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格尔木市昆仑河地区小南川一带侵入岩特征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格尔木市昆仑河地区小南川一带侵入岩特征浅析
通过近年来在青海省格尔木市昆仑河地区进行地质矿产调查,对小南川一带侵入岩进行了系统研究,该套侵入岩对区内钨锡矿种成矿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经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等资料分析认为该区侵入岩时代为晚三叠世,形成于后碰撞花岗岩时期构造背景之下,是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所形成的产物。

标签:侵入岩晚三叠世特征
经调查小南川一带侵入岩主体处于北昆仑岩浆弧中,岩体规模大,主要呈大型岩基或岩株出现,东西向展布,侵入地层为纳赤台群哈拉巴依沟组,与围岩侵入界线清楚,界面弯面不平,总体外倾。

岩石类型多样,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

其中二长花岗岩与昆仑河地区发现的钨成矿关系密切。

1岩石学特征
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似斑晶(16%)成分为钾长石(9%)、斜长石(7%)。

斜长石呈半自形板状、柱状,长短轴平均值在4.5-15mm间,钠长石聚片双晶,见简单双晶,零星绢云母蚀变,测得An值为26左右为更长石。

钾长石呈半自形板状、粒状,平均大小在4.1-18mm间。

基质(84%)成分为斜长石(30%)、钾长石(24%)、石英(25%)及黑云母(5%)。

磷灰石、锆石零星偶见。

似斑狀花岗闪长岩:浅灰色,似斑状结构,基质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由斑晶和基质组成。

斑晶成分是钾长石,呈板状,粒度在3.64-6.21mm之间,是条纹长石,在岩石中分布均匀,约占岩石总量的10%左右,普遍被泥化。

基质由斜长石(42%)、钾长石(18%)、石英(26%)及黑云母(4%)等组成,粒度在0.28-1.11mm之间。

2岩石化学特征
2.1主量元素
侵入岩SiO2含量为74.02-77.51%,变化范围较宽;TiO2含量为0.18-0.24%、Al2O3含量为12.13-12.92%、Fe2O3含量为0.51-1.55%、FeO含量为0.27-1.6%、MnO含量为0.01-0.03%、MgO含量为0.12-0.24%、CaO含量为0.32-0.96%、Na2O 含量为2.22-2.8%、K2O含量为5.36-5.92%、P2O5含量为0.07-0.08%。

因此,晚三叠世侵入岩的Al2O3含量较低,平均为12.64%。

岩体的Na2O+K2O含量普遍较高,平均为8.11%。

大部分具有高K2O、SiO2,低MnO、Fe2O3、P2O5、FeO、TiO2的特征,K2O含量较之Na2O含量高。

以上特点表明,晚三叠世侵入岩与大陆地壳之间存在成因上的内在关系。

在ATS主元素分类图解中,样品均落在花岗岩区。

样品的δ均小于3.3,所
以该岩石均为钙碱性岩。

在硅碱图解中,样品均表现为亚碱性系列。

CIPW计算表明,晚三叠世侵入岩大部分具有刚玉标准矿物分子(1.28%-2.55%),特征矿物为黑云母,显示岩体为过铝质的岩石地球化学特点,表明岩体侵入岩为过铝质。

岩石SiO2含量74.02-77.51%,以Al2O3>K2O+CaO+Na2O为主,次为K2O+Na2O3.7,Fe2O3/FeO>3.96,A/CNK>1.1,显示为S型花岗岩。

在主量元素地球化学成分上,岩体表现为高K2O、高SiO2,低CaO、低Fe2O3和FeO、MgO的特点,且在岩石系列上主要表现为过铝质的岩石地球化学特点,暗示该酸性侵入岩的物质来源与大陆地壳有着内在的成因联系,侵入岩均为S 型花岗岩。

2.2稀土元素
稀土总量为433.67-590.00×10-6,显示了轻稀土相对富集,轻重稀土元素之比为9.74-16.86,δCe值1.03-1.04,显示铈的正异常。

δEu值为0.15-0.19,显示了明显的负铕异常。

稀土元素总量高,重稀土相对轻稀土元素含量低,轻稀土元素含量相对高,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型。

经球粒陨石标准化的晚三叠世侵入岩,反映在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上为向右倾斜,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模式,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

2.3微量元素
侵入岩大离子亲石元素(LIL)中,Ba含量一般较低,Rb含量较高,Sr含量相对较低,Th含量较高,高场强元素(HFS)中Nb、Ta含量普遍较高,Zr 含量较高。

以ORG为标准的微量元素分布形式图中各岩石表现出相似的特征,表现出明显的Rb、Th、Ce、Sm 相对富集,而Nb、Hf、Zr、Yb明显亏损的特点,蛛网图分配模式与上部大陆地壳蛛网图特征十分相似,显示与大陆地壳有着内在的成因联系。

3时代讨论
小南川一带二长花岗岩中获得了U-Pb同位素年龄值为200.9±1.1Ma,年代应为晚三叠世,依据区域地质特征、岩石组合、同位素年龄及岩体空间接触关系,现将其形成时代归为晚三叠世。

4构造分析及物质来源探讨
据野外地质、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这些侵入岩表现为高Al2O3、SiO2、K2O、富碱、K2O>Na2O的特点,均属过铝质花岗岩,具有刚玉标准矿物分子,且在岩石系列上主要表现为钙碱性过铝质岩石地球化学特点,暗示该酸性侵入岩物质来源与大陆地壳有着内在的成因联系。

在花岗岩的Y-Nb图解中,样品落在同碰撞和洋脊花岗岩重叠区。

(Y+Nb)-Rb图解中样品落在同碰撞、火山弧和板内三区域的交界处。

可能由于地壳的加
厚使得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岩浆具有明显壳-幔相互作用的特点,成分变化范围大,其特点有俯冲的地幔或火山弧、板内岩浆的特点。

5结论
综上所述,认为小南川晚三叠世侵入岩主要形成于后碰撞花岗岩时期构造背景之下,是在碰撞动力学机制下引发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所形成的花岗岩。

参考文献
[1]宋泰忠、李杰、张小永等,”青海省格尔木市昆仑河地区矿产远景调查成果报告”,2010-2014。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2]史长义、鄢明才,中国花岗岩类化学元素丰度及特征,地球化学,2005.
[3]李荣社,计文化,杨永成等,2008,《昆仑山及邻区地质》。

北京:地质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