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运营管理中的科技应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期 王裕昌: 甘肃省博物馆运营管理中的科技应用 防范能力更加强大。视频监控系统由矩阵主机、 控 制键盘、 各类型摄像机、 监视器、 灯光系统组成。实 现对前端现场情况的实时观察、 录像, 并与报警系 统、 监听系统进行联动。整个系统可实现图像监控 功能; 图像复核功能; 与防盗报警系统及灯光系统的 联动功能; 视频存储功能, 一旦发生报警, 监视器主
3 ] 画面切换到报警现场以进行录像 [ 。
9 3
身份实时记录储存、 紧急情况下的报警功能等。采 用门禁系统, 加大内部安全系数, 同时也为智能化管 理创造了条件。
2 文物收藏、 保护、 藏品管理中的科技 应用
文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遭受自然风化和人 为破坏, 可谓历经沧桑。现存大批珍贵文物正面临 着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损坏。文物保护是一门 综合性的应用技术, 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 在文物保护维修中, 单凭传统手工作坊式的技术手 段以及凭经验的思维方式已无法满足文物保护的需 求, 现代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 的作用。甘肃省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中常见的科技手 段有: 2 . 1 超声波清洗技术 用来清洗出土文物表面附着的泥土、 尘埃、 锈 斑、 血迹、 油脂等。目前, 超声波技术不仅在青铜文 物保护处理中得到应用, 而且已应用于绘画、 丝织品 等其他文物的清洗保护。 2 . 2 真空充氮保护技术 文物在保存过程中, 由于温度、 湿度与氧的变化 是影响文物寿命与产生虫、 霉危害的基本因素, 近年 来博物馆主要利用真空充氮对文物进行杀虫灭菌及 保护。真空充氮技术, 不仅能防止各种害虫、 霉菌的 滋生, 而且对文物无不良影响, 又不污染环境, 对人 体无害, 是一种安全、 可靠的方法, 目前广泛应用于 各类文物的保护, 尤其是在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简牍 文物保护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 3 纸张脱酸技术 该技术是建立在酸碱中和的基础之上的, 利用 碱性物质中和掉纸张中的酸, 从而抑制纤维素的水 解作用, 缓解环境中酸对纸质文物的侵蚀, 对保护纸 质文物有非常好的效果。 2 . 4 干燥地区糟朽木器保护技术 古代漆木器依其保存状态基本上可分为两种类 型: 即北方干燥地区出土的潮湿而糟朽( 缺饱和水 状态) 漆木器与南方 潮 湿 地 区 出 土 的 浸 饱 水 漆 木 器。北方干燥木质文物的木材含水率一般不高。在 这种状态下, 木材的变形和开裂还在继续, 它们的主 要问题是控制好贮存环境的温度、 湿度和酸性气体 含量, 不使危害生物 ( 菌、 虫) 有 孳 生 繁 衍 的 机 会。 甘肃独特的自然环境, 特殊的干燥气候, 因此保存下 来且完好的木器数量较多, 而且甘肃木器藏品数量
第3 0卷 第 1期 2 0 1 4年 1月
甘肃科技 G a n s u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V o l 3 0 N o 1 J a n 2 0 1 4
甘肃省博物馆运营管理中的科技应用
王裕昌
( 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 兰州 7 3 0 0 5 0 ) 摘 要: 博物馆与现代科技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 主要集中地体现在博物馆藏品管理、 文物科技保护、 陈列展览展 示、 观众互动服务中大量高新科技的运用。此外, 甘肃省在博物馆安全防范体系、 库房管理、 数字博物馆、 数字图书 馆、 办公自动化、 建筑智能化等方面都涉及到高新科技的应用。 关键词: 博物馆; 科学技术; 管理 中图分类号: F 4 2 6
9 4
甘 肃 科 技 第 3 0卷 制的三维重建系统项目正式实施, 该系统主要利用 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获取文物三维模型, 可以广泛应 用于考古现场三维数字记录和保护、 馆藏文物三维 重建及虚拟博物馆展示、 古建筑三维数据采集、 大型 壁画摄影拼接及其他各类文物考古数字化工作。 2 . 9 藏品数字化登记系统 甘肃省博物馆藏品具有重要的历史、 科学和艺 术价值, 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藏品是博物 馆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 藏品安全管理是 文物收藏单位的首要职责, 博物馆藏品登记是博物 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信息化已经成为潮流的时 代, 藏品数字化管理也是博物馆信息基础的一种质 的提高和升华, 为藏品登录及以后的保护、 管理和利 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方式, 可以更好促进藏品的内 涵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博物馆信息化也就围绕藏 品的储藏、 研究、 展览等核心内容展开。建立强大的 藏品数据库就成为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数据库包括由藏品档案、 古建筑档案、 古遗址档案、 古文献等基础型资料组成的基础数据库和辅助各门 类文物研究的专业数据库两大类。博物馆的每一件 藏品都蕴含丰富的信息, 针对这一特性, 建立的数据 库采用的是存储不定长的、 富含图像、 视频等多媒体 类信息的多媒体数据库。即将藏品的信息( 从内容 上讲有藏品基本信息、 藏品研究信息、 藏品保管信 息、 藏品修复信息、 藏品收集信息等等; 从形式上讲 则有二维、 三维、 流媒体等的区别) 通过数字化方式 予以保存, 经过整理编目, 以数据库的形式呈现在研 究者面前。其优势主要在于: 资源保存的长久化; 资 源利用的便捷和无损复制等。另外, 还可借此对本 馆内的各类藏品资源进行整合, 充分挖掘馆藏资源, 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多年来, 我国博物馆也纷纷将数字技术与藏品 管理相 结 合, 开 展 数 字 化 的 藏 品 记 录 工 作。截 至 2 0 1 2年, 甘肃省博物馆利用藏品数字化登记系统, 共记录 4 8 2 5 4件 ( 组) 珍贵藏品数据, 拍摄 图 片 近 4 0 2 8 1张; 还记录一般藏品数据 1 0 5 1 1余条, 数据总 量近 1 5 T B , 对馆藏上级别的文物藏品进行整理, 在 建立数字化的同时也对藏品的记录规范管理, 完善 相关信息, 方便文物保管和展览利用, 使馆藏文物得 到保护同时也能得到宣教的目的。 运用现代科技保护文物不仅是文物本身保护的 要求, 而且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现代科技在文物保 护中的应用不仅使文物保护得到有效保护, 而且推 动了文保科技事业的发展。 X射线探伤技术在省博物馆主要用于陶质文物
博物馆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 乃 至一个国家的文化、 科学技术水平和文明水准。博 物馆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作为一个国家科学 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 它集文物的收藏、 研究、 展 示于一体, 是人类精神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设施和教 育机构, 是展现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场 所。博物馆所收藏保护的文物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 是所有藏品都具有不可再生性, 博物馆通过科技手 段汇集博物馆文化内容搭建文化公共服务平台, 为 社会公众提供博物馆传统文化教育、 娱乐和研究等 全方位服务, 全面提升博物馆文化公共服务自主创 新能力, 进一步为构建 [
) 以及其他相关国家标准规范规定, 采用各 - 1 1 9 6 种技术防范手段, 形成一个可靠的纵深防护体系, 在 “ 物防” 和“ 人防” 的有机配合下, 确保馆藏文物的安
2 ] 。 全[
甘肃省博物馆防范的重点区域为展厅、 文物库 房楼、 安防控制中心机房等区域。整个防护区域设 为三道防线, 第一道为周界视频防线; 第二道为各通 道防护系统; 第三道为三种交叉、 重叠的技术防范手 段的严密防线 ( 微波、 红外、 双鉴、 视频、 无线报警探 头) , 即在重点防区采用纵深防护体系。整个系统 1 ) 防盗报警系统; 2 ) 视频监 包括了十二个子系统: 控系统; 3 ) 视频报警系统; 4 ) 声音复核系统; 5 ) 安全 6 ) 通信系统( 含有线通信、 无线通信) ; 7 ) 供电 系统; 系统; 8 ) 辅助照明系统; 9 ) 出入口管理系统( 门禁系 统) ; 1 0 ) 集中管理中心控制系统( 包括各种信息的 采集、 传输、 存储、 打印、 查询及多种联动控制) ; 1 1 ) 1 2 ) 防雷电系统。这十二个子系统不仅 传输系统; 能满足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的需要, 而且还能满足 科学管理的需求, 将对博物馆的管理及安全保卫起 到积极的作用, 是博物馆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智能系 统。整个系统充分体现了现代化、 科学化、 综合化, 并且结合博物馆工作的实际情况, 有着较高的实用 性。以下对甘肃省博物馆安防系统中几个比较重要 的子系统做一介绍。 1 . 1 视频监控子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对建筑物内( 外) 的主要通道、 电 梯及文物展厅、 文物库房、 文物暂存室等重要部位和 场所进行图像实时监视和有效记录、 回放; 记录、 回 放的图像的质量能够满足追溯举证的管理要求, 图 像质量不低于四级; 视频监测系统可以与防入侵报 警系统、 门禁系统等其它安全防范体系联动运行, 使
1 博物馆安全防范中的科技手段
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风险防范单位, 也是 甘肃省安全防护等级最高的系统工程。因此, 在安 防系统建设中, 严格遵循了《 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 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 (C A 2 7- 2 0 0 2 ) 、 《 文 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 ( G B / T 1 6 5 7 1
博物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并非来源于其“ 标志 性建筑” 的外表, 而是其内在的软件条件, 而科技含 量、 信息化程度将成为未来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 文化要 大繁荣大发展就必须与科学技术相融合, 更需要科 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的促推, 这是文化科技两界 的共识。就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和管理领域来 看, 事业越发展就越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促推, 科技的 运用犹如两个翅膀, 使甘肃省博物馆迈向新的高峰。 本文将从科技手段在甘肃省博物馆主要工作中的应 用入手来阐述博物馆与科技应用的关系。
1 . 2 入侵报警子系统 由于甘肃省博物馆展出文物数量多、 级别高, 博 物馆将展厅及重要部位的门、 窗、 通道及薄弱部位 ( 通风、 天井、 门窗、 天花板检查口和楼顶通道等) 安 装适合不同部位特点的报警器, 并使用了多种探测 器, 包括被动红外探测器、 双鉴探测器、 微波探测器、 玻璃破碎探测器、 幕帘式红外探测器、 震动探测器、 门磁开关探测器、 紧急按钮探测器等。针对展品的 目标防护, 在展柜内安装有多维驻波探测器、 压力探 测器等。在防护区域除采用多种探测器外, 均对应 采用了声音、 图像复核手段, 并在报警系统发生报警 时联动现场灯光辅助图像的摄像( 有的区域夜间留 有保证图像摄取基本要求的灯光) 。因此, 在防护 区域形成以多重探测防护的报警系统为主导, 声音 复核、 图像复核为辅的安全技术防范体系。 入侵报警系统能够实现与视频监控系统、 声音 监听系统、 灯光系统等的自动联动控制, 具有防拆、 防破坏保护。当入侵探测器受到破坏, 拆开外壳或 信号传输线路短路以及并接其他负载时, 探测器能 发出报警信号。采用多光束周界、 窗式、 墙式小周界 等多元化组合, 对空旷地带、 门窗、 重要库房等实施 有效防护, 实施多防区实时监控, 技防和人防紧密结 合, 构成无数道看不见的隐行红外光网。而对于博 物馆室内重点区域则安装三鉴探测器, 及时检测到 人员的异常入侵。人员巡逻时, 传统签名簿的签到 形式容易出现冒签或补签的问题, 在查核签到时比 较费时费力, 对于失盗、 失职分析难度较大, 采用电 子巡更子系统后此类问题可以有效杜绝。 1 . 3 门禁管理子系统 在进入展厅、 库房和办公区的主要入口处设置 门禁点, 采用感应式读卡器, 刷卡进入。所有读卡要 有记录, 可进行卡的授权、 挂失、 删除操作, 有挂失卡 使用或非法闯入等报警事件发生时, 可联动摄像机 和监视器对门禁点进行监视。门禁管理子系统能够 方便进行发卡任务、 权限管理任务、 门禁时间管理以 及灵活方便的脱机工作能力。门禁系统作为一个主 动防御的技术手段, 具有严格的身份识别、 进出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