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针法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1.1进针法———手法轻巧无痛少痛进针是整个针刺手法中的第一步,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进针时少痛或无痛是患者乐意接受针刺治疗的重要方面,故医者要达到手法娴熟轻巧。
具体操作如下:(1)速刺法:进针时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无名指顶住针身,针具靠在押手指甲缘,在进针时切按稍重,右手运用腕力、指力迅速按压刺入皮下,而后将针缓慢插入或稍带捻转,使针刺至要求的深度。
此法较多的适用于1.5寸以内的毫针。
长针进针法,可用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在押手的协同下,一压一刺迅入皮下,再作插入或捻转至一定深度。
若针头面部等皮肤浅表部或施透刺法时,可改用提捏押手法相结合的速刺法。
以上进针方法,只要定位准确,一般可以达到少痛或无痛的目的。
亦即古人云: “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
(2)缓捻法:在押手的协同配合下,用轻、慢、细的捻转并微加压力,向皮下捻入,此法常用于腹部腧穴及体质虚弱者。
总之,在进针时可根据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进针术式,但两手的协同作用很重要。
古人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确为经验之谈。
1.2行针法———多种术式务求得气进针后再施以一定手法,称为行针。
行针技术是针刺基本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提插法和捻转法又是行针中最常用的方法,定要熟练掌握,运用自如,这与针刺得气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亦是施行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
(1)提插法:进针达一定深度后,均匀上下提插,待针下有沉紧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
催令气至,这是一种激发气至(或气至病所)的常用方法。
行补泻法时,在进针得气基础上,重插轻提为补,提重插轻为泻。
(2)捻转法:进针后拇食两指均匀捻转,以催气至,或结合提插作上下捻转,以加速得气。
在应用补泻手法时,拇指向前力量增强,食指后退用力稍轻为补。
针管进针法的操作方法
针管进针法的操作方法
1.准备工作:消毒物品、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针头、医用手套等。
2.消毒部位:患者的皮肤应该是清洁的并且不能使用手指去摸。
消毒部位通常是在注射部位周围的15-20cm内,采用双手同时消毒的方法。
3.取医用针头:用一次性注射器将药液吸入注射器内,然后将一次性针头无菌插入注射器底部。
4.进针:伸开御敬指,并在拇指与食指处夹着针头,垂直插入消毒的部位,直到针头尖部刺入表皮下组织后,开始逐渐彰线大头,向着有效组织进去。
5.吸取药液:当针头进入到需要注射的部位时,轻轻按下注射器活塞开始吸取药液。
6.拔针:当吸取足够药液时,缓缓拔出一次性针头,并在拔针后用棉球或纱布压在注射点上,防止出血。
7.处理废弃物:收集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及其他废弃物,妥善处理。
8.清洁:将针头和注射器归还到医疗器械消毒室,然后自己洗手消毒。
针灸手法操作题库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⑷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
(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
(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得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得深度、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得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得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得中间刺入、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得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得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得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得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得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得进针。
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就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与进行补泻而施行得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得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就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得语言叙述、(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得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得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得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得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得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得操作手法。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毫针一、进针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 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 度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
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主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1)治神就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4、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便可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电针一、电针的选穴与毫针刺法治疗大致相同。
针灸进针方法
针灸进针方法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针灸进针方法一、基本方法进针是针具刺透皮肤达到穴位的过程,是检验针灸施术基本技能的第一关。
要求:迅速、准确,无痛或少痛。
方法:左右双手密切配合,动作协调,使行针顺利,减轻疼痛,并能调整和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刺手:持针的右手称刺手,主要作用是掌握毫针,进针时集中臂、腕、指力迅速进针。
押手:按压穴位局部辅助操作的左手称押手,主要作用是固定穴位,使毫针准确刺入穴位,并使长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弯曲。
二、进针法分类进针法依进针速度、刺入术式、刺押手势和进针器具而有不同分法。
临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解剖特点、针刺深度、手法要求等具体情况灵活选用进针法,以便于进针、易于得气、避免痛感为应用目的。
分类法内容以进针速度分类速刺法、缓刺法以刺入术式分类插入法、捻入法、飞入法、弹入法以刺押手势分类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以进针器具分类针管针进针法、进针器进针法1.速刺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快速刺透表皮,针入皮下。
适用于四肢腧穴和耳穴。
2.缓刺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缓缓刺透表皮,针入皮下。
适用于头身腧穴和头穴。
3.插入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不加捻转及其他术式,直接刺入皮下。
(图见上)4.捻入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稍加捻动刺入皮下。
5.飞入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以拇、食指捻动针柄,拇指后退瞬即将针尖刺入,随后五指放开作飞鸟状。
6.单手进针法:刺手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腧穴,中指指腹抵于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深度。
适用于短毫针进针。
7.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掐于所刺腧穴部位,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
多用于短针进针。
8.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夹持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于皮肤表面部位,右手持针柄,使针体垂直。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毫针一、进针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规定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规定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合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倾斜刺入,合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合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
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重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1)治神就是规定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4、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成一定的治疗规定期,便可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边,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电针一、电针的选穴与毫针刺法治疗大体相同。
实践技能——针刺操作
实践技能——针刺操作要点一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持针:用拇、食指指腹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使中指指端比针尖略长出或齐平。
③指抵皮肤:对准穴位,中指指端紧抵腧穴皮肤。
④刺入: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刺入,中指随之屈曲,快速将针刺入。
刺入时应保持针身直而不弯。
2.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押手固定穴区皮肤:押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掐固定腧穴处皮肤。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④刺入:将针身紧贴押手指甲缘快速刺入。
本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又称骈指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持针:押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住针身下段,以针尖端露出0.3-0.5cm为宜;刺手拇、食、中三指指腹夹持针柄,使针身垂直。
③刺入: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皮肤表面,刺手捻转针柄,押手下压,双手配合,同时用力,迅速将针刺入腧穴皮下。
本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提捏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押手提捏穴旁皮肉:押手拇、食指轻轻提捏腧穴近旁的皮肉,提捏的力度大小要适当。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④刺入:刺手持针快速刺入腧穴。
刺入时常与平刺结合。
本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
(4)舒张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绷紧皮肤:以押手拇、食指或食、中指将腧穴处皮肤向两侧轻轻撑开,使之绷紧,两指间的距离要适当。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④刺入:刺手持针,于押手两指间的腧穴处迅速刺入。
本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要点二针刺的角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一般分直刺、斜刺、平刺3种。
(1)直刺直刺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大部分的腧穴。
(2)斜刺斜刺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
第四章第二节针刺方法——常用进针法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 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 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 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019/5/26
4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夹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指切进针法
掌握毫针刺法的全部操作,
指切进针法
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 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向 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针从其间将针刺入。
此法多适用于腹部腧穴的进针
2019/5/26
7
夹持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夹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夹持进针法
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 手拇食指执持针柄, 将针尖.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2019/5/26
5
提捏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夹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提捏进针法
即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刺 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 腧穴的进针
2019/5/26
6
舒张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夹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舒张进针法
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
2019/5/26
8
谢谢
2019/5/26
9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中医护理学基础第五章
中医护理学基础第五章1毫针的进针方法:进针法是指操作者将毫针刺入皮下的操作方法。
临床进针法主要包括两大类:单手进针法和双手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是指只用右手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紧靠针尖与表皮,对准腧穴快速刺入穴位的方法,仅适用于1.5寸以内的短针;(2)双手进针法:即刺手和押手根据所刺穴位的具体情况,相互配合将毫针刺入,常用方法有以下四种: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旁边,右手持针,紧贴左手指甲面快速刺入腧穴内,此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2)挟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使针体保持垂直,右手握持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上端迅速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入印堂穴等;4)舒张进针法:左手拇、食两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如肌肉注射法),右手持针快速刺入。
此法用于皮肤松弛或皱褶较多的部位如腹部穴位。
(3)针管进针法:目前临床有用塑料、玻璃或不锈钢材料等制成套管,针管一般较毫针短5mm,穿刺时将毫针装入针管中,使针不弯曲,起到押手的作用,待针刺入穴位后,将针管退出,临床使用比较方便,又可避免毫针被污染。
2毫针的进针角度和深度:(1)进针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
1)直刺:针身与皮肤呈90度角垂直刺入。
适用于人体肌肉丰富和距离实体性器官较远的部位,如四肢、腹部、腰部的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倾斜刺入。
适用于接近重要脏器和骨骼边缘部位的穴位,如胸、背部的穴位。
3)平刺:又称沿皮刺或横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大约呈15度角左右横向刺入。
适用于皮薄肉少的部位,如头面部腧穴。
(2)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进人体内深浅的程度。
一般根据腧穴所在部位、患者体质和年龄来决定进针的深度,以既有针感又不损伤内脏器官为原则。
怎么练习扎针
针灸怎样练习扎针1.进针法在针刺时,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刺手”,右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称“押手”。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图10-66)②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图10-67)③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拇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弛部位的腧穴。
(图10-68)④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薄部位的进针,如印堂等。
(图10-69)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在针刺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同一腧穴,由于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不同,所产生的针感强弱、方向和疗效常有明显差异。
①角度指进针时的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所的夹角。
它是根据腧穴所在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而定,一般有: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是900角左右垂直刺入。
此法适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0角左右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在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穴位。
平刺即横刺、沿皮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0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于皮薄肉少的部位,如头部的腧穴等。
(图10-70)②深度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程度。
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中已有详述,在此仅根据下列情况作介绍。
体质:身体瘦弱浅刺,身强体肥者深刺。
年龄: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宜深刺。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
各种进针方法的操作方法
各种进针方法的操作方法
进针方法是指针灸中将针头插入皮肤以刺激穴位的方式。
常见的进针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直刺法:将针头直接垂直插入皮肤并到达穴位,适用于表浅穴位。
2. 斜刺法:将针头以一定角度斜向插入皮肤,适用于深层穴位。
3. 转刺法:在针头插入皮肤后,手指转动针柄,使针在皮下旋转,产生刺激。
4. 穿刺法:将针头插入皮肤后,从一个穴位插入,然后穿过皮下组织到达另一个穴位。
5. 勾刺法:将针头插入皮肤后,手指与针柄搭配进行旋转、提拉、扳动等操作。
6. 扎刺法:将针头插入皮肤后,利用手指或者其他器械轻扎针柄,产生震动刺激穴位。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进针方法,针对不同的治疗需要和患者情况,针灸师会选择合适的进针方法进行操作。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进行进针操作时需要严格按照针灸操作规范和穴位解剖知识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效果。
如果没有相关
专业知识和经验,不建议自行尝试进针操作,应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常用进针法
常用进针法
常用进针法是医疗工作中常见的操作技术之一,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重要性和必
要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进针法:
1. 静脉穿刺:静脉穿刺是最常见的进针法,常用于静脉采血、静脉注射和输液等操作。
操作时需要消毒皮肤,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握持穿刺器械逐渐将针头插入静脉,并将
导管引入静脉腔。
2. 动脉穿刺:适用于需要采集动脉血样、测量动脉压力和进行动脉内导管插管等操作。
操作步骤包括确定穿刺点,消毒皮肤,用一根较细的引导针经皮肤插入动脉,然后将
粗针插入引导针内,成功进入动脉后,可以进行相关采样或导管插入。
3. 腰椎穿刺:适用于脊髓麻醉和脑脊液采集等操作。
操作时需要消毒皮肤,确定穿
刺点,插入腰椎穿刺针,并逐渐进入硬膜外腔,以获取所需液体或进行麻醉。
4. 空气胸穿刺:用于治疗气胸的操作,通过穿刺放气胸腔,恢复胸部正常的气体压力。
操作时需要确定穿刺点,进行局部麻醉,再插入一根带有导丝的针管,将导丝取出后,插入胸腔,取出导丝,接上抽气装置,将胸腔内积气抽空。
这些是一些常用的进针法,医疗工作者在实际操作中应遵循相关规范和严格操作,确
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
进针法
三、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上述学习了体表位置进针法。正确 与否直接影响疗效。但临床上,亦常见 体表取穴一致,而治疗作用有较大差异, 为何?与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有密 切关联。我们说腧穴是立体。在这三方 面可以体现出来。因而正确灵活运用三 者是获得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的 重要环节。
(一)针刺的角度
四 行针手法 重点
毫针针刺入穴后,要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不 断调整针感强弱,或导向针感(向某一方向扩 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手法,称行针或运针。 即行针手法,其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一)基本手法 可说是毫针刺法的基本动作。临床主要指提插 法和捻转法 当针尖穿透表皮,针芒在皮下或肌肉内行上下,进 退的行针动作为。为一种纵向行针手法,针由浅向深 谓之插,由深上退至浅谓之提,如此反复 进行即为 提插法。 要求:其法是在针刺达一定深度后施行,运用指力要 均匀,使提插呈直线形进出,如针身不能控制一定的 方向而呈曲线形时,则可发生局部痛感或扭伤局部组 织致出针后,遗留针感等。 注意提插幅度大小,层次变化,频率快慢及时间的长 短等,根据患者特异性及治疗目的灵活变通。 结合一定的轻重,快慢规律,可起不同补泻作用。
第四节 针 刺 方 法
毫针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针具,临床具
有很高的操作技术要求,下面我们将学 习掌握毫针的具体操作方法,内容包括 持针、进针、留针、运针、出针等。
一、持 针 法
(一)刺手与押手
针刺乃要求双手协同完成,左右手各司其能。 《灵枢 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 入,有痛之因” 刺手:持针之手,一般为右手。作用:掌握毫针,集 刺手各部之力,使 针尖透入皮肤,再行运针。 押手:爪切按压局部,一般为左手。作用:探明穴位 所在 促使经气聚散,感知穴位处皮肉筋骨的分布和 气血运行 减轻进出针的不适感,转移患者注意力稳 定腧穴部位和针身,便于施行各种手法。 双手各有不同作用,不可有所偏重,古人为防偏向刺 手之用,而常更有重视押手之用如《难经》“知为针 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常用进针手法
常用进针手法
常用的进针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刺拨法:手法轻柔,主要用于治疗浅表疾病,针刺深度较浅。
2. 提捻法:将针尖沿皮肤均匀提起,然后再缓慢放下,适用于皮肤较滑的部位。
3. 摩擦法:针尖在刺入皮肤之前先进行旋转摩擦,可以增加刺激效果。
4. 穿刺法:直接将针刺入穴位深处,适用于肌肉层深部的治疗。
5. 转动法:针尖在刺入皮肤之后进行旋转,以增加刺激效果。
6. 旋转退针法:在刺入针后保持一定时间后,再慢慢旋转退针。
7. 深刺浅取法:针尖刺入较深,但不进一步刺入,适用于对局部表浅病变进行刺激。
8. 虚实综合法:在按揉到手麻感时,用一手指触及活络及经脉穴位,同时划圆刺按刺激即可。
9. 点压法:将针尖直接按压在穴位上,轻柔而均匀。
需要注意的是,进针手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疾病和穴位的不同进行调整,遵循针刺的原则和操作规范,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基本进针法
基本进针法基本进针法引言进针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技术之一,常用于注射、采血、输液等操作中。
正确的进针技术可以减少病人的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本进针法。
一、准备工作1.1 环境准备进针前需要确保操作环境整洁、安静、温暖,并保持适当湿度,以免影响操作效果。
1.2 器材准备进针需要使用器材包括:注射器、采血器或输液器、消毒剂、棉球等。
这些器材必须在使用前进行消毒处理,以确保操作的无菌性和安全性。
二、基本步骤2.1 洗手消毒医护人员在进行任何操作前都需要进行洗手消毒。
洗手应按照规范流程进行,包括脱去手表、戒指等物品,用流动水和肥皂彻底清洁双手,并使用75%以上酒精或其他消毒剂进行擦拭。
2.2 选择穴位选择穴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如注射、采血、输液等操作需要选择不同的穴位。
一般来说,穴位应该选择干净、易于操作和病人较为舒适的部位。
2.3 消毒消毒是进针前非常重要的步骤之一。
使用消毒剂(如75%以上酒精)对选定的穴位进行擦拭,注意消毒剂要充分润湿所选区域,并等待其干燥后再进行操作。
2.4 进针进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采用正确姿势:正确姿势是指将手握住注射器或采血器,并稳定地将其插入皮下或静脉内。
(2)控制深度:深度控制非常重要,过浅会导致药物渗漏,过深则可能损伤组织或血管。
(3)速度适中:速度过快会导致疼痛和不适感,速度过慢则可能导致药物渗漏或失效。
2.5 抽针在完成注射、采血或输液后,需要抽出针头。
抽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稳定手部:在抽针时需要保持手部稳定,避免拔出针头时发生意外。
(2)用棉球压迫:在拔出针头后,应该立即用消毒的棉球进行压迫,以防止出血和感染。
三、注意事项3.1 操作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以确保操作的无菌性和安全性。
3.2 操作时需要注意选择正确的穴位、控制深度和速度适中。
3.3 操作过程中需要保持稳定,避免手部晃动或颤抖。
3.4 在完成操作后应该对穴位进行适当的压迫,并观察病人反应,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进针方法
1.持针法持针就是拿针。
持针的手叫“刺手”,一般习惯用右手;辅助刺手的手叫“押手”,一般用左手。
《灵枢》说:“右主推之。
左持而御之”。
《难经》也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说明针刺操作时左右两手协同作用的重要性。
右手持针的姿势,一般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有如执笔,故又称执笔式持针法。
此法临床上最常用。
另外,还有拇、食指持针法,拇、中指持针法等。
2.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实际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简便、快捷、灵活的特点。
该法多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
(2)双手进针法:即左右双手配合,协同进针。
根据押手辅助动作的不同,又分为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四种。
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持针,紧靠指甲缘将针刺入皮肤。
适用于较短毫针刺入肌肉丰厚部的穴位。
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夹持棉球,裹住针尖,直对腧穴,当押手两指下按时刺手顺势将针刺入穴位。
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间刺入。
多用于皮肤松驰或有皱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侧面或上端刺入。
适用于头面等皮肤浅薄处的穴位。
(3)管针进针法: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针管,代替押手。
选平柄毫针装入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分,然后快速将针拍入穴位内,再将针管抽去,施行各种手法。
本法进针痛苦小,适用于疼痛敏感者。
3.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1)进针角度: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或接近垂直刺入。
常用于肌肉较丰厚的腰、臀、腹、四肢等部位的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
适用于不能深刺的腧穴。
横刺:又称平刺或沿皮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针法
临床上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用右手持针,以拇、食、中指挟
持针柄,其状如笔,故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
身,故称为“押手”。
《难经·七十八难》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
知为针者信其右。
”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
针尖,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
出针时手法操作等。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的穴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
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针痛和
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单手进针法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用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
此法三指并用,尤适宜于双穴同时进针。
此外,还有用拇、食指夹持针体,中指尖抵触穴位,拇、食指所夹持的针沿中指尖端迅速刺入,不能捻转。
针入穴位后,中指即离开应针之穴,此时拇、食、中指可随意配合,施行补泻。
双手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
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腧穴。
此法多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
食两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
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多适
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
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
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
要用于皮肤松弛的部位。
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
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
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
针管进针法
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3分左右的小针管内,放在穴位皮肤上,左手压紧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针柄一击,使针尖迅速刺入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穴内。
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
也有用安装弹簧的特制进针器进针者。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针刺的角度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它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起来而确定的。
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平刺三种。
直刺(perpendicular needling)是针身与皮肤
表面呈90度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斜刺(oblique needling)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45度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薄处或内有重要
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平刺(horizontal needling)即横刺、沿皮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
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针刺的深度
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
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中已有详述,在此仅从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部位等方面做一介绍。
1)年龄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
2)体质对形体瘦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
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部位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处的腧穴宜深刺。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平刺。
对天突、风府、哑门等穴以及眼区、胸背和重要脏器部位的腧穴,尤其应注意掌握好针刺角度和深度。
至于不同季节对针刺深浅的影响,也应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