的对比,宝钗便说明了让哥哥出门的好处,薛姨妈也听取了宝钗的劝说。
除此之外,还包括对王夫人,宝玉,黛玉,湘云等人的劝说。
相
对与宝钗这一性格特征,黛玉则表现的比较尖酸刻薄一点。
比如,第八回中,宝钗,薛姨妈,宝玉等梨香院宝钗房间内谈话。
“黛玉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
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手炉,”
林黛玉身上体现出来的率真、多情,甚至沉湎于诗情荡漾中的执著就成了杳渺不可及的奢侈品,而且仅供内心还存着爱与真的人作为精神慰藉。
人们心目中普遍认同的是识大体、懂世故,理智、宽容、克制的宝钗,而不是任性、高傲、爱流泪的黛玉。
在一个理想萎缩,利益至上的社会,这是正常的,同时又不得不说是可悲的。
诚然,宝钗有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而黛玉身上则更体现了一种可贵的文人精神———率真、执著、清高而充满诗意。
黛玉高傲任性、率真多情和聪颖纯真的性格,其实体现了一种可贵的文人精神。
薛宝钗:冷静,冷艳,冷酷
热衷讨好,热衷功名,热衷维护封建道德
林黛玉:纯朴,敏感自卑
书香门第的出生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她心地善良,为人纯朴,但
幼年丧母,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变得异常敏感、自尊、自卑和脆弱,但她又总是与封建阶级格格不入,表现出其性格的独特性。
黛玉是自然人,而宝钗却是社会中人。
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宝钗豁达大度,随分从时;黛玉尖酸刻薄,宝钗温柔敦厚。
因此上上下下的人都认为宝钗比黛玉更高出一筹,唯有宝玉因为黛玉从不说经济仕途之类的“混帐话”而对她另眼相看。
黛玉的弱点和她从来不说仕途经济的话是一致的。
她从来不把那些社会规范放在眼里,赫赫北静王在她眼里也不过是个臭男人。
元春省亲那晚,黛玉就打算“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主动展示才干,表现一下自己的才华。
她对和宝玉的志同道合的爱情能够毫无顾忌地执着追求,对于荣国府尔虞我诈之人事的不满坦露无遗,她依然“孤高自许”,爱说就说、爱恼就恼;……她这么做并不是有意识的,而是出自一种本能。
她从不掩饰自己的想法,从不遮盖自己的本能,所以她从里到外都是透明的、真实的。
她是一朵清晰的花。
而宝钗的面孔却是模糊的,她把自己的本能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用以示人的是当时社会规范下无可挑剔的淑女形象,所以她大得人心。
她赠给贾宝玉“无事忙”和“富贵闲人”这两个别号,在很多人眼中是相当恰当的。
就在元春省亲的当晚,宝玉写不出诗时,宝钗“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真是处处小心谨慎,怕贵妃不高兴。
她能讨得上至贾母下至丫鬟的好评,可见有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但同时这也是以牺牲自己的个性
为前提的。
“山中高士晶莹雪”是白色的,或者说是无色的,却令人看不清看不透。
她没有样子,社会规范期待她是什么样子,她就是什么样子。
从才华上来说,钗黛皆锦绣文章,这一点无须再说。
从洞明世事来说,黛玉巨眼如电,“一个乌眼鸡一般”,口蜜腹剑,“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在她心中观如明镜,所以她会有那么强烈的不安全感。
而宝钗更是人情练达,她知道如何取得任何身份地位的人的赞赏,把不同品位人的不同要求融于一身,做得那么妥帖。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
性格迥异的钗黛二人应该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可出人意料的是,二人的人生结局是一样的不幸。
林黛玉不与社会合作,当然被社会抛弃。
薛宝钗放弃了自己的一切与社会合作,讨得人人欢心,按理说应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可她虽如愿以偿当上了宝二奶奶,宝玉还是离她而去,结果只能独处空闺,受了活寡。
宝钗这样的命运不见得比黛玉好多少。
总之,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曾经拥有”,一个是“终得虚名”。
这些终究都不能算是一个女人的幸福。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人们对钗黛的性格争论表现得越来越激烈。
对于钗黛的形象,王昆仑先生曾有过这样一段精彩评论:宝钗在做人,黛玉在作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当时闺阁知识分子的感情。
从中可以看到,王昆仑先生可以称作是典型的“拥林派”。
我认为,宝钗和黛玉其实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意境。
注重现实生活的
人,不妨去喜爱宝钗;倾向性灵生活的人,不妨去爱慕黛玉。
生活中永远存在着把握现实功利与追求艺术境界的两个面象,这就要看我们个人如何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