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
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A. 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B. 天文历法科学严密C. 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D. 农学研究因循守旧【答案】C【解析】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故答案选C。
题干没有把北方经济和其它地方的经济进行比较,排除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 徽商讲究商业道德,讲道义,重诚信,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取利,成为明清著名的商帮。
从中可以看出徽商发展壮大的原因是A. 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B. 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C. 惠而不费的勤俭作风D. 团队经营的乡土意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商业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讲究商业道德,讲道义,重诚信,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取利”可知题干侧重表现徽商发展壮大依靠诚信经营的理念,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项内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3.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B.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 农产品商品化加速D. 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答案】A【解析】据题干中“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可以得出此地农业发展让位于手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进行描述,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描述了手工业发展的状况,与农业的商品化无关,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在当时,虽然手工业发达,但生产方式没有明显的变化,故D项排除。
2012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卷

2012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卷说明:1.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 本试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有一名秦朝的官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
这位官员是 A 丞相 B 太尉 C 廷尉 D 御史大夫 2.1876年葛元熙在游记中记载;相称天下繁华又四大镇,曰诛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
自香港兴二四镇逊,自上海兴而四镇逊焉。
上海兴是在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知识分子中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
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时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之所以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原因是 A 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B 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主要由共产党领导 D 社会各个阶级参加,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告全国同胞书中说“我全国军民经过这八年来无比的痛苦和牺牲,使结成今日光荣之成果……中正个人感怀过去全国的奋斗”。
材料中蒋介石认为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 全民族的团结与坚持 B 国共两党的持久战方针 C 蒋介石与国民党的领导 D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 5.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A 中美乒乓外交 B 基辛格秘密访华 C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D 《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 6.这一法律适用的对象是罗马人与外国人及外国人相互之间的诉争案件,他所调节的社会关系不再是一个共同学院团体内部的关系,而是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关系。
材料中的法律主要是指 A 公民法 B 自然法 C 万民法 D 《十二铜表法》 7. 在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雅典每年举行特别公民大会投票决定民主威胁着的命运,如果的票超过6000他将被判流放国外十年,家人不受牵连,本人在十年后恢复公民权,这种民主决策方式是A 陶片放逐法B 十二铜表法C 公民法D 万民法8. 某班同学在学习巴黎公社时,对巴黎公社产生了以下四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 巴黎公社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B 巴黎公社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C 巴黎公社充分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利益D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尝试9. 汉朝以后,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 刀耕火种B 铁犁牛耕C 精耕细作D 男耕女织10. 最早打破坊市界限,将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的朝代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11. 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主要依据是 A 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海军 B 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河C 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D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本国的封建制度12. 叶永烈在《写在炉边的日记》 中写道; 路边 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14—15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高一历史期末试题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新封的封国,因为外来征服族群和原居民的结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原来的血缘性格逐渐发展成地缘性格,就成了春秋的列国制度。
”上述材料表明分封制()A.巩固了周朝的统治B.强化了血缘纽带关系C.成为周朝分裂隐患D.使中央权力髙度集中2.成语“黎民百姓”今指普通老百姓。
但“百姓”原指贵族阶级,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才和“黎民”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
以下关于“百姓”词义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A.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春秋战国,反映了土地私有制产生,宗法制遭到破坏B.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隋唐时期,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推行C.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两宋时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扩大D.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近代以后,反映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3.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
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宗法制度不断加强D.郡县制度不断强化4.“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
茂同郡护羌校尉(官名)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
而琰子嘉(即王琰之子王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学识渊博通达的人)。
嘉时还为散骑郎(官名),冯翊郡(地名)移嘉为中正。
”该材料主要表明中正官()A.以严格的考试作为录用标准B.大多在中央官员中选置产生C.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D.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5.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建立以来,经历了发展、完善、加强和强化的过程。
2012—2013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年度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注: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涂在答题卡上。
) 1.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入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2.《易经》曰:“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
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B.邻近地区社会分工落后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D.专业商人已经出现3. 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注:篮儿——竹篮,杭州方言喜在词后加“儿”字。
)从中反映出明清时期()A.杭州开始成为商业大都会B.杭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官府对杭城进行了区域功能划分 D.杭城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较为丰富4.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A.③④①② B.④②③①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5. 清军入关后,曾经大规模圈占土地。
下表是顺治八年(1651年)大规模圈地情况表,据此分析,当时大规模圈地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了农牧文明的交融 B.导致大量自由劳动力产生C.造成生产关系的局部倒退 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6.对于中国近代化,有人这样说:“广东人立言,湖南人流血,江浙人摸钱。
”上述评价中“江浙人摸钱”的本质含义是()A.江浙是近代中国财阀的聚集地 B.江浙地区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C.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江浙等地发展较快 D.江浙人具有经商发家致富的优良传统7.“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1.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了中国古代()A、农业的基本特点之一B、手工业的基本特点之一C、商业的基本特点之一D、重农抑商的基本特点之一2.“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土地兼并B、重农抑商C、闭关政策D、贫富分化3.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
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A、休养生息政策B、限制商人的政策C、禁止经商的D、反腐倡廉的政策4.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受外商企业的刺激B、由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C、都由政府企业分化出来D、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5.曾经考取了晚清的状元,但却选择了实现救国之路的是()A、冯济川B、陈启源C、周学熙D、张謇6.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行业不包括A、面粉业B、钢铁业C、纺织业D、造纸业7.中国近代“实业救国”的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根本原因是:()A、“实业”往往被发动政权所垄断B、科技水平严重滞后C、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国家D、资产阶级力量弱小8. 张艺谋的电影中最具有历史震撼力的是《活着》。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
这个场景应该是在20世纪: ( )A、二十年代末B、三四十年代C、五十年代D、七十年代9.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A、改变单一的管理形式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C、克服分配上平均主义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10.洋装在中国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进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
下面那些是中西合璧的产物:()A、中山装和旗袍B、华冠儒服C、男女礼服D、列宁服11.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A、《定军山》B、《歌女红牡丹》C、《渔光曲》D、《三毛流浪记》12.“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这是歌曲《青花瓷》里的歌词。
黑龙江省高一历史期末测试卷

黑龙江省高一历史期末测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25题;共50分)1. (2分) (2018高一下·双鸭山开学考) 《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这反映了()A . 私有财产不受侵犯B . 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C . 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D . 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2. (2分)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A . 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B . 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C .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D . 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3. (2分)(2018·全国Ⅰ卷) 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据此可知,梭伦()A . 反对奴隶制度B . 主张权利平等C . 抨击贫富差别D . 具有人文精神4. (2分) (2019高一下·舒城月考) 下列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A .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中已初步体现出主权在民、集体统治和任期制等民主特征B .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制C . 《十二铜表法》是为保护平民的利益而颁布的D . 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维持长久统治,与罗马公民法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有效调节有重要关系5. (2分)(2018·北京)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
随后,美国同意和谈。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A.小农经济B.手工工场C.商品经济D.精耕细作【答案】A【解析】考点:考察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
从材料的内容来看的描述的是中国古代农业、农村的生产状况。
故应选A。
2.《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这直接反映了唐朝城市()A.商品经济的繁荣B.居民区和商业区严格分开C.商业活动有一定的时间限制D.对外贸易活动频繁【答案】C【解析】考点:考察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中“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说明唐代商业交易还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唐时坊市并未分开;A、D 两项材料并无直接体现。
故应选C3.“昔有一人,姓韦,名德,乃福建泉州人氏,自幼随着父亲,在绍兴府开个倾银铺儿……做人公道……主顾甚多,生意尽好。
”明朝冯梦龙的这段描述,反映了()A.福建当地人谋生困难B.闽商控制金融领域C.明朝社会商业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答案】C【解析】考点: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描述了明代福建泉州人前往浙江绍兴开店经营且生意红火,这现象本身只能反映出明朝商业的发展状况,而不足以推断出A、B,又因材料未涉及雇佣劳动关系,也排除D。
4.哥伦布在遗言中说:“承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我发现了很多其他住着食人者的岛屿……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
”结合这段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结论具有真实性的是()A.哥伦布曾经到达印度并在印度建立了殖民地B.哥伦布根本没有到达印度C.哥伦布到达印度时,印度附近岛屿上住着食人者D.哥伦布在死时才知道他发现了印度【答案】B【解析】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Ⅰ卷交答题卡,Ⅱ卷交答题纸)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 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 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答案】B【解析】据材料“小农经济……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旦简单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力、土地相结合,小农经济就可以开展生产,这体现了小农经济有顽强的生命力,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说法过于片面,故D项错误。
故选B。
2.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
”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A. 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 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C. 自然经济渐趋瓦解D. 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抓住材料中的“千年土地八百主”可知是说的土地买卖比较频繁。
A项是对材料中现象的描述;B项地主士地私有制的变迁和C项自然经济渐趋瓦解都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着重强调的是土地变更问题,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土地兼并3.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新高一下学期历史选择题大全含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新高一下学期历史选择题大全精选练习有答案含解析1.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A.1954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B.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发表C.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D.1955年万隆会议上的“求同存异”方针2.公元前367年,罗马颁布《李锡尼法》。
废除了六人军事指挥官政体,恢复二人执政官制度、规定共和政府的所有要职向平民出身的人全面开放,贵族和平民之间通过自由竞争的方式参加选举。
这意味着在当时的罗马A.平民可与贵族轮流执政B.民主政治体制得以建立C.军人政治转向民主政治D.法律与时俱进取得发展3.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填写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B.星星之火,力挽狂澜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D.开天辟地,渐趋成熟4.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启蒙运动时期人们思考的问题突出表现在A.批判神权统治B.提倡人性解放C.倡导思想自由D.反对君主专制5.明朝时期,就职权和地位而言,阁臣最终成为一、二品大员,位居六部之上,地位尊祟;内阁能够“献A.能够左右皇帝的决策B.成为国家正式机构C.已参与处理国家机务D.能够直接统领六部6.明清之际,王夫之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同时主张“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这是A.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B.儒家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发展C.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的要求D.提出反对封建制度改造社会的主张7.8.就反对帝国主义来说,近代中国人民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发展阶段,走过曲折的道路。
促进对帝国主义认识从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飞跃的事件应是A.辛亥革命B.维新变法运动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9.俄罗斯之顽固腐败,欧洲文化不能改易之,国人志士掷无数头颅而不能改易。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12-13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双鸭山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30道题,共60分1. 明末松江“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赋税)十倍宋也。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人,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
”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B.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C.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D.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2.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A.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3.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4. 《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5. 中国元代综合性农书《农书》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
埒之枲苎,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
材料说明元朝时A 棉花已普遍种植B 纺花织布已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C 棉布已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D 棉纺织业已经兴起6.1909 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A. 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 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 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 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7.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地理】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40道小题,共60分,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读图1,回答1-4题.1.若该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的模式图,则最能代表台风登陆我国 的环节是:A.①B.②C.③D.④2.若该图表示低纬度大气环流圈,则④是: A.信风 B.西风 C.东风 D.季风3.若该图表示我国东部夏季季风环流示意图,则③表示哪个区域大气的热力状况?A.陆地B.海洋C.高空D.以上都不是4.若该图表示北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则①是: A.风海流 B.上升流 C.暖流 D.寒流5.右图为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曲线示意图。
该河流位于 A.亚热带季风区 B.亚热带大陆西岸 C.温带季风区 D.高寒地带6.若一艘油轮在太平洋赤道北侧发生石油泄漏,下列国家的海域可能受到污染的是A.日本、菲律宾B.美国、印度C.英国、法国D.巴西、阿根廷 7.A.①是暖流,位于北半球B.②是暖流,位于南半球C.①②均向北流动D.下图为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 ),判断8-98.图中箭头表示的风向,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9.该气压中心形成的这一季节 A.地中海沿岸受西风带控制 B.长江口盐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C.横渡北印度洋的海轮刚好顺风顺流 D.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萎 10.下图是某地l2个月的气候资料,图中各点代表各月的气温及降水量,关于该气候类型叙述正确的是A.夏季盛行西南季风B.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对应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适宜发展橡胶种植11.下图表示洪涝、干旱、火山喷发、地震四种自然灾害持续时间对比示意,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灾害多分布在板块的内部B.②灾害目前无法进行有效监测C.③灾害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D.④灾害主要是夏季风进退异常造成的循环经济可以缓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下图为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联系图。
读图回答12题。
12.关于图中农业生产活动叙述正确的是①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②种植业养殖业并举,促进农产品多样化 ③增加生产生活能源,显著提高粮食产量 ④改善农田施肥结构,实现有机质还麦田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10℃积温”是一年内≥10℃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秦岭—淮河一带大约是4500℃)。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高三历史12月考试题 人民版

高三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题,共计45分)1.地米斯托克利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在萨拉米战役中,他指挥雅典海军取得了对波斯侵略者的决定性胜利,史书记载他曾被放逐。
美国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刻有他名字的陶片有190枚,根据字迹辨认是由14人刻写。
这反映了A.雅典民主制度健全,凡对民主构成威胁的人都将被放逐B.直接民主有利于维护雅典城邦以及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C.雅典公民虽然民主意识浓厚,但文化素质普遍低下D.一些政客常常以民主为号召,鼓动民众把陶片放逐法作为打击政敌的武器2.伯里克利说:“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地讨论,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贸然开始行动。
”这表明雅典民主特别注重A.民主的广泛性B.决策的科学性C.程序的复杂性D.公民集体参政3.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公民的权利与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
而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
……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
”此段描述A.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开放性B.反映了雅典分权与制衡的民主原则C.折射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D.揭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公正与客观4.“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十二铜表法》)。
这表明罗马法A.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的法律已见端倪B.意在保护贵族阶层利益C.以《十二铜表法》为其成熟的标志D.有利于稳定罗马帝国秩序5.罗马法经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从根本上说这是适应了A.维护平民利益的需要B.维系帝国的需要C.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D.外来移民的需要6. 2011年7月,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卡梅伦下台。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1.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B.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D.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固抵制2.唐代中叶,“官授田之法尽费废,则之所谓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有官员认为“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
为此,政府纳税改革的合理方向应是A.减免纳税B.按人纳税C.加征商税D.按地征税3.中国历史上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其根源在于A.土地私有制B.中央集权制度C.重农抑商政策D.政治统治腐败4.明朝科举考试采取“分地录取”办法,分南、北、中卷录取,南卷占55%,北卷占35%,中卷(西南地区)占10%,但名次高低不受地域限制。
这主要是因为A.科举制的推广B.与边远地区文化交流增进C.皇权的加强D.南方经济的发展5.自秦朝到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取代其他货币,广为流通。
这一转变主要说明A.长途货运推动了货币形式的变革B.资本主义萌芽使白银成为单一货币C.商业繁盛驱动了货币制度的革新D.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有所松动6.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用旧法,以招徕远人,埠通货徭”。
这主要体现了南宋时A.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经济活动转向海外C.发展经济商业立国D.实施鼓励移民之法7.明代《松窗梦语》中记载:“夫贾人趋厚利者,不西入川,则南走粤,以珠玑金碧材木之利,或当五,或当十,或至蓰(蓰:五倍)无算也。
”这反映了A.民间贸易发达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经济重心南移D.区域经济差异明显8.《明史·舆服志》记载:“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通‘只’)衣绢、布。
哈三中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012-2013学年度哈三中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B A B A A DC C BD B D C A D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B B BC C B B CD B B B D A 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20分)(1)(16分)苏联人:儿童幸福快乐;集体活动多;人们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个人崇拜;社会封闭,对外国了解非常少;物资短缺;人们生活艰苦;美国人:个体或家庭为主的业余爱好活动增多;运动和娱乐消费减少;积极了解外部世界;阅读方式由报纸逐渐变为读书;(2)(4分)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体制),大萧条(1929——1933年经济危机)。
32.(20分)(1)(10分)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推动生产力进步(提供坚实基础和根本推动力);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技术手段(保障);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消除了障碍;跨国公司的推动。
(2)(4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加剧。
说明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发达国家主导;发达国家有明显优势;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加剧差距)。
(3)(6分)不同意: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要顺应,要接受,无法改变。
会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发展中国家应该发展自身,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言之有理均可得分总分,总分不能超过6分)。
双鸭山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7

高一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Ⅰ卷交答题卡,Ⅱ卷交答题纸)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汉初年,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下列对这则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有()①西汉政府并未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政府鼓励商业是造成商人富贵的原因③西汉初期存在官商勾结的情况④商业资本回流于土地造成了农民流亡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2.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A.农工任其消长 B.农业依赖百工C.百工亦为农业 D.农工比重适当3.《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了()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4.杜甫诗“大邑烧瓷轻且坚,叩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赞叹的瓷器种类是()A.青瓷B.白瓷C.青花瓷D.彩瓷5.下列词文中反映宋代都市经济的是()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B.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C.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D.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6.傅衣凌主编《中国历史·明史》载: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技术……反映了明朝手工业()A.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B.纺织业技术分工越来越细C.官营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D.个体家庭手工业有所发展7.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每题2分,30道题 , 共60分)1. 司马迁说:“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
”这一情况出现于A.春秋战国时期B.西汉时期C.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2.明朝有一个叫乔宇的大臣在给武宗皇帝的上疏中曾说道,大同府的一些州县,因“皆漫散平地,相离边墙不远,百姓依村堡住居,无园林桑枣之利,虽有田亩耕种,所获不多”。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时A “田亩”之外的副业生产对于小农生活的重要性B 大同府社会秩序良好C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难以为继D 地方大臣关心民间疾苦3.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4.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
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
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5.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文治多年研究明清时代封建土地关系问题。
他说:“总之,明清时代自耕农的消长趋势是,明代前期,自耕农占着相当大的比重。
中叶以后,不少地区地权趋向集中,很多地区地主所有制占据统治地位。
清代前期,农民所有制有所发展,所占比重超过明代,并且有些地区自耕农占据了统治地位。
”李教授的观点是A 明清时代自耕农的消长只与政治形势相关B 明至清,自耕农始终占统治地位C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已出现瓦解之势D 明至清前期,自耕农总体呈增加趋势6.《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7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C.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8.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
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9.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
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
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
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10.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
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A.新航路开辟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11.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屋子叫;材料是:。
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 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C.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 D.清朝封建统治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12.中国近代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中学”“西学”的态度不同。
下列言论属于洋务派的是A.“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 若舟车之有两轮也”13.“百年张裕,历久弥香”。
作为山东的百年老字品牌,张裕葡萄酒公司之所以维持和发展下来的主要原因不可能包括:A.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其发展提供了契机B.中华民国成立后,奖励实业的措施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C.国民政府鼓励兴办轻工业的政策与日本殖民者的扶植利用为其发展提供了动力D.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政策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富民政策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4、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15.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16.下图中,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 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17.下图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
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
这项措施旨在A.恢复银行信誉 B.鼓励建立工会 C.加强社会保障 D.调整劳资关系18.凯恩斯学派主张国家应干预经济,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经济滞涨”局面,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其做法是A.增加货币发行量 B.扩大政府开支C.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 D.增加政府税收19.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 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20.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21. 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
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新时代”是指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C.计划经济时代 D.市场经济时代22.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23. 右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部分情况,该图反映了A.“一五时期”我国的工业发展非常缓慢B.“二五时期”我国的农业比重明显上升C.中共八大路线的贯彻使工业比重明显上升D.计划经济的实行导致服务业比重基本稳定24. 导致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败一成的关键因素是A.是否坚持土地公有制B.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实际状况C.是否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是否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25.下图所反映的经济组织,其突出特征是A.成员国政治经济一体化 B.成员国经济技术合作多样化C.成员国经济发展均衡化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26.美国前驻欧共体大使巴特沃恩在为《通向欧洲联盟的道路》一书的序言中说:“它提供了密切联系西德与西方的最初手段,为法德永久和解奠定基础。
它带来了作为共同市场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楷模的共同机构的新形式。
”“它”是指A.国际联盟 B.联合国C.欧洲煤钢共同体 D.欧洲联盟27.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的5年,世界经济将出现8—6—4—2的发展格局,具体而言: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将年均增长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年均增长6%,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2%,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由此得出结论A.世界经济重心已转向发展中国家 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D.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已经构建28.下表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计表》(1996年),从中可以得A.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唯一趋势B.欧盟是当今世界跨区域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C.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D.发达国家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大受益者29.法国总统戴高乐曾尖锐地指出:“美元特权”把世界贸易变成了美国的仓库,美国出现了贸易赤字,只需要多印些美元就可以无偿向其他国家换取商品劳务。
这种状况开始于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 D.关贸总协定的签署30.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次演说中强调,“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西欧成为“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主要原因是A.雅尔塔体制的形成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C.西欧一体化进程的推动D. 欧洲联盟的成立和扩大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14分)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
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
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
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3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5分)(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6分)32.(14分)从古代的农业,到近代的机器生产,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得最细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
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