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达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
我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法治思想,有没有法治传统?今天我们回望历史,研究中国自己的法治道路,很多人会想到这个问题。

如果按照我们现代人对法治的理解,我国古代立法、司法实践算不算法治文明,与我们当代的法治实践有何关系,能否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益借鉴?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一些人认为,法治是舶来的概念,我国历史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虽然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法家思想家,他们的学说理论对社会发展、国家统一产生过巨大推动作用,但不少人还是认为,法家的法是刑法,法家只有刑法之治.这样的看法有其道理,不过也有过于简单之嫌。

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认真听听法家的话语。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等等,这些都是法家对其基本“法治"思想的表达.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法家思想占据重要位置,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著称,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理论与方法,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

法家的“法治”思想产生于我国古代发生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下,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概括而言,法家的“法治”思想试图改变之前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结构,
并着手在自然人和自然人之间、自然人和国家之间尽可能建立起某种权利义务关系,并以此为联结、以地缘范围为依据建立起国家。

国家不再是诸侯贵族的血缘联合,法律使得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整合基础。

法家的法是国家制定的成文法。

这有别于以往古老社会的习惯或者不公开、不外传、只在统治者内部代代相承的治国典则。

这种法律是用老百姓容易明白的文字写成的,写成以后是公布的,以普遍规则的形式明确告诉大家哪些行为是违法犯罪,这些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结果。

这些法律公布以后,一方面使民众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预期,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约束官吏,使其不能轻易违背法律而任意侵害老百姓,否则统治者就会丧失威信.在法家看来,法律如果没有信誉就无法得到执行。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才能更好发挥法作为有效治理工具的作用。

可以看出,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一种治国理论,强调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不在于君主是否仁德,而在于法律制度.可以说,将法律视为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将“法治"视为一种治国的基本方法,是法家“法治”理论的实质内涵。

不过,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我们今天来看,仍然属于古典的法治,所以不能直接移植过来为我们所用。

今天我们借鉴传统法律文化,必须加以改造,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同时也要看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但也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法治文明成果,包括科学借鉴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从而更好推动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建设。

(摘编自武树臣《听法家如是说》)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对我国古代是否有法治思想和法治传统,学术界存在着一边倒的否定声音.
B. 法家提倡奖惩分明,不论身份高低贵贱或者情感亲疏远近都要按照法律行事。

C. 法家以地缘范围为依据建立起了国家,改变了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结构。

D. 在法家看来,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既取决于君主的品德,又取决于法律制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法家的相关言论否定了学术界对法家及法治思想的简单而偏颇的认识.
B. 文章以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证明了中国古代有法治思想,也有先进的法治文明。

C. 文章借用法家治国的法治思想,采用归谬法阐释了法家“法治”理论的实质内涵。

D. 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论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治国方面的重要意义和借鉴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法家的法治理论丰富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

B。

要让法律更好地发挥治理工具的作用,就要君臣官民遵纪守法,让统治者树立威信。

C. 法家的法律对官吏和百姓均有约束力,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支撑。

D。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要吸收借鉴一切有益的法治文明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原文第一节中只是部分反对,并不是“学术界存在着一边倒的否定声音”,以偏概全。

C项,“改变了”错误,原文是“试图改变”,时态错位。

D项,“既取决于君主的品德,又取决于法律制度”错误,原文是“关键不在于君主是否仁德,而在于法律制度”。

故本题选B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没有运用归谬法。

故本题选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首屈一指”于文无据.故本题选A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画家
马晓红
高速公路在山间蜿蜒几十公里,满眼都是大大小小的山。

高低起
伏,浓淡相间,宛如一幅山水画。

我就在这山沟沟里爬了十几年,“爬”进了县城的中学,“爬”进了省城的大学,“爬”进了大都市的高楼大厦.
工作近十年,整天忙忙碌碌,却总觉得前路很是迷茫。

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真真假假的网络,有时会不免会想起家乡的青山碧水野果父老乡亲。

暮春,请了几天假,回家探望一下老父亲,顺便“思考人生”。

汽车越过一道山梁,眼前豁然开朗,山下就是生活过六年的县城。

但眼前的县城却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

在我记忆里,说是县城,也就两横一竖三条街,街窄房矮树多.每天早读,总是伴着鸡鸣狗吠开始.早读完,跑到街尾买两根油条还能跑回来上第一节课。

现在,撞进我眼里的,俨然一个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

宽阔大气的广场,周围矗立着十几幢高楼大厦。

四五条宽阔的水泥路,以广场为起点,向四周延伸。

路两旁,是一排排新建的高高矮矮的大楼。

远处,还有高高的塔吊在云端旋舞。

白云的间隙,隐隐约约露出些青绿色。

走到广场中央,想好好打量一下这座新城,却被一个老人吸引住了。

老人身着长袍,满头白发,面前撑着画架,专注地在画布上涂抹着。

夕阳穿过远山,穿过高楼,落在老人身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金黄。

看老人如此专注,我也不忍打扰,就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他画画.画的内容很是奇怪--
眼前,高楼耸立,尘土飞扬。

身边,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画布上,却是青山巍然,苍松挺立,绿水环绕,茅舍俨然。

老人有时抬头看看高楼,低头画上一棵古树;有时对着柏油路凝视良久,在河面描上几圈涟漪;有时观察匆匆的路人,在田间添上几个农夫……
良久,老人搁下画笔,后退两步,欣赏自己的作品。

只见田间阡陌交通,河面白鹭翻飞。

一叶渔舟,漂于青山碧水之间。

船尾立一老人,青衣白发,弯腰摇橹,河面水波微起,游鱼相伴。

船头坐一老妇,红裙青丝,手挽竹篮,篮中红荷初绽,娇艳欲滴。

仔细一看,那老人的衣着神态,赫然就是画家自己。

突然,我在画上看到了自己:田间小路,布衣草鞋,戴笠荷锄,牵一头褐色水牛,驻足欣赏路边绿油油的水稻和彩蝶似的蚕豆花。

“老人家,你画的是……”看眼前的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画的就是这里。

”他在稻田旁添上一棵杏树,“几十年了,变化太大,有些东西也记不清了,只能靠想像了.”
“那画里的人……”我迟疑了一下.
“划船的是我,摘荷花的是我妻子,田埂上牵牛的人就是照你的样子画的。

”老人笑了笑,“我妻子一直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但直到去世都……我现在带她回来了,可惜家乡变了……"
“你就是南山先生吧!"我去年参观过他的画展。

他的山水油画带着浓浓的中国风,画展的主题就是“自然和谐,天人合一”.
他不置可否,开始收画架。

“我也是这里的人,家就在那边的山里。

”我指指远处的群山.
老人停了手,看着我。

“我也好几年没回来了,变化太大了!”我看着眼前的大厦,“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挺怀念家乡的山水,可现在……”“社会总要发展的嘛!”老人继续收拾画架,“不过……"
“总是破坏了才知道补救!”我指指周围,“你看,这小小的山城都还在不断扩张。

"
“是该觉醒了!"画家抬起头,背起画架,慢慢远去了。

天色尚明,去广场中心大厦看看,给老爸买点东西吧。

大堂正在布置图片展,宣传城市建设的成就。

一张名为“伟大启航”图片上,县长站在挖掘机前,建筑师一手拿着规划图,一手指着远方的群山。

图片下的文字说明,介绍了这个驰名中外的建筑设计师,赞扬他“感恩故里”“回报乡梓"。

那个建筑师,赫然就是广场上那位老画家——南山先生.
(选自《玉融文学》2018年第1期)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记忆中的小城而今俨然成为一个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今昔对比形成强烈反差令人感慨不已。

B。

本文以“我”为线索,塑造了投身于家乡城市化建设中的南山先生的光辉形象,表达了“我”由衷的赞美之情.
C. “是该觉醒了”中的“觉醒"是说我们既要城市化,也要给青山绿水田园乡村留出空间,不能盲目发展。

D。

本文在描写画家作画时,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
把画家刻画得生动形象亲切可感。

5。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南山先生的人物形象。

6。

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

【答案】4。

B 5. ①出色的画家。

南山先生是一个知名画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浓的乡愁。

②著名的建筑设计师。

这个出名的建筑设计师有着深深的社会责任感,他的设计推动城市的快速发展。

③充满乡愁的游子。

南山先生以前是一位游子,他为了回报家乡,为家乡亲自设计发展蓝图,可是又丢掉了心中的故乡,发人深省。

④不断自我反思的学者。

小说结尾南山先生说“是该觉醒了”,表明他在不断地深思总结,城市的快速发展扩张与乡愁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⑤笃爱妻子的丈夫。

在画作中,南山先生把故去多年的妻子画得美丽动人,表明他对妻子的爱是真挚而浓烈的。

6。

①结构上照应标题和前文.结尾的“老画家”与标题“画家”照应,也与前文先生作画照应。

②丰富了人物形象。

小说最后明南山先生“赫然就是广场上那位老画家”。

南山先生就是一位立体式的人物.③深化作品主题。

作品体现了“乡愁与发展、理想与现实、成功与失落”等诸多矛盾.④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启发读者思考.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小说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歌颂南山先生对家乡建设的贡献,而是通过对这一形象的塑造来表现城市建设与留住乡愁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

故本题选B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南山先生的人物形象。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人物的身份“出色的画家”、“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不断自我反思的学者”、“笃爱妻子的丈夫”等方面概括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例如,“他的山水油画带着浓浓的中国风,画展的主题就是‘自然和谐,天人合一’。

"“老人搁下画笔,后退两步,欣赏自己的作品。

只见田间阡陌交通,河面白鹭翻飞。

一叶渔舟,漂于青山碧水之间。

船尾立一老人,青衣白发,弯腰摇橹,河面水波微起,游鱼相伴.船头坐一老妇,红裙青丝,手挽竹篮,篮中红荷初绽,娇艳欲滴。

仔细一看,那老人的衣着神态,赫然就是画家自己。

" 南山先生是一个知名画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浓的乡愁。

“大堂正在布置图片展,宣传城市建设的成就。

一张名为‘伟大启航’图片上,县长站在挖掘机前,建筑师一手拿着规划图,一手指
着远方的群山。

"“图片下的文字说明,介绍了这个驰名中外的建筑设计师,赞扬他‘感恩故里'‘回报乡梓’。

"“那个建筑师,赫然就是广场上那位老画家——南山先生。

” 南山先生这个出名的建筑设计师有着深深的社会责任感,他的设计推动城市的快速发展。

“几十年了,变化太大,有些东西也记不清了,只能靠想像了."“划船的是我,摘荷花的是我妻子,……我妻子一直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但直到去世都……我现在带她回来了,可惜家乡变了……”可见南山先生以前是一位游子,他为了回报家乡,为家乡亲自设计发展蓝图,可是又丢掉了心中的故乡.小说结尾南山先生说“是该觉醒了”,表明他在不断地深思总结,城市的快速发展扩张与乡愁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

”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

小说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

小说采用的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尾方式,启发读者思考。

该题的答题角度:从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设置,艺术手法,作者情感、结构等角度分点回答。

小说结尾是“那个建筑师,赫然就是广场上那位老画家——南山先生。

”内容上,小说最后明南山先生“赫然就是广场上那位老画家",这样使南山这一人物不单薄,丰富人物形象。

这篇小说通过南山这一人物建设家乡又眷
恋家乡,反映了在农村建设中产生的“乡愁与发展、理想与现实、成功与失落”等诸多矛盾。

结构上,结尾的“老画家”与标题“画家”照应,也与前文先生作画照应。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本题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

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基于抽象数学推理的可编程数字计算机的发明使
一批科学家开始严肃地探讨构造一个电子大脑的可能性。

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正式确立了AI(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会议的参加者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是AI研究的领军人物。

他们中有许多人预言,经过一代人的努力,与人类具有同等智能水平的机器将会出现同时,上千万美元被投入到AI研究中,以期实现这一目标.
最终研究人员发现自己大大低估了这一工程的难度,美国和英国政府于1973年停止向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工智能研究项目拨款。

七年之后美国政府和企业再次在该领域投入数十亿研究经费.人工智能研究领域诸如此类的高潮和低谷不断交替出现。

与第一代人工智能研究人员的乐观估计不同,具有与人类同等智能水平的机器至今仍未出现。

(节选自《人工智能简史》材料二:
中国AI论文总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均位列世界第一2017年,中国在该领域的论文占全球论文总量的27。

68%,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在专利中请方面,中国成为全球A专利布局最广的国家,数量略微领先美国和日本。

在人才投入上,截至2017年,中国AI人才拥有量达到18232人,占全世界总量的8。

%,仅次于美国的13.9%,但是杰出人才占比较低,高强度人才投入的企业,中国仅有华为一家进入全球前20。

在企业规模上,中国AI企业数量排在全球第二,北京是全球AI
企业最集中的城市,中国AI市场增长迅速,201年中国A市场规模达到237亿元,同比增长67%,预计2018年增速将达到75%.中国AI已经在医疗健康、金融、教育、安防等多个垂直领域得到应用,语音和视觉类产品最为成熟。

各国A战略与政策各有重点,中国A政策聚焦于实现A领域的产业化,助力中国的制造强国政策,中国AI政策主要美注中国制造、创新驱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科技研发这六个方面.
AI技术发展推动了零售、农业、物流、教育、金融等其他行业的发展模式,重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环节,同时也对就业、隐私安全、社会公平等方面形成了不小的挑战。

(节选自《中国人工智能报告2018》)材科三:
材料四:
近日,美国国防部提出建立“联合人工智能中心”,统筹规划建设以军事技术和军事应用为两大支撑的智能化军事体系,旨在抢占AI 军事化应用先机,保持美国在该领域技术优势。

作为世界军事革命领跑者,美军将发展AI置于维持其全球军事大国地位的科技战略核心,世界主要国家也纷纷向这一军事竞争新高地发起冲击,一场AI军事化应用的竞赛悄然展开。

AI应用于军事领域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AI技术将成为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在智能化军事体系中,“战争是战争的继续”将成为AI军事化应用“自主推送”的结这个意义上说,武器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愈高,
后果愈严重科技进步应该成为造福人类的福音,而不是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发晨的丧钟,这样看来,AI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

(节选自“中青在线”2018。

09《人工智能军事化应用隐忧重重》)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I研究领域的正式确立是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参会者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是AI研究的领军人物.
B. 中国AI论文总量及高被引论文数量遥遥领先其他国家。

在专利申请方面中国也成为人工智能全球布局最广数量最多的国家。

C。

从2014年到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自51。

7亿增加到238。

2亿,这一市场增长量巨大并且按照同等比率增长.
D。

美军为了维持其全球军事大国地位,把AI置于军事战略核心地位,世界主要国家也纷纷向这一军事竞争新高地发起冲击.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AI研究领域的高潮和低谷不断交替出现,所以具有与人类同等智能水平的机器仍未出现。

B. 中国人工智能申请专利细分领域百分比在机器人、神经网络、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方面均高于美国。

C。

中国AI在语音和视觉类产品最为成熟,在医疗健康、金融、教育、安防等多个垂直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D. AI技术成为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AI应用于军事领域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
9. 解释材料中“双刃剑"的含义,AI作为“双刃剑”表现在哪些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