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第四次押题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虹口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第四次押题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
..的器项是()
A.正在热播的《熊出没》,成为许多家长和孩子们茶余饭后津津有味
....的话题。
B.他们仅仅会纸上谈兵,不能去办实事,这些人大多都只能是夸夸其谈
....,严重缺乏实际经验。
C.他的画大多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幽默感极强,估计警察看后都会忍俊不禁
....。
D.考试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对此心急如焚
....,父母更是气的暴跳如雷。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津津有味
....”意思是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此处应该是“津津乐道”。
故选A。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褴褛.(lǚ)迁徙.(xǐ)因地置.(zhì)宜杳.(yǎo)无消息
B.毋.(wú)宁嫉.(jí)妒浑身解.(xiè)数硕果累累
..(lěi lěi)
C.遒劲.(jìng)锃.(zèng)亮言简意赅.(gāi)耳濡.(rú)目染
D.干涸.(hé)亘.(gèn)古心无旁骛.(wù)眼花潦.(liáo)乱
【答案】C
【解析】
【详解】
C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
A.置.—制;B.累累
..lěi lěi—léi léi;D.潦—缭。
二、名句名篇默写
3.古诗文默写。
_________________,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出师表》)伤心秦汉经行处,
_________________。
(张养浩《山坡羊▪渔关怀古》)面对“生”和“义”,远在战国时期的孟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一句教给我们该如何抉择。
塞外景象,奇特绚丽。
王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写出了塞外壮美雄浑的风光;范仲淹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家徽》)不仅点明了地域,也写出了塞外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情景。
【答案】(1)苟全性命于乱世(2)宫阙万间都做了土(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苟、宫阙、孤、塞、衡、雁”等字词容易写错。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小题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
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
“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
”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
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
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
《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
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
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
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
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
再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
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
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
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
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1.根据选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_____①和_____②的事例,从反面有力地论证了
__________________③的观点,和前文形成了对比论证。
3.文章第⑥段能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
【答案】1.善用语言的力量(或:让语言释放智慧和力量。
能点明话题,表达明确的意思即可)
2.乡村动员植树讲空话套话;安全事故后的新闻发布讲废话假话(缺少关键信息);“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
3.不能删去。
第⑥段补充论述了语言和行动要结合起来(要知行合一、言行并举),是对中心论点进行补充;使论述更严密、更全面。
【解析】
1.考查拟写题目。
题目是文章中心的体现,是文章内容的浓缩,根据文中出现最多的句子或词语来判定。
如开头段“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间段“语言的力量”,结尾段“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
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等,都与“语言”有关,拟写为:让语言释放智慧和力量。
2.“譬如……,再如……”先举乡村动员植树讲空话套话,再举安全事故后的新闻发布讲废话假话的例子,证明了此段的观点“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
”
3.议论文的语言必须准确、鲜明、严密、无针对性。
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
第⑥段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
而要言行一致,言行合一,是对前文的补充完善,使得论证更严密。
故而不能删去。
5.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
冯骥才
①有人曾对我说:“过年不就是一顿鸡鸭鱼肉的年夜饭吗?现在天天鸡鸭鱼肉,年还用过吗?”也有人说:“过年就是一个黄金周吧,比平时周末不过多出几天而已。
”我听罢便说:“你说黄金周也可以,这可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黃金周!”
②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从腊八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历时一个多月,都属于“年”的范畴。
欢乐、祥和、团聚的节日主题,蕴藏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四海华人所认同和共享。
不信,去听听大年夜里越洋跨洲的拜年电话——它绝不同于平时的相互问候。
③对于年,我们只能加强它,不能简化它、淡化它。
2006年,春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遗产传承者是艺人,节日遗产传承者是全民。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最重要的当属除夕。
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后的时光,是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因此一定要和亲人团聚在一起:陪伴生养自己的父母过年,有如依偎着自己生命的根与源头;和同一血缘的家人枝叶相拥,尽享亲情。
为此,春运才有如此磅礴的力量。
④年文化不是哪一天建立起来的,它是在数千年历史中经过长期创造、选择和积淀而成的,大量、密集的民俗如五彩缤纷的节日活动、难以数计的吉祥图案,共同构筑起年的理想主义景象。
它既有视觉的(颜色与图像)、听觉的(鞭炮声与拜年声)、又有味觉的(应时食品)、嗅觉的(香火和火药),年文化占有我们所有感官直至心灵,并深深留在我们民族记忆里。
由此我们懂得,真正的文化不在于用金钱造势,而在于是否浸入人的心灵和血液之中。
⑤年俗,正是年文化的具体载体。
以除夕来说,除了年夜饭,还有许多传统活动应在这一天进行。
我
们之所以感到年味儿淡薄,正是传统年俗日益削减所致,而不是因为年的情结淡漠。
“旧”年俗之所以被淡化乃至被摒弃,一是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冲击;二是生活方式多样化,很多人不愿再遵循繁缛习俗;三是现代人缺少对年文化的充分了解和认知。
⑥因此,我们应积极构建当代年俗系统,使我们的年浓郁、美满、充满魅力地传衍下去。
这一构建,需从节日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不是盲目创新。
试想,若将春节鞭炮声换成《蓝色多瑙河》旋律,将圣诞老人换成老寿星或财神爷,人们能否接受?多年前,有记者在天津天后宫年货市场上釆访我,问我天津老百姓怎么过年。
我顺手从剪纸摊上拿起一个小福字给他看,有多小?只比大拇指指甲大一点儿。
记者问:这么小的福字贴在哪?我说贴在电脑上。
过年时将这小福字往上一贴,年意顿时来了。
这种微型福字过去是没有的,这是源自传统的再创造,也为当代节日生活所需。
⑦相信只要我们的传统文化根脉在接续,只要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紧拥不弃,年的灯笼就一定会在大年根儿红红地照亮!
1.阅读全文,请写出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
2.为什么说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
3.选文第⑥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1.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
2.时间跨度长、地域覆盖面广。
“欢乐、祥和、团聚”的主题认同度高。
蕴藏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举例论证。
列举了记者采访“我”时,给记者展示小福字的事例,论证了要从节日生活中自然的构建当代年俗系统,不要盲目创新。
使得论证更具体充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
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
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
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
本文标题“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就是论点。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根据第二段中“从腊八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历时一个多月,都属于‘年’的范畴。
欢乐、祥和、团聚的节日主题,蕴藏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四海华人所认同和共享”概括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
解答时,分析句子的特征,与相应论证方法对应即可。
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
这种结构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
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选文第⑥段的小论点是第一句。
划线句列举了记者采访“我”时,给记者展示小福字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要从节日生活中自然的构建当代年俗系统,不要盲目创新。
使得论证更具体充分。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前行路上的希望之旗
①记得小时候,麦收时节我要跟父母下地割麦。
天还没亮,父母和我已经站在田边挥着镰刀跃跃欲试。
我看了看长长的地头,觉得要开始一场漫长的苦旅,忍不住叹了口气:“爸,这么多麦子,咱们啥时候才能割完呢!”
②麦畦真的是太长了,一眼望不到边,金黄色的麦田一直绵延到邻村。
我简直有些绝望了,觉得这辈子都割不完这么多麦子。
我们开始割麦,镰刀飞快地舞动着,发出“唰唰”的声响,麦子应声倒地。
可是,我们像蠕动的蚕一样,慢慢地行进着,丝毫看不到希望。
有时候,漫长是一件让人恐惧和绝望的事。
即使父亲割得那么快,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也只是割了一个地头。
我彻底不想干了,放下镰刀坐在地上,赖着不肯再动。
③父亲见我这样,从小拉车上拿下一面自制的小红旗。
这面小红旗是干农活时用来做标记的,插到地上很鲜明。
父亲往前走了一小段,把小红旗插到地上,对我说:“割吧,割到小红旗那里咱就歇会儿,把早饭吃了。
”麦收时节大家都抢时间,一般人都早早去割麦,把早饭带到地里吃。
④我看了看小红旗的位置,还好不算远,割到那里就能吃饭歇息了。
心里这样想着,立即觉得有了力量。
我跟在父母的身后,卖力地割了起来,并没有感觉到有多累。
一会儿的工夫,我们就割到了小红旗那里。
那面小旗子真像一面胜利的旗帜一样,让人欢欣鼓舞。
我欢呼起来:“吃饭喽!”
⑤我们吃过饭,稍作歇息。
父亲又把小红旗插到前面不远的位置,对我说:“瞧见没有,今天上午咱割到这里就回家休息,下午凉快了再来割。
”小红旗插在不远处,依旧像一面胜利的旗帜一样,招摇着。
对我来说,小红旗就是一种希望,只要与它相遇,就意味着完成任务,可以休息一下了。
很快,上午的任务又完成了。
⑥下午的时候,父亲如法炮制,用小红旗做标记,让我向着目标一点点前进。
父亲不停地对我说:“胜利在望了,都看到地头了,加把劲!”胜利在望,真是个鼓舞人心的词,让我觉得目标不是那么遥远,胜利就在眼前,也不觉得累了。
到了天擦黑的时候,大片的麦子都被我们割倒了。
就这样,在父亲这面小红旗的鼓励下,我顺利完成了任务。
⑦父亲的做法让我领悟到,再漫长的征程,只要前行的路上有希望的旗帜,心中就不会恐惧绝望,慢慢走下去,定能抵达胜利的彼岸。
⑧大学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一家与专业不对口的单位,需要重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我看着十几本专业书籍,心里很犯怵。
忽然,我想起父亲插小红旗的做法。
于是,我把十几本专业书籍依次排好顺序,按照三本一组分成几组。
我对自己说:别怕,一组一组地学,一组一组地过,过完一组就是一次小小的胜利,要好好庆贺一回,给自己一些奖赏!
⑨这样开始学习后,我同样没感到有多累,反而觉得很有趣,很有成就感。
不到一年时间,我就轻松学完了这些专业知识,别人都说我创造了奇迹。
⑩生活漫长,人生坎坷,只要你在前行的路上插上希望的旗子,就会产生前行的勇气和力量,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1.阅读第①~⑥段,请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天还没亮,“我”忍不住叹气。
______。
太阳升起,“我”彻底不想干了,赖着不动。
______。
吃早饭前,卖力地割,一会儿就割到小红旗那儿并欢呼起来。
______。
下午到天擦黑时,大片麦子被割倒,顺利完成任务。
______。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麦畦真的是太长了,一眼望不到边,金黄色的麦田一直绵延到邻村。
3.文中的父亲是个什么形象?请简要分析。
4.本文标题“前行路上的希望之旗”有什么含义?
【答案】1.(1)担心(或“抱怨”)(2)绝望(或“丝毫看不到希望”)(3)充满希望和信心(4)备受鼓舞,有成就感(或“觉得有趣并有成就感”)
2.环境描写,写出了麦田的广阔无边,暗示割麦任务的繁重,烘托了“我”绝望的心情,为下文“我”不想干,父亲用插小红旗的办法鼓励“我”做铺垫。
3.①勤劳能干。
天还没亮,父亲已经站在田边,准备割麦。
抢时间割麦,把早饭带到地里吃。
②教子有方。
父亲用小红旗把割麦任务分解开来,让“我”朝着目标一点点前进,并不停地鼓励“我”:“胜利在望了,都看到地头了,加把劲!”
4.既指小时候割麦时,父亲为鼓励“我”完成割麦任务插的那面小红旗——用“旗”喻指目标,更指在人生道路上,要善于分解困难,用一个个小目标给自己勇气和希望,努力实现目标并收获成功。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
文章①~⑥段写了“我”割麦的经历,在父亲的鼓励下,“我”的情感也在不断地变化。
天还没亮,“我”忍不住叹气说““爸,这么多麦子,咱们啥时候才能割完呢!””看出了“我”的担心;太阳升起,“我”彻底不想干了,赖着不动,因为“我们像蠕动的蚕一样,慢慢地行进着,丝毫看不到希望。
”;吃早饭前,卖力地割,一会儿就割到小红旗那儿并欢呼起来“心里这样想着,立即觉得有了力量。
我跟在父母的身后,卖力地割了起来,并没有感觉到有多累”可见“我”充满了信心和力量;下午到天擦黑时,大片麦子被割倒,顺利完成任务,“在这面小红旗的鼓励下,我顺利完成了任务”内心充满成就感。
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通常的答题模式是: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的内容+烘托的人物的心情。
“麦畦真的是太长了,一眼望不到边,金黄色的麦田一直绵延到邻村”写出了麦田的绵长,烘托了“我”绝望的心情,同时为下文做铺垫。
据此作答。
3.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通读文章,“天还没亮,父母和我已经站在田边挥着镰刀跃跃欲试”,“麦收时节大家都抢时间,一般人都早早去割麦,把早饭带到地里吃”可以看出父亲的勤劳;“父亲往前走了一小段,把小红旗插到地上,对我说:“割吧,割到小红旗那里咱就歇会儿,把早饭吃了。
””,“父亲又把小红旗插到前面不远的位置”,“下午的时候,父亲如法炮制,用小红旗做标记,让我向着目标一点点前进。
父亲不停地对我说:“胜利在望了,都看到地头了,加把劲!””这些句子体现了父亲教育方法独特。
据此作答。
4.此题考查的是题目的含义。
题目的含义通常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前行路上的希望之旗”首先指割麦时父亲在前方插下的红旗,深层含义“旗”指在人生道路上给自己定的一个个小目标,用这些小目标给自己勇气和希望,最终成功。
据此作答。
四、文言文阅读
7.文言文阅读
可楼记
[明]高攀龙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
楼可方丈,窗疏.四辟①。
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②,西则九龙③峙焉。
楼成,高子④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⑤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⑥,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
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所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
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斯无所不乐矣。
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
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
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之游观耳,将焉用之!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
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
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⑦也。
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又其赘矣。
[注]①辟:通“壁”,墙壁。
②九陆:指平原。
③九龙:指九龙山。
④高子:作者自称。
⑤穆:同“睦”,和顺。
⑥暄:温暖。
⑦耦:ŏu,两人耕地,引申为匹敌、相对,有正有反。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 )
A.窗疏.四辟/饭疏.食饮水(《论语》
B.高.其左偏为楼/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C.可以卒.岁矣/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营.其口腹/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南则湖山/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北冥有鱼》
B.可以被风之.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C.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温故而.知新(《论语》
D.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
4.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可楼”得名的由来。
本文在写作方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1.D
2.B
3.况且天下的好山好水很多,我不能每天去游玩,只要可以寄托我的志趣就行了。
4.得名由来:此楼四周风景优美,又可以适合作者心意,故命名“可楼”。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文章通过写作者登望湖光景色而悠然自得的心态,并针对当时社会上汲汲钻营,谋取私利而永不满足的丑恶现象来抒发个人与众不同、异于流俗的高洁情怀,寄托了他在山水中忘怀得失、知足常乐的情感(或借山水之乐以明淡泊之志的意图)。
【解析】
【分析】
1.A开/粗粮。
B 使……高/做官。
C终结/最终。
D都是“建造”。
2.A都是代词。
B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不译。
C都是表示承接。
D都是“对于”的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且:况且。
佳:好。
日:名词做状语,这里是每天的意思。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分析。
《可楼记》中作者直接写明了命名可楼的原因——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概括为:此楼四周风景优美,与作者心意契合。
第二问,名曰“记”,实则重在“议”,只是平平略记其楼之建构和登望之乐,而把主旨和重心放在“可”与“不可”、“足”与“不足”的哲理与感叹上。
运用托物言志写法,从作者名其楼为"可楼"的原因开始写起,记述了其四面开窗,登望湖山景色而静穆悠远、优游自得,对当时社会汲汲专营,争取私利而不满足的社会现象,表达了适中常乐(知足常乐)的观点。
【点睛】
参考译文
有一间水上的居室,室内偏左往上搭一间小楼。
楼大一丈见方,四面墙壁上开窗。
南边有湖有山,北面有农田茅舍,平原延展在东,九龙山耸立在西。
小楼筑成,高子登临纵目四望,说道:“可以了!我对山有和顺舒畅的感觉,对水有悠远闲静的情意,可以享受清风的爽快,可以得到冬日的温暖,可以迎接皓月的来临,又欢送它的归去,多好呀!多快乐呀!可以终老此地了!”于是起名叫“可楼”,意思就是我心中认可的很适宜的处所。
从前我年轻时,慷慨激昂想要游遍天下名山,寻找一个像桃花源那样美好的处所,寄居下来。
我向北去了燕赵,向南到过闽粤,在中原跨越了齐鲁殷周的故地,观览所到过的,没有可以令我满意的,何以现在对这间小楼却以为可以了呢?咦,这倒是我的疑惑了。
大凡人的大忧患,产生于不满足。
人的意向中的有所不满足,产生于人的意向中的有所不可以;无所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