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现代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现代研究
摘要当下已经进入以互联网为载体与手机为新型传播媒介的新自媒体时代。
在这种多元的自媒体时代可能因为一点小事情也会造成“蝴蝶效应”,相互感染、迅速向外传播,引起社会舆论波澜。
因此,重视高校大学生舆情机制体系,把握舆情方向是高校校园良性协调发展、运行的保障。
因此通过社会学感染理论及社会学研究的基础建立舆情管理机制。
关键词社会学感染力;高校校园舆情管理;机制体系
引言
当今这个世界,是一个全球化地球村的时代,这是一个以互联网、数字化、光声影结合的大数据时代。
在过往的引起轩然大波的事件都在网络中传播,这其中电脑、网络、手机、微信、QQ在里边起到巨大扩散作用,一个小事件会迅速的感染整个周边的人群,而周边的人群会迅速的向外扩散,由这种感染使这些事件变成一种“蝴蝶效应”,因此高校网络舆情是与高校校园内外事件密切联系在一起,尤其作为思想活跃的大学校园,大学生的舆情更应受关注与重视,大学生舆情管理机制是大学校园和谐建设的重要部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1 高校舆情特点
当下大学校园中学生的主体是90版00版。
所以90到00版这代大学生的特点是,热情、自由、活跃但与孤僻、妒忌共存,想独立又依赖,易接受新鲜事物追求新鲜,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交往过程中缺乏主动、自信,这些特点是大学群体成为当下校园舆情的中心。
另一方面,90末版大学生生活在世界观、价值观多元化的环境下。
以网络、手机为主要载体的信息化时代,然而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形成涉及面广、成因复杂、突发性强[1],也给大学生产生正反两方面的误导。
因而从整个大学校园的舆情特点:
1.1 求决型
最容易成为感染群的中心,往往会成为网络公愤的趋势。
1.2 发泄型
这易引起打架斗殴会成为高爆中心。
1.3 意见型
这种舆情本身的出发点很好,但会成为舆情高爆中心,意见、建议的处理需
要一个过程,情绪化会导致事件的性质发生偏转和变化,也会成为高爆,会把学校推到风口浪尖上。
1.4 求助型
这种网上的爆料会使信息的虚拟化夸张化,因而容易失真,引发重大舆情波澜。
1.5 交流型
这种情感的交流往往会导致情感危机的爆发。
这种交流型的舆情诉求本来是许多同学发泄心中情感的挤压或对某件事的发泄,但处理不好会引发为事件而容易成为一个感染源,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被推波助澜加以修改,最后引发感染风波而导致蝴蝶效应的发生。
2 大学校园的舆情感染及蝴蝶效应
大学校园里边的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手机这种新自媒体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因此,某一舆情的出现很容易被配上视频、图片、音乐加上各种煽动性的文字,通过微信、微博、QQ像水波一样迅速的传播,[2]从而引起“蝴蝶效应”的龙卷风。
因此,大学校园舆情是校园和谐建设的重要环节,因而要设计大学生舆情正反方向的舆情情况进行制度化的研究建设,发挥正向的舆情积极效应,控制负面的舆情传播引起的骚乱、恐慌这是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大学校园紧迫的任务。
3 大学生舆情管理机制中心建设
近年来网络舆情被称为永不停息的“社会雷达”,它具有极强的延展力和渗透力[3],由大学生传播的许多舆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有许多的案例把大学校园推到整个社会的风口浪尖上。
而事情的发轫往往是因为一丁点小事被不断的转载、传播、加大、扩大,而产生负面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确实因为一些小事在开始时没有察觉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造成巨大的损失破坏。
建立点、线、面单一与复合相结合的反馈机制,具体操作如下:
(一)各宿舍有一名舆情员,每一层楼又有一名专门负责收集的总舆情员,每天负责汇总报告学生舆情情况。
(二)各班各有两名舆情员分别是一男一女将本班舆情情况每天汇报给班主任,班主任派一名舆情反馈员助理将舆情反馈给学院总的中心领导小组主任,学院舆情中心主任把本学院舆情情况反馈给学校的学生处学工部等舆情中心处,又汇总给学校舆情办公室中心领导小组。
这样建立层层的舆情反馈情况,舆情反馈正常情况下通过口头电话反馈,特殊的通过电子纸质反馈。
(三)在校园各个休闲娱乐、超市、食堂也建立相关舆情反馈机制与人员,这样对校园多维多层的关注,使各种突发危机各种成为舆情高爆发生事件在第一时间有干预机制。
(四)是舆情中心简洁明了责任、沟通顺畅、公布电话号码能使每个人都能联系到,便于舆情机制的管理。
(五)主要依靠学生里边的干部、党员、团员,这些人都要在各个系统的微信圈中掌握、了解舆情各方向动态,学校舆情管理中心每学期都要对他们进行2-3次培训,使学生参与管理,在管理中既提升学生本身能力,也提升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各种互动,加强和促进学校的自我建设与自我管理能力,通过选拔培养使用学生作为舆情反馈员。
既可提高效率,又可减少运营成本,
(六)非正式参与的奖励机制建设建立大学生舆情机制,主要为服务学生、管理学生、引导学生,因此还要依靠和发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
学校可以建立舆情周,通过舆情周进行全面的普及宣传,每年进行一次舆情报告反馈评奖表彰活动,对非正式组织中的同学每年评选十大舆情反馈员、典型舆情者给予各种奖励表彰。
责任分解到人,分解到单位。
建立舆情工作责任分配制度,并把责任落实到每个人,把信息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加强督查检查校园网络舆情[4]。
4 结束语
通过上述机制的建设,降低负面舆情感染和“蝴蝶效应”的破坏作用,维护校园和谐安全是高校的责任。
在全球化、网络化新媒介等各种多元复杂立体的环境下,大学校园迎来来了90末版,甚至是00版已经进入校园中,依据社会学的代差理论,每一代人的成长都有其特定的环境。
0-13岁的生活环境对人内在价值的影响特别重要。
大学生喜欢追求感官刺激,追求新鲜事物,学习思维能力强,但独立能力弱,抵抗能力弱。
这种求知、求变的心理会使学生随时处一种亢奋的状态之中,于现状经常沉迷网上各种信息,游戏之中,容易被网上各种信息迁移感染,而会轻易地参与到各种各样的网购、网贷、传销、色情暴力等不良场景中去。
这样因为没有信念、信仰,缺乏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对自己家庭文化的了解,缺乏对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国家政治大事的漠不关心,只关心自己的所得,以个人为中心,因而没有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历史责任感,很容易被物质诱惑,很容易被各种额外势力利用,因此有必建立校园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创新团队建设,汇集人才资源成立校园网络舆情管控体系[5]。
为维护大学校园和谐、稳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琳.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框架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3,(43):2-4.
[2] 刘敏姬.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及管理策略研究[D]. 广州:中山大学,2010:19.
[3] 郭思嘉.完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疏导舆论正向传播[J]. 采写编,2014,(4):17-17.
[4] 李艾純. 2015年网络舆情特点分析[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7-11.
[5] 胡永新.“互联网+”时代如何应对校园舆情[EB/OL]. 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high/sjts/201511/t20151102_641649.html,2015-11-02.
马连达(1976-),曲靖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西南边疆社会问题、高校学生社会管理工作、回族社会学研究。
张建平(1995-),曲靖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