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历史
高考历史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政治史之先秦制度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之秦汉魏晋制度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之隋唐两宋制度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之元明清制度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之选官制度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选择题技巧专题
中国古代经济史之经济制度专题
中国古代史经济史之农业手工业商业专题
中国古代文化史之中国古代思想专题
中国古代文化史之科技文艺专题
第一章中国古代政治史之先秦制度专题
【中国古代史大框架】
先秦政治制度
秦汉到元政治制度
明清政治制度
选官制度
3+4
三大脉络:
①中央VS地方
②君权VS相权
③宗法体系(宗法制→宗法观念)
四大制度体系:
①中枢决策制度体系→董事会(董事长)
②行政执行制度体系→CEO
③地方制度(行政区划;行政长官及职能分配)→子公司
④选官制度→HR
先秦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春秋战国嬗变)
分封/宗法/礼乐
【分封制】
内容/特点/影响
内容: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前代帝王后代
(同姓不婚:姬姓诸侯国—晋燕鲁吴卫郑)
王畿地区—周王室
晋—周成王弟弟(姬叔虞)
卫—周武王弟弟(姬康叔)
鲁—周武王弟弟(姬旦)
齐—功臣姜子牙(姻亲)
吴—周王室
楚—颛顼氏后代(熊)
宋—商朝后裔
陈—舜的后裔
燕—周王室
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
层层分授,等级森严
诸侯权力及义务
权力:(行政、财政、军权)(领土、臣民)(分封、继承)
义务:服从中央决策;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
①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巩固疆土;拱卫王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保证分封制完善运行:周王室强大、血缘关系紧密
②随着时间推移血缘关系淡化,周王室衰微→地方权力失控,出现兼并争霸战争【宗法制】(决策—谁听谁的话;继承)
内容/影响
内容:
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先比妈后比年龄)
2.大宗小宗是相对的
(小宗要听大宗的话)
天子—诸侯—卿—士(—平民)
影响:1.利用血缘关系,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统治阶级(贵族)内部稳定,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等级制度
后世:宗法观念(嫡长子继承观念;家谱;祠堂)
三.礼乐制
先秦→秦以后
①宗法制度→宗法观念
规则→潜规则
②分封制→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君主专制制
③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把任命、继承权收归中央)
④井田制→土地私有制
总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权力结构松散,尚未来集中,贵族垄断政治
(松散的血缘共主制)
黄焖鸡米饭(总店+加盟)vs肯德基(总店+分店)
第二章中国古代政治史之秦汉魏晋制度专
题
秦
确立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核心—选官·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官僚体系(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外显—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皇帝制】—皇权至上(听话);父位子承(皇位世袭)
【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行政;太尉—军政;御史大夫—监察和秘书工作)—中枢决策类制度
九卿—行政执行类;丞相下属
相权—与皇帝共享决策权的机构及其长官(宰相)
(朱元璋废丞相职位;废除宰相制度—以后没有人能和皇帝共享决策权)
丞相行政太尉军
御史监察兼秘书
太常奉常司礼仪
宫廷侍卫郎中令
皇家事务哪家强
卫尉太仆和宗正
警卫车马宗族事
还有少府理财政
全国事务哪家强
治粟内吏大司农
典客又称大鸿胪
全国财政和外交
刑罚狱讼找廷尉
(九卿特点:家国同构,“家天下”特点,九卿中六卿管理皇族相关事务,三卿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郡县制】
行政区划:郡县2级制
行政长官:郡守、县令
官僚政治(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守和县令由皇帝任免,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影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制确立;血缘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公天下之端)
汉朝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1.郡国并行制(巩固初期统治·血缘关系紧密时有利于中央集权;血缘淡泊后地方分权严重,引发七国之乱)
2.汉景帝、文帝两代平息七王之乱
3.汉武帝推恩令、酎金夺爵(达成削藩;巩固郡县制)
4.设十三州刺史
(中央VS地方:设监察区;分权)
刺史(监察区最高长官→行政区最高长官)
州(监察区→行政权)
州—郡—县三级制
长官:州牧—郡守—县令
【君主专制】
汉武帝设置内朝(中朝)·尚书,削弱相权
(皇权VS相权:任命亲信,把相权移交到自己的内侍手里;分割相权)
尚书台(少府麾下一个秘书机构·档案室)
→尚书省
尚书令
补充:
魏晋南北朝
西晋→分封制→八王之乱→西晋灭亡
【分封和郡县之争】
早期分封→削藩→回复中央集权的地方制度
高配皇帝+低配藩王→成功(汉朝、清朝)
低配皇帝+高配藩王→灭亡(西晋)
低配皇帝+其余低配藩王+一位高配藩王→篡位(明朝)
南北朝
士族门阀vs寒门庶族
南方北方胡汉融合
九品中正南方立军功
北方→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前秦→北魏(民族融合)→西魏(宇文氏)→北周(杨坚·外戚集团)
→东魏(高氏)→北齐
南方→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
→隋→唐
第三章中国古代政治史之
隋唐两宋制度专题
隋唐制度
中央集权
道·州·县三级制
设节度使(军区司令)·武官出身·胡人担任
临时性监察长官→行政区最高长官(军政财大权于一身)
→藩镇割据
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
①三省:
中书省(中书令)·起草;门下省(侍中)·审议;尚书省(仆射)·执行·总领六部
②六部:户吏礼兵刑工
③作用:相互监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高办事效率(分工明确)
(三省分权是上下游关系;二府三司、三权分立水平分权→相互扯皮、办事效率低)
↓
政事堂(讨论)
↓
政事堂被收归中书省
↓
政事堂→中书门下(起草+审议=决策权)
↓
三省虚设→中书门下(中书门下平章事)
3.科举制
宋
中央集权:
路-州-县三级制
路:经略安抚使·民生/民事、提点刑狱使·法律/刑罚(司法/执法)、提举长平使·人事、转运使·财权)+通判
兵权—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进入禁军+更戍法
行政权—派文官担任地方最高长官,设通判监督(通判副官)
财权—地方赋税除小部分开支外,其余由中央掌控
分权+监督(放置检察长取代最高行政长官)
君主专制:
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平章政事)
分行政权—中书门下副相·参政政事
分财权—三司(三司使)
分军权—枢密院(枢密使)
↓
二府三司制
分权+亲信(任用亲信最高只能当副职)
【影响】
①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央地方矛盾(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君权相权矛盾
④重文轻武,政治环境宽松,皇帝开明,官员敢于谏议,文化教育繁荣
⑤分权机构相互扯皮、效率低下
⑥三冗两积(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第四章中国古代政治史之元明清专题
君主专制:三省归一省—中书省(长官:丞相)→丞相权力过大
中央集权:
①划分行政区划:山河相形→犬牙相入
意义:使地方区划由易守难攻变为易攻难守
②行省制
一级—行省(丞相)
二级—路
三级—州
四级—县
行省→行中书省→中央政府(中书省)的外派机构
地方行政机构变为中央行政机构的派出机构(附属机构)
意义:彻底解决了中央地方的矛盾
③直辖(河北、山西、山东)
④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明朝
君主专制:
①太祖废丞相官职、废宰相制度,权归六部;设殿阁大学士
②成祖设内阁制度
③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只有票拟权(建议权)(起草权);长官为首辅大学士
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君相矛盾解决)
④皇帝掌握批红权·审议权;司礼太监掌握了批红权
⑤宦官乱政、首辅专权控制六部
⑥阉党(批红太监)VS东林党(江南士绅→票拟权)
中央集权:
废行省制
①一级—布政使司(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
②二级—府(知府)
③三级—州县
清
君主专制:
军机处+内阁制
①雍正设立,最早处理西北军务
②特点:一不四无
一不—非法定行政机构,无决策权,只有建议权
四无—无官署(只有值班的值庐·临时办公场地)
无专官(没有固定职位,军机大臣经常流动;随机任期制)
无署吏(没有下属官吏·手下)
无定员(都是兼职,皇帝随时更换)
品级低、跪受笔录
中央集权:
一级—行省(巡抚、总督)
二级—府
三级—州县
补:道(介于省和府之间)—道台
1.君主专制
2.中央集权
3.王朝更替体制弊端+经验
王朝更替时间
第五章中国古代政治史之选官制度专题先秦—世官制(世卿世禄)
秦—军功爵制
汉—察举制、征辟制
魏晋—九品中正制
唐→清—科举制
汉
察举制—地方官员举荐人才,朝廷考核
标准:西汉“贤良方正”“直言敢谏”
东汉“孝廉”“茂才”
(以道德为主)
征辟制(自上而下)
皇帝直接点招—征
高级官员聘请—辟
任子制
两千石以上—郡守、三公、九卿
可保举子弟担任郎官
评价:
导致了东汉末年官员普遍虚言道德而无实际才学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内容:
由中正官给人评级(九品),向中央推荐
考核标准:家世—父祖身世;行状—品德才能
影响:
进步:专业化(专人推荐·面试官,从兼职到正职)
常规化
选拔权收归中央
弊端:士族门阀操纵垄断官僚政治
科举制
历史:
隋文帝初创,唐宋完善,明清八股
唐
①考试类别:常科(标准化考试);制科(临时性考试)
②考试科目:常科—明经科(经义默写);进士科(运用:诗赋和策论)
③考试级别:省试(中央)、殿试(面试)
④行卷→作弊行贿(不公平)
宋朝
①考试科目:诗赋/经义之争
②考试级别:州试(地方);省试(中央);殿试
③糊名(匿名)、誊录(防止作弊制度)
④三舍法(太学分舍、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
(自主招生+保送)
明清
①考试科目:八股取士(分题型、制定评分标准)
效率高、评价客观、公平
限制自由,限制思想,思维僵化
②考试级别:
童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生)、殿试(进士)
学校教育和科举挂钩
弊端:教育内容只有儒家经典,忽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育
【影响】:
积极:
①打破士族门阀垄断官僚政治,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缓和社会矛盾
②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稳定
③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
④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发展,文化繁荣
⑤公平公正
消极:
①限制思想,阻碍创新,维护专制制度
②阻碍科学技术发展
第六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选择题技巧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分时期
先秦→宗法制度(宗法观念)
秦以后→宗法观念、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宗法
中央与地方(中央集权制)
皇权与相权(君主专制)
【核心技巧】
①分清考的是中央集权制还是君主专制
措施在地方—中央集权
措施在中央—君主专制
②总趋势(总趋势易对)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波动式上升)
③小范围
小范围内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受到阻碍
Ps:分清总趋势和小范围—材料分层
所有层→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所有层→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小范围)
一层加强+一层下降→总趋势
君主专制(皇权VS相权)
权力—决策权—起草诏令(宰相)
秦代
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汉代
名义—三公九卿制(外朝)
实际—尚书台+尚书令(中朝)
——
名义—三公九卿制(司徒、司马、司空)
实际—尚书令+尚书省
魏晋南北朝
名义—尚书省+尚书令
实际—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
隋唐
名义—三省六部制
尚书省(仆射)
实际—中书省+门下省=政事堂
真宰相—中书门下平章事
两宋
名义—三省六部
实际—二府三司制
政事堂(中书门下)—行政权—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副官)
枢密院—军事权
三司—财政权
明朝
废宰相
名义—内阁制
实际—内阁制—首辅大学士(起草)
宦官—批红
七.清朝
名义—内阁制(首辅)
实际—军机处(军机大臣)
特点:
①外朝机构→内朝机构(移权+增设机构)任用亲信
②分权(宰相)
③有名义实际之分
④行政执行制度较为稳定
中央VS地方
方式:①增设行政区划(监查区→行政区)
②分权(地方长官)
③行政区划划分
秦汉—郡县制
①一级—郡(郡守)
②二级—县
东汉
①一级—州(刺史/牧)
②二级—郡
③三级—县
隋唐
①一级—道(节度使)
②二级—州
③三级—县
宋
①一级—路(经略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使、提举长平使)+通判
②二级—州
③三级—县
Bug:三冗两积
元朝—行省制
①一级—行省
②二级—路
③三级—府
④四级—州县
明朝
①一级—布政使司(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
②二级—府(知府)
③三级—州县
清
①一级—行省(巡抚/总督)
②二级—府
③三级—州县
补:道(行省·府之间)—道台
特点:
①增设监察区监察—监察区替代行政区
②地方分权
③直属中央(行省制)
④最小行政区划县级最稳定
历史细化专题之宗法专题
【宗法专题】
遇先秦不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秦以后不选宗法制度
先秦宗法制度/秦以后的宗法观念对比
【宗法制度/宗法观念对比】
嫡长子、大宗小宗、分封、家庙祭祀、丧服
嫡长子
先秦:嫡长子继承制度
①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②嫡长子继承制度是贵族世袭制的保障
秦以后:嫡长子继承观念
观念形同虚设,皇位继承多选贤爱,民间继承多选多子均分制
大宗小宗
先秦:大宗小宗制度
①大宗:始封者的嫡长子及往后各代嫡长子一系为大宗(百世不迁)
②小宗:始封者的庶子及往后各代庶子为小宗(五世则迁)
③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天下由宗法和婚姻形成一张巨大的网络,家国同构
秦以后:演变为宗族制度(宗法观念)
大宗小宗被家族宗族取代,宗族内以社会地位较高的成员为族长
听话关系改变:宗法小宗听大宗的—血缘;宗族制度:族人听族长的—社会地位(政治、经济、文化)
历史:
魏晋隋唐—世家大族制
宋以后—祠堂族长和族权制
《乡土中国》—乡绅
近代—宗族观念(家族观念)平民式
宗族构成:
家庭—家族—宗族
家庭:血亲关系+同居共财+五服之内
家族:血亲关系+五服之内
宗族:血亲关系+五服之外
先秦:分封制
天子—诸侯—卿—士
秦以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为主,皇子封国制为辅→观念·封号(经济奖励)
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分封·分封观念)四.宗庙祭祀制
第七章中国古代经济史之经济制度专题中国古代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重农抑商政策(大题)
经济制度(选择题)
①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汉代田庄经济制度、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屯田制、不抑兼并、租佃制)
②赋役制度(相地而衰征、初税亩、编户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③专卖制度(盐铁、酒、茶…)
先秦:
【井田制】
内容:
①名义:名义上是土地国有制,归国家所有
②实际:实际上是奴隶主贵族所有的土地制度
③土地通过分封制度层层分授,受封者依照嫡长子继承制度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奴隶主强迫平民和奴隶集体耕种,无偿占有劳动成果,并向封主缴纳一定贡赋
④中公田,四周私田(法律不承认)
瓦解:
春秋战国出现铁农具、牛耕;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商鞅变法→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和转让
二.秦:
【土地私有制】
国家土地所有制(土地国有制)
中央政府控制的土地→财政收入
地主土地所有制
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占有和垄断
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土地制度,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控制小块土地
①以家庭为单位
②男耕女织
③自给自足
④不稳定性(脆弱性)
→小农经济(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小农经济】
狭义: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广义: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小农→赋税、徭役、兵源(被统治阶级)
地主→统治阶级
土地兼并
土地私有制→自由买卖→土地兼并→失去的土地的农民
→佃户(租佃制)
→工商业(转业)
→流民→农民起义
重新划分土地→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小农衰退→中央政府实力减弱→农民起义/大地主割据→乱世(人口骤减)
→重新划分土地……………………
大地主(统治阶级/特权阶层)
汉朝:外戚和地方豪强
魏晋:士族门阀
唐朝:藩镇军阀
宋朝:文官集团
元朝:蒙元贵族
明朝:文官集团
清朝:满清贵族+文官集团
↓
抑制土地兼并
抑制原因:
①土地兼并使小农衰退,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兵源
②失去的土地的农民会转化为流民,引发社会动荡不安
③巩固封建统治
抑制措施:
①限制大地主的土地数量
②增加对大地主的税收
③迁移大地主的居住地
汉朝
【赋役制度】
“田地”→土地税
“户·家庭”→财产税
“人口”→人头税(丁税)
“役”(兵役、徭役)→义务→役税
【军事制度·兵制】
征兵制:中央维持常备军,农民定期服兵役
募兵制:常备军+出钱招兵(雇佣兵)
府兵制:职业军人→军户/民户
土地制度:
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田庄经济制度
田庄=大地主+佃户
田庄内部形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
↓
田庄:土地、山林川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业、手工业、渔牧业+民兵组织
(曾头市、hu家庄)
编户制度:
户籍制度→齐民(自耕农、佣工、佃户)
收税:田租较轻;人口税、财产税、代役税较重
隋唐
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
①制度层面:均田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有自主经营权·使用权;没有土地所有权)
不属于土地私有制;属于土地国有制,抑制土地兼并,不能自由买卖
②土地层面:
战乱留下的无主荒地
推行均田制只限于少量无主荒地(全国土地的一部分)
不动摇当时的根本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③国家层面:
义务:把战乱留下的无主荒地重新分配给农民耕种
好处:抑制了土地兼并,获得了赋税来源、徭役兵役来源
④农民层面:
权利:获得了土地,有了经济来源可以自给自足
义务:缴纳赋税,承担徭役兵役
【屯田制】→无主荒地
军屯(有事打仗,无事耕种)
民屯(有事无事一直耕种,源源不断输送军粮)
↓
均田制
租庸调制
“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家则有调”
租—土地税(田地)
庸—代役税(役)
调—财产税(户)
特点:
①税种分类清晰,相对公平
②“庸”—代役税;不再有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增加赋税收入
两税法
背景:均田制崩溃,土地自由买卖
①量出制入:原来:政府直接规定征收多少粮食绢帛布匹→先确定财政预算·钱,
再把预算换算成实物,有多少支出征多少税(实物税);
②折钱纳物:原来:以质量计税缴纳→以货币计税缴纳;农产品必须按市值折算成钱缴纳
(有钱交钱,没钱纳物)
③夏秋两次纳税:原来:纳税时间不固定→纳税时间固定
④居住地纳税:原来:居住地和原籍都要纳税→居住地纳税
⑤资产和田地多的征税多,保留丁税和代役税
田/户;役/丁→人头税
↓
土地财产税
特点:①由实物税转向货币税的开始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
③纳税时间固定
两宋
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更加规范化(法定认可、雇人服役…)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收取赋税
特点:①防止地主偷税漏税
②原来:统计人口·户籍→统计土地
不抑兼并(土地制度)
不抑制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自耕农失去土地
→佃户(客户)→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剩余自由劳动力→城市就业(工商业)→市民阶层
赋税→两税法、方田均税法
徭役→代役税、募役法→不抑兼并
兵役→府兵制、募兵制
→流民
影响:
①加剧了土地兼并,自耕农衰退
②减少政府对土地的干预,顺应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土地集约化经营,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
→城市和工商业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推进
→租佃制进步,客户对主户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自由性增强,契约制度完善
明朝
鱼鳞图册
一条鞭法
税种分类清晰→交税手续简化;税种简化
①役归于地→把代役税归入田地税(田地承担了大部分的代役税和户税,但是保留了丁税)
②实物税完全转化为货币税
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
条件;商品经济发展;大量白银流入
清朝
摊丁入亩
把人口税(丁)税平摊入田地税去征收(废除了人头税)
明朝:五亩地×2两/亩=10两;五口人×1两/人=5两
清朝:地区人数×人头税÷地区田亩=0.1两/亩
五亩地×2.1两/亩=10.5
15两→10.5两
鞭法/摊丁入亩
共同点:简化税种,货币税
不同点:简化程度不同
前者把杂税、代役税、田赋合并
后者把丁税也平摊入田赋
赋役制度演变特点
①实物税转化为货币税
②税种由分类清晰到逐渐简化
③人头税逐渐取消,兵役徭役逐渐被代役税取代;以人头税为主逐渐转化为以田赋为主
④征税时间固定,量出制入
⑤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农民/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第八章中国古代经济史之农业手工业商业
专题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经济制度及重农抑商政策
农业·土地制度+经济制度=经济制度专题
农业、手工业、商业、重农抑商=农工商专题
农业
耕作技术
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青铜农具
③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
④秦汉—铁犁牛耕推广并成为主要耕作方式(牛耕推广在汉朝)
⑤隋唐—曲辕犁(奠定了中国古代农耕的基本格局)
看书→技术长啥样
二牛抬杠
耕田方法:
春秋战国:垄作法→
西汉: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法(gengbamo)
耕—犁地翻土
耙—松土,犁翻起来的土块弄碎
耱—将土地表层碾成粉末
↓
提高肥力;便于播种
播种工具:
汉代—耧车
水利工程
春秋时期—芍陂(que四声bei一声)
①战国时期—都江堰(灌溉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秦以后集体劳动】
佃户(地主土地上生产)
修水利工程→一系列工程(徭役)
军屯、民屯、均田制(有可能)
②秦朝:灵渠、都江堰、郑国渠
③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井渠(坎儿井)
④隋唐:京杭大运河(由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⑤北宋:王安石变法·农田水利法
⑥元朝:会通河、通惠河
⑦水利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
耕作方式(包括耕作技术)
商周—集体劳动(井田制)
秦以后—个体农耕为主(土地私有制),部分情况集体劳动
小农经济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
②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不以交换为生产目的)
④精耕细作(技术成熟,经验丰富)
⑤脆弱性(天灾人祸)
⑥封闭性,稳定性,保守性
⑦落后性(技术后来没有进步)
手工业
【门类】
纺织、冶金、陶瓷
冶金:
冶铜业:
①原始社会末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②商周:青铜(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③秦汉:进一步发展
冶铁业:
①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②春秋战国:冶铁业初步发展,出现铁农具
淬火(改变内部结构增强坚硬度)、
炼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