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详解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一、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形式的基本演化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抬梁式构架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准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迭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

房屋的屋面重量透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透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

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

《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2.穿斗式构架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

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

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

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

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详解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详解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木构架——庑殿式建筑
有单檐和重檐两大形式 木构架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正身部分、
山面及转角部分 正身部分与硬山建筑正身相同 山面及转角部分包括山面柱子构件、山面 横梁构件、檩木、构架连接件 屋面基层与硬、悬山的屋面基层相同
式用于中跨,穿斗式用于山面)。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穿斗式的基本构件:
柱:每根柱都落地——多见于川、滇等地。 有些柱落地,有些不落地,而插于下层穿枋
之上——多见于湘、鄂等地。 穿枋:穿过横向柱间将柱联成排架式屋架
的构件。 挑檐:用挑枋穿过柱子,承托挑檐(檐 檩),其尾穿入内柱,或是置于穿枋之下,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木构架——攒尖顶
攒尖顶木构架大量用于亭子建筑,分多角形 和圆形两大类,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在重檐亭
中又有单围柱和双围柱。 以单檐四角亭木构架构造为例: 柱子围圈构件:应根据面阔和进深大小,可设为4、 6、8、12根等檐柱,柱头安装檐枋,形成第一道 封闭圈梁以组成柱子围圈结构。 檐檩围圈构件:是第二道封闭圈梁。 横梁构件:在檐檩之上形成构架的第三个封闭圈。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特征 第 集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特征 第 集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特征(第一集)在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中国建筑的代表,木构架在传承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的同时展现了中国的建筑智慧和技术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特征。

木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凭借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优秀的木材工艺成为了建筑史上的珍品。

在国内外,都有很多专家和学者研究中国木构架的结构,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点:墩柱在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中,墩柱是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墩是一种梁柱中的矮柱,也可叫作墩柱或强柱,用于支持和分担其他梁柱的荷载。

墩柱在主要承重点上,尤其是主梁、次梁和栋梁的直接支撑下,会承担极高的荷载。

在墩柱的基础上,可以扩大建筑的檩集结区,同时也能够加强了墩的稳定性。

梁柱中国古代建筑的梁柱设计非常复杂。

梁柱的设置和形态是非常独特且有一定策略性的。

古代建筑师通过巧妙的设计使梁柱的角度和形态既保证承重能力又让人感觉不突兀。

他们通过改变梁的长度,厚度和跨越距离等因素来调整梁柱建筑设计的主要数据。

同时他们在组合和连接不同形式的梁柱时也很注重色彩、工艺和细节的完美结合。

榫卯老式中国木构架是采用榫卯连接的。

在木构架榫卯系统中,榫代表上部的凸出部分,而卯代表下部凹成的部分。

它们的连接的方式非常紧密,不需要铆钉、螺栓等件来加强连接。

榫接在榫、卯接在卯,而每对之间都进行了很好的匹配,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松动的情况。

榫卯的加工工艺非常特殊,它的效果与中国传统的系统化工艺虚与实、共墉、衔接和连接等特征是密切相关的,被誉为中国传统木工艺术的代表之一。

木材质量木材质量是决定中国古建筑木构架品质的关键。

在古代,优质的木材是通过远程运输获得的。

在运输中,木材要经过认真选择,并且需要借助很多技巧避免它们遭受损坏。

一些好的木材具有良好的纹理、结构和力学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木构建筑的耐用性和稳定性。

虽然中国的木材在历史上多次成为主要贸易资产,但现在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买到优质的木材。

中国古建筑构造详解

中国古建筑构造详解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分析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

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1、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

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

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

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

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

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古建筑基础知识—木构架理论知识

古建筑基础知识—木构架理论知识
古建筑基础知识—木构架的理论知识
• 举架与步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首先要下解什么 是步架。步架是我们把房屋总进深的长度以桁条 的间距为标准分成几个小段,一个小段(两桁条 间)即是一个步架。带有廊子的建筑,一般情况 下廊步要比里边步架稍大一些,就是说廊步应大 于金步。
古建筑基础知识—木构架的理论知识
古建筑基础知识—木构架的理论知识
• (三)木构架的主要构件
• 古建大木四种最基本的构件为柱、梁、枋、檩(槫、 桁),柱和梁是最主要的承重构件,辅助稳定柱与 梁的构件就是枋,檩(槫、桁)是直接承受屋面荷载 的构件,并将荷载传导到梁和柱。
• 依据木构件各自的位置、作用、形状不同,柱、 梁、枋各有各的名称,具体如下:
古建筑基础知识—木构架的理论知识
• 每一个屋架都是以进深尺寸,步架长短和举架的 高度,得出屋面的曲线。而屋架各架的举架高度, 又是根据建筑物的步架多少而定的,架数少举高 数小,架数多举高略加大。屋面的曲线则是由每 一架的不同举高所形成的,即由檐步至脊步,逐 步增加举高而形成屋面的反弯曲线。
• 通常檐步是五举,飞檐步三五举。檐步五举,即 按步架深度十分之五定举架高度。七桁(檩)以上屋 架一般为脊步按步架深的十分之九定举,七檩以 下屋架脊步一般以步架深的十分之七定举高。
• 1、柱是“直立承受上部重量之材”,由于所处位置 不同,各有专用的名词。一般柱可分为:檐柱、 金柱、重檐金柱、中柱、山柱、雷公柱和瓜柱 (童柱、蜀柱、矮柱、灯笼柱)等。
古建筑基础知识—木构架的理论知识
• (1)檐柱:位置在建筑物的最外侧,面向室外, 屋檐重量全由檐柱支承。(图2-4-2)
• (2)金柱:即檐柱以内的柱子,全部在室内,并 且不在开间方向的纵轴线上。金柱有里外之分, 离檐柱最近的是外金柱,远的是里金柱。金柱承 载出檐以上屋面的重量。(图2-4-2)

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

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

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一种结构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它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榫卯结构进行连接,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形式。

下面将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主要形式。

1. 斗拱结构斗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木构架结构形式,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存在,并且应用广泛。

斗拱结构采用两条斗拱横跨在建筑的两端,起到地基与屋顶之间的支撑作用。

斗拱通常由多个木材段组成,通过榫卯结构连接在一起,整个斗拱结构形成一个具有弧形的凸起,起到分散载荷的作用。

斗拱结构常用于古代宫殿、庙宇等建筑中,如故宫、南京夫子庙等。

2. 斗栱结构斗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另一种重要的木构架结构形式。

斗栱结构与斗拱结构类似,但其主要特点是斗和栱分开,形成两个单独的结构。

斗是一种通过连接件与地面直接连接的结构,可以沿着建筑的纵轴布置;栱是一种基于斗上的悬挑结构,其形状类似于横向的拱形,用于支撑屋顶。

斗栱结构常常应用在寺庙、宫殿等建筑中,如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3. 悬挑结构悬挑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木构架结构形式,它利用纵横两个方向的悬挑梁构成了整个结构。

悬挑结构能够有效地承受水平荷载,并使建筑内部空间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悬挑结构在古代建筑中非常常见,如古代的木屋、圆形等建筑中都有悬挑结构的应用。

同时,悬挑结构也常常与其他结构形式相结合,如斗栱、斗拱等,形成复杂的木构架结构。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包括斗拱结构、斗栱结构和悬挑结构。

这些形式独具特色,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掌握这些形式的特点和应用,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古建大木构架

古建大木构架

古建大木构架古建大木构架大柁:上面说的最下一层,最长一根梁称大柁。

...三柁:第二层较短一根称二柁,有第三层时最短一要根称有利于柁。

...有十字的卯口,以随瓜拱和头层的翘或...挑山檩:沿着采步金梁的外边钻一列洞,以承受两山椽子一、大木结构:1、大木形制:大木是指建筑物所有骨干木架的总称。

大式:有斗拱的。

小式:没有斗拱的。

2、大木结构:竖的支重的部分k k柱。

横的被支的部分k k梁桁椽。

两者过渡部分k k斗拱。

3、大木造型: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差别,但无论如何造型都离不开檩数,檩数越多房间越大,一根檩为一架,它们有加架、五架、六架、七架、八架、九架。

二、柱和梁的功能:1、柱:有五种地位檐柱:但凡檐下最外一列的柱子都叫檐柱。

金柱:在檐柱以内的柱子,除在建筑物纵中线上的都是。

里外金柱:金柱有里外之列,离檐柱近的叫外金柱,远的叫里金柱。

重檐金柱:重檐大殿里,在普通金柱的地位上,支着上檐的柱子叫重檐金柱。

童柱:放在横梁上,下端不着地,而上端的功能和位置与檐柱金柱相同的柱子叫童柱。

2、柁梁:面宽进深是依据柱了的地位而定。

柱子的位置是按柁梁之是非及重量而定。

(1)额枋:柁梁:柱子的下端立在地上,上端顶着柁梁或垫着斗拱顶着柁梁。

额枋:在每个柱头与另一个柱头之间,有连贯两柱间的横木叫额枋或檐枋,其长度扫面宽。

大额枋:在较大的建筑物上,有上下两层额枋的,上叫大额枋,下叫小额枋。

垫板:大小额枋之间有立着的板叫做由额垫板。

平板枋:大额枋的上层与柱头平,其上再加上一层平板枋。

桁檩:枋上排列斗拱,斗拱上放梁,梁上放桁,大式称桁,小式称檩。

檐垫板:较小的修建物叫小式大木,不必斗拱,梁头直接放在柱上。

梁头上放檐檩,柱头间则用檐枋连贯,檐檩与枋。

上额枋:若建筑物是重檐的,金柱须加高以支上檐。

其柱头之间也有两层的额枋和垫板,不过大额枋改叫上额枋。

承椽枋:小额术上又加很多的洞以随下檐的檐椽,叫做承椽枋。

(2)梁的功能:功能:是承受由上面桁檩转下的屋顶的重量,再向下转到柱上,然后下到地上去。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芮城广仁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芮城广仁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芮城广仁庙正殿)这是一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

古建筑--古建筑的木构架

古建筑--古建筑的木构架
图2-4-11 单步梁
(7)、桃尖梁:桃尖梁是抱头梁的改进形式,其 作用和抱头梁相同。桃尖梁主要用于斗栱建筑, 为配合斗栱建筑而将梁头雕饰后,强化装饰效果。 桃尖梁的外端搁在柱头斗栱上,里端插入金柱内。 (图2-4-12)
图2-4-12 桃尖梁
桃尖梁
(8)、抱头梁:抱头梁是横于金柱与檐柱之间, 承托檐桁的构件。一般使用在小式建筑房屋上。 它在是一根较短的梁,梁的外端与檐柱相交,其 上负有檐桁;里端插入金柱。(图2-4-13)
(三)木构架的主要构件
古建大木四种最基本的构件为柱、梁、枋、檩(槫、 桁),柱和梁是最主要的承重构件,辅助稳定柱与 梁的构件就是枋,檩(槫、桁)是直接承受屋面荷 载的构件,并将荷载传导到梁和柱。
依据木构件各自的位置、作用、形状不同,柱、 梁、枋各有各的名称,具体如下:
1、柱是“直立承受上部重量之材”,由于所处位 置不同,各有专用的名词。一般柱可分为:檐柱、 金柱、重檐金柱、中柱、山柱、雷公柱和瓜柱 (童柱、蜀柱、矮柱、灯笼柱)等。
在一般建筑中如有廊步时,大式廊步用挑尖梁, 小式用抱头梁,均在檐柱之上。廊步以内梁架的 最下层梁放在金柱之上,如没有廊步时,放在檐 柱之上。由于梁架在建筑物中的位置不同,名称 及规格有所不同,在形式上也不同。如用七桁的 建筑物,在两山有中柱的梁架就不用七架梁,只 能在山柱或中柱两侧各用一个三步架,也就是原 来可以用七架梁的部位,被中柱分割改为用两个 三步梁。同样五架梁则分割为两个双步梁,三架 梁被分割为两个单步梁,在作法上也有所不同。 以上所述梁长随着进深而定。
斜抱头梁
递角梁
图2-4-21 踏脚木
(20)、荷包梁:梁的立面高度方向作成凸起弯 状的梁称为“荷包梁”,一般用于作为卷篷顶的 横短梁,如轩梁之上或回顶三界梁之上的短梁, 如图2-4-22。

干货!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建筑扫盲图(最详细)

干货!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建筑扫盲图(最详细)

干货!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建筑扫盲图(最详细)唐宋建筑构架分件1、脊槫,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

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2、襻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

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

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山西平顺王曲天台庵大殿(唐)殿内梁架结构殿的两缝梁架之间在各条檩下都加一条平行于檩的木枋,放在蜀柱上的大斗口内,与平梁相交。

这种枋在宋代叫“襻间”,用作梁架间的联系,以加强构架的纵向稳定性。

在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中,也仅此殿用了襻间,是研究唐代厅堂型构架特点和发展演变的重要例证。

3、丁华抹颏栱,脊部叉手上角内,横向出耍头的栱。

颏kē,脸的最下部分,下巴。

一般在平梁之上用蜀柱、叉手与丁华抹颏栱拖脊槫。

捧节令栱,跟丁华抹颏栱有点类似,位置也差不多,承槫下替木之令栱。

山西陵川礼义镇南吉祥寺前殿(宋)殿内梁架结构4、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名称,又叫侏儒柱,意思为短柱。

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栱、矮木和驼峰。

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襻间,柱角处装木㭼。

5、叉手,自平梁两端背上斜支向脊槫的枋木。

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实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

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槫,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

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

6、平槫,除脊槫和檐槫以外,跟脊槫平行的槫子。

7、合㭼(tà),置于平梁上与蜀柱交接处,可加固梁与柱的连接。

明清称角背,缴背或脚背。

8、平梁,宋式建筑称谓,位于脊槫下的梁,长二椽。

明清称三架梁,太平梁。

山西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五代)梁架结构“串”这一构件在《法式》厅堂等屋的大木作里用得很多,主要起联系柱子和梁架的作用,这和江南常见的“串斗式”木架中的“串枋”和“斗枋”的作用是相同的。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细讲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细讲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

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

我国古代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木构架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木构架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结构方式体现了古代我国人民对建筑工程的精湛技艺和智慧。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古代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

一、单榫结构单榫结构是我国古代木构架的一种经典方式,它是指在建筑中使用单一的榫头和榫眼进行连接的结构方式。

这种方式简洁、稳固,在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单榫结构的特点是榫头和榫眼的形状精确,连接牢固,能够承受较大的负荷。

在古代建筑中,单榫结构常常用于搭建屋顶和框架结构,为建筑提供了坚固的支撑。

二、斗拱结构斗拱结构是我国古代木构架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它是我国建筑中独特的一种形式。

斗拱结构通过将多个木构件连接在一起,形成弓形结构,从而增加了建筑的稳固性和承重能力。

斗拱结构不仅可以用于建筑的梁架结构,还可以用于建筑的门楼和天花板的装饰。

在古代建筑中,斗拱结构常常用于搭建大型宫殿、寺庙和桥梁,展现了古代我国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建筑美学。

三、斗栱结构斗栱结构是我国古代木构架的另一种独特方式,它是指在建筑中通过多个横向和竖向的木构件连接在一起,形成承重框架的结构方式。

斗栱结构的特点是连接方式复杂,结构精致,可以实现较大跨度的建筑。

斗栱结构在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建筑提供了良好的承重支撑和美观的装饰效果。

在古代建筑中,斗栱结构常常用于搭建寺庙、宫殿和园林建筑的大型跨度屋顶,展现了古代我国人民的建筑智慧和审美情趣。

总结回顾我国古代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即单榫结构、斗拱结构和斗栱结构,展现了古代我国人民对建筑工程的丰富经验和深厚造诣。

这三种结构方式各具特色,既能够满足建筑的承重需求,又能够体现我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理念。

在今天,这些古代木构架的结构方式仍然对现代建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建筑智慧,传承古代我国人民的工匠精神和建筑文化,为现代建筑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在建筑工程领域的非凡才华和智慧。

中古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优势

中古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优势
中古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优势
625制作
抬梁式木构架
• 在屋基上立柱,在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 在支梁,梁的两端并承禀;如是层叠而上,在最 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禀。 • 可以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但耗材多。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 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檀条直接搁 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 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 优点: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 • 缺点: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 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所以 不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
抬梁式木构架
穿斗式木构架
木构架的优势
• 在抬梁式和穿斗式木构架的长足发展下,中国古 建筑的木构架优势日渐明显,随着劳动力和生产 力的发展,在封建时期木构架建筑更是达到顶 峰……
-木构架承重建筑优势
• (1)取材方便:取、材
(2)适用性强可庭、可厅、可居、可藏
(3)有较强的抗震能力,柔性构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施工速度快,模数制、定型化、施工面广
(5)便于拆迁,修缮:榫卯结构
还有……还有就是我们要做的还有 很多……
• 其实木构架的优势很多很多,不胜枚举, 在这里我仅仅只是列举一二,除去课本上 的一些,我相信大家还可以找到更多、更 好,希望中国的古建筑的技术、艺术,可 以进一步发扬光大 •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再见……
• 西一栋625制作
谢谢观看……嘿嘿……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中式营造丨古建筑梁架结构及常见木构件详解

中式营造丨古建筑梁架结构及常见木构件详解

中式营造⼁古建筑梁架结构及常见⽊构件详解中国古代建筑⼤都是以⽊结构为主要结构形式,梁架结构的构架形式最常见的是抬梁式、穿⽃式、抬梁穿⽃结合式、井⼲式及⼲栏式(有⼏种说法);本期⼩编为⼤家介绍这⼏种梁架结构以及抬梁式各构件(梁、枋、桁、椽等)、结构组成及作⽤。

五种梁架构架形式抬梁式构架抬梁式构架,⼜称为“叠梁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普遍的⽊构架形式,它是在柱⼦上放梁、梁上放短柱、短柱上放短梁,层层叠落⾄屋脊,各个梁头上再架檩条以承托屋椽的形式,即⽤前后檐柱承托四椽栿、栿上再⽴⼆童柱承托平梁的做法。

抬梁式结构复杂,要求加⼯细致,但结实牢固,经久耐⽤,且内部有较⼤的使⽤空间,同时,还能产⽣宏伟的⽓势,⼜可做出美观的造型。

穿⽃式构架穿⽃式构架的特点是柱⼦较细、密,每根柱⼦上顶⼀根檩条,柱与柱之间⽤⽊串接,连成⼀个整体。

采⽤穿⽃式构架,可以⽤较⼩的材料建筑较⼤的房屋,⽽且其⽹状的构造也很牢固。

不过因为柱、枋较多,室内不能形成连通的⼤空间。

混合式构架当⼈们逐渐发现抬梁式与穿⽃式这两种结构各⾃的优点以后,就出现了将两者相结合使⽤的房屋,即,两头靠⼭墙处⽤穿⽃式⽊构架,⽽中间使⽤抬梁式⽊构架,这样既增加了室内使⽤空间,⼜不必全部使⽤⼤型⽊料。

⼲栏式构架⼲栏式构架是先⽤柱⼦在底层做⼀⾼台,台上放梁、铺板,再于其上建房⼦。

这种结构的房⼦⾼出地⾯,可以避免地⾯湿⽓的侵⼊。

但是后期的⼲栏式⽊构架实际上是穿⽃的形式,只不过建筑底层架空,不封闭⽽已。

井⼲式构架井⼲式构架是原⽊嵌接成框撞,层层叠垒,形成墙壁,上⾯的屋顶也⽤原⽊做成。

这种结构较为简单,所以建造容易,不过也极为简陋,⽽且耗费⽊材。

因其形式与古代的⽔井的护墙与栏杆形式相同⽽得名。

梁“梁”是中国建筑构架中最重要的构建之⼀,它是⼀段横断⾯⼤多呈矩形的横⽊,明清时期基本接近⽅形,⽽中国南⽅的很多梁则采⽤圆形断⾯,这样较好的节约了⽊材。

梁承托着建筑物上部构架中的构建及屋⾯的全部重量,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详细)》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详细)》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

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1、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

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

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

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

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

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特色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特色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特色绪说:宋《营造法式》殿堂大木作制度示意图中国古代传统木建筑,所采用的木构架体系是由柱、梁、椽、檩、斗拱等组成的主要承重结构,统称为“大木作”。

这些构件通过榫卯结合,无需一钉一卯,越受力反而越紧扣、越牢固。

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柔性的榫卯节点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因而木构建筑能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考验而屹立不倒。

此外,木构架体系的应用在减小梁、柱等构件的半径和用料的同时,使建筑的跨度得以增加,内部空间也得以释放和扩大。

木结构类型:叠梁式构架,又称为“抬(台)梁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普遍的木构架形式,它是在柱子上放梁、梁上放短柱、短柱上放短梁,层层叠落至屋脊,各个梁头上再架檩条以承托屋椽的形式,即用前后檐柱承托四椽栿、栿上再立二童柱承托平梁的做法。

抬梁式构架叠梁式结构复杂,要求加工细致,但结实牢固,经久耐用,且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能产生宏伟的气势,又可做出美观的造型。

抬梁式(叠梁式)叠梁式结构示意图叠梁式结构示意图叠梁式实景图叠梁式结构的梁叠梁式结构的檩叠梁式结构的柱叠梁式构架的常见的梁架形式叠梁式构架的檩数分配图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柱子较细、密,每根柱子上顶一根檩条,柱与柱之间用木串接,连成一个整体。

穿斗式构架采用穿斗式构架,可以用较小的材料建筑较大的房屋,而且其网状的构造也很牢固。

不过因为柱、枋较多,室内不能形成连通的大空间。

穿斗式硬山建筑木构架穿斗式硬山建筑实景图单挑出檐双挑出檐三挑出檐穿斗式双挑出檐房屋实景混合式构架混合式构架示意图当人们逐渐发现抬梁式与穿斗式这两种结构各自的优点以后,就出现了将两者相结合使用的房屋,即,两头靠山墙处用穿斗式木构架,而中间使用抬梁式木构架,这样既增加了室内使用空间,又不必全部使用大型木料。

井干式结构是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中国房屋结构。

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古代木结构

古代木结构

2.木制品结构
3.开口榫,闭口榫与半闭口榫 4.单榫,双榫和多榫 根据零件结合部尺寸大小,为了增加结合处的强度,榫接合按榫头 的数量分为单榫,双榫合多榫.
2.木制品结构 二.胶结合
胶结合是木制品零部件之间借助胶层的胶着力,使两个或多个零 部件结合在一起的方法. 胶结合主要是指单独用胶来结合零部件. 1.贴面用胶-热压和冷压 热压:酚醛,脲醛,改性PVCA和脲醛+改性PVCA 冷压:PVCA+改性PVCA 2.边部处理用胶 热熔性胶和乳液胶. 3.真空模压用胶 树脂胶和热熔胶. 4.接材,实木拼接用胶 改性PVCA,脲醛,树脂胶及混合胶.
1.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2)特点及适用范围 层叠而上的承重墙,抗震性能佳.耗材多,空间限制性大 ,防 火性能差.
此结构多见于东北,云南林区.商代也有用来做墓椁.
1.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4.阑干式木构架
(1)概念:用木柱将建筑的居住面架空,形成脱离地
面的平台,平台上是建筑的墙身. (2)特点及适用范围:用于潮湿和近水的低洼地区. 多见于广西、云南、四川、海南、贵州地区.
1.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1.1.2、房屋的木结构连接原理
1.榫卯:榫卯结构是实木中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处理 接合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 作用.不同类型的榫卯被用于受力不同的构件上. 按构合作用来归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 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 与边的交接构合。如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
1.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钉接榫合连接工艺:
唐宋时期,造船普遍使用钉接榫合技术,船板一般三层,在板与板 之间用榫结合,板层之间用长钉相连,钉是从船壳外面向里钉进,更牢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置,形成木头承重的墙体。
木构架——硬山式建筑
指双坡屋顶的两端山墙与屋面封闭相交, 将木构架全部封砌在山墙以内
柱子构件:檐柱、金柱、瓜柱、山柱 横梁构件:架梁、随梁、抱头梁、穿插枋 檩木:檐檩、脊檩 构架连接件:枋子、垫板 屋面基层:椽子、望板、飞椽、连檐、瓦口
木构架——悬山式建筑
木构架——攒尖顶
攒尖顶木构架大量用于亭子建筑,分多角形 和圆形两大类,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在重檐亭 中又有单围柱和双围柱。 以单檐四角亭木构架构造为例: 柱子围圈构件:应根据面阔和进深大小,可设为4、 6、8、12根等檐柱,柱头安装檐枋,形成第一道 封闭圈梁以组成柱子围圈结构。 檐檩围圈构件:是第二道封闭圈梁。 横梁构件:在檐檩之上形成构架的第三个封闭圈。 有趴梁法、抹角梁法两种。 攒尖构件:是形成斜坡尖顶的构件。包括角梁、 由戗、雷公柱等 屋面基层
穿斗式的基本构件:
柱:每根柱都落地——多见于川、滇等地。 有些柱落地,有些不落地,而插于下层穿枋 之上——多见于湘、鄂等地。 穿枋:穿过横向柱间将柱联成排架式屋架 的构件。 挑檐:用挑枋穿过柱子,承托挑檐(檐 檩),其尾穿入内柱,或是置于穿枋之下, 也可用穿枋出头挑檐构成
三挑出檐
井干式:采用木头围成矩形木框,层层叠
《营造法式》规定了“壕寨、石作、大木作、 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 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十三项制度。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雍正十二年(公 元1734年)清工部所颁布关于建筑之术书也。 全书七十四卷,前二十七卷为二十七种不同之 建筑物:大殿、厅堂、箭楼、角楼、仓库、凉 亭等每件之结构,依构材之实在尺寸叙述。
木构架的特色
《营造法式》,宋李诫著。诫,徽宗朝将作少监 也。全书三十四卷,其中关于样式制度者,有壕 寨制度,说基础城寨等作法;石作制度,说石作 之结构与雕饰;大木作制度,说木构架方法,柱、 梁、枋、额、斗拱、椽、槫等;小木作制度,说 门、窗、隔扇、藻井,乃至佛龛、道帐之形制; 瓦作制度,说用瓦及瓦饰之法;彩画作制度,说 各级各色彩画。此外尚有估工算料等方法。最后 更附以壕寨、石作、大木、小木、彩画、雕作等 图样焉。
23:上老角梁和仔角梁
大木全图
台明的构造
台基露在地面以上的部分叫“台明” 台明的结构包括三大部分:柱下结构 柱间结构 台边结构 柱下结构 柱顶石 磉墩 (领夯石) 地基 柱间结构:挡土 台边结构
1:基座
2:柱子
3:檐垫枋
4:角梁头
5:檐垫板
6:檐檩
7:抹角梁
8:交金墩
9:搭角梁
10:抹角梁
11:童柱
12:由戗
13:老角梁
14:仔角梁
15:踩步金和上檐垫枋
16:垫板
18:上檐垫板
17:上角梁头
19:上檐檩
20:上抹角梁
21:上搭角梁
22:雷公柱和由戗
在硬山式建筑的基础上,加以适当改进而 成。两端山墙的山尖部位,不是与屋面封闭相 交,而是屋盖悬挑出山墙以外,即为“悬山” 式。一般不做成带廊的形式。 柱子构件:只有檐柱和中柱 横梁结构:没有抱头梁和穿插枋。当采用卷棚 式屋顶时,改用月梁直接承托两根脊檩。 檩木:从山尖墙向外悬挑出一个距离。 构架连接件与屋面基层:与硬山相同
木构架——庑殿式建筑
有单檐和重檐两大形式 木构架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正身部分、 山面及转角部分 正身部分与硬山建筑正身相同 山面及转角部分包括山面柱子构件、山面 横梁构件、檩木、构架连接件 屋面基层与硬、悬山的屋面基层相同

木构架——歇山式建筑
歇山式木构架歇山的山面可以看成是悬山山 面和庑殿山面相结合的一种改良。 踩步金:是梁檩功能互兼的特殊构件,两端与 下金檩搭交,座踩在立于顺梁的交金墩上或带趴 头的梁金枋上。 草架柱及横穿:山面支承檩木的柱子。 踏脚木:承接草架柱的一根横木。 山花板:由草架柱、横穿和踏脚木等所形成的 整个山尖面,用拼接板(山花板)封盖起来
大木作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 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 等工作的专业。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 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宋《营造法式》殿堂大木作制度示意图
中国古代木结构类型
叠梁式(台梁式):梁柱结构体系。
应用很广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 较大的空间,空间相对灵活;缺点是柱梁等用 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抬 梁 式
叠梁式的基本构件:
柱:角柱、檐柱、中柱、金柱、山柱、瓜柱 梁:由所支承在上面的檩木根数而命名。承 受几个檩子就叫几架梁 檩:与屋脊平行的构件叫檩。 取名方式与柱子名称一致。有檐檩、脊檩、 上金檩、中金檩、下金檩、挑檐檩。
穿斗式(立贴式):檩柱结构体系。
在南方使用很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 整体刚性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 开阔。有时与叠梁式构架混合使用(叠梁 式用于中跨,穿斗式用于山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