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 期中测试卷(B卷提升篇)(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
期中测试卷(B卷)
(测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2.5分,20小题,共50分)
(2020·运城市景胜中学月考)天山网2020年7月19日消息:近日,科学家对“信使号”探测器2019年第六次飞越水星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最新结果发现水星表面最年轻的火山活动迹象,以及磁场磁暴等最新信息,并且在水星超稀薄外大气层中首次发现电离钙元素。

读“太阳系局部图”,M是地球的自然卫星,分析完成下面小题。

1.美国“信使号”探测器考察的星球是()
A.M B.N C.P D.Q
2.图示时,下列地理现象中可信的是()
A.地表夜晚可能观察到P、Q星,且都特别亮
B.地表夜晚可能观察到Q星,但不易看到P星
C.此季节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更容易见到极光
D.此季节北极地区不可能见到极光
3.与P、Q相比,地球上有利于生命形成的优越条件是()
①太阳光照一直比较稳定②表面温度适于生物生存
③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④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答案】1.B 2.B 3.B
【解析】
1.太阳系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根据图中给出地球的位置,可判断N为水星,P为金星,Q为火星。

据材料可知,“信使号”为水星探测器,故其用于图中N星球的考察。

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2.根据图中行星的公转轨道和地球的地轴倾斜方向判断,此时,P星的夜半球一侧正对着地球,因此在地表夜晚观察不到P星,而Q星的昼半球正对着地球,在地表夜晚可观察到Q星,故A项错误,B项正确。

此时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此季节南半球高纬度地区不可能见到极光,北极地区可能见到极光,CD 错。

故选B。

3.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包括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

自身条件是具备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液态水,外部条件是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运行轨道。

地球与太阳系中其它行星的外部条件相同,故①③不符题意;而因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产生适宜的温度,故②正确;适中的质量和体积,产生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故④正确。

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2020·贵州省思南中学月考)下图中左图为“1900~2000年太阳黑子年平均数变化示意图”,右图为“太阳及其大气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太阳黑子出现在
A.①层B.②层C.③层D.太阳内部
5.下列年份中在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的可能性最大的是
A.1957年B.1975年C.1985年D.1995年
【答案】4.A 5.A
【解析】
4.太阳大气层中由内到外的①、②、③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发暗的斑点,发生在①层。

所以选A。

5.极光是太阳活动爆发时释放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与两极地区稀薄大气摩擦所形成的一种现象,因此太阳活动强烈时更易出现极光现象,由图中可以看出,1957年太阳黑子数最多,是太阳活动极大年,最易出现极光现象。

所以选A。

(2020·湖北巴东一中月考)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于下列哪个地质时期()
A.古生代前期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
C.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D.新生代后期
7.关于图示地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岩石为沉积岩B.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
C.丙处岩石由外力作用形成D.丁处油气资源丰富
8.下列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顺序正确的是()
①鱼类②爬行类③两栖类④鸟类⑤无脊椎动物⑥哺乳动物
A.⑤③①②④⑥B.①③②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⑤①③②④⑥
【答案】6.C 7.B 8.D
【解析】
6.甲处岩层侵入沉积岩层中,为侵入型岩浆岩;乙下面的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岩层)表面有侵蚀的痕迹,说明在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丙岩层形成于侵入岩周围,属于变质岩;丁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属于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所形成的。

图中断层切断了含有恐龙化石的岩层,但未切断含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岩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于这两个岩层之间,即中生代和新生代之间,C正确;故选C。

7.甲处岩层侵入沉积岩层中,为侵入型岩浆岩,A错误;乙下面的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岩层)表面有侵蚀的痕迹,说明在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B正确;丙岩层形成于侵入岩周围,属于变质岩,C错误;丁为断层处,不是储油气的结构,D错误。

故选B。

8.地球上最初没有生命,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产生了最初的生命,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原始的藻类植物与最早出现的动物--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动、植物在地球上发展进化,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动物→原始棘皮动物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哺乳类,因此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顺序是⑤无脊椎动物、①鱼类、③两栖类、②爬行类、④鸟类和⑥哺乳类,故选D。

(2020·湖北巴东一中月考)乘坐飞机出行是人们常见的行为方式(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人们出行坐飞机时,飞机最可能在()
A.平流层顶部飞行B.平流层中部飞行
C.平流层底部飞行D.平流层任意高度飞行
10.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的主要原因是()
①平流层大气气温上热下冷,以平流运动为主②平流层大气气温下热上冷,以平流运动为主③水汽和杂质含量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④水汽和杂质含量少,少云雨现象,能见度好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9.C 10.B
【解析】
9.飞机飞行时,遇到大气对流运动,会使得飞机颠簸,安全性受到威胁,因此人们出行坐飞机时,飞机最可能在以水平运动为主的平流层中飞行,但由于平流层中、上部空气密度小,机翼上下产生的气压差小,不利于飞机飞行,因此飞机应在空气密度较大的平流层底部飞行,因此C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1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平流层大气随高度升高气温上升,气温上热下冷,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飞机飞行,①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相对于对流层,平流层高度较高,水汽和杂质含量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利于飞机飞行,③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选B。

(2020·全国单元测试)2017年10月4日中秋之夜,我国云南省大理、丽江等地出现“火流星”照亮夜空的奇观。

据卫星观测,该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的高度只有37km,很可能有未燃尽的陨石落到地面。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小行星爆炸发生在( )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大气层以外
12.上题所指大气层的气温( )
A.直接导致小行星的爆炸B.随高度升高而增加
C.因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升高D.达到大气温度的极大值
【答案】11.B 12.B
【解析】
11.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的高度只有37km,据图可知12~50km为平流层,因此小行星爆炸发生在平流层,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2.由于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因此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加,B正确,C错误;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大气温度的极大值并不是出现在平流层,D错误;故选B。

(2020·湖北巴东一中月考)读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若该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关于四地气温、气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A>B>C B.气温:A<B<C
C.气压:A>B>C>D D.气压:A<B<C<D
14.若该环流为三圈环流的中纬环流,则②为()
A.极地高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西风带D.信风带
【答案】13.C 14.C
【解析】
13.如果该环流图表示热力环流示意图,A地空气遇冷下沉,B地空气受热上升,气温B>A,C海拔更高,气温小于B,AB错;A地空气遇冷下沉为高压,B地空气受热上升为低压,高空气压分布与近地面气压分布相反,C、D相比而言,C为高压,D为低压,同时,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气压越低,所以气压A >B>C>D,C正确,D错,故选C。

14.若该环流为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A为副热带高气压带,B为副极地低气压带,②为中纬西风带,故选C。

(2020·湖北巴东一中月考)霾的形成与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悬浮颗粒物的增加有关。

当大气湿度增加时,霾可以转化为雾,因而霾与雾常常相伴而生,统称雾霾。

在我国雾霾天气分布的一般规律是,中西部地区少东部地区多,乡村少城市多,春夏季节少秋冬季节多。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5.下图所示天气状况容易出现严重雾霾的是()
A.B.
C.D.
16.雾霾天气对下列相关产业,直接影响最大的是()
A.果林园艺及乳畜业B.旅游业及交通运输业
C.钢铁及汽车制造业D.环境保护及文教事业
【答案】15.A 16.B
【解析】
15.A.图中气温变化表示垂直方向上有逆温现象,可能出现雾霾天气,A对;B.该图表示这一天的风速较大,雾霾形成是在静风天气,B错;C.该图表示降雨天气,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较少,不易出现雾霾天气,C错;
D.本图显示某地不同气压状况的天数,不是某一天的天气状况,D错。

故选A。

16.雾霾天气时能见度降低,看不清景物和道路,直接影响到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B对;对果林园艺及乳畜业、钢铁及汽车制造业、环境保护及文教事业影响较小,且不能直接严重影响,ACD错。

故选B。

(2020·于都县第二中学高一月考)虹吸雨水收集系统是在缺水地区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将屋顶的大气降水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的一种良性系统。

读虹吸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该系统改造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B.降水C.下渗D.径流
18.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A.调节城市局地气候B.缓解城市用水紧张
C.缩短径流汇聚时间D.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答案】17.D 18.B
【解析】
17.根据材料,该系统是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将屋顶的大气降水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的一种良性系统。

没有使降水进入径流环节流走,改造的水循环环节是径流,D对。

蒸发、下渗环节有影响,不影响降水环节,但都没有改造这些环节,A、B、C错。

据此分析选D。

18.根据材料,该系统是缺水地区回收雨水的一种良性系统,主要功能是缓解城市用水紧张问题,B对。

对调解城市局地气候、缩短径流汇聚时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作用不大,A、C、D错。

据此分析选B。

(2019·山东青岛·高一期末)下图示意大西洋表层海水密度、温度和盐度随纬度的分布。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9.①②③曲线分别代表()
A.①海水密度②海水温度③海水盐度
B.①海水盐度②海水密度③海水温度
C.①海水温度②海水密度③海水盐度
D.①海水温度②海水盐度③海水密度
20.②曲线在赤道附近数值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赤道附近降水量大于蒸发量B.赤道附近降水量与蒸发量都很大
C.赤道附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D.赤道附近降水量与蒸发量都很小
【答案】19.D 20.A
【解析】
19.全球海水的温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①曲线表示海水的温度;副热带海区所处的纬度较低,水温较高,蒸发量大,而降水较少,所以盐度最高,全球海水的盐度由由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②曲线表示海水的盐度;水温高,海水密度小,所以③曲线表示海水的密度。

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0.②曲线表示海水的盐度,在赤道附近,虽然水温较高,会使盐度高,但是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稀释作用强,所以盐度较低,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二、综合题。

(3小题,共50分)
21.(2020·赣榆智贤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

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

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

”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

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____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分)
(2)考察工具准备:________。

(2分)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10分)
①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___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____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
___________。

(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①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____环境向________环境的演变;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_______(抬升、下降、水平)运动。

(6分)
【答案】(1)生物化石
(2)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只要合理即可)
(3)沉积古生海洋陆地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4)海洋陆地抬升
【解析】
本题应从掌握地球演化、化石与地层的关系、古生物环境的特征及其成因等基础知识入手,通过理解所反映的相关古生物化石的内容,针对性地解答各小题。

解决该题的关键应抓住以下几点:①图中古生物新老关系:三叶虫(古生代)、恐龙(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②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地质构造及地壳的运动过程;③化石形成的岩层——沉积岩;④古生物的生存环境——三叶虫(海洋)、恐龙(陆地)。

(1)由材料可知,本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是生物化石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命名时应突出生物化石这一关键主题。

(2)野外考察应有地质锤、指南针、记录工具、该区岩层等资料等。

(3)①、含有化石为沉积岩的特征。

图中最古老的生物化石为三叶虫化石,三叶虫繁盛的时代为古生代。

②、三叶虫生活在海洋环境中;恐龙主要生活在陆地环境中;恐龙繁盛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4)三叶虫生活在远古海洋中,因此三叶虫化石的存在说明青藏高原地区经历了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演变,地壳经历了抬升运动。

22.(2020·湖北巴东一中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一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300米,晴朗的天空非常湛蓝。

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材料二下图示意香格里拉房屋模型。

(1)分析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

(6分)
(2)利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暖棚是怎样通过1、2两个通风口使内室增温的。

(6分)
(3)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

(6分)
【答案】(1)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

(2)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

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3)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白天太阳辐射强。

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原理与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

考查内容较为基础,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1)首先,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棚内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释放地面长波辐射,长波辐射很少能够透过玻璃穿透出去,从而使得棚内的气温升高;其次,玻璃阻隔了棚内与棚外的热量交换,从而使得热量保存在暖棚内。

所以暖棚内温度较高。

(2)由于暖棚内气温较高,空气上升,在“近地面”(靠近地面处)形成低压;内室气温相对较低,空气冷却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所以内室的冷空气通过通风口2进入暖棚,而暖棚的热空气通过通风口1
进入内室,从而实现了内室冷空气与暖棚热空气的交换,最终使得内室增温。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300米,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强;同时,香格里拉所处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因此太阳辐射强。

但是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热量容易散失,因此常年气温较低。

23.(2020·辽宁高一期末)左图为北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右图为太平洋沿170ºW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左图中,甲、乙、丙、丁四个海区中,能形成大渔场的是___________请说明判断依据。

(4分)(2)左图中,A、B、C、D四处海水盐度由高到低依次为___________请说明世界海水表层盐度分布规律。

(4分)
(3)右图①②③三个观测站由低纬向高纬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请说明判断依据。

(4分)
【答案】(1)甲;位于寒暖流交汇处。

(2)C、D、B、A;海洋表层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3)②①③;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解析】读本题以北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和太平洋沿170ºW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背景,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1)读图可知,甲海域位于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处,形成北海道渔场。

(2)根据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判断。

海洋表层盐度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递减;读图可知,A、B两个海区纬度较高,盐度低,A海区受寒流影响,盐度最低;C、D两个海区位于副热带,盐度高,C海区受暖流影响,盐度最高。

由高到低依次是CDBA。

(3)海洋表层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比较三个观测站表层水温即可判断出由低纬度向高纬度依次是②①③。

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的热量,而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