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上行舟》电影优选观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上行舟》电影优选观后感
《陆上行舟》电影优选观后感
什么是喜欢,什么是痴迷?有为了自己的爱好开始一段冒险之旅。
而这次冒险之旅,显然就如同开创了一个新世纪。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影片所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前无古人的故事。
而且很可能也是后无来者。
陆上行舟如果是单纯听到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在地面行船,这是不是疯了。
没错,本片不止在地面行船,而且这个地面异常凶险。
杰拉德是一位伟大的冒险家。
他不仅完成了这一伟大的成就,而且最后做到了功成身退。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在观看本片的时候,会随着剧情的深入,渐渐的忘却了自己最初的想法的。
如果一开始观看的过程中需要对于剧情进行深入的思考的话,那么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一部略带文艺气质的剧情片。
但是随着故事的慢慢展开,我们似乎会发现,原来这是一部洋溢着梦想的励志电影。
但当你纵观全片之后,这种励志的想法似乎就不复存在了。
因为主人公最后达成了一项伟大的成就之后,并没有登上人生巅峰。
转而是依旧循着自己的浪漫主义思想而自由翱翔着。
于是很多人看不懂了。
杰拉德是一个励志的人物吗?显然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他并不同于普通的励志的人物原型。
他一生所追求的无非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是自由的活着。
对于金钱以及财富并没有太多的兴趣。
这一点从一开始杰拉德跟自己的太太探讨关于收养这些女孩的问题上的分歧
就可以看出。
他不是一个乐于享受奢华生活的人。
他有着自己的梦想建造一座歌剧院。
但如果我们仅仅是对于这样一个想法加以关注的话,那多半会失望。
因为当那艘大船起航的时候,这个故事已经转换为冒险历程了。
而之前的那些艺术气息早已经不存在了。
杰拉德的毅力常人难以具备,即使是受尽排挤与侮辱。
他依旧是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即使是后来梦想慢慢的脱离了原有的轨迹。
但是这依旧是一个坚持者的典范。
为了自己的歌剧梦想,杰拉德可以放弃很多。
安稳的生活,与爱人相处的温床,自己可以富甲一方的财富等等。
杰拉德抛弃了这样的安逸,转而让自己迎来了一些之前从未有过的挑战开船起航。
而此次航行,注定是要载入史册的。
本片在拍摄过程中经历了换角风波,资金短缺,人员伤亡以及丛林中的凶险。
由于外在因素,这部电影整整经历了四年的拍摄周期。
而整个拍摄过程中好几个人都受了不同程度的伤。
片中所展现的一艘大船被搬上山,也是真实的场景,没有任何的后期制作,据说是用一台推土机推上去的。
历时四年的拍摄过程中,剧组克服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呈现给我们这部电影。
而整个拍摄过程中逐渐的形成了一种杰拉德式的精神,这同样是本片人人称道的地方。
杰拉德经历了船员叛变,途中对于未知的野人交涉,这同样是让任何一个人都会胆战心惊的行为。
但是杰拉德用自己的力量使得这些
劣势慢慢的转变为优势。
最终野人们决定要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他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而结果也是喜人的,影片最后,他们成功的实现了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喜好会推动你对于某一件事情产生兴趣,而这种兴趣如果可以深层次开发的话,那么对于人们而言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难以估量的力量。
杰拉德正是这种精神的载体。
他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为了彰显自己对于歌剧的热爱,而立志要在这个小镇上建立一个大型的歌剧院,但是慢慢的,随着这个出发点所需要的环境支持,杰拉德开始让自己接触到另一个领域。
正是这个阴差阳错的转换。
杰拉德在不经意之间完成了这项创举。
综上所言,这是本片值得称颂的地方,我们同样的也看到了另一个可以为之鄙夷的地方。
当文明对于原始的野蛮进行践踏的时候,我们毁坏大片雨林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对于一个没有太大意义的梦想买单。
这样的代价是不是有点大?
杰拉德一行人对于野人的态度并不是整个文明社会对于原始居民的态度。
后来的资本大鳄是不会对于这些野人有着耐心的。
当资本开始对于这个未经开发的地域展开攻势的时候,有谁会在乎这里生存着的人们的梦想呢?
《陆上行舟》电影优选观后感
在B站上偶然看到了大哥采访毒贩的央视报道,敬佩之余就关注了他。
看他出了书,一开始是想捧捧场顺便了解一下贩毒等冷门题材
就买了书。
看完书才惊觉巴西如此不太平,是身为一个活在中国的普通人无法想象到的社会环境。
毒品,枪支,军警和混杂所有问题的贫民窟使得巴西动荡不安。
作者认为这种局面既可以归咎于地理位置,也可以追溯历史原因。
本书分为八部分,开篇就分享了作者的一次深入贩毒窝点的经历。
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而且揭露了战地记者的生死一线。
同时,在篇尾抛出了里约不是毒品产地,可卡因从何而来的疑惑,引入第二章。
作者在三国交界的塔巴廷加参与了警察的缉毒行动。
跟随联邦警局的行动并无太多收获,作者转向当地军警,参与了他们的深夜执勤。
黑帮迅猛发展和警力薄弱不断加剧毒品走私。
当地广为流传一句话:即使一个从未想过贩毒的人,终有一天也会在塔巴廷加贩毒。
第三章里,作者展示了在伊瓜苏的联邦公路警察引入的缉毒新设备X光车,并记录了国道上的巨额毒品走私。
接下来,笔锋一转,转入枪支问题。
作者用大量的笔墨记录了他和摄像师阿力的暗访之旅。
之前看过这段文字的央视报道,当时的我并不知道那短短的几分钟的背后竟有如此漫长的故事。
此后,作者探讨了贫民窟问题。
受电影电视剧影响,我对它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出自贫民窟的主角经过种种磨难最后绽放异彩。
然而现实残酷的多。
在阿卡立贫民窟,记录了被精英部队击毙的毒贩。
在巴西第一大贫民窟上帝之城,思考了维和警察项目兴衰成败。
后续,采访了被警察误杀的亚历克斯的亲人。
揭露了警察的傲慢与冷血,并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接着以拍摄凶案出警的经历直接展现了里约
黑帮问题之严重。
邪恶嚣张地不可一世,正义却只能唯唯诺诺。
再次思考维和项目。
本书的最后,作者讲述了关于烟口毒品零售的采访经历。
也是在这最后的部分,详细的介绍了巴西黑帮的成长史。
总的来说,这本书带我看见了真实的巴西。
原来,对于我来说的太平盛世对于很多人来说竟连安稳都无法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