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数感培养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数感培养策略
摘要:数感:数学感知能力,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的数感,可以有效的
为幼儿在日后学习数学奠定良好基础。

幼小衔接阶段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时期,结合幼儿数感培养的特点,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幼儿更好的学
习数学知识。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数感;培养策略
前言
数学感知能力,是能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更好的理解数学关系、数学定律、
数学公式,并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

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可以感知到微小的数字变化,从幼儿的发展规律来看,数感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

同时培养数感是
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幼小衔接阶段,幼儿需要为进入小学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更好的实现小学数学知识与幼儿园数学知识的过渡,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的
数感可以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数感培养的特点
充分的分析培养幼儿数感的特点,可以有效的结合相应的特点去更好的开展
教学活动。

因此结合幼儿的实际特点分析培养数感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其
一是:培养幼儿数感是培养幼儿的隐性能力。

数感是一个概念,很难用一个图形
与一段文字来进行精准描述,很难有清晰的结构或明确的流程,是幼儿隐性的能力,但是培养幼儿的数感需要在显性的数学知识基础上才可以有效的培养。

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幼儿形成数感是潜移默化的,没有明确的界限可以
去区分速感好与坏[1]。

其二是培养幼儿数感有着明显的个体性。

由于幼儿的家庭
生活环境不同,理解能力也不同,教师在日常开展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数感展现会
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性,这必须要教师深入分析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幼儿的实际需
求为主导,避免幼儿被动式学习,影响到幼儿数感培养。

同时,幼儿所培养出来
的数感效果也有着个体特点。

其三是培养幼儿数感需要有明确的情境,显性的数
学知识作为载体,使幼儿在情境中更好的去感悟数学知识,内化数学知识,进而形成良好的数感。

二、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数感培养策略
(一)重视目标衔接,明确发展方向
从幼儿园步入到小学学习,对于幼儿而言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学习阶段,因此在幼小衔接接视域下幼儿数感培养时,教师应重视目标衔接。

小学和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都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又有着直接的联系,可以说是一个整体,也可以说是独立的分支,幼儿进入小学学习是在幼儿园学习知识上不断积累。

在数感培养过程中,是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明确各阶段的数学学习目标,采取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为小学阶段学习数学奠定良好基础。

从数学学习整体上来看,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幼儿数感,主要是引导幼儿能够对数学有一个基础的认识。

而在小学阶段培养幼儿数感,是要使幼儿去认识数学和理解数学符号,将抽象的知识形象转化为知识体系[2]。

由此得知,幼儿园阶段培养幼儿数感可以从具体的事务上入手,使幼儿能够去认识数学。

例如,在日常引导幼儿认识数字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卡片、木棍、塑胶小棒等具体的事物,在具体的场景中明确的输出具体的个数,使幼儿能在此过程中对数学知识有基础的了解。

(二)创设真实情境,优化幼儿体验
结合培养幼儿数感的特点来看,幼儿的数感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形成,因此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数感时可以有效的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幼儿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幼儿能够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去更好的学习相应的数学知识。

同时生活情境也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强化幼儿的思考,提升幼儿对数学的感知能力。

不仅如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创造真实情境开展教学,可以促进幼儿将所学习的知识更好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进而有效的促进幼儿生活能力提升,由此也可以更好的为进入小学打下夯实基础[3]。

例如,在日常“数字简单运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将相应的知识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创设真实情境,如要求幼儿思考使用10元钱去去小卖部购物,可以买到些什么东西,幼儿会结合自身同家长一起买东西的经验,分享出在
特定场景中购买东西的数字简单运算经历,10元钱可以购买5支1元的铅笔和2
支2元钱的签字笔并且还剩余1元钱,完成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从实际生
活情境中可以使幼儿对数学运算产生基础的认识。

除了结合教学内容为幼儿创设
真实情景以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事件,去引导幼儿
认识数学知识,如在整个幼儿园开展活动时,所有幼儿排列站队,引导幼儿去认
识排序。

并且,了解班级中有几个同学?图书角内有几本书?一共有多少个教师等,使幼儿从实际生活中去感知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从而促进幼儿更加喜爱数学
学习。

(三)尊重幼儿主体,培养自主思考
数学感知能力是幼儿的隐性能力,每个幼儿所呈现出的数感都客观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时,应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实际情况,结合幼儿实际
需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要紧紧围绕幼儿去开展教学活动,发挥幼儿的主体
作用,使幼儿能够有主观能动性去参与一些探究活动。

此外,幼小衔接式视域下,也需要教师充分培养幼儿的各项自主能力,其原因是由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模式与
幼儿园阶段的教学模式有着明显区别,在幼儿园阶段,幼儿的一言一行教师都时
刻关注着,若出现有问题需要解决时教师就会及时出现去辅助幼儿解决。

而在小
学阶段幼儿人数会增多,并且在小学很多教师都会带多个班级开展教学活动,这
就需要幼儿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各项生活能力。

那么在幼
儿园阶段有效的培养幼儿自主思考能力,不仅可以很好的培养幼儿的数感,还能
够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奠定基础[4]。

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
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活动去驱使幼儿思考,培养幼儿的自主思考能力,促进幼
儿的数感更好发展。

例如,在“比数大小”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采用图片的方式,
在一张图片上有很多种颜色。

针对相应的图片内容引导幼儿去探究,如其中有多
少种颜色?哪一个颜色最多/最少?哪一个图形最多/最少?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
干涉幼儿探究和思考,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究时间,幼儿会利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
去解决相应的问题,由此可以促进幼儿更加有效的认识数。

(四)设计游戏活动,调整学习方法
开展游戏是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常常采用的教学手段。

虽然在幼小衔接阶段,
各家长和幼儿园都会重视培养幼儿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但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
开展时所涉及的内容还是不能超过幼儿的认知能力,否则会影响幼儿学习的兴趣。

要逐步转换幼儿的思想行为,培养数感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所涉及的内容不
能超出幼儿的认知范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开展游戏活动的方式,可以有效
的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植入一些数学知识,使幼儿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去感知数学,进而有效的培养幼儿的数学感知能力,也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并且,结合培养幼儿数感的特点来看,培养数感是隐性能力,这需要幼儿发挥自身的主
观意识才能够有效的培养相关能力,想要有效的激发幼儿的主观意识,也需要从
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

由此得知,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数感,设计游戏活动
的方式方法是非常好的。

例如,在“数字认识”教学时,设计“有趣的纸杯”游戏活动。

给幼儿准备
两个纸杯、剪刀、彩笔等其他材料,引导幼儿用彩笔在一个纸杯上写上1~10数字。

在另一个纸杯上用铅笔画圆,并使用剪刀将圆掏空,随后将两个纸杯重叠在
一起,将写有数字的纸杯放在内部,有空圆圈的纸杯放在外部,在旋转外部纸杯
时就会发现里面的数字在不断发生变化。

通过这个游戏可以更好的促进幼儿认识
1~10数字,在此氛围中也有效的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幼儿学习
也更加轻松自如,进而对培养幼儿的数感形成良好的推动作用。

(五)强化家园合作,拓宽教育范围
数学感知能力是思维发展能力的体现,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式
来激发幼儿的思维发展。

那么在培养幼儿数感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强化家园合作。

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转化思维的关键阶段,联合家庭一起不断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培养数感效率。

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与家长强化这方面的沟通,引导家长在日常生
活中去培养幼儿的数感,虽然家长没有掌握科学培养幼儿数感的方法,但是教师
可以利用专业的教育知识去引导家长带领幼儿一起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观看动画片时其中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家长可以引导幼儿去认识。

结论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视域下培养幼儿数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幼儿为小学
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结合培养数感的特点和幼儿
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幼儿逐步认识数学、了解数学知识,逐步培养幼儿的数学感知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昆,孙钠. 学前儿童数感培养价值初探[J]. 教育现代
化,2019,6(90):165-166.
[2]张树东,夏学楠,张文秀. 4-6岁儿童数感发展研究[J]. 中国特殊教
育,2018,(12):82-89.
[3]王双宏,刘廷羽. 基于幼儿“自发性”学习方式的秩序感培养[J]. 黔南
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3):83-86+102.
[4]陈薇. 自主游戏中融合数学教育的探究与实施——以中班幼儿“数感”
建立为例[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2):32-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