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 高三下学期语文一模试卷(II)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三下学期语文一模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共5题;共14分)
1.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 酒樽扫描仪脍灸人口鹬蚌相争,鱼翁得利
B . 签署发贴子不屈不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C . 荫庇震慑力眼花瞭乱一言既出,四马难追
D . 哽噎掉书袋刨根问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 (4分) (2020高三上·嘉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

诗歌是中国文化在语言文字使用中的浓缩精华,寥寥数语,却做到了写实性与抒情性、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乙]中国曾被称为“诗的国度”,所谓“不学诗,无以言。

”祭拜祖先需要唱诗,登高望远需要题诗,好友分别需要赠诗,入仕为官需要考诗……在中国历史上,诗歌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国文化的有力表达。

[丙]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经验、哲学思想文化传统是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底气,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实践与人生哲学价值观。

中华优秀思想长期浸润中国文学,久而久之转化为诗意,以诗歌等形式影响和塑造着民众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凭借着优美的语言与凝练的旋律,诗歌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外化为口耳相传的继承与发展,又内化为潜移默化的心灵认知。

多少名诗佳句依旧在中国人嘴边吟诵,因而在他们心间缓缓流淌。

(1)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息息相关
B . 浸润
C . 潜移默化
D . 因而
(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
B . 乙
C . 丙
3.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在这次会晤中,麦奇杰和杨旭代表广药向戚务生介绍了广药集团入主广州足球和全力争取广州队冲超,还将广州足球打造成“城市名片”也已经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

B . 北京市发改委制定的三大下调医药费用的举措,让饱受看病贵、看病难现象的百姓感受到了一丝暖意。

C . 文章对环境污染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人们对环境科学引起了重视。

D . 生活方式,是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展现,包含人的学习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闲暇生活、社会交往等内容。

从生活方式上,大体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

4. (1分) (2019高一上·南昌期中) 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功在中华苦心培桃李香满天下一须臾
消息瞬通九万里往来无间无私育英才
教师办公室对联:________
通信公司对联:________
5. (5分)仿照下面例句,续写一句话。

例句:兰因春而存在,而春也因有了兰的幽美,才多了些温煦,少了些清寒。

仿
写: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
6. (9分) (2020高三上·广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是在当世仍有典范意义与价值的优秀文化遗产。

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典的地位稳固如泰山,如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韦勒克所说:“文学经典已经被牢固地确定下来,远远地超出怀疑者所容许的程度。

贬低莎士比亚的企图,即便它是来自于像托尔斯泰这样一位经典作家也是成功不了的。

”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人怀疑传统经典的合法性,在欧美学术界掀起了一场维护经典和批评经典的“文化战争”。

此种思潮90年代传入中国,在现代文学研究界引发了谁是现代经典作家之争。

不管是欧美学术界,还是中国学术界,关于经典的讨论,其出发点并非从根本上撼动经典的地位,无非是哪些作家作品应该进入经典,哪些不应该进入经典,但前提它必须是经典。

卡尔维诺用十四条理由说明为什么读经典,其中几条都与耐读性有关。

经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凡可以称为经典的书,一定是值得我们不断阅读的精神产品。

经典的耐读性反映在三个方面。

首先,经典必然是独创的,是独一无二的。

《红楼梦》面世之后,续书很多,但没有一部成为经典,原因很简单,《红楼梦》只能是一部,不能有第二部,第二部就非独创。

鲁迅被看作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家,为什么鲁迅是经典作家?读《阿Q正传》就可知道。

鲁迅塑造了独一无二的人物形象:阿Q,并用阿Q这个形象来凝缩中国人的国民性——阿Q精神胜利法。

他的自轻自贱,他的妄自为大,他的自我安慰之道,都和中国人的国民性息息相关。

鲁迅当时就看穿了当代人的这些把戏。

其次,经典的耐读,来自于其丰厚的内涵。

王蒙曾说:“我喜欢一次又一次地琢磨《红楼梦》,每读一次都有新发现,每读一次都有新体会新解读。

”这是讲经典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无尽的宝藏。

鲁迅在《〈绛洞花主〉小引》中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这是讲经典对不同读者而言,会有不同的发现。

但如果《红楼梦》里面没有这样的内涵的话,读者也是无法看出来的。

再有,经典的耐读,在于思想的深刻性。

儒家思想来自于“四书五经”,道家的思想来自于《老子》《庄子》。

人类的轴心时代恰恰是经典的爆发期,也是人类思想的爆发期。

《三国演义》写中国人的政治观,讲天时地利人和。

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

《三国演义》里面蕴含着一个很重要的思想,用今天的话语来说,就是谁获得了老百姓的支持,谁就是合法政权。

这就是一种全新的政权观。

当然这种历史观来自孟子的思想:“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仁政就是以民为本。

获得百姓的支持,方能得到天下。

由此孟子提出一个万世不泯的结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编自詹福瑞《经典的魅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经典不可动摇的地位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B . 受国外思潮影响,我国学术界曾开展了关于经典作家的争论,对作家作品进行了重新划分。

C . 无论是韦勒克还是卡尔维诺,都试图通过自己对经典的认识来阐明阅读经典的重要原因。

D . 《红楼梦》作为经典文学,内容包罗万象,不同身份、文化背景的读者,从中会有不同的收获和发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首段运用引用的论证手法,使读者对经典的地位问题有清晰具体的认识。

B . 文章从经典的概念入手,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经典具有耐读性这一重要特征。

C .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以总分总结构论证中心论题——经典的魅力。

D . 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以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文学经典为例,有利于读者理解,也增强了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红楼梦》问世后出现了许多续作,但没有一部能成为经典得以流传,原因在于经典具有独创性。

B . 鲁迅作为经典作家塑造了阿Q这一独特形象,可见一部作品能否成为经典,关键在于人物塑造得是否独一无二、不可替代。

C . 经典必须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作品就蕴含着轴心时代人类伟大深刻的思想。

D . 孟子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在传统经典《三国演义》中得到弘扬,同时这一思想也使小说更加深刻。

7. (20分)(2017·新邵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岁月在墙角剥落
杨崇德
父亲在过完他七十八岁的生日之后,记忆力一落千丈。

我的弟弟哲娃打电话对我说:“如果你有时间,回来看看父亲,他已经不认识人了。

他时常把我当成是你,可一摸到我脖子时,他就说,你不是叫花子,叫花子这里有块疤!”
我听了这话,眼泪都出来了。

我请了一个星期假。

我回到了我的山村老家。

那天太阳亮晃晃的,我满头大汗进了屋。

弟弟不在。

莲花和鼻涕虫也不在。

我问:“爹呢?”弟媳妇说:“他要跟哲娃上山,哲娃不要他去。

他现在应该在仓屋场那边。

他认不到人了。


仓屋场是我们村生产队时期的仓屋,旁边有一大块水泥晒谷坪。

小时候,那里是我最快乐的地方,也是我最难忘的地方。

我们一帮子人爬的爬楼,翻的翻筋斗,跳的跳,唱的唱,打枪的打枪。

我的弟弟哲娃,那时还小,也跟在我屁股后面乱跳。

我喊了几句,把右手变成一把手枪,对准我弟弟,就是一枪。

我弟弟没有倒。

我一巴掌打过去,他倒了。

哇哇大叫。

不巧的是,父亲正好从山上下来,扛着一截树,从仓屋场路过。

我看到形势不妙,立刻爬到屋梁上。

父亲抽出背上撇的那把柴刀,对着仓屋柱子使劲地敲。

慌忙间,我从屋檐上掉了下来。

父亲还在发火,冲过来,举起手,准备打。

父亲发现我脖子上有血,一把掀开我的衣襟,我脖颈被地上的石头切去一大块肉。

我躲过一劫。

但是,我脖颈上却留下一块永远的伤疤。

我提着鸡蛋糕,向仓屋场走去。

远远的,我看到了父亲。

他坐在地上,手里扶着一根棍子。

我叫了一声“爹﹣﹣”
父亲的耳朵还算可以。

我喊到第三声时,他转过头来,看着我。

我走过去,掏出一个鸡蛋糕给他。

他没有接。

我蹲下去,翻开我的衣襟,然后抓着父亲的手,去摸我脖颈后面那块隆起的伤疤。

父亲眼睛眨了几下,说:“是叫花子吗?”
我说:“爹,是我!我是叫花子!”
我把一个鸡蛋糕送进父亲嘴里。

他笑起来了。

他用他那两颗不规则的门牙,慢慢地啃嚼。

父亲在那个时候终于有了记忆。

他似乎沉浸在幸福之中,像个孩子。

我不知道,人为什么老到一定程度,就会可爱得像个孩子。

我给父亲一张面额很大的钞票,他接过去,放在眼前眯了眯,然后笑嘻嘻地放进他的棉衣口袋里。

最后还按了一按。

我拉着父亲的手,准备回家。

这时,旁边跳出来一只小青蛙。

父亲变得更加有趣了。

他挣开我的手,蹲下去,窝着手掌,去罩那只青蛙。

我说:“爹,我们回去吧!”
父亲昂起头,看着我。

很久,他说了一句:“你是哪个?”
我说:“爹,我是叫花子。


父亲说:“你是灰子?”
我说:“爹,我是叫花子!”
父亲说:“你是有贵?”
我急忙蹲下去,翻开我的衣襟,抓起父亲的手,去摸我脖颈后面那个伤疤。

父亲认出我来了。

父亲说:“你是叫花子吧,只有我们叫花子,这地方才有这么大一个疤。


我说:“爹,我是叫花子。

我们回家去吧。


我扶着父亲,迎着亮晃晃的太阳回家。

父亲的记忆力真的不行了。

在我陪伴他的五天时间里,父亲对我忽然亲近,忽然冷落,忽然恐慌。

我只有通过不断地让他摸我脖颈后面那块伤疤,来唤醒他对我的记忆。

父亲真的像个孩子,他完全没有以前那种威严,那种不与人轻易闲聊的个性了。

我让父亲好好地摸了一阵我那块伤疤,然后,我和父亲就在屋当头的墙角边,玩起了“摆家家”、“打山棋”。

我们还做了两根钓竿,一起来到田埂上钓青蛙。

父亲变得很高兴,像个孩子,更像我儿时候的弟弟哲娃。

弟弟说:“你请了几天假?快到了吧?”
我说:“今天是第六天,我明天就走。

今天我和父亲再去钓一餐青蛙回来。


弟弟说:“他过一会儿,又认不到你了。


我说:“不会的,他只要摸一下我脖颈上的疤,他就知道我是叫花子了。


又到了月收残暑的时候。

昨天晚上,我弟弟打电话告诉我说,父亲几次不吃饭,他让他摸了一下他的脖颈,他以为是我,马上就吃饭了。

我问弟弟:“他怎么知道是我呢。


弟弟说:“这段时间,我一直给别人扛树,扛了一个多月,肩膀上有一层厚厚的茧。

爹以为是伤疤。


(选自2015年第11期《小说选刊》,有删改)
(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在得知父亲开始不认得人的时候,我从城里专程回到乡下,可以看出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忙于工作一直很少回到农村老家。

B . 作品的这种复杂而典型的独特人生体验,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兴趣和耐人寻味的人生思考,整篇文章值得一读。

C . 父亲接过我给他的大额钞票,放在眼前眯了眯,又笑嘻嘻地放进口袋里,最后还按了一按,此句用到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D . 作者详细描写我的伤疤的由来,主要是为了表现我和弟弟之间的兄弟情谊以及我对父亲的怨恨。

E .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同时也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显得自然真实。

(2)
小说写到了小时候我和弟弟哲娃在仓屋场玩耍的情景,从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来看,这属于哪一种?请简要分析。

(3)
通读全文,我们该如何理解小说中的“我的伤疤”?请结合文意来谈。

三、古诗文阅读 (共4题;共33分)
8. (16分) (2020高三上·西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

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

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

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

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

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

若辈舞文久,罪当死。

”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一府大震,皆奉法。

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

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办成之。

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

尝置二薄识民善恶,以行劝惩。

又置通关勘合薄,防出纳奸伪。

置纲运薄,防运夫侵盗。

置馆夫薄,防非理需求。

兴利除害,不遗余力。

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

虽上官及他省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有邹亮者,献诗于钟。

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

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

”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

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

”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

诏起复。

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

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

吏民聚哭,为立祠。

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选自《明史·卷一六一》
(1)下列对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
B . 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
C . 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
D . 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郎中”,古代官名。

战国时为国君侍卫,隋唐以后为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诸曹司的长官。

现在则泛称中
医医生。

B . “传”,可指驿站所备的车;“乘传”,主要指乘坐驿车,也指奉命出使,也可指古代驿站用四匹下等马拉的车子等。

C . “起家”,意思是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

官吏到职办公则叫“视事”,官吏交还官职退休叫“致仕”。

D . “丁母忧”,又称“丁母艰”“丁外艰”,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况钟用智慧整顿吏治。

他到苏州一上任,就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严惩那些豪强猾吏,痛斥贪赃枉法和昏庸无能者,使得全府上下震动,全都奉法行事。

B . 况钟办事周密,执政为民。

他曾经设置了簿册识民善恶,防范各种奸盗事情发生,下大力气惩恶扬善,深受老百姓欢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C . 况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司务邹亮给他献诗,吴江人平思忠对他有恩,况钟就上奏朝廷推荐任用,并多次拜见平思忠,礼节恭敬,表达自己的谢意。

D . 况钟深受苏州百姓爱戴。

他几次因故卸任或离任,都被百姓请求继续留任,无论是前任还是后任,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方面,没有能比得上况钟的。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

②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9. (6分) (2019高三上·中山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② ,粗识轩辕奏乐声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北宋期间,苏轼由于朝党之争被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儋州(在今海南),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

本诗即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

②鲁叟:指孔子。

乘桴:乘木筏子。

《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③轩辕,即黄帝。

《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诗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味深长。

B . 诗中星移、月明、海澄之景呼应了诗题的时间与地点,视野开阔,意境清明。

C . 本诗所描写的景物既是作者渡海途中所见,又有其隐含的深层含义,指向人生的哲理。

D . 尾联乃反语,作者说不悔恨,并说这次游历平生奇绝,借此表达遭贬蛮荒的困顿和失意。

(2)如何理解颈联的两个典故?请结合诗句及苏轼生平简要分析。

10. (6分) (2019高三上·鹤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

嘉靖四十四年进士。

屡迁兵科都给事中。

倭陷广东广海卫,大杀掠而去。

总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

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

黔国公沐朝弼有罪,诏许其子袭爵。

纯言事未竟,不当遽袭。

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

言官李已、石星获谴,疏救之。

俺答请贡市,高拱定议许之。

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

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

召为左都御史。

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

已,诸阉益横,所至剽夺,污人妇女。

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

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

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亦不报。

中外争请罢矿税,帝悉置不省。

纯等忧惧不知所出,乃倡诸大臣伏阙泣请。

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

”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

”乃退。

已而卒不行。

广东李凤等以矿税激民变,纯又抗言:“税使窃弄陛下威福以十计,参随凭藉税使声势以百计。

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与都给事中姚文蔚比而倾纯。

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侵首辅沈一贯。

一贯等疏辨。

帝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水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帝雅重纯,谕留之。

纯不得已,强起视事。

纯清白奉公。

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

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

卒,赠少保。

天启初,追谥恭毅。

(选自《明史·温纯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B .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C .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D .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倭,文中指倭寇。

指14至16世紀骚扰劫掠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盜。

B . 公,文中指爵位。

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 . 赠,文中指赠官,指给活着的或死去的官吏或其父祖封官爵。

D . 中国,文中指中原,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温纯为官刚正。

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曾弹劾刘焘谎报军情,指出不应当仓促封沐朝弼之子上奏疏解救谏官李巳、石星。

B . 温纯反对危害百姓和逐利的行为。

他请求释放有关官员滥抓的人;皇帝接受谋利之法,他反对这事却没有得到皇帝支持。

C . 温纯尽职奉公。

他处理政务很得当,有名声;于永清与姚文蔚勾结排挤他,他上疏揭发于永清与姚文蔚的亭,并得罪了沈一贯。

D . 温纯忧虑国事。

因矿税的事,他提议大臣到宫殿哭泣请求,惹怒皇帝,皇帝知道他是倡议者后而息怒,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②帝雅重纯,谕留之。

纯不得已,强起视事。

11. (5分) (2017高一下·惠州开学考) 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邶风·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逗趣的生动细节。

(2)从《诗经•氓》最后一章里的“________,________”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

(3)《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曹操《短歌行》借《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5)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描写回归园田后,环境清幽,心境闲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共1题;共5分)
12. (5分)(2016·温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今世界,远在天边也可以便捷交流,可谓“天涯若比邻”;而另一面,近在眼前却常常无话可说,可谓“比邻若天涯”。

对这种“远和近”,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明确观点,自拟题目。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抄袭、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