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国家大力支持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办出特点、办出水平,各地区和许多企业进行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1]。
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是薄弱环节,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初中阶段学龄人口逐年下降,为了求生存,各地市各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招生力度,同时大幅降低入学门槛,致使生源数量、生源质量、配套教学资源、教育管理、就业等环节出现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存在问题
1.1 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
各个县份都有职业技术学校,有的县份不止一所,同一地区职业学校间存在较多问题。
(1)部分专业重合。
除个别学校(如司法警官学校、农业类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较明显的特色外,绝大多数职业学校都开设了机械制造类、电子电工类、计算机类、文秘类、财会类以及汽车类的专业。
造成地方的职业学校形不成品牌,办不出特色,相同专业的设置,必然导致教育资源严重浪费,难以集中力量办出特色专业。
(2)学校内专业教师匮乏。
理论课教师偏多,实习指导教师较少,甚至出现以基础文化课教师替代专业技术课教师的现象;另外“双师型”教师很缺;教师学历偏低。
(3)学校教学设备、实习实验设备不足等问题。
相对而言,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学校硬件设施较差。
多数职业学校没有标准的运动场,没有标志性的图书馆,尤其是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不如普通高中,有的甚至还不如初中学校。
1.2 招生问题
(1)人口数量下降,尤其青少年人数的减少,生源数量在大幅下降。
据2009年统计,1998年我国学龄儿童数为13369.3万人,而2008年为9772万人,10年间学龄儿童数大量减少[2]。
中国正在迎来一个生育率继续走低、人口严重老化、城市化加速和人群广泛流动的社会[3]。
学龄儿童数量的逐年下降,使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难度逐渐增大,当然这种情况同时也影响着其它各级各类学校,使得他们在招生中出现“吃不饱”的现象。
(2)地方政府对学校招生进行过多行政干预。
部分县市政府为了满足当地职业学校的入学率,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强制本县初级中学学生报读该县职业中学,导致学生无法选择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质量较好、专业设置有特色的职业学校,学生入学后,由于对学校教学质量、专业选择等问题不太满意,最终导致大批学生中途退学,一方面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造成影响;另一方面,造成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的大幅下降,同时对来年的招生造成恶性循环。
(3)部分学校招生宣传信息有夸大,出现“乱招生、招生乱”的现象。
部分学校在招生宣传中对学校专业设置过度夸大宣传、对未来就业“大包大揽”做一些不切实际的承诺,而老百姓大多抱怨中职学校的老师不顾“脸面”拉生源,为了完成任务,花钱买学生、签约雇中介、为了自家生源不惜贬低他校、坑蒙拐骗初中学生和家长,有的教师为了争夺生源不惜动粗谩骂,甚至大打出手。
职校老师,则普遍抱怨学校强行摊派招生任务,还与工资、奖金甚至评优晋级挂钩,而地方政府又给各个学校下派招生任务[4]。
(4)群众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不足,导致招生工作难度大。
目前,职业教育仍然是人們眼中的“弱势教育”。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的选择,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技能型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都不高,多数学生,尤其是学生家长,认为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甚至“末流教育”,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高。
中等职业教育是“无门槛的教育”,生源来自初、高中最末批次的学生,升学、高考自认为无望的学生,虽然学生和家长希望通过读书找到一条“出路”,但他们的首选并不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学校。
(5)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领域内缺少竞争力,出现“招生难、难招生”的现象。
高职院校与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尤其是职业学校间生源争夺尤为激烈。
甚至一些民办职业院校为了生源绞尽脑汁,不惜高价买生源,从而加剧了招生秩序的混乱,导致招生成本越来越高。
另外,社会各种职业培训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工作增加了难度。
1.3 教育管理问题
(1)很大一部分职业技术学校仍然以升学为主导培养目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实现了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从以升学为导向向以就业为导向的转变[5],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就业观念的落后,大多数家长仍然希望子女有一个“铁饭碗、吃财政饭”,这一部分人读职业中学的目的不在于学习专业技术,而是通过这种“曲线”方式进入高一级学校就读,部分职业中学为了迎合这种要求,把办学注意力集中在“升学”,而非技能学习和将来的就业。
(2)学生知识层次低,对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有更高要求。
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差,再加上专业技术课程理论知识相对枯燥乏味,对学校课堂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另外,教学内容没有特色。
教学多采用统一教材和一般性教案,针对性少、实用性弱,课堂教学内容、例子与现实脱节,实验、实训机会太少。
(3)学生厌学,自主能动性差。
据调查,有41.5%的学生对学习持“不喜欢”或“无所谓”的态度,有39.3%的老师认为中等职业学生厌学现象“很普遍”,表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中厌学的现象较为普遍和广泛。
厌学的表现主要有:学习消极被动,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低;动力不足,学习随意应付;学习成绩差;形成恶性循环;具有较强的叛逆心理和一定的破坏性,喜欢寻找其它途径实现“自我价值”[6]。
(4)部分学校管理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民办职业学校,这类学校家族式管理比较普遍,虽然存在着机制灵活的现实优势,但一些举办者缺乏民主管理、现代管理理念,学校管理层管理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5)校园文化建设不够。
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内涵建设不足,学生自控能力差,学习情绪不高,学生缺乏自信、自强、自立等积极的精神面貌与心理素质,自卑感强,认为自己相较普通高中生低他们一等。
校园文化建设不力直接导致学生报读职业学校的积极性不高、学校管理难度的增加。
1.4 就业问题
(1)专业对口率低,“学、用”严重脱节。
有一部分学生通过学校努力或自主途径实现了专业对口就业,少数学生自主创业外,其他学生被安排在流水线上工作或成为“操机员”。
相当一部分学生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就业质量不高。
(2)部分企业用人不留人。
校企对接不紧,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考虑,对合作办学热情不高,政府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学校送学生到企业名为实习,但并没有与企业商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实习计划,企业只把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使用。
尤其一些小企业,截取短期利益,不注重人才培养、不注重留住人才,只使用短期廉价劳动力。
严重影响学校实习就业的稳定率,对将来的招生工资造成巨大负面影响[7]。
2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2.1 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
要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就业需求预测,规划好本地的职业院校布局,对办学条件差、办学规模小的职业学校撤并分流。
加强骨干示范学校建设,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在巩固传统专业的基础上,突出学校特色,努力构建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办学新格局[8]。
2.2 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政府可以借鉴英、德等国的做法,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职业教育發展基金,用于重点扶持职业院校增加设备,改善办学条件。
这个基金还可用于支持紧缺人才引进、骨干教师培训等。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也是职业教育降低办学投入、提高办学质量的办学模式。
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建立社会激励机制,保证企业参与的利益。
各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途径与发展模式,实现企业、学校、社会“三赢”[9]。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双师型”教师。
首先,鼓励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学习,把长期的自我学习与短期的外出学习培训结合起来。
其次,要为教师进修学习建立一套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将教学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
2.4 深化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材、教学计划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材和教学计划的改革要突破教材以系统性和知识性为核心的传统模式,以能力体系和行动导向为核心,选定教材和安排教学。
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打破单一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模式,以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技能学习为中心,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实际生产有机结合起来。
不可否认,在职业教育中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会阻碍职业教育前进的步伐,在职业教育中,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政府、相关教育机构、学校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之道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良好健康发展,为社会真正培养出综合性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5.
[2] 万东华,钟守洋.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Z].中国统计摘要,2009.
[3] 顾宝昌.中国人口从现在走向未来[J].国际经济评论,2010(6):9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