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6.3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 6.3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 课程目标:了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李四光留日学习造船及其志向;留英学习地质及其目的;李四光代表性的地质力学论著及其成就;创立蜓科化石鉴定标准;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以地质力学理论指导石油、铀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地震预测。
理解:李四光能够成为中国科技界一面旗帜的原因。
运用:李四光回国工作的原因与目的。
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力学奠基人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推翻“中国贫油”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引导探究、编制与研读李四光生平年表、概括关键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李四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志向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2)科学的态度,不迷信权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努力,是李四光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
(3)急国家之所急,将科学服务于祖国与人民,李四光是科技界的旗帜。
重点:李四光的研究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
难点:李四光如何应用他的科学理论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
教学过程
他是……
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的谱写者
其雕塑和孔子、鲁迅等中华名人一起“落户”在中华世纪坛,供全国人民纪念
曾是前清进士、同盟会员、共产党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建人,把“中国贫油论”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
一、留学归来,报效祖国
1、出生: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清朝末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农村教师家庭。
13岁时他考入武昌高等小学,改名为李四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
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
在填写武昌高等小学报名单时,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了“十四”。
他发觉后,便将“十”添上几笔改成了“李”字,可是“李四”这个名字不好,正为难时,抬头看见中堂上挂着的匾写着“光被四表”,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加了一“光”字。
从此,仲揆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李四光。
我父亲原名李仲揆,他14岁报考学堂时买了一张表格要填,慌张中把十四写在了姓名栏里,按规定不得涂改,再买表格要花钱,于是就把“十”改成李,四字不好改,正好看到墙上一块匾“光被四春”,就加了个光字,于是就成了现在的名字。
我们最早姓“库”,由于家境贫寒,从蒙古地区讨饭流落至湖北黄冈,所以我们的出生地是黄冈。
曾祖父即是蒙古族人,家谱上是‘库里家族’。
”
2、留学日本
(1)留学学校: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他被选送到日本留学。
经过三年普通科学习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
他立志为祖国造出第一流的兵舰和轮船,建设强大的海军,使中国人不再受外国的侮辱,因而选择学习造船专业。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
1905年,年仅16岁的李四光在日本宣誓加入同盟会,成为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
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
”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
思考:李四光为什么选择造船专业?
课本历史纵横——甲午中日战争时,由于中国的舰船不如日本,吃了败仗。
在日本学习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勉励他“要努力学习,蔚为国用”。
李四光把这些教导铭记于心。
为实现儿时的心愿,后来他选学造船专业。
李四光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用自己的所学,为国所用,可见李四光的志向十分的远大和崇高。
(2)学成回国:学成回国的第二年,他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生考试”,获最优等成绩,被赐以“工科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进士之一。
3、留学英国
(1)留学学校:回国工作几年后,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
在那里,他最初学习采矿,后来改学地质,希望学成回国让中国人也能开发自己的矿藏,而不是受外国人的摆布。
经过几年勤奋学习,他获得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
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
1913年10月,李四光入伯明翰大学留学,最初学习采矿。
后来,他想到当时的中国,采矿实权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中国人只能任人摆布,就决定改学地质。
李四光希望学成回国,让中国人也能开发自己的矿藏。
(2)报效祖国:当时,李四光的老师希望他能留在英国工作,或者到英国人开设的公司工作,但他婉谢了老师的好意,回国到北京大学,一面从事科学研究,一面为祖国培养地质人才。
1920年,已获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应蔡元培之聘请,回国成为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从此开始了他终身的地质科学研究事业。
学思之窗:李四光为什么一定要回国工作?
答:李四光在少年时代丢立下“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志向。
他去英国学习的本意就是让国人也能开发自己的矿藏。
获得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后,虽然有机会在国外工作,并有优厚待遇,但当时中国的地质科学发展正处于初创时期,迫切需要大量专门人才,李四光想到自己是中国人,应当将自己的所学为祖国服务,因此毅然踏上归国之路。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
国民政府选拔六个人为孙抬棺送灵。
选拔的标准是:一、与孙中山有密切关系;二、在辛亥革命中有贡献;三、对当时社会发展有重大推进作用。
时任北大教授的李四光便成了这六人中的一员。
二、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
1、创立地质力学
(1)1926年: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一文,对大块大陆运动的方向性提出假说,这是地质力学萌芽时期的代表作。
1926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现象变迁的主因》一文,在这一著作中,李四光在吸收了当时国际先进地质学家思想营养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和东亚的地质构造特点,形成了中国的地质理论,对大块大陆运动的方向性提出假说,这是地质力学萌芽时期的代表作。
(2)抗日战争时期:已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所所长的李四光,与同事和学生们把地质研究所从南京迁到庐山,又迁到桂林、贵阳、重庆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他从未中断过地质科学研究,先后发表10余篇论著,介绍自己对地壳运动所造成的不同类型构造体系的测定和推论。
他还于1945年在《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书中,正式提出了“地质力学”这个名词。
问:什么是地质力学呢?
答:地质力学是一门边缘科学,按李四光的说法,“它的一条腿站在地质学方面,另一条腿站在力学方面。
反映地壳运动的一切现象是地质力学考察和研究的对象”。
地质力学的研究对矿产的分布规律、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等方面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3)1948年:出席了在伦敦举行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并就他所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作了题为《新华夏海的起源》的学术报告,引起强烈反响。
从此,地质力学这一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李四光也成为公认的地质力学奠基人。
1949年10月1日,李四光在英伦海峡之滨得知新中国成立的喜讯,立即准备起程回国。
1950年4月6日经叶剑英派人接应,由香港到达广州,终于回到了祖国。
5月6日到北京。
李四光回到新中国后,除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外,地质部成立,李四光任部长。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李四光被选为主席。
学思之窗:当时,李四光全家都在英国,他为什么又一次回来了?
答案提示:李四光学成归国后曾长期致力于地球科学的研究,并在国内外获得了很高声誉。
但由于国民党的腐败和长期战乱,他的科学救国理想无法实现,所以对国民党政府十分失望,与此同时,他看到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前途执着奋斗,对此寄予厚望。
新中国的成立,使李四光感到科学发展、国家复兴有望,就克服重重困难,决定回国,全力投入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4)20世纪60年代:完成了《地质力学概论》一书,对自己40年来的理论研究与实
践经验作了总结,这部书成为地质力学的代表作,也是地质力学研究中的一
个里程碑。
2、其他科学领域
(1)在古生物学研究方面:李四光通过对大量蜓(蜓是保存在地层中
的一种微小古代生物遗体。
通过对它的种属鉴定,可以较为准确地划分中国
北方石炭二叠纪地层的先后顺序,为寻找和开发煤炭资源提供依据)化石的
研究,创立蜓科化石鉴定的10条标准,提高了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被
国内外古生物学家普遍采用。
,(ting亭),这种古生物仅麦粒般大小,出现于古生代石炭纪,
绝灭于二叠纪末,是一种生活在古代海洋的单细胞动物,又称为原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