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题演练】
全国卷一般不单独设题考查文言实词,而是放在句子翻译中进行考查。

[2023新高考卷Ⅰ]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2022年开始还出现了新的考查形式。

在原本考查“文化常识”的选择题中,结合文本出现的内容与高中学过的文章对实词进行考查。

[2023新高考卷Ⅰ]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 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 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 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2
【知识讲解】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二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词的多义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形式延伸出来。

如“朝服衣冠”的“朝”应读“zhāo”,义为“早晨”,是本义。

因古时大臣朝见皇帝都是在早晨,所以引申为“朝(cháo) 拜”,如“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之义;由“朝拜”进一步引申为大臣、皇帝议政的地方,即“朝廷”,如“于是入朝见威王”的“朝”。

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从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记忆。

对点小练1:[2023新高考卷Ⅱ]原文: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


T11-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对点小练2:[2023全国乙卷]原文: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

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子奚不先自贰焉。


T11-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对点小练3:[2022全国甲卷]原文:齐助楚攻秦,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
T11-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对点小练4:[2022全国甲卷]原文:……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
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

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
T11-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对点小练5:[2022全国甲卷]原文:……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楚王使人绝齐。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

……
T11-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对点小练6:[2022全国乙卷]原文:……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
T11-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对点小练7:[2022全国乙卷]原文:……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

”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公笑,有喜色。

……
T11-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小结:对于实词的多个义项的判断,可以结合语境,代入义项,进行判断。

二、古今异义
很多考生会把古今异义词当成现代汉语的词语来解释,这势必会影响到对句子意思的把握。

要想避免这一误区,考生要做到如下几点:
1.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所以当我们在古代汉语中看到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双音节词时,通常要警惕其是不是古今异义词。

2.依据时代气息做出判断。

有些古今异义词按现代意义解释后,明显与作品所属时代的特征不相吻合。

例如古文中的“中国”在现代汉语中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当时根本就没有这一概念。

3.如果把古今异义词当成现代汉语词语解释,要注意看一看该词是否与其所处的语境相契合,如果它的词义与整个语境是相忤的,那么要看其是不是古今异义词。

对点小练8:[2023新高考卷Ⅰ]原文:……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

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

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T11-D. 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对点小练9:[2022新高考卷Ⅰ]原文:……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T11-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对点小练10:[2022新高考卷Ⅱ]原文:……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

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

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
T11-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

对点小练11:[2022新高考卷Ⅱ]原文:……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

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

……
T11-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

对点小练12:[2022全国甲卷]原文:……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
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贺……
T11-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三、偏义复词
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意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①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的。

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句中的“异同”为偏义复词,用义偏在“界”,不在“同”。

②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

如:“今有一人。

八人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

那么如何正确有效地判定、解释偏义复词呢?考生可以从以下两点来思考:
看语境和逻辑。

词语的存在总是以句子的存在为前提的,词语要能适合句子的语境。

解释完一个偏义复词后,要检验其是不是符合它所在的语境。

如果把它的字面意思全部解释出来,我们就会发现它与整个句子的逻辑并不相合,例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字面意思是“工作休息”,而“休息”与表现主人公的勤劳品质明显不吻合,由此可以判断“作息”是偏义复词,偏指“作”。

对点小练13:判断下列句中有无偏义复词。

如有,请指出并释义。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5)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四、通假字
所谓字的通假,是指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

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但是,在阅读时如遇到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的情况时,就要考虑到可能是通假字。

怎样才能又准又快地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呢?
按通假字字面意思来解释明显不合逻辑时,就要朝着它的形似字或者同音字的方向去思考,找出该通假字的本字,从而做出正确的解释。

对点小练1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越王勾践反国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女忘会稽之耻邪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厚遇宾客,振贫吊死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名词+宾语时。

例如:“范增数目项王”,“目”是名词,带了宾语“项王”,所以活用为动词“用眼睛看”。

②副词、能愿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未云何龙”,“云”活用为动词“出现云彩”。


③名词+介词结构“于××”作补语,补语前又无其他动词,那这个名词便活用作动词。

如:“沛公军霸上”,“军”是名词,带了“霸上”这个补语,所以活用为动词“驻扎”。

④名词+“者”:如“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臣”活用为动词“做下属”。

⑤助词“所”+名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罾”活用为动词“捕、捞、用网捕”。

⑥名词+名词:如果这两个名词形成主谓关系,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果这两个名词是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是动宾结构,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

再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和“吏民”是动宾关系,“籍”活用为动词“登记”。

2、名词活用为状语
①看谓语与其前面的名词的意义关系。

若是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就是名词作状语。

例如:“吾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中的“父事丞相”,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像对待父亲一样地侍奉丞相”。

所以,这里的“父”就是名词作状语。

②看能否在名词前加介词或“像…一样”组成介词结构。

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蔽”,可说成“像翅膀一样掩护”。

③看句子前面是否另有主语,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或上句中还另有主语。

例如:“吾得兄事之”,既然“吾”作全句的主语,“兄”就不可能再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

3、动词活用为名词
①表示和这个动作有关的人或事
②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
③有时前面有“其”或“之”
例子: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从表示某种性质转向表示具有这种性质的具体事物
②翻译时注意补出中心语
例如: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②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①带宾语,又没有使动和意动的意味
②有时不带宾语,也会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如:①亲贤臣,远小人。

②素善留侯张良。

6.使动用法
①带宾语,但动词没有和宾语形成支配关系,而是宾语成为动作的发出者
②翻译为“使……”
名词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动词使动:项伯杀人,臣活之
形容词使动:春风又绿江南岸
7.意动用法
①带宾语,主观上觉得宾语如何,或者把宾语看成什么
②翻译为“以…为…”
名词意动:侣鱼虾而友麋鹿
形容词意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8、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
(1)数词活用作动词。

例如:“六王毕,四海一”,“一”活用作动词“统一”。

(2)数词活用作形容词。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活用作形容词“专一”。

【方法指导】
方法一: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阅读中完全可以借此来推断词义。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方法二:语法推断法
除倒装句外,文言文句子一般也是按“(定)主〔状〕谓〈补〉(定)宾”的顺序排列的。

分析成分→推断词性→推测词义
①范增数目项王。

用眼睛示意
②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

制裁
方法三:联想迁移法
1、联系教材: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2、联想成语: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2011年高考重庆卷第8题D项“公仰视木顾使者日”中的“顾”解释为“回头看”,如果不能确定,可以联系到教材《荆轲刺秦王》中“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再如2011年重庆卷第4题C项“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中对“爽”的理解,只要联系一下成语“屡试不爽”,那么可以毫不犹豫地断定解释是正确的。

方法四:语境推断法
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都能为我们提供情报一把推断词义的钥匙。

我们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例如: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②句中的“应”和“对”
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方法五:字形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冀得一归觐”中“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猜”出与“见”有关,借助上下语境,可推断这里是“拜见父母”的意思。

例如: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

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试一试: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方法六:通假推断法
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运用相当普遍。

对于一个词,当我们用本义及其引申义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时,我们就应该想像一下它是否借用为与其读音或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2.张良出,要项伯
3
【巩固提升】
[2023深圳二模]功名大立,天也。

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

夫舜遇尧,天也。

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

夫禹遇舜,天也。

…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

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

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

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

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

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伐树于宋,穷于陈、蔡。

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

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

孔子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

召,吾语之。

”……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秀士从之”与“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B.“手足胼胝不居”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两句中的“居”字含义相同。

C.“其遇时也,登为天子”与“不拘于时”(《师说》)两句中的“时”字含义不同。

D.“由与赐小人也”与“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两句中的“小人”含义不同。

[2023广州二模]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

…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干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絙,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

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令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皆言不可用。

会子渊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

”介甫大喜,即除子渊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

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书其课曰:“某日以扫疏若干步,深若干尺。

”其实水深则耙不能及底,虚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

……是时,天下皆言浚川耙如儿戏,适足以资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

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

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罔。

”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与成语“无法自己”的“已”意思不同。

B.课,原意为根据一定标准对官吏进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来以备考核的业绩。

C.“资谈笑”的“资”,意为供给,与《谏逐客书》中“逐客以资敌国”的“资”意思相同。

D.“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不同。

[2023湛江二模]三代之衰,至于今且数千岁,豪杰有意之主,博学多识之臣,不可以胜数矣。

然而礼废乐坠,则相与咨嗟发愤而卒于无成者,何也?……执其无定以为定论,则途之人皆可以为礼。

今儒者之论则不然,以为礼者,圣人之所独尊,而天下之事最难成者也。

牵于繁文,而拘于小说,有毫毛之差,则终身以为不可。

纷纷交错者,累岁而不决。

或因而遂罢,未尝有一人果断而决行之。

此皆论之太详而畏之太甚之过也。

夫礼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也。

今不幸去圣人远,有如毫毛不合于三代之法,固未害其明天下之分也,所以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者犹在也。

……甚矣,人之惑
也!平居治气养生,宣故而纳新,其行之甚易,其过也无大患,然皆难之而不为。

悍药毒石,以搏去其疾,则皆为之。

此天下之公患也。

呜呼!王者得斯说而通之,礼乐之兴,庶乎有日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学多识之臣”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两句中的“博学”含义相同。

B.小说,这里指琐屑的言论,是古今异义词;现在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与散文等并称。

C.“笃父子”与“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两句中的“笃”字含义不同。

D.“以搏去其疾”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两句中的“疾”字含义不同。

[2023广州一模]襄公二十九年,子展卒,子皮即位。

于是郑饥而未及麦,民病。

子皮以子展之命,饩国人粟,户一钟,是以得郑国之民。

宋司城子罕闻之,曰:“邻于善,民之望也。

”宋亦饥,请于平公,出公粟以贷。

使大夫皆贷。

宋无饥人。

叔向闻之,曰:“二者其皆得国乎!民之归也。

”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罢庚子,子皙
以驷氏之甲伐而焚之。

伯有奔许。

子皮曰,“推亡固存,国之利也。

罕、驷、丰同生。

伯有汰侈,故不免。

”驷带伐之。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襄公,指鲁襄公,《左传》以《春秋》为本,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述历史。

B. “户一钟”的“钟”,与《鱼我所欲也》中“万钟于我何加焉”的“钟”含义相同。

C. 庚子,文中指庚子年,我国古代以天干与地支配合记录时间,包括年月日时。

D. 驷氏之甲的“甲”指军队,与《诗经·无衣》中“修我甲兵”的“甲”不同。

[2023深圳一模]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

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

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

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

……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
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恩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败刺史府门”与“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两句中的“败”含义不同。

B. “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与“吾家读书久不效”(《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效”含义不同。

C. “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两句中的“区区”含义相同。

D. “独幸岁月之久”与“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2023湛江一模]……静郭君①善剂貌辨,剂貌辨之为人也多訾,门人弗说。

孟尝君窃以谏静郭君,静郭君大怒曰:“苟可以傔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

”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朝暮进食。

……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静郭君曰:‘太子之不仁,过颐涿视②,
若是者倍反。

不若革太子,更立卫姬婴儿校师。

’静郭君泫而曰:‘不可,吾不忍为也。

’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也。

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

’静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予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也。

”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静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

客肯为寡人少来静郭君乎?”剂貌辨曰:“敬诺。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无辞为也”与“今者出,未辞也”(《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宇含义相同。

B. “不若革太子”与“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两句中的“革”宇含义不同。

C. 先王,有两个义项,一指前代君王,二指上古的贤圣之君。

在文中意思是前者。

D. 庙,旧时供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房屋。

如《伶官传序》中“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4
【对点小练】答案
对点小练1:[2023新高考卷Ⅱ]T11-C:“片甲不留”的“片”字作量词,意为一片铠甲都没留下来,形容全军覆没。

二者含义不同。

说法正确。

对点小练2:[2023全国乙卷]T11-A:文中的“穷”,指困窘、困厄;“穷冬烈风”的“穷”取“穷尽”义项,意为深冬。

二者含义不同。

说法错误。

对点小练3:[2022全国甲卷]T11-A:“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

说法错误。

对点小练4:[2022全国甲卷]T11-C“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者含义相同。

说法正确。

对点小练5:[2022全国甲卷]T11-D:“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同。

说法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