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描写雨的古诗词《乌夜啼·昨夜风兼雨》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975年(开宝⼋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

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活。

《乌夜啼·昨夜风兼⾬》写尽后主李煜降宋后⽣活实况和囚居⼼境。

下⾯就和⽆忧考⼀起来欣赏下这⾸诗,欢迎阅读!
乌夜啼·昨夜风兼⾬
五代:李煜
昨夜风兼⾬,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算来⼀梦浮⽣。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

(⼀梦⼀作:梦⾥)
译⽂
昨天的夜晚,风⾬交加,遮窗的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窗户外传来了令⼈⼼烦的风声⾬声,整整响了⼀夜。

蜡烛燃烧的所剩⽆⼏,壶中⽔已漏尽,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世间的事情,如同流⽔东逝,说过去就过去了,想⼀想我这⼀⽣,就像做了⼀场⼤梦,以前的荣华富贵⽣活已⼀去不复返了。

醉乡道路平坦,也⽆忧愁,可常去,别的地⽅不能去。

注释
兼:同有,还有。

帘帏(wéi):帘⼦和帐⼦。

帘,⽤布、⽵、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

帏,同帷,帐⼦,幔幕,⼀般⽤纱、布制成。

飒飒(sà):象声词,这⾥形容风吹帘帏发出的声⾳。

烛残:蜡烛燃烧将尽。

残,尽,竭。

漏断:漏壶中的⽔已经滴尽,表⽰时间已经很晚。

漏,漏壶,为古代计时的器具,⽤铜制成。

壶上下分好⼏层,上层底有⼩孔,可以滴⽔,层层下注,以底层蓄⽔多少计算时问。

频:时常,频繁。

欹(qī)枕:通彀,斜,倾斜。

欹枕,头斜靠在枕头上。

平:指内⼼平静。

世事:指⼈世间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漫:枉然,徒然。

浮⽣:指⼈⽣短促,世事虚浮不定。

浮,这⾥为短暂、空虚之意。

醉乡:指⼈醉酒时神志不清的状态。

稳:平稳,稳当。

宜,应当。

不堪⾏:不能⾏。

堪,能够。

鉴赏
词的上⽚,主要写作者的凄苦境遇和⽆奈情态。

“昨夜风兼⾬”,不从⽇⽽偏从夜写起,是写作者悲怀愁思的夜不能寐,“风兼⾬”与“飒飒秋声”相对应,是渲染环境、⽓氛。

在这种凄凉寒苦的景⾊中,作者的⼼境是可想⽽知的。

之所以说“昨夜”,当还有⼀种不堪回⾸的感触在其中罢。

这⾥虽然客观的写景,但主⼈公的形象,尤其是他的彷徨、郁闷的⼼情却已隐然可见。

接下来⼆句就是直写了。

李煜在《喜迁莺·晓⽉坠》中曾有“⽆语枕频欹”之句,与此句“烛残漏断频欹枕”⽤意相同,但所思不同。

以前是怀想佳⼈,君存情爱在先,如今却是是国破家亡成阶下之囚,境遇不同,感触⾃是相异,于是看“烛残”、听“漏断”,虽然仍是“⽆语”,但却已是“起坐不能平”了。

“不能平”的不是⾝体,⽽是⼼境,这⼀次是连梦都没有了。

上⽚虽似写景为主,描摹情状,但事实上作者那种愁思如潮、郁抑满怀的⼼情却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深沉⽽⼜挚切。

赏析
词的下⽚以抒情为主,抒发作者的切肤之痛和⼈⽣感慨。

这既是“起坐不能平”的原因,也是“起坐不能平”中思前想后的结论。

“世事漫随流⽔,算来梦⾥浮⽣”,昨⽇⼀国之君,今⽇阶下之囚;昨夜欢歌笑语,今夜“烛残漏断”,明⽇明夜呢?作者的苦痛遭遇,不能不使他有⼈⽣如梦的感慨和浩叹。

⼀个“漫”字,极空虚,极幻妄,准确地传达了作者的万千思绪。

⼀个“算来”,既说明作者是总结回顾了⾃⼰的过去得出的结论,但同时也传达出作者的那种⼗分迷惘、⽆奈的⼼情,同“漫”字⼀样地⽣动、传神。

作者的这种慨叹是沉痛的,但同时也是消极的,于是作者宁愿醉去不醒,宁愿迷迷糊糊,“醉乡路稳宜频到”,原来作者指望的是⼀个“稳”字,⼀语道破天机,作者处境的危险困苦不⾔⾃明。

所以我们并不能从这个⾓度太过严厉地去批评李煜的颓废消极思想,环境使然,差可理解。

更何况即便如此,李煜也仍是难逃恶运,不久于世。

全词⽐较鲜明地体现了李煜后期作品的特⾊:情感真实,清新⾃然。

尤其是这⾸词,作者对⾃⼰的苦痛毫不掩饰,把⾃⼰的⼈⽣感慨明⽩写出,不假饰,不矫情,简洁质朴,有现实感,虽然思想情调不⾼,但艺术价值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