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故孙府君(贵礼)夫人田氏合祔墓志》考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故孙府君(贵礼)夫人田氏合祔墓志》考释
作者:逸飞
●任乃宏
【题解】
《唐故孙府君(贵礼)夫人田氏合祔墓志》,刻于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出土时间、地点不详,现藏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志石390毫米见方,厚90毫米。
阴刻志文16行,行8~18字不等,正书。
四侧为线雕人物及花草。
盖佚。
河北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邯郸运河碑刻》首次发布拓片和录文。
据志文,墓志乃志主之父孙英习请人为亡子夫妇所刻,似为特例,值得注意。
【录文】
唐故孙府君夫人田氏合祔墓志铭并序
府君讳贵礼,字与名同,其先乐安县[1]人也。
后祖代因官逐任,今为魏人矣。
曾祖讳□,祖讳院,父名英习。
府君即是高人[2]之第十五子也。
幼从师教,长□仁风。
奈何天之不祐,俄随风烛,不幸去光化□年十二月十二日,告终于北临川坊之私第,享年□□有九。
夫人北平郡[3]田氏,门传素质,美□邕容,孝道于家,咸规四德,妇道有闻,岁□不□,何期先已而矣。
父英习,哀号泣血,哽咽断肠,以罄竭资财备之葬礼。
卜得天复元年十一月十日[4],合祔于魏县[5]西北漳滨乡刘村先代茔东北约廿步[6]。
东至长堤,西至沽河,南至长堤,北至沽河[7]。
恐后年代深远,丘谷更移,故刊贞石。
乃为词曰:
大哉府君,令淑夫人,垧之一闭[8],万古千春。
【注释】
[1]乐安县:即今山东省广饶县。
《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千乘县,本汉旧县也,属千乘郡,有盐官。
后汉和帝永元七年(95),改千乘郡为乐安国,千乘县仍属焉。
武德二年(619),于此置乘州,八年废乘州,千乘依旧属青州。
”《太平寰宇记》卷十八:“唐武德二
年海岱平,又置青州总管府,管青、潍、登、牟、莒、密、莱、乘八州,青州领益都、临朐、临淄、般阳、乐安、时水、安平等七县;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八年省潍、牟、登、乘四州,以废潍州之北海,废乘州之千乘、寿光、博昌来属,省般阳、乐安、时水、安平四县。
”又,青州乐安为孙氏著名郡望。
[2]高人:据文意,似为撰文者对志主之父孙英习的戏称。
按:孙贵礼夫妇皆早逝且无子嗣,应为其父请人撰志之起因。
不过,父为子立志毕竟是一件十分稀有的事,故撰者乃不无揶揄地称其为“高人”。
[3]北平郡:田氏著名郡望,治今河北省卢龙县。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平州,《禹贡》冀州之域。
……战国时地属燕。
秦兼天下,为右北平及辽西二郡之地。
汉因之,为辽西郡之肥如县。
……隋开皇初为右北平郡,十年改为平州。
炀帝即位,又废州,复为郡。
唐武德二年废郡为平州,领临渝、肥如二县;其年自临渝移治肥如,仍改肥如为卢龙县,更置抚宁县;七年省临渝、抚宁二县。
天宝元年改为北平郡。
乾元元年复为平州。
”
[4]天复元年十一月十日:公元901年12月23日。
图一:墓志出土位置参考
[5]魏县:唐代魏县故城在今大名县杨桥镇祝村南。
民国版《大名县志》卷六“魏县故城”:“县居漳、洹二水下流,冲溢为患,迁徙靡恒。
其故城一在今城(大名县城)西北二十里,居大、元、魏三县界上,地曰旧县庙,为汉以来魏县治。
邑志所谓县旧治在于村渡西五里者是也。
隋末宇文化及自黎阳北趋魏县称许帝于此,唐开元间益徙而西,此城遂废。
今名旧县店,亦曰魏店。
……一在今城西南七十里旧魏县,旧志所谓宋熙宁六年徙治洹水镇者是也,明初复为漳水所冲啮,迁于五姓店,为今之废魏县城云。
”
[6]按:志文言葬于“魏县西北漳滨乡刘村先代茔东北约廿步”,已知唐代魏县城在今大名县杨桥镇祝村附近,则墓志出土地应位于今祝村西北方向,约在今“武庄”至“孟村”一带。
参见图一。
[7]东至长堤,西至沽河,南至长堤,北至沽河:意义不明,或可
理解为墓地“东有长堤,西有沽河,南有长堤,北有沽河。
”沽河,疑即古“白沟”。
据乔登云、薛玉川撰《古运河邯郸段考察报告》:“白沟在邯郸境内的流经路线大致可以划定为:南自河南内黄县流入魏县西南县境,约自回隆镇一带东北流,进入大名县西北部,经铺上村(唐代魏县城南)、包头东北流,进入馆陶县境内。
”又,《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四:“白沟水,北接馆陶界,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亦名御河。
南自相州洹水县界流入,又北阿难河出焉,盖魏将阿难所导,以利衡渎,故此渎有阿难之称矣。
又《唐史》:‘开元二十八年,魏州刺史卢晖开永济渠,自石灰窠引流至州西部,注魏桥,夹州制楼百余间,以贮江、淮之货。
’是此渠。
”
[8]垧之一闭:墓门关闭。
垧,同“扃”,从外面把门关上。
(2013年1月2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