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景风景区旅游镇总体规划(2011—2030)说明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景风景区旅游镇
总体规划(2011—2030)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现状概述------------------------------------------------------2 第二章旅游区位分析--------------------------------------------------4 第三章规划编制依据、指导思想及规划期限------------------------------8 第四章旅游镇性质、职能与规模---------------------------------------12 第五章旅游镇空间布局-----------------------------------------------13 第六章旅游镇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18 第七章镇区土地利用规划---------------------------------------------22 第八章专项工程规划-------------------------------------------------27 第九章基础工程规划-------------------------------------------------35 第十章镇区防灾规划-------------------------------------------------37 第十一章环境保护规划-----------------------------------------------38 第十二章分期建设规划-----------------------------------------------40 第十三章建设控制规划-----------------------------------------------43 第十四章规划实施措施-----------------------------------------------46
第一章现状概述
1.1 地理概况
1.1.1 镇域位置
统景镇位于渝北区东北边陲,界邻长寿区与四川省邻水县,地处御临河与温塘河的交汇处,是渝北区东北部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全镇幅员面积112.3平方公里,是渝北区所辖面积最大的镇。
场镇面积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5%。
1.1.2 景区位置
统景风景名胜区位于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镇西北1公里处,北纬29°52',东经106°50',在长江北岸御临河的支流温塘河两岸,面积30平方公里,中心游览区域11平方公里。
距重庆市中区74公里,东距长寿55公里,南距重庆国际机场约3 0公里,西临北碚区,北邻邻水县。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统景风景名胜区已成为重庆市远郊一个重要的风景旅游区。
1.1.3 交通关系
1、区域交通
统景镇有距重庆市中区74公里,东距长寿55公里,南距重庆国际机场约3 0公里,龙头寺火车站45公里,寸滩码头40公里,西临北碚区,北邻邻水县。
统景镇紧邻渝邻高速、渝长高速、渝宜高速、绕城高速、国道319等重要交通要道,具有较强的交通优势和物流运输条件。
为当地经济发展打好了良好的基础,也为镇外人口进入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2、镇域交通
全镇共有189条总长近359公里的村社公路,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实现了晴雨通车。
在十一五期间还将完成500公里人行便道硬化。
1.2历史沿革
1.2.1 建置沿革
重庆市渝北区境在周代属巴国,秦汉至西晋属巴郡江州县。
三国初,蜀汉在今洛碛一带置乐城县,南齐永明五年(公元487年)起,区境属垫江县;北周保定元年(561年)并入巴县。
明朝为巴县江北镇。
清乾隆析巴县江北镇设置江北厅,属重庆府。
民国二年(1913年)改江北厅为江北县,属四川省川东道。
1949年11月30日江北县解放,后属江津专区。
1976年1月归重庆市管辖。
1994年12月17日,设立重庆市渝北区。
1995年初,重庆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设立重庆市渝北区,渝北区辖原江北县的两路、、回兴、石坪、龙溪、龙兴、洛碛、石船、麻柳沱、统景等21个镇和古路、高嘴、永庆等14个乡。
区政府驻两路镇
统景风景名胜区以自然风光著称,在古代已享有盛誉,自古成为川东一带的名胜。
风景中的峡、泉多为古人诗词赞誉。
清乾隆年间王尔鉴所著的《巴县志》称此地为“桶井峡”,形容峡壁紧围若桶,人入其中如“座井”。
《巴县志》记载:“从桶井行二里许至峡口,两岸攒所,潺潺溪水从峡出。
登小舟溯流而入,曲折宛转,忽明忽暗,两壁峭削,窥天—线,溪边棕竹森蔚,两岸古水虬蟠,瞥见溪波跳涌,疑有水怪出没,谛视之,乃洞猿挂树之倒影也。
百十成群,呼云啸雨,携臂上下,洵如少陵《猿挂时相学》之咏。
舟行约四、五里,山深宵静,寒气粟人。
忽穿峡,舍舟登岸,回望烟云层迭,几不能复视,其桃源别景欤。
”“峡内泉二,一在水湄,水涨则淹,一在溪岸。
两泉水俱温,春浴更可疗疾。
”道光年宋煊所著《江北厅志》称,统景峡“两岸悬崖陡壁,高峻凌云。
”峡口有温泉三,一在溪岸,二在帻中。
两岸多石洞,遇有寇警,俱可避兵。
其中最大者如棕竹洞、朝阳洞、大柱洞、田家洞、杨家洞、灯笼洞,火龙洞、吊洞子俱可容千余人,是皆天地生成,可为一方之保障者。
近峡两岸茂竹密菁,处处猿啼,风景绝佳。
仰视天际,仅一线可通,比之武陵仙境不为过尔。
”许多名人高士感叹:“桶井多奇胜,寻源景不穷。
好山偏窈窕,曲径更葱茏。
”、“石壁缝开天一线,清波影照月双钩。
青猿跃树轻还疾,古木参天翠欲流。
”直至解放初期,峡口左岸还有碑刻赞咏:“虎背羊肠一样瞿塘天下险,马蹄鸿爪联翩魏阙贵人来。
”
一九四六年桶井场更名统景,又有人书统井。
一九八二年正式命名为统景。
风景区的峡谷名称亦由温塘峡、仁里峡、桶井峡而演替为统景峡。
1.2.2 保护与开发历史
1982年初,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将统景划为风景保护区,峡谷名称亦由温汤峡、温塘峡、仁里峡、桶井峡而演替为统景峡。
风景区范围东起温塘河堤坝,西至东泉煤矿,南连58024部队驻地,北至统(景)兴(发)公路,并实行封山育林。
同年4月,统景风景区管理所成立,职工编制5人,属江北县城乡委领导。
1984年,建成一座两楼一底的温泉浴室,面积为800平方米,住房两栋950平方米。
另建有小卖部,门市及游船码头。
1989年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84年7月市城乡建委委托重庆师范学院进行综合考察,后委托重庆建工学院编制总体规划。
1986年9月“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风景园林景观教研室”编制完成了《统景风景区总体规划》,为了能与风景区协调,更好地推动统景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城镇的依托功能,统景镇人民政府委托重庆建筑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编制统景镇规划,一九九五年四月“重庆建筑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镇规划》。
以“统景峡猿”居“巴渝十二景”之首,统揽山、水、泉、峡、洞、瀑、古堡、天池诸景,尤以泉、峡、洞最佳,驰名渝洲内外。
被誉为“自然博物馆”;历代文人骚客盛赞为“武陵仙境”;统景--重庆北部的一颗璀璨明珠。
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统景峡猿”清代即为“巴渝十二景”之一,加之天然温泉资源富集,新近开发的“中国统景泉世界”,是重庆打造“温泉之都”的第一品牌,2005年被亚太旅游联合会、国家旅游局等权威机构联合评定为“中国最佳温泉度假胜地”。
第二章旅游区位分析
2.1 分析因素
目的——对本风景区旅游镇进行区位分析,是规划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明确统景旅游镇的行政区位关系、在区域风景资源中的地位、与周边景区的关系,以及市场区位关系和交通设施区位关系等,以便进行深入研究,为以后的规划以及统景旅游镇管理提供一定的依据。
原则——合理确定统景旅游镇的旅游关系,确定其镇区的独特之处与优缺点,分析
客源及交通情况,来确定其宣传力度,保障最大限度地吸引游客。
方法——收集各种资料,分析其地理的经纬度、地形、湖泊、气候类型、自然条件和资源,然后根据以上要素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2.2 区域地位
1.自然环境
统景镇位于川东平行峡谷南端,铜锣和明月山之间,地形以丘陵和低山为主,地面起伏较大,西高东低,具有中丘山谷和深丘窄谷的地貌特征,属典型的山区,土壤为棕紫泥,暗紫泥,土层厚,适合于植物生长。
一般海拨高度在190—612米之间,场地海拨高度190米,由于岩溶的作用,区内发育了较典型的亚热带岩溶地貌。
2.文化环境
统景文化底蕴深厚。
明建文帝朱允炆逃难经统景的传说,至今仍在一代代的流传。
建文帝曾在统景削发为僧,自号雪庵和尚。
闲暇时,驾舟游于乳峰山下,借以消遣排忧,留下了“款段久辞飞凤辇,袈裟换却衾龙袍。
公卿此时归故处,惟有群鸦早晚朝”的诗句。
此外,现在统景的“龙安”、“黄印”(原为皇印)、“龙颈子”、“御临村”等地方的名字均是来源于建文帝传说。
镇内文化体育活动丰富。
两年举办一届全民体育运动会,开展书画展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打腰鼓、连萧、吹唢呐等也在市内有一定声誉。
3.经济环境
统景镇目前主要有旅游业和农业两大主导产业优势。
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3亿元,其中一产业10037万元,二产业6819万元,三产业30490万元; 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22:14:6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亿元。
本级财政收入1005万元, 其中税收收入375.58万元。
年末全镇存款余额2.84亿元。
农村劳动力转移14488人,农民年均纯收入5865元。
在毗邻即将挂牌成立“两江新区”和新草统路在年内竣工,交通改善后的区域中心格局即将形成的大好机遇下,统景镇提出打造“统景国际温泉城”的战略目标,对温泉、温塘河、御临河和城镇进行整体开发,加强资源整合和提档升级,必将推动渝北旅游经济新一轮腾飞。
4.交通环境
统景镇地处渝北区东北部御临河与温塘河交汇处,位于重庆“两江新区”、重庆(长寿)化工园区、西部国际会展中心、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四川广安小平故居之间,交通便捷,具有良好的物流基础和条件,区位优势已逐步凸显。
即将竣工的草统旅游专线公路距机场30公里,只需20多分钟车程。
距火车北站45公里、距寸滩码头40公里、到四川广安小平故居不足100公里,这使统景不但与重庆都市旅游有效衔接、而且与广安小平故居、邻水华蓥山等红色景区形成黄金旅游线。
已开工建设的重庆三环也将在镇域通过;正在规划的连接重庆主城二环高速的龙(兴)统(景)路距解放碑60公里,行程45分钟。
以后的统景四通八达,公交客运密集,将逐渐形成渝北重要的交通换乘枢纽。
5.区域地位综合论述
统景风景区交通较为便利、区位适中。
因此,统景风景区的区域地位可概括为:统景风景区处于重庆市区内,重庆市区“北大门”,渝北区“后花园”,具有前后可依、左右逢源的周边地缘关系和旅游发展条件,在重庆市内众多的自然景观中,它以其具有峡谷景观和高品质温泉的优势而独具魅力,以重庆旅游的高知名度为基础,是一个具有很高风景游赏和旅游观光价值的区域。
2.3 旅游关系
1.市域范围关系分析
统景风景名胜区位于重庆市域都市区、涪陵、武隆、南川旅游环线上。
整个环线的主要旅游区包括:重庆都市旅游区、统景温泉──张关白岩风景名胜旅游区、长寿湖旅游区、涪陵白鹤梁旅游区、武隆芙蓉洞──仙女山旅游区、南川金佛山旅游区和巴南东泉旅游区。
2.都市圈关系分析
统景风景名胜区位于重庆都市圈近郊旅游环线上。
整个环线的主要旅游区包括:缙云山──北温泉风景名胜旅游区、金刀峡──胜天湖──偏岩古镇风景名胜旅游区、统景温泉──张关白岩风景旅游区、南山风景名胜旅游区、东温泉风景旅游区和歌乐山风景名胜旅游区。
3.渝北区域关系分析
统景风景名胜区位于渝北区区域旅游环线上。
整个环线的主要旅游区包括:两路风景旅游区、玉峰山森林旅游区、张关-白岩风景名胜旅游区和统景风景名胜旅游区。
2.5 客源市场选择
1.旅游市场现状
2009年统景镇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30 万人次,旅游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5000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2万人次,)。
其中统景风景区游览人数占总人数的80%。
2.客源市场结构现状
以国内客源为主,且市区短途游为主。
3.旅游者消费行为分析
①了解途径——略
②旅游目的——主要是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其次是探亲访友和会议、商务,特种旅游(如探险、科学考察等)的比重较小。
③旅游方式——主要分为团体旅游和散客旅游两种形式。
④停留时间——略
⑤交通方式——以乘车为主;近年自驾游也成为热潮。
4.客源市场定位
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潮流就是旅游的高潮,出游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
根据统景镇
的旅游现状,充分考虑统景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可进入性不断增强等因素。
2.6 现存问题
但是目前统景风景区接待能力严重滞后,发展后劲不足,如果用一个产业的指标来衡量,统景风景区旅游业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与国内一些旅游目的地来说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软、硬件两个方面。
在硬件方面的表现主要有:旅游住宿设施数量少,档次低,配套性差;旅游餐饮设施档次较低,类型较少,卫生条件较差;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旅游厕所数量少等。
在软方面的表现主要有:服务不规范,随意性大,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技能有待提升;服务内容简单化,缺乏个性化、人性化服务,不能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尤其是缺少旅游信息咨询等动态服务。
因此从软硬两个方面来说远远达不到预期游客的接待能力,严重限制国外游客客源的开发和发展,游客消费水平远远也没有达到国内旅游市场的平均水平。
2.7 总体评价
1.统景风景区旅游资源丰富,在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集山、水、林、泉、峡、洞、瀑、天池、小岛、古寨诸景于一体,尤其是统景温泉更具独特的魅力。
2.国际和国内经济的振兴,为统景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区域宏观环境,有利于大足依据自身特色及优势开发风景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3.交通条件的迅速改善直接有利于统景风景区旅游事业的发展。
4.西部大开发推出的退耕还林还草,加快环境治理等一系列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措施,十分有利于统景风景区进一步改善生态条件,发挥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营建生态旅游产品。
5.近年来,统景镇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为统景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条件。
6.良好的旅游区位优势,可以使统景风景区得到重庆及周边省市客源市场的有力支撑,可以进入都市旅游圈,并与周边形成较好的协作氛围,开发具有互补效应的区域性旅游线路组合产品。
7、风景区的旅游客源市场应国内客源市场为主,海外客源市场为辅,努力扩大国内客源市场,积极拓展海外客源市场。
2.8 旅游市场促销
1. 政府主导,整体促销
可以推动统景风景区旅游的整体形象,即避免了旅游企业各行其是、重复推介、顾此失彼的弊端,又体现了全镇旅游一盘棋的指导思想。
它不仅能节省旅游宣传、营销费用,而且能在统景旅游目标市场上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
2. 利用特色优势促销
在“温泉养生”旅游促销中,应突出自己的特色,充分发挥“温泉疗养”、“峡谷风光”、“生态旅游”、等特色效应。
3. 利用相关的旅游品牌进行促销
统景风景区可“近借”重庆“五方十泉”项目,“远借”重庆市域都市区、涪陵、武隆、南川旅游环线甚至四川广安小平故居,吸引国内外旅客到此观光旅游。
在统景风景区的旅游促销中,要注意打好“温泉养生”牌。
4. 采用全方位、立体式的旅游促销方式
在统景风景区旅游镇的旅游促销中,应采用多种形式的促销方式,具体包括:
①充分利用其独特的温泉资源和山、水、泉、峡、洞、瀑、古堡、天池进行大规模的旅游促销。
②“冠名”促销,在公众中知名度较高的载体上冠以“五方十泉”旅游的名称,以扩大影响。
③参加国内外的旅游交易会、展示会推销产品。
④印刷精美的统景风景区旅游镇宣传品,如旅游指南、旅游画册、音像制品、景区旅游明信片等。
⑤组织新闻记者、知名学者撰写宣传统景旅游镇的文章,在国内外各种传媒上发表;创作一批以统景旅游镇为背景的电影、电视剧、科教片、小说等文艺作品,提高其知名度。
⑥在各种现代传媒上作统景风景区旅游镇的广告,特别是在国际互联网上开展网上促销。
⑦在统景风景区旅游市场,选择一些信誉好、有旅游营销经验和推销技巧的旅行社进行推销。
第三章规划编制依据、指导思想及规划期限
3.1规划编制依据
3.1.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9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5)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0)
●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
●建设部《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1993)
●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罚规定》(1994)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2000)
3.1.2.重庆市的有关规划、条例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
●《渝北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1998)
●《重庆市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1998)
●《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9)
●《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1998)
●《重庆市水资源管理条例》(2002)
3.1.3.其它依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建设部等九部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
●建设部《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建规[2000]94号)
●《重庆市统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用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2003.11)
3.2规划指导思想
1.城镇化和精品化的发展目标:贯彻“旅游兴镇、产业强镇”的总体方针,提高统景旅游镇的建设标准,按照旅游城镇发展要求修建相应的配套商业服务设施、道路设施和公用基础设施。
改善当地居民的就业和生活环境,建设精品旅游镇。
2.生态化、地方化和适度性的规划原则:保护统景旅游镇的自然生态环境,突出地方特色,适度开发统景旅游镇。
3. 统景旅游镇镇域人口较少,通过旅游兴镇,为风景区内搬迁型村庄和萎缩型村庄
的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通过发展旅游服务也为当地居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风景名胜区的世居居民从风景名胜区保护中受益);优化和美化环境,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体系,使统景旅游镇逐步发展成为游人远游探险和当地人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
4. 统景镇镇域范围内,重点保护缓冲区中的湿地、林地、水源保护区、河流生态廊道等生态敏感区,并对自然河流水域进行保护和控制,在御临河两侧预留一定宽度的绿地,形成河流生态廊道。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水体洁净土壤,改善镇区小气候、降低镇区噪音,防灾减灾水土保持、游憩游览、娱乐游戏。
5. 统景旅游镇以第三产业为主,发展旅游服务业: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朝阳产业,由于它牵引带动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等明显优势,普遍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都将其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和培育。
目前旅游业不但是重庆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渝北区统景镇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最近一系列的统计数字表明,统景镇实施的旅游业带动战略效果开始凸现,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第三产业其他行业的发展,成为全镇第三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统景镇紧紧依托统景旅游风景区,不断加大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和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在统景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有力地带动了贸易、旅馆、餐饮、运输、娱乐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2007年全镇共接待游客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985万元。
其中:旅游产业带来的贸易零售额为3750万元,占全镇贸易业零售额的12.1%;旅游产业带来的餐饮业零售额为3000万元,占全镇餐饮业零售额的58.3%;旅游产业带来的旅馆营业收入为1838万元,占旅馆营业收入的85.6%;旅游产业带来的客运营业收入为650万元,占全镇客运业收入的52.9%;旅游产业带来的娱乐服务收入为1078.15万元,占全镇娱乐服务业收入的60.2%。
依托统景风景区强劲的发展态势和巨大的旅游客源,本项目建成后将有
充足的客源。
统景镇将达到每年220万旅游客量计算,日均游客接待量7500人左右。
项目建成后聘请国内著名酒店管理公司管理,构建有力的销售网络和营销渠道,将常年为项目提供大量客源。
在第一产业上大力推行退耕还林,形成农业、林业、副业综合发展的产业格局。
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农副产品的销量也是超乎平常的,可以作为一个重点发展的产业严禁发展破坏和污染环境的第二产业。
这是保障旅游镇乃至整个风景区的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和持续性的重要措施。
6.大力改善统景旅游镇的道路交通状况,重点改造草统路----景泉路这条进入风景区大门的道路。
美化这一干道,可以给到来的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为统景风景区的接待工作开一个好头。
建设御临河东岸的环干道,道路级别为二级公路。
连接御临河东岸各个功能区块,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交通。
逐步完善其他次干道路,共同编制起统景旅游镇的交通体系。
3.3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期限确定为:
近期:2011年—2016年;共5年,为旅游镇起步发展阶段,主要是进行风景区入口接待服务区配套建设;
中期:2016年--2021年;共5年,为旅游镇发展阶段,主要是产权式度假村建设;
远期:2021年—2030年;共10年,为旅游镇完善阶段,主要是旅游镇整体完善建设和高端项目建设。
第四章旅游镇性质、职能与规模
4.1旅游镇的性质
镇区性质:可以从以下内容中找出最具特色、最宜实施。
最有发展前途内容定镇区性质。
包括旅游休闲度假地、在风景名胜区中所处方位、接待设施类别、民俗文化展示、历史地位、管理地位、旅游产品加工、镇区所在地区位优势等。
统景旅游镇的性质:统景旅游镇是统景镇人民政府驻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统景风景区内的旅游镇,是统景风景区的东入口,是统景风景区的接待服务中心。
4.2 统景旅游镇的主要职能
为人们在统景温泉和统景风景区内开展科学研究、审美、启智和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旅游配套服务,带动统景旅游镇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并对统景旅游镇进行行政管理。
在总体发展趋势上,虽然近年来遭受到世界经济不振和国际恐怖事件等种种打击,但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基础依然坚实,总体发展速度仍高于全球经济总体增长速度。
旅游业具有投资少、回报高,资源垄断性,劳动力密集,关联性强,无污染等特点,被公认为是永远的朝阳行业,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并给予优先发展。
旅游业目前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日益加强,至1992年为止,已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而加快,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而加快,亲近自然、接近自然、回归自然、拥抱自然已成为国际旅游的发展大趋势。
而这种对自然的渴求也越来越显示出传统的观光式旅游方式的先天缺陷。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一个休闲时代正在来临。
5+2的生活工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