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567瓷中的柴窑煤窑气窑和电窑的区别详解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德镇567瓷中的柴窑煤窑气窑和电窑的区别详解分析
人们常说,水有水性,什么样的水,养什么样的鱼。
土有土性,什么样的土,长什么样的果。
火也性,火有火性,什么样的火,烧什么样的瓷,这是窑工常说的口头禅。
就烧窑而言,火性指什么?是燃烧过程规律,还是燃烧所产生的光热。
比如煮饭、柴灶、煤炉、电饭煲、油气灶都能煮熟。
但煮出来的饭各是各的味,柴灶煮的饭就特别香。
现在时兴下乡吃农家柴灶饭,还特别爱吃锅巴粥。
这煮饭的例子,也说明火有“火性”。
但烧窑的火性似乎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温度、气氛是烧窑过程中大家所熟知的要素。
就升温的快慢,窑工容易掌控,要烧到成瓷1320℃的温度,也不难。
窑里的气氛变化,理论上也许说得清,可操作起来就并非人愿,千个师付千个法。
《陶录余论》中有这样的话,他说烧窑有二:“二为天工,一为人巧。
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
”
可见古人不仅认为火有火性,还觉得火性是人力难以驾驭的。
比如窑火的气氛,氧化焰和还原焰、柴窑、煤窑、电窑、气窑都可以烧。
最有代表性品种,是大家所常见的青花釉里红的发色,同样的釉坯放在不同的窑火中,烧出来的成色差别明显。
不少陶瓷文章中一提到至
正型元青花之美,总是归功于进口苏麻离青钴料,而我一直不敢苟同。
至正型元青花色沉不浮,色正不飘,的确给人无尽的视觉享受。
可是在高安的窑藏元青花瓷中,人们也发现同一件器物上的青花,一边纯正一边灰暗,难道是一边进口料一边国产料不成?好的青花料与原产地当然有关,国产料中的珠明料,陂塘青,浙料等就很优良。
青料在配制加工环节同样相当重要。
如果说从选料与配制加工是决定青料发色的内因,那么窑火就是青料发色的外因。
我认为青花产生的在陶艺中任何色彩不能替代的美感,是火的艺术造化。
如果窑工不掌握好“火性”,再好的青料也是徒劳。
话又回到火性。
我请教过很多人,他们说,松柴有松油,火焰长,火性纯正。
煤里有硫化物和煤渣,火性不纯。
他们说,景德镇先人在茂密的森林里取松柴为窑火,是比较了各种树木的火性结果。
煤也是这样,在我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厂里。
烧煤的倒焰式园窑,萍乡煤、淮北煤都不能烧,只能烧准南煤。
据说建国瓷厂曾作过用煤粉喷烧柴窑的试验,无果而终。
看来,火性真有几分神密莫测。
景德镇瓷,不管是一元配方还是二元配方,成瓷温度一般不超过1320℃。
窑从点火到温升成瓷的烧窑过程,烧成时间越短越经济。
人们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烧好瓷器,为了在烧窑过程中不产生开裂、变型、缩釉、烟黄、生烧等烧成毛病,又不得不花时间控制升温、保温、气氛转换等过程,逐渐升温到成瓷停火时,使成瓷达到最佳满意度。
龙缸为什么珍贵,工艺难度且不说,据说是在专门的小柴窑里烧上七天七夜。
这些窑火特点,还表现在成瓷的声音上。
我们常说景德镇瓷“声如磬”,它不同如钟声,也不同如钢铁敲打声,它发出的声音清新悠远,给人悦耳以静穆。
古瓷和建国瓷厂柴窑瓷发出的就是这“声如磬”的声音。
跟气窑瓷当当当类似金属声相比,与同箫声和笛声之别。
有经验的人,还能从瓷器的声音里,晓得窑火时间的长、短,还能区分出柴窑、煤窑和气窑瓷的声音来。
有人说,火性还表现在釉面手感上,不同的窑火,釉面手感是不同的。
景德镇大都是石灰釉,玻化范围比较宽,柴窑、煤窑,气窑都能烧出光洁的釉色来。
同样,有经验的人一闭上眼晴,凭手感能区别
不同窑火的瓷器来。
有人又说,火性还表现在釉面光亮上,不同的窑火,烧出来的成瓷釉面光泽不同。
气窑瓷有“火气”,又称“火光”,很刺眼。
现在的仿古高手不再做旧消光,而是通过延长烧成时间或二次进窑来消除“火光”,的确达到了一些效果。
但与柴窑瓷发出的“宝光”相比,区别还是明显。
宝光也,光从质来,非浮光闪灼。
好多年前,有位道人看中了我朋友瓷器店里一只五百件的窑变红釉梅瓶,他远看看,近看看,很是养眼。
我们便聊了起来,他说道观里光线不是很强,这梅瓶宝光四射,请进观内供奉,会佛光大增。
道人语是也非也,且不评说,但柴窑瓷发出的“宝光”,他是慧眼捕捉到。
建国瓷厂最后一位把桩师付胡家旺先生说,柴窑瓷的古朴老气,就是资深的老道慧眼,也很难断定它的准确年代。
一些爱好柴窑瓷的朋友说,看贯了建国的柴窑瓷,再漂亮的气窑瓷也不屑一看。
的确,建国瓷厂的青花也好,青花釉里红也好,所发出的宝光,既别于“火光”,又别于“贼光”的光波,脉脉含情,更有神奇的窑变颜色和各种花釉发出的宝光,都能在视觉艺术上给人以灵性和感悟。
美哉,宝光!
有人还说,火性还表现在釉面滋润感上。
人们常把釉面滋润作为评价瓷器之美的重要方面。
景德镇的瓷器“白如玉”,决非“白如霜”“白如雪”,这玉含有生命的滋润感。
俗话说,人养玉,玉养人。
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景德镇的湖田窑青白瓷,都达到了“假玉”的艺术效果,至今为后人赞叹不绝。
为了达到釉面的滋润感,传说宋代名窑窑口釉里加入了玛脑、珍珠粉等贵重成份。
景德镇的颜色釉明、清以来,同样也用上了珊瑚、玉石、珠子等珍贵原料。
我有一只祭红印泥合,是建国瓷厂配釉老人留下的。
共有三只,儿、女各一只,我这只是同他儿子在老母亲箱子里要来的。
工艺精巧,祭红色正沉稳,滋润的釉面触手流油。
他儿子开了大作坊,子继父业,专门用气窑烧祭红。
他儿子说,他的气窑怎么也烧不出柴窑的釉面来。
景德镇人说,陶瓷是人与火的艺术。
一千多年前,瓷城窑工们摸索和选用松柴烧窑的漫长过程,今人无从知晓。
但是,从龙窑到葫芦窑再到镇窑的演变轨迹中,可以看出窑工们总是在不断探求人与火的
完美结合中,烧制出了一代代的精美陶瓷。
的确,这人与火的艺术,赋予了景德镇陶瓷独有的艺术之光。
景德镇还有人说,陶瓷是人与金木水火土的艺术,土与水的结合,使坯泥具有刚柔性和可塑性,展示出多姿性感和品质,金属氧化物与泥水的结合,使釉料色采绚丽,在窑火的作用下,釉面犹如“绿如春水,红似朝霞。
”又有“润如堆脂白如玉”的容颜。
一件上乘之作,通过器型、刻画、着色来表现视觉艺术美,诚然重要。
更重要的还是人与金木水火土环环相扣的结合,这就需要在制瓷过程中一道道工匠通力来完成。
所以,一件好的这种结合的精品,总是体现了一半天成,一半人意,总是体现了一半人的造化,一半火的造化,景德镇历代窑工们总是在“天人合一”的追求中,烧出了各有特色的陶瓷珍品。
我常常想,普洛米修士把火洒向人间,从此,人类文明史的每一页都离不开火的光与热。
火,点燃了人类智慧之光。
火,照亮了人类认知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途径。
火,推动了人类的日新月异的科学进步。
火,创造了许多精湛的艺术制品。
在我国,古代先人留下的彩陶,青铜器、金银器、铁器等等,至今仍闪烁着赞叹的艺术光辉。
景德镇陶瓷正是这火的艺术中的一颗明亮的火光,由于窑火在制瓷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代景德镇把瓷业又叫作窑业。
解放后,全镇还保留了一百四十来座烧松柴的镇窑。
后来烧煤的倒焰园窑多了起来,烧重油,烧电的隧道窑又出现了,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只留下建国瓷厂的柴窑。
窑火从烧松柴到烧煤,又到烧油烧电和烧气。
窑内温度都能达到成瓷的1320℃。
就窑内气氛,都可以烧还原焰和氧化焰。
看上去各种燃料烧窑似乎没有多大区别,但在景德镇的瓷工眼里,他们一眼就能区分柴窑还是煤窑,气窑还是油窑的瓷器来。
如今,我也能看出一点点道道。
当气窑进入千家万户的个体作坊,五光十色的气窑瓷占满整个瓷城市场,它以价廉物美受到越来越多的百姓喜爱的今天,总有一些陶瓷爱好者,跑到瓷城市场去寻觅建国瓷厂柴窑瓷。
以建国瓷厂三阳开泰颜色釉花瓶为例,表面看,气窑烧的还比当年柴窑烧的光亮耀眼,而价格,一件50件的柴窑花瓶是气窑的十倍以上。
于是,常常引发出
柴窑与气窑谁优谁劣的争论。
争论的双方还列举了许多理由。
我正是在这争论中听到一位老人这样说:“瓷是金木水火土变的,气窑缺木,成不了好瓷。
”这说法正好与陶瓷是人与金木水火土的艺术相吻合。
那么“缺木”之火的气窑真的烧不出好瓷器?五行学说,古已有之,但用在陶瓷上是否科学,我不敢断言,当然,争论还会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