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孙建之
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5年第11期
孙建之
农村文化建设是推进“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对于吉林市昌邑区委宣传部而言,这项工作如何在新形势下得
到改进和加强,是一个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

一、吉林市昌邑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农村文化建设硬件设施不断完善。

目前,全区乡镇文化站配套设施基本达标,农家书屋建
设和图书配送达到了全覆盖,农村文化大院、农村文化小广场等公共文化基础建设覆盖率达到70%,农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率已达到62%。

群众性文体活动日渐丰富。

各乡镇每年主办的群众文艺汇演和农民特色运动会,为农民提
供了自我展示、自我教育的平台。

农民自发组建起的秧歌、书画、棋类、门球、健身操等各种
群众性文化团体,成为活跃农民文化的主力军。

农村文化广场助燃了农村秧歌队、健身舞队的
燎原之势,为农村文化建设闯出了新路子。

特色乡村文化成果显著。

全区涌现出了有一定名气的音乐、摄影、剪纸、美术、根雕、写
作等特色文化门类艺术人才30 多人,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了生机。

区内国家级“飘洋农村儿
童文化园”成就斐然。

多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乡村青少年文艺人才,他们在国内外大
舞台上,不断放飞乡村孩子们的艺术梦想。

二、吉林市昌邑区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重视程度不均衡,思想认识有待提升。

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重视、支持、帮助不够。

特别是在突出谋发展保稳定的态势下,相当多的干部在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上还是
过于保守,“等靠要”思想严重。

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运营效益有待提高。

有的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书屋利用率较低;有
的文化场所、场地受“地”所限,不够便民,管理比较粗放。

文化活动不丰富,文化配送供给不足。

政府组织开展的文化惠民活动还没有形成氛围,农
村的文化活动总量偏少,“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问题。

文化队伍力量薄弱,开展活动难度较大。

农村文化干部、乡村文化带头人严重老化缺失,
后继无人,乡镇文化站缺编、混岗、空岗现象普遍存在,农村文化活动缺少组织、培训、指导
和必要的保障。

“不良文化”野草杂生,“乡风文明”缺少经营。

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农闲赌博、封
建迷信等不良现象仍然在小范围存在,强化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任务仍很艰巨。

三、推进吉林市昌邑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营造一种氛围,破解认识“难”的问题。

一要形成各级领导干部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的氛围。

没有农村文化建设,也就没有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文化建设实质上是在建设“以人为本”的生态“软环境”及和谐共存的“精神生态”。

要切实提高全区特别是乡镇一级对农村文化建
设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工作日程,为推进农村文
化建设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二要形成文化兴镇的氛围。

长吉一体化战略、推进
“三化”统筹,使小城镇建设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乡镇应该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把文化
设施建设作为乡镇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作为某种特色和标志来构筑。

扎实开展文明
村镇创建活动,把文化活动与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宣传有机结合起来,营造文化气氛,用大文
化的观念为乡镇文化建设奠定舆论基础和工作基础,从而使社会形成发展共识。

三要形成齐抓
共建的氛围。

整合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和力量,形成抓农村文化工作的合力。

充分调动
亲情、友情、乡情的作用,积极对外开展文化招商引资,邀请在外的老板回乡投资文化建设。

要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对“大文化”思想的宣传,使全社会都参与到关心、支持新农村文化
工作中来。

创新一套机制,破解工作“散”的问题。

一要建立有效的多元投入机制。

设立统筹城乡文
化发展专项资金,采取包装文化项目,向上争取一点、政府拨付一点、乡镇自筹一点、群众自
愿交纳一点、企业赞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的筹资办法,解决农村文化活动中的经费难题。


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乡村文化活动设施,经营文化娱乐场所,通过拓展文化发展的投融资渠道,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尝试用项目化管理的
方式,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细化、
量化,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城区、文明村镇、文明单
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

三要探索建立用人机制。

将现有的文化干部
编制用足、用好、用到位,争取通过设立公益岗位方式,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来。

对行政村可通过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公
开选拔等方式,让有责任心的文化骨干负责全村文化事宜。

建立健全农村文化骨干业务培训和
继续教育制度,全面提高其业务素质。

建立健全乡镇农村文化骨干人员的人才库,逐步形成区、乡(镇)、村三级的文化骨干网络,“以人兴文”,打造出一批热爱文化事业、长期扎根在农村、活跃在农民群众中的文化队伍,让健康向上的活动占领农村文化市场。

四要积极建立激励
机制。

对文化工作开展得好的乡镇、村屯,应积极推广他们的经验,并给予适当奖励;对于长
期在农村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在政治待遇和生活条件上都应给予适当的照顾和
奖励;积极鼓励创作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优秀作品,对成绩突出的拔尖人才要给予适当的奖励。

制定政策和措施,鼓励农村文化能人组建经营性的农民小剧团、演唱队、时装表演队、小乐队、礼仪公司等,帮助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做出特色,使乡村文化能人成为农村文化经纪人并在文化
市场中获得利益。

实施一批工程,破解阵地“用”的问题。

一是实施文化阵地拓展工程。

乡镇要在抓好以文
化站为核心的升级达标建设基础上,强化功能配套,发挥好文化服务中心的辐射作用,同时要
结合城镇改造,注重政府所在地文化广场的规划和建设。

行政村要统筹党政管理资源,有效发
挥村部功能,突出抓好村部的长效使用率,搞活载体,聚拢人气,使之真正成为便民服务中心、学习议事中心、文化娱乐中心。

村屯要重点建设“文化广场”和“文化大院”,以超市、文化
大院为核心,通过优惠政策的引导,充分发挥农民自办文化的热情,扮“靓”农村文化基础阵地,构建农村一乡镇一中心(文化中心)、一村一场(综合文化广场)、一屯一院(农家文化
大院)的公共文化服务立体网络。

二是实施文化活动惠民工程。

区级要整合资源,通过政府采
购等方式坚持把“文化下乡”活动经常化,进一步策划好“文宣结合”、“文企联姻”、“城
乡互动”等“送文化”形式,突出“按需配送”,在“送科技、送电影、送戏、送艺术展”上
下功夫,细化时间,优化内容,活化形式,切实增强下乡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乡镇要把开
展节日文体活动形成制度,通过举办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广场大家唱等活动“育好文化”,
做“红”农村文化节日。

村屯要以文化大院和文体社团为载体,“种好文化”,扶持和引导好
群众日常自娱自乐的文体活动。

三是实施特色文化培育工程。

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力度,对“民间艺术家”华丽的剪纸、鱼楼村“海东青”等民间文化资源,要组织力量,系统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

努力将“飘洋农村儿童文化园”打造成本区的特色文化品牌,使之走向世界。

积极培育两个民族乡的特色文化,打造具有本区农村文化鲜明风格和个性特点的大型文化活动。

要开发、策划和包装神农温泉、雾凇岛、陨石坑、垂钓群、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岛、名水、名人、名品,变文化资源为产业资源,变文化资源为文化产品。

推进一系列创建活动,破解乡风“变”的问题。

一要推动“美丽乡村”创建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要把精神文明创建融入农村文化建设的始终,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

坚持不懈地推进治理“五乱”(乱倒垃圾、乱倒粪便、乱贴广告、乱设摊点、乱建房屋),推动“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达到“六化”(环境整洁化、村庄园林化、街道明亮化、饮水安全化、能源新型化、住房舒适化),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开展创星评户、功德榜、道德评议等活动,评选“和谐农家”和孝亲敬老模范,促进良好乡风民风的形成。

二要推动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联动对接。

继续实施城乡共建活动,进一步组织全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各级各类文明单位与农村开展以“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文化、带着点子、带着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共建活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要抵制封建迷信,正确引导宗教活动。

积极主动利用宗教活动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把它与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传授文化知识、交流信息、增进感情、构建和谐社会的阵地和窗口。

责任编辑/赵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