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留学幼童影响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影响研究
姓名徐广平
班级高层次3班
学号2015503145
学院民族教育学院
日期20160424
目录
【摘要】 (1)
第1章引言 (1)
1.1 选题意义 (1)
1.2 文本框架 (1)
第2章洋务运动时期派遣留学生原因 (2)
2.1 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欧美的国内社会背景 (2)
2.2 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国内条件 (2)
第3章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情况分析 (3)
3.1洋务运动留学期间国际背景 (3)
3.2 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状况 (3)
第4章对洋务运动时期留学幼童的评价 (4)
结语 (5)
【摘要】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始于鸦片战争,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两度战败,加之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统治陷入了危机之中。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清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需要采取自救措施,洋务运动便应运而生。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开办工厂学习近代工业器物的过程中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
为了便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选派幼童留学欧美成了洋务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以赴欧美留学为主,由清政府出资设立办事机构管理留学幼童学习生活。
在留学生被派出前,以李鸿章左宗棠为首的洋务臣认真筛选符合条件的留学人才,积极筹措经费,审慎选定官员监督,在这些准备活动结束后,留学幼童分四批派往英美德法,使得留学幼童受到完整的西方教育,学习先进的文明科技,为日后归国富国强兵奠定基础。
关键字:洋务运动留学幼童
第1章引言
1.1 选题意义
留学风潮席卷的现如今,我们应追溯其历史,全面而又细致的了解中国留学生初始的模样。
动荡不安的中国近代史开端是自然经济主导的中国与工业革命培育下的欧洲强烈碰撞,文化,思维的差异使得中国大众对西方有着坚定的排斥心理,但正是在这种情形中,在洋务大臣们策划和资助的下,使留学幼童冲破旧文化对自身束缚,踏上了前往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道路。
1.2 文本框架
第1章引言
第2章洋务运动时期派遣留学生原因
该章节首先分析洋务运动时期留学幼童的国内社会背景,其次分析派遣留学幼童国内条件和国外现状。
第3章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情况分析
对留学幼童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分析留学幼童的前期工作,分析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的具体情况,其中学生学习内容分析为重中之重,分为学习情况分析和学习特点分析。
第4章对洋务运动时期留学幼童的评价
该章为本事件的总结,从留学幼童的成长归来,服务近代北洋海军,科技事业,教育事业进行分析。
第2章洋务运动时期派遣留学生原因
2.1 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欧美的国内社会背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痛定思痛,意欲图强。
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要求,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
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
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的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
2.2 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国内条件
中国留学运动的兴起同其社会发展进程具有很强的相关度,它同国内矛盾的凸现、社会问题的棘手、新时代课题的产生密不可分。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源源不断地向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涌来,中西文化由此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而每一次战争的失败,都不得不使“天朝上国”的人们惊恐和深思。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尽管封建的顽固派仍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但部分先进的、开明的中国人已迅速地惊醒,勇敢地接受西方文化的挑战,并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积极主张。
当然,要获取西方文化,最好的途径就是出国留学了,正所谓“今日中国求学之方,以出洋者为直接之关系”。
毫无疑义,救亡图存的强烈使命感,是促使爱国知识分子出洋留学的重要原因,留学救亡构成了留学运动迅猛发展的社会基础。
近代中国留学运动要达到的时代目标、解决的时代课题是从外国列强的欺压下解救中国。
洋务派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分批派遣青年才俊赴欧美学习军事技艺,施派遣留学幼童的国内条件,既有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有着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大臣在主观行动上的积极争取。
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及平息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洋务派深刻的认识到清朝军队的技术落后,学习先进的西方军事技艺对于维护封建统治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获得慈溪太后的支持。
与西方各国通商和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增加也客观上为留学创造了可行条件。
第3章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情况分析
3.1洋务运动留学期间国际背景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攫取了大量侵略权益,他们也迫切要求中国保持短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更方便地把条约中的权益变成现实的特权,消化这些既得利益;他们也希望与清政府保持某种联系,特别是帮助清政府培养一批“人才”,并通过这些所谓的“人才”影响中国政治,进一步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
1868 年签订的《中美续增条约》即《蒲安臣条约》第七条内载“: 嗣后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须照相待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
又美国可以在中国指准外国人居住地方设立学堂,中国人亦可在美国一体照办。
1880 年签订的《中美续修条约》内载“: 中国商民如传教、学习、贸易、游历人等,以及随带并雇用之人,兼已在美国各处华工,均听其往来自便,俾得受优待各国最厚之利益。
这些条约的签订,给清政府派遣留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国际环境,使之“合法化”,并成为可能,因此,为留学生派遣提供了条约依据。
3.2 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状况
幼童到美首先是学习英语,因此,大多数学生住在当地居民家中,以便加快过语言关。
他们一般是先进小学,再进中学,而后入大学,循序渐进。
清政府选派驻外官员负责定期考察监督留学幼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同事教授中国传统教育。
例如詹天佑就是先进西海文小学,再迸纽海文中学,而后考入耶鲁大学的雪费尔学院专攻铁路专业的。
第4章对洋务运动时期留学幼童的评价
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幼童赴美国留学。
原计划留学十五年,但到了1881年又中途撤回。
共撤回94名(在此以前因故撤回和病逝者26名),其中头批21名,均送电报局学传电报;第二、三批学生由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23名,其余50名“分拨天津水师、机器、鱼雷、水雷、电报、医馆等处学习当差。
”其中个别人如容闳侄子容揆在撤回后在容氏帮助下又到美国耶鲁大学完成了学业。
回国的留洋学生他们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洋务运动从整体上来说,还只是停留在上层少数开明官员的实践中。
八股四书的科举制度没有变,这是当时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所遭遇的最大问题。
科举不变,整个社会的人才价值评价标准就不会变。
留学生在国内知识分子价值体系中什么都不是,他们要想赢得社会的尊重,还得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体制内。
例如严复,从英国归来之时已经名满天下,后来他进入天津水师学堂任总教习时已经官拜四品了,但由于没有考取功名,他的举人堂叔就嘲笑他。
严复受不了奚落,每年都辛辛苦苦地回家参加乡考,然后又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来回折腾。
但这货比较倒霉运气太背,一直不中。
直到1903年清朝新政,西太后赏了严复一个进士,严复才扬眉吐气。
中途撤回留学生,不少人为之惋惜。
郑观应说:“全数撤回,甚为可惜。
既已肄业八、九年,算学文理俱佳,当时应择其品学兼优者,分别入大学堂,各习一艺,不过加四年工夫,必有可观。
何至浅尝辄止,贻讥中外。
”黄遵宪叹道:“蹉跎一失足,再遣终无期;目送海舟返,万感心伤悲。
”1900年梁启超游美国至哈佛时,谈起20年前幼童中途撤回之事,亦“为欷歔久之”。
然而,洋务派有要求学生“各习一艺”,所以尽管留学生被中途撤回,没有出现特别出众的扛鼎领袖式人物,但还是出了不少专业技术人才。
除众所周知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外,黄仲良先后担任沪宁、津浦铁路总经理,粤汉铁路副局长;黄耀昌、陈荣贵、唐国安、梁普照、邝荣光、邝景扬、陆锡贵等,成了首批矿业工程师;朱宝奎、周万鹏、袁长坤、程大业、吴焕荣等均在电线电报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总计120名幼童留学生,除早夭12人和私人经商等事共约20人左右外,近百名回国人员中,在实业界铁路、电报等企业任工程师、经理等技术和管理者有44人,外交官和翻译官16人,海军、海关官员、学校教员、医生等方面工作者约20余人。
可见幼童留学回国对中国近代化起着作用。
结语
许多学者对于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幼童的性质定义为封建君子为自保统治而进行的自救运动,存在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局限,留学规模小,人数少,留学生自身缺乏必要的近代军事人才素质等问题。
但仔细研究,留学幼童对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无论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的海军建设,实业建设,教育的贡献,还有贯通于整个近代后期中外文化影响的贡献,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这些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近代记忆。
对于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我们应该持着赞扬的态度来审视这一起,在中国濒临军事,思想破碎的时期。
是他们敢为人先,冲破障碍,吸取西方技艺,为近代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