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中西礼貌原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中西礼貌原则
文学院2003级本科二班谢敏
摘要:不同的社会文化赋予了礼貌不同的内涵,对礼貌行为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点,因此,礼貌原则在使用上就存在着差异。

本文就是从内涵及语用方面的差异更深刻地阐明了礼貌原则。

关键词:礼貌原则;文化;差异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准绳,它受到三条规则的支配:不要强加,给人以选择机会,友好相待[1]。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语言活动也受到这条准绳的约束,因为,礼貌与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表达礼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礼貌原则却为人们正确使用礼貌用语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与遵循的标准。

我们在承认礼貌的普遍性的同时还应认识到礼貌的相对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貌原则与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礼貌原则在使用中就因为文化不同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在1983处出版的《语用学原则》一书中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归纳了礼貌原则。

1992年,北京大学顾曰国教授在利奇的礼貌原则的基础上归纳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更好地阐释了礼貌原则在不同文化中显现出来的差异。

英汉礼貌基本原则
利奇认为,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无法说清楚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何在言语表达中要采用间接方式,为什么要故意违背合作原则。

他在不断的研究中发现,礼貌可以很好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人们有时说话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是出于礼貌的需要,在礼貌交往的同时,人们还得遵循一定的规则,他将这些规则称之为礼貌原则,又称之为“人际修辞”。

他的这些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内容[2]:
1、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尽量不让别人吃亏,多使别人得益。

2、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多让自己吃亏。

3、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尽量少贬低别人,多赞美别人。

4、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尽量少赞誉自己,多赞美别人。

5、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增加双方的一致。

6、同情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

从上我们可以看到,利奇的礼貌原则集中表明了语言交际中礼貌程度与他人受损和自己受益的关系,是交际双方共同遵守的原则,是一个以双方为中心的西方式礼貌原则。

从他的礼貌原则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他的礼貌原则的核心内容是: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取得双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2]。

顾曰国教授吸收与借鉴利奇的六条礼貌准则,根据中国“礼”的渊源,立足于本土文化,归纳出五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3]:
1、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2、称呼准则:即用适切的称呼主动跟对方打招呼。

3、文雅准则:即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少用直言。

4、求同准则:即说、听者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欲望。

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利益(可谓大德);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尽量少说自己付出的代价(可谓君子)。

顾曰国教授的这个礼貌原则,是有“中国特色”的,是一个以听话人为中心的中式礼貌原则,强调的是听话人的利益。

中西礼貌的异同
我将利奇的礼貌原则与顾曰国教授的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加以对比发现,“它们都是对人类言语行为的礼貌的概括”,“其本质是相同的”[3],只是它们对礼貌行为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共同点和它的一些不同之处。

(一)共同点
1、忌讳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可以看到利奇的礼貌原则要求说话人多肯定听话人,多使听话人受益,多使自己吃亏;在双方的意见有分歧时,要力求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相一致,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在交际中,西方礼貌强调交际对方,以听话人和第三者的利益为中心,说话人在说话时尽量给别人多留一些方便,听话人越受益,说话人相应越受损,因而,礼貌的程度就越高,说话人总是牺牲对自己的礼貌来换取听话人的礼貌,从而行成了交际双方的一种非对称关系。

如果说话人偏离了听话人这个利益中心,则是不礼貌的,是不合时宜的。

在汉语交际中同样忌讳以自我为中心。

在顾曰国先生总结归纳的汉语礼貌原则中已有体现。

中国历来是一个“礼仪之邦”,注重的是谦逊,“贬己尊人”准则要求说话人多贬损自己,少贬别人,在说到听话人或与听话人有关的事物时,要“抬”,要“尊”,多给予对方赞美和肯定。

当谈话双方意见不一致时,一般采取“先礼后兵”的策略,首先肯定对方的意见,然后才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对方留足了面子,是礼貌的。

如果说中国人在交际的时候一来就让人难堪,让对方尽失颜面,那这一定是不受欢迎的,是不合时宜的。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1)A:What a bright boy you are! You always get full marks.
B:Thank you .I have very good teachers.
在这个例子中,A从他人的考虑,加大了对他人的赞美;B则从自身考虑,减少对自己的赞美,夸大了老师的赞美,缩小了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距离。

是英语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的运用。

(2)A:这次的事多亏了你,你帮我了一个大忙!
B:哪里,哪里,这次你的方法运用得好,要不是你,也不会这么顺利。

例(2)中的A对B进行肯定,而B则把功劳都给了A,这是中式礼貌原则中贬己尊人的体现。

2、忌讳使用禁忌语言
世界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社会中都存在着语言的禁忌,当在交际中涉及到这些禁忌语言时,中西方礼貌原则都采用委婉语来替代。

在顾曰国总结的礼貌原则中的“文雅准则”明确指出,多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少用直言。

利奇的礼貌原则中的“求
同准则”“一致准则”,虽然没有直接表明要采用“委婉语”,但英语中的“……,but……”这一句式结构的大量运用同样证明,西方人在对话时,同样讲究说话委婉,不过于直白。

如(3)A: You could be more careful.
B: Her performance was not so good as it might have been.
这两句话都没有直接地提出批评,却隐含了“应该比实际情况更好”这个意思,但为了顾及听话人的心情,也就没有直接给于批评,而是应用了较间接的方式。

委婉语可以代替禁忌语,当人们谈及到性行为、身体部位,生理现象、衰老、体重等伤人的话题时,常使用委婉语[4]。

比如说“死亡”这个现象,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古今中外,人们在谈及这个问题时,都对“死”这个字眼避而不谈,自然也就出现了许多用来取代“死”这个禁忌语的委婉语,如“长眠”、“去世”、“去了更好的地方”、“老了”等。

在英语中同样对死也有很多说法,如“pass away”、“sleep the final sleep”、“to be gone”、“become one with nature”等等。

3、忌讳行为动机和言语行为不一致
顾曰国先生的“德、言、行准则”要求行为动机和言语形式必须一致,才能体现说话人的礼貌程度,如果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总是口是心非,那他的谈话是没有诚意的,是不礼貌的。

利奇的“得体准则”、“慷慨准则”也存在着与之相似的地方,只不过利奇的这两个准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讲如何对待他人,适用于命令或请示他人做某事的言语行为;后者是讲如何对待自己适用于答应帮助他人做某事的言语行为。

不管是顾曰国的中式礼貌原则还是利奇的西式礼貌原则,它们都要求说话人多让别人受益,多让自己吃亏,牺牲对自己的礼貌来换取听话人的礼貌,从而使谈话双方都得到尊重。

因此,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要注意,说出的话的字面礼貌要与实际礼貌相一致。

(二)差异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两种礼貌原则在交际的基本原则上有相通这处,但是,“礼貌准则是来源于文化的,是进入言语行为的文化准则。

”(王建华,1998),不同的礼貌准则给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带来了不少障碍。

1、“礼貌”内涵的差异
“礼貌”内涵的差异中国是遐迩闻名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礼”贯穿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对社会有着很好的维系作用。

“礼貌”这个概念源于古代的“礼”,即礼制。

“礼”的本义是“事神致福”,属一种祭礼行为,《荀子·礼论》中谈到礼的起源“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分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也分之,以养人之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认为礼的重要作用在于对“和”的维护和促进,维护着社会传统秩序,同时,还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言行。

在古代,中华文化重视“伦理”道德,本质上就是对“礼”的重视,人们认为礼的精神就是天地人伦的上尊下卑,而这“上尊下卑”或“卑己尊人”是中国式的“礼”的具体表现。

在西方,礼貌的概念起源是与多方面相联系的,一方面与法律词素密切相关,一方面与城市这个词密切相关,在英语中,礼貌的同义词法庭、城市和文明,因而,礼貌概念在英语中是和守法、文明密不可分的,但是,其本质也是促进和平,维系社会秩序,但是,西方传统文化中,西方要在思维上重分析,重逻辑,求准确,极端崇拜个人主义,追求自由和差异,求变突破常规是他们的精神动力,他们主张“自由”、“平等”,在交际中也寻求双方的尊重,因此,受平行或平等社会的影响,“平等”、“一致”成为西方“礼”的具体表现。

总的来说,东方文化中的礼貌注重群体的同一性,而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性,这正是中西方礼貌内涵差异的本质特征。

2、语用差异
仔细分析“六准则”、“五准则”,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是在不同的文化中,受不同的文化渊源的影响,两者在提法上又有各自的侧重,因此,礼貌准则在实际运用中也就存在着差异。

(1)关于询问隐私的差异
在中国,两个不太熟悉的人第一次见面很自然地就想到去询问对方的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子女情况、收入等,有时是主话人自己毫无保留地坦露自己的私事,人们认为这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只有了解了别人,才能使自己和别人更好的交际,突出了人的社会性,强调了中国是一个注重群体同一的国家,这种做法是礼貌的。

而在强调个人自主的西方国家,人际之间交往往往突出的是个人利益至高无上,他们不希望自己的隐私暴露在大庭之下,所以,在西方,询问别人的隐私是不礼貌的。

例如:①甲:大娘,你今年高寿,我看你身子骨倍儿棒!
乙:我呀,今年都快90了!(微笑)
②A:Miss,How old are you ?
B:(瞪眼)!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两个例子,例①是中国人的一段对话,老人在听到人家询问自己的年龄的时候,他很骄傲的对小伙子说出了自己的年龄,而在西方,例②中当一个小伙子询问一位女士的年龄时却遭到了女士的白眼。

在中国,老人是智慧的象征,询问也不会让人觉得难堪,而在西方,人们的年龄是个人的隐私,人们觉得没有必要让别人知道,因而,询问别人的年龄,特别是女士的年龄,是不礼貌的行为。

东方式的人情味却被英语民族理解为干预了他人的隐私。

(2)关于对人的称呼上的差异
在西方,尤其是英美人,彼此熟悉的人见面打招呼时,都是直呼其名,如“Mary”、“Jack”、“Susan”等,他们总是希望同别人建立一种无拘无束的融洽得当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距离感,让人觉得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朋友。

他们只有在正式场合用Mr、Miss或Ms+姓氏等称呼,如“Miss Brown”,在正式的场合下这样称呼,他们觉得是自己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汉语中的称呼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文化讲求“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中国人常用姓加上某人的职务来称呼别人,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些词“刘老师”、“王局长”、“马经理”等都不是直呼其名。

在中国下属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在汉语中常用“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来称呼非亲属成员,只在这些称呼前面加上别人的姓就可以了,而在西方称呼非亲属成员用“Grandma”“Aunt”则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而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3)关于谦逊、客套方面的差异
因为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的不同,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在中国的“礼”的渊源的影响下,中国人在受到别人的赞扬时,总是采取否定非迎合的方式,说一些自我贬低的话,对他人的赞扬客套一翻。

中国人反对太张扬自己的个性,相反觉得人还是内敛一些比较好,采取“自谦”而“尊人”的方法。

在西方,人们注重个性的发展,强调个人自主,在别人对自己进行赞美的时候,总是认为这是自己努力的成果,是理所当然的,因而采取的是一种迎合非否定的方式,以免造成难堪的场面。

“尊人”但不“自谦”。

例如:对待同一句赞扬“你的孩子真聪明,他真棒!”
中国人:“哪里,你家的孩子比我家孩子聪明多了。


西方人:“是的,他真棒,他是我们的骄傲!”
中国父母回家后还不忘嘱咐自己的孩子:“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西方的父母则会让孩子继续努力,西方人对别人的赞扬就是加以肯定,在接受别人的赞扬都会高兴地说一句Thank you。

这些都是不同的文化差异、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在礼貌原则的使用上的映射。

“面子”理论也由此产生,中西在接受别人的赞美时的态度就不一样了。

(4)委婉语使用的差异
在中国,老人是智慧的象征,尊重老人是中华文化的美德,“老+姓”是中国人时常用到的,用“老”表示对老人的崇拜和尊敬,人们在别人叫自己“老王”“老陈”也不会感到不高兴。

而在西方,老年人通常不觉得自己老了,老人时常还会做一些事来证明自己并不老。

看来,西方人有“谈老色变”的心理,因此,在西方,人们不称老年人为old people,而称之为senior people。

在妇女怀孕问题上,中国人好用“害好病”、“有喜了”来暗示,而西方人则直言不讳地说:“I am pregnant!”前面我们说到的对“死”这个字的避而不谈也是或用其他的词语来替代,也是一种委婉的做法。

其实,礼貌原则的使用还是要根据自己所在地方的不同文化和当时说话的语境来决定,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这些国家中的各个省市都还存在着差异,还需要我们在这个方面不断的去探索和研究。

总结
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反映在人们的日常言语交际中,礼貌原则是属于语用学范畴,而“语用学实质上就是人文言网络学。

”[5]要想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获得成功,还得讲究说话的艺术,由于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各种礼貌原则有相互融合的地方,也有相互抵触之处,那么,礼貌原则的正确使用就尤为重要,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为重要,只有充分了解了不同的文化,礼貌原则的运用才会灵活自如。

参考文献:
[1]熊学亮、刘国辉.也谈礼貌原则[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
[2] 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3]郭卫、许之放·中西礼貌原则对比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张莉·言语交际中的委婉语与礼貌原则[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5]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