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
作者:李满意娄玉钤
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年第08期
【摘要】周痹为特殊痹之一,是按特征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
历代医家对周痹的相关论述较少,且有分歧。
通过对周痹有关历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以便更清晰地认识周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周痹;脊神经疾病;特殊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源流;规范化;虚邪瘀
周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侵袭而导致肢体某部位的经脉“真气不能周”所引起的以相应部位反复发作性、放射性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痹病[1]。
周痹是从病机角度命名的痹病,为特殊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
周痹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自《内经》后,后世对周痹阐述不多,并且宋代之后对周痹的认识又出现了歧义。
为了正确认识周痹,以便临床正确运用,本文对周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进行复习和整理。
1 周痹的病名
周痹病名首见于《灵枢·周痹》,其曰:“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
”即风寒湿客于身体某部,导致“真气不能周”引起的痹病,为从病机角度命名之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论周痹曰:“冷汗濡但随血脉上下,不能左右去者,则为周痹也。
”宋代《圣济总录》专门论有周痹。
金·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方论》论有“周痹证”。
宋·骆龙吉《增补内经拾遗方论》以周身疼痛为周痹,其曰:“夫周痹,谓周身皆痛也。
”自此,周痹之义变异,后世如《医林绳墨》《赤水玄珠》《证治准绳》《寿世保元》《张氏医通》《证治汇补》等皆从其说,以周身疼痛为周痹。
另外,《神农本草经》《玉机微义》《推求师意》《类经》《临证指南医案》《医宗金鉴》《医衡》《血证论》《读医随笔》等也提及周痹。
2 周痹的病因病机
本病为感受风寒湿等邪,客于肢体分肉之间,血脉之中,局部经脉瘀阻不通,致真气不能环绕十二经脉一周偱行,“真气不能周”,而致痹。
如《灵枢·周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
”
2.1 感受外邪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客于分肉,迫切为沫,痹阻血脉之间,而为痹。
如《备急千金要方》曰:“由风寒湿三气,并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
肉裂则痛,……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肤,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为痹也。
”《圣济总录》曰:“周痹者……夫风湿寒之为痹,本痹而不通,今乃能周身上下者,以其邪中于血脉之间,与脉流通,随气上下升降无碍也。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曰:“夫周痹……乃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而然耳。
”明·龚延贤《寿世保元》曰:“痹者,谓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故……曰周痹,周身疼痛也,皆邪气有余之候耳。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更有周痹,由犯三气遍及于身,故周身自俱痛也。
”
2.2 正气亏虚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等外邪易侵,血脉不通,而致痹。
尽管《灵枢·周痹》明确指出周痹之病因为风寒湿,但结合《素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及临床实践,在相同的条件下,正气亏虚者,更容易患周痹。
正气亏虚包括人体卫气不足和局部因劳损、外伤所致的抗病能力下降。
如明·孙一奎《赤水玄珠》曰:“麻木兼作者,以有因虚而感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
”
2.3 瘀血气滞邪滞体内,瘀血痹阻;或肝郁不行,气滞郁阻,致“真气不能周”,而为痹。
如明·方毂《医林绳墨》曰:“三气并乘,便血滞而不通,所以为周痹。
”李梴《医学入门》曰:“周身掣痛麻木者,谓之周痹,乃肝气不行也。
”李用粹《证治汇补》曰:“三气兼并,血滞而气不通,故周身疼痛,为周痹。
”清·张璐《张氏医通》曰:“周痹者,真气不能周于身,故周身痹痛。
”
综上所述,周痹病因为感受外邪、正气亏虚、瘀血气滞等,但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3个方面[5]。
其基本病机是经脉痹阻,“真气不能周”。
其病位在分肉之间,血脉之中。
病性多属实证,表现为外邪侵袭,经脉痹阻;久病迁延,可致虚实夹杂。
3 周痹的主要表现
“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
”(《灵枢·周痹》《针灸甲乙经》《圣济总录》《普济方》)“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
”(《神农本草经》)“筋脉不能自收,周痹肌不仁。
”“周痹……形如風状,得脉别也,脉微涩,其证身体不仁。
”“冷汗濡,但随血脉上下,不能左右去者,则为周痹也。
”“湿风周痹。
”(《备急千金要方》)“周痹身体痿弱,不能行履。
”“周痹不仁。
”“周痹身体不仁。
”“积年周痹,头发秃落,瘾胗生疮,气脉不通,搔之不觉痛痒。
”“周痹脚胫细瘦,痿弱不能行立。
”“周痹肢体脚膝无力。
”“周痹身体拘痛,腰膝痹。
”“风湿周痹,肢节中痛,不可持物,行动无力。
”“寒湿周痹。
”(《圣济总录》《普济方》)“在血脉之中随上下。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周痹主一身尽痛。
夫周痹,谓周身皆痛也。
在于血脉之中,或随脉以上,或随脉以下,故一身尽痛。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周痹,止能移于手足,为之偏废,不能尽去。
”(《玉机微义》)“周痹,身体俱痛,脚腰痛。
”(《普济方》)“周身掣痛麻木者,谓之周痹。
”(《医学入门》)“麻木兼作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
”(《赤水玄珠》)“周痹者,在血脉之中,上下游行,周身俱痛也。
”(《证治准绳》)“周痹,周身疼痛也。
”(《寿世保元》)“周身疼痛,为周痹。
”“周痹者,周身俱痛。
”(《证治汇补》)“周痹者,真气不能周于身,故周身痹痛。
”(《张氏医通》)“周痹亦在血脉之中,随脉上下为病。
”“周痹患定
无歇止,左右不移上下行,似风偏废只足手,口眼无斜有痛疼。
”“周痹,或痛、或肿、或手、或足,患有定处,痛无歇止。
或从上病及于下,或从下病及于上,……周痹,或两手,或两足,或只手足,或偏废不仁不用,而似中风,但不口眼喎斜,身有痛处也。
”(《医宗金鉴》)“更有周痹,……周身俱痛也。
”(《杂病源流犀烛》)“周痹左右上下相移者,皆在皮肉夹缝之中也。
”(《读医随笔》)“周身痹者。
”(《医学衷中参西录》)
历代文献描述了周痹的临床表现,其中《灵枢·周痹》所论周痹的主要症状为:“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
”结合“内不在脏”“外未发于皮”,所以周痹无脏腑病证表现,病痛处的皮色、皮温等无异常。
另外,根据“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等体征,可知沿经筋路径上,可以切寻到大络的血行有郁结不通(压痛、硬结),或因虚而脉络下于内(松软、陷下)的情况,并可见筋脉拘急、坚紧等现象。
宋代《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及其之后明清医家所论周痹的主要症状为周身疼痛或伴有麻木。
另外,《玉机微义》和《医宗金鉴》等所论周痹表现为“或偏废不仁不用,而似中风”。
后两者与《灵枢·周痹》所论周痹明显不同。
然就《灵枢·周痹》所论周痹而言,所涉及的疾病似乎与西医的某些脊神经疾病相似,根据其证候特点,西医学的坐骨神经痛、臂神经痛、股神经痛等脊神经疾病等出现周痹表现者[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4 历代医家对周痹的论述
4.1 周痹定义的演变《内经》在《灵枢·周痹》中首先提出了周痹的病名,并详细论述了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
《针灸甲乙经》从之。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在《灵枢·周痹》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周痹理论。
宋代在继承《灵枢·周痹》部分理论的同时又提出不同的见解。
如《圣济总录》论周痹曰:“黄帝针灸经谓: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
夫风湿寒之为痹,本痹而不通,今乃能周身上下者,以其邪中于血脉之间,与脉流通,随气上下升降无碍也。
”提出病位为周身上下。
后《黄帝素问宣明方论》论周痹证也随其曰:“在血脉之中,随上下,本痹不痛今能上下周身,故以名之。
”之后周痹定义发生变化。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则更一步曰:“周痹:主一身尽痛。
夫周痹,谓周身皆痛也。
在于血脉之中,或随脉以上,或随脉以下,故一身尽痛。
”明确指出周身疼痛为周痹,为从病痛部位命名之疾病,从而改变《灵枢·周痹》所论周痹之原意,明清医家从此说者众。
如《赤水玄珠》《证治准绳》《证治汇补》《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等多从其之说,甚至成为主流,直接影响至今。
而《普济方》宗《圣济总录》论述周痹。
另外,《玉机微义》和《医宗金鉴》等所论周痹“而似中风”,与《灵枢·周痹》所论甚远,后世多不
采用。
4.2 现代对周痹的认识《圣济总录》之后所论周痹是由于外邪侵袭,正气亏虚,而致周身游走性疼痛或伴有麻木的一个痹病,与《素问·痹论》中诸痹有雷同之象,正如《赤水玄珠》曰:“麻木兼作者,以有因虚而感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
痹”,而《素问·痹论》言“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按其意可理解为行痹、痛痹、着痹都属于“周痹”范畴,这样看来《素问》与《灵枢》内容难免有前后矛盾之嫌。
《灵枢》所记载的周痹应是一个完整的疾病,是一个与《素问》中诸痹不同的独立痹病。
《内经》时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体力劳动众多,从而导致周痹多发,治疗以针灸推拿为主,疗效显著,故《内经》将其列入以论述经脉针灸为主的《灵枢》(又名《针经》)中,与《素问·痹论》分开而论,足见当时已经认识到周痹与《素问》诸痹之不同;时至今日,周痹仍很常见,尤其是在颈肩腰腿痛科、骨伤科及针灸推拿科等临床中,仍属疑难疾病,有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现代认为周痹是由于风寒湿等原因导致肢体某部位的经脉真气不能周行所引起的以相应部位反复发作性、放射性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痹病[1]。
5 周痹相关问题
5.1 周痹与众痹两者均出现病痛游走。
周痹在某肢体的某经脉,每次发作时病痛,“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
”而众痹每次发作时病痛,“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
”“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曰:“周痹……在于血脉之中,或随脉以上,或随脉以下,……;不比众痹之在于左右,各当一处者之有定所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曰:“周痹,或痛、或肿、或手、或足,患有定处,痛无歇止,或从上病及于下,或从下病及于上,而不似众痹痛有歇止,左右相移流走也。
”总之,两者不同是:周痹随脉上下;众痹左右相应,时发时止。
5.2 周痹与脉痹两者病位均在血脉之中。
周痹是“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
”而脉痹,病在脉,是以肢體疼痛、无力,脉搏微弱或无脉为主要表现的痹病[6],病有定处。
正如《医宗金鉴》所说:“周痹亦在血脉之中,随脉上下为病,故同脉痹,但患有定处,不似脉痹左右相移也。
”
5.3 周痹与筋痹、经筋痹三者均可出现筋脉拘急等表现。
筋痹病在筋,是以筋急拘挛、抽掣疼痛、关节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痹病[7],不同于周痹“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经筋痹即十二经筋痹,是因劳逸不当、外邪侵袭,经筋痹阻、筋脉失养而致,以十二经筋所属的某处筋骨、肌肉、关节等发生疼痛、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痹病[8]。
故不难鉴别。
6 历代医家对周痹的论治
6.1 秦汉隋唐时期《内经》详细的论述了周痹的治疗,提出虚实辨证,以针刺、局部热熨或推拿、牵引等治疗为主。
如《灵枢·周痹》曰:“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瘛坚,转引而行之。
”即首先沿病“脉”的切诊,有硬结、压痛明显者为实,松软、萎缩、陷下者为虚;然后用针刺加以调治;因为本病“热则痛解”,故用热熨等法温通经络;如有筋脉拘急坚劲的现象,可用按摩导引
之法,以行其气血。
另外,还要注意周痹的治未病,以阻遏病邪的进一步发展。
如《灵枢·周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针灸甲乙经》《圣济总录》《普济方》等从之。
《神农本草经》曰:“苍耳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
”《备急千金要方》用野马肉治疗“筋脉不能自收,周痹肌不仁”;用药酒治疗“湿风周痹”。
《千金翼方》用独活酒、芫花散等方剂以及磁石、蓍实子、狗脊、萆薢、耳实、枸杞子等中药治周痹。
6.2 宋金元时期《圣济总录》针灸治疗周痹承《内经》曰:“周痹者,……故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刺法附于针灸门外,以药治之。
”列有周痹方剂12首:用巴戟天散“治周痹身体痿弱,不能行履”;远志散“治周痹不仁”;黄芩汤“治周痹身体不仁”;白术散“治积年周痹,头发秃落,瘾胗生疮,气脉不通,搔之不觉痛痒”;金牙散“治周痹脚胫细瘦,痿弱不能行立”;附子散“治周痹肢体脚膝无力”;六生散“治周痹身体拘痛,腰膝痹”;白石英浸酒“治风湿周痹,肢节中痛,不可持物,行动无力”;醍醐方“治寒湿周痹”;大豆蘖方、野驼脂方治周痹等。
《普济方》从之。
《黄帝素问宣明方论》用大豆蘖散治疗周痹证。
针灸方面提出针刺曲垣、膈俞、足临泣,灸曲垣。
6.3 明清时期明·徐彦纯《玉机微义》记载周痹医案,曰:“如钱仲阳为宋之一代名医,自患周痹,止能移于手足,为之偏废,不能尽去,可见其为难治也。
况今世俗,多类于风证通治,宜乎不能得其病情也。
”强调周痹的难治性。
朱橚《普济方》承《内经》《圣济总录》针灸论治周痹“故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除刺法附于针灸书外,宜徐以药治之”;承《圣济总录》等列有巴戟天散、远志散、金牙散、附子散、白术散、黄芩汤、六生散、白石英浸酒、醍醐方、大豆蘖方等周痹方剂11首。
《医学入门》曰:“周痹,乃肝气不行也。
宜先汗后补气,黄芪汤。
”《赤水玄珠》曰:“周痹,治法宜先汗而后补也,当以类而推治。
”王肯堂《证治准绳》提出治疗周痹宜蠲痹汤,《证治汇补》《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从之。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论曰:“又有周痹行痹肢痹筋痹,及风寒湿三气杂合之痹,亦不外乎流畅气血,祛邪养正,宣通脉络诸法。
”并列有鲍姓周痹一案,用大队虫药以取胜,如蜣螂虫、全蝎、地龙、露蜂房等。
6.4 近现代时期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曰:“不知人体之气化壮旺流行,而周身痹者、瘀者、滞者,不治自愈,即偶有不愈,治之亦易为功也。
愚临证体验以来,知元气素盛之人,得此病者极少。
”现代薛盟用搜风通络法治疗“周痹,四肢游移作痛而无定处,自拟灵动搜风汤。
”
7 结语
周痹源于《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继承发展,其理论和治疗日趋完善。
然而从《圣济总论》开始,后世医家对周痹的症状认识逐渐分为3派,一派遵从《灵枢》“真气不能周”为周痹,一派遵从《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周身疼痛”为周痹;还有《玉机微义》和《医宗金鉴》等所论“而似中风”的周痹。
其实早在《内经》时期,古代医家已认识到周痹不同于其他痹病,虽
然《素问·痹论》对痹病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但并未涉及临床上所有的痹病,为使周痹与《素问·痹论》中论述的诸痹相区别,专设《灵枢·周痹》篇。
《素问·痹论》中的诸痹都可以有周身疼痛的症状,因此把周身疼痛作为周痹的症状有违《内经》原旨,周痹应回归到《灵枢》某肢体的某部位“真气不能周”的经典之论。
《灵枢》有“周痹”专篇,而另列于《素问·痹论》篇之外,说明先贤们已认识到周痹与《素问》诸痹之不同,是具有自身特点的痹病。
后世医家对《灵枢》周痹的研究甚少。
现代研究来看,周痹与西医的臂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脊神经疾病相同或近同。
病因为感受外邪、正气亏虚、瘀血气滞等,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3个方面。
其基本病机是经脉痹阻,“真气不能周”。
其病位在分肉之间,血脉之中。
病性多属实证,久则可致虚实夹杂。
另外,根据规范化研究,把风湿病(痹病)作为一级病名[9],那么周痹就是二级病名(特殊痹)下面的三级病名。
周痹在临床上有着重要意义,历代文献对周痹的论述博大精深,很多内容我们还不能正确理解,值得进一步
研究。
8 参考文献
[1] 婁玉钤,李满意,杨亚飞.《灵枢经》周痹浅议[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3):45-48.
[2] 娄玉钤,李满意.特殊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49-57.
[3] 娄玉钤.风湿病命名与分类的规范化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9):840-844.
[4]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5]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6] 李满意,娄玉钤.脉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
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0):78-83.
[7] 李满意,娄玉钤.筋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
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1):59-67.
[8] 李满意,娄玉钤,陈传榜,等.经筋痹的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8):55-60,69.
[9]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病名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37-41.
收稿日期:2017-06-28;修回日期:2017-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