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宋词鉴赏《吕本中词作鉴赏》素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本中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开封〔今属河南〕
人。

曾祖吕公著、父吕好问俱为名臣。

徽宗时为大名府帅司傒官、枢密院编修官。

绍兴六年〔1136〕,赐进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迁中书舍人兼侍讲,兼权直学士院。

因忤秦桧,秦桧讽御史劾罢之,提举太平观。

绍兴十五年,卒于上饶,年六十二,谥文清,学者称东莱先生。

《宋史》有传。

本中诗法出于黄庭坚。

有《东莱诗集》二十卷。

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紫微词》一卷。

●南歌子
吕本中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吕本中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旅途风光景物与感受的小令。

词人作此词时不但有一个时令背景〔重阳佳节〕,而且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北宋灭亡后词人南渡,流落江南〕。

正是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使这首词具有和一般的羁旅之作不同的特点。

上片为旅途即景。

开头两句,写早行时沿途的风景。

天上还挂着斜月,就动身上路了。

驿路上映照着斜月的寒光溪桥上尚凝结着一层晓霜。

两句中写词人自己动作的词只一“度〞字,但第一句写斜月映路,实际上已经暗含人的早行。

两句意境接近温庭筠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境,但温诗前面直接点出“客行悲故乡〞,吕词那么情含景中,只于“驿路〞、“晓霜〞中稍透羁旅之意。

此外“晓霜〞兼点时令,为的是下面提出“残菊〞不突然。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这两句说的是路旁农舍外词人看到矮篱围成的小园中,一枝残菊正寂寞地开着黄花。

看到此景,词人想起今天是应该饮酒赏菊的重阳佳节,又感慨到今年这节日,竟乱山深处的旅途中度过了。

上句是旅途所见,下句是由此触发的联想与感慨。

佳节思亲怀乡,是人之常情,更何况对于有家难归〔吕本中是寿州人〕的词人来说,由此引起的家国沦亡之痛便更为深沉了。

但词人这里并未点破这种痛苦,只是用“乱山深处过重阳〞一语轻轻带过,留待下片集中抒发感慨。

两句由残菊联想到重阳,又由重阳想到眼前的处境和沦亡的故乡。

词人思绪曲折感慨万千,而出语却自然爽利。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

〞下片的头两句,由早行所见所感想到夜间他乡客宿情景。

旅途中住宿,词人因为心事重重,老是睡不着觉,所以说“元无梦〞;正因为深夜不能入睡,就更加感到秋夜的漫长,所以说“寒更每自长〞。

句中着一“每〞字,可见这种情形已非一日,而是羁旅中常有的。

“元〞、“每〞二字,着意而不着力,言外更令人凄然。

一般的羁旅之行,特别是佳节独处的时候,固然也会令人有这种难眼的寂寞和忧伤,但词人之所以有此感,却是另有一番滋味心头。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江左即是江东,这里指的是南宋统治下的东南半壁河山。

江左风光,历来为生长北方的文人墨
客所向往。

如词人今身江东了,词人却并未感到喜悦。

原因是中原被占、故乡难归,寂寞的旅途中,词人思乡之情不禁更加强烈,忧国的凄凉情绪也更加深沉了。

两句用“只言〞虚提,以“不道〞与“转〞反接,抑扬顿挫之间,正蕴含无穷忧伤时事的感叹。

词写到这里,感情达到高潮,主题也就得到了集中的表达,它和一般羁旅之作不同的特点也自然流露出来了。

这首词着力表现词人的中原归思,同时感情又有一个由隐至显的过程。

词人结合特定的景物、时令、旅途状况,层层转进,如剥茧抽丝般地来抒发感情,最后凄然归思,这样抒情便显得很自然。

词的感情基调虽比较凄凉伤感,但格调却清新流畅。

这种矛盾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美,使人读来虽觉凄伤却无压抑之感。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吕本中词作鉴赏
这首词写的是离别之情。

上片写他宦海浮沉,行踪不定,南北东西漂泊的生活,经常月下怀念君〔指他的妻子〕,只有月亮来陪伴他。

本词中表面上说“恨君〞,实际上是思君。

表面上说只有月亮相随无离别,实际上是说跟君经常别离。

下片借月的暂满还亏,比喻他跟君
的暂聚又别。

这首词的特色富有民歌风味。

民歌是感情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

这首词正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

民歌往往采用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

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象“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加以变化的重复,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象民歌中的重叠一样。

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

词中“江楼月〞的比喻,很具有艺术特色。

钱钟书曾讲过“喻之二柄〞、“喻之多边〞。

钱钟书所谓二柄:“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修词之学,亟宜指示。

〞例如“韦处厚《大义禅师碑铭》:〞佛犹水中月,可见不可取‘,超妙而不可炔,犹云’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为心服之赞词。

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犹云’甜糖抹鼻子上,只教他舐不着‘,是为心痒之恨词。

“同样这首词用水中之月作比喻,一个表达敬仰之意,一个表示不满之情,然而感情不同,称为比喻的二柄。

“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

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

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那么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

譬夫月,形圆而体明,圆假设〔与也〕明之月,犹《墨经》言坚假设白之石,不相处而相盈。

镜喻于月,如庾信《咏镜》:“月生无有桂‘,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圆之相似王禹偁《龙凤茶》:〞圆似三秋皓月轮’,仅取圆之相似,不及于明,‘月眼’、‘月面’均为常言,而眼取月之明,面取月之圆,各傍月性之一边也。

“节引自〔《管锥篇。

周易正义。

归妹》如例子中所讲同用月做比喻,可以比圆,又可比明亮,这是比喻的多边。

钱先生这里讲的二柄和多边,乃是指不同的作品说的。

譬如说同样用月作比喻,这篇作品里是褒赞,而那篇作品里却是不满;这篇作品里比圆,而那篇作品里却比明亮。

那么有没有一篇作品里用的比喻,既具二柄,又有多边呢?其实这首词就是。

这首词用“江楼月〞作比,词人上片里赞美“江楼月〞,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说的是人虽到处漂泊,而明月随人,永不分离,是赞词。

下片里也用〞江楼月“作比,〞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说的是月圆时少,缺时多,难得团圆,是恨词。

同样用“江楼月〞作比,一赞一恨,是一篇中用同一事物作比喻而表达不同感情,从而具有二柄。

还有,上片的“江楼月〞,比喻“只有相随无别离〞;下片的“江楼月〞,比喻“待得团圆是几时〞。

一首词里,同用一个比喻,所比不同,构成多边。

象这样,同一个比喻,一首词里,既有二柄,又有多边,这是很难找的。

因此,这首词里用的比喻,修辞学上是非常突出的。

而且这样的比喻,是感情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被词人用得非常贴切,这是此首词更为难能可贵的特点。

这词的想象跟后汉徐淑《答夫秦嘉书》的想象颇有相似之妙处。

徐淑说:“身非形影,何能动而辄俱;体非比目,何能同而不离。

〞徐淑虽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何能动而辄俱〞,“何能同而不离〞,但与本词想象一致,所以这两人也可以说千载同心了。

●踏莎行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
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
到今犹恨轻离别。

吕本中词作鉴赏
吕本中这首词借梅怀人,写得迷离恍惚,含意隽永。

吕本中的诗词以构思精巧见长,大多写得词浅意深,别有风味,胡仔说:“吕居仁诗清駃可爱。

如‘树移午影重帘静,门闭春风十日闲’,‘往事高低半枕梦,故人南北数行书’。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三〕而吕本中的艺术风格词中那么表达得尤为明显。

像《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菩萨蛮〔高楼只斜阳里〕》等词中,都鲜明地表现了词人这种艺术风格。

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

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

唐代齐已《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宋代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正因为梅与雪同时,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之处,诗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

唐代张谓《早梅》诗说它们形似难辨:“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而宋代王安石那么从另一角度表现其不似,《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本词中词人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似和不似都奇绝〞。

“似〞是言色,“不似〞那么言香。

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是词人认为是“恼人〞的。

“恼人〞即“撩人〞,此解释诗词中屡见不鲜。

那么为什么会撩拨起人的心事?词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说:“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词人此处设下了悬念,令人揣想。

江淹《恨赋》中名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李白《渌水曲》:“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蘋.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此诗说的是送行时看到春草如茵,绿水如染,正是此春光反而增加了诗人的惆怅。

李诗说的是姑娘湖上采蘋,秋日明丽、荷花红艳,但此景不使人欢,反叫人愁,这是因为心中本有事,见了这乐景那么与她心情抵触不入,反而触景添愁。

词的下片那么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怎么能不触景生情!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的“恨〞。

整首词先设下重重迷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

“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致。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吕本中这首《踏莎行》见雪兴怀,睹梅生情,登楼抒感,对月寄慨,把离别恨委婉道出,有着一种朦胧美。

这种朦胧美不同于明快之美,但也不是晦涩。

如果一首词让人感到不知所云,百思不解,那就失却了意义。

这种词没有朦胧美,而是晦涩。

朦胧美如雾中之花,纱后之女,初看不清楚,细辨可见其形态,这种境界给人一种含蓄美。

这首词的题旨全靠最后一句“到今犹恨轻离别〞点出。

这种艺术手法确如画龙,云彩翻卷之中,东现一鳞,西露一爪,最后见首点睛,因而使画中之龙既显得体态矫健,又透出十分神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