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 期中探究精选试卷测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探究精选试卷测试卷(解析版)
一、探究题
1.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的实验:
(1)让一细光束AO沿平面ENF射到镜面O点,在同一平面上可看到反射光线BO,若将纸板NOF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NOF_____看到反射光线(选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_____。

(2)小明还想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具体做法是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是否改变,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请你设计这个实验记录表格,要求做三次实验_____。

(3)若将一束光沿BO方向入射,反射光将沿图中的_____方向射出。

2.“扔纸飞机”是民间传统游戏,某兴趣小组同学认为:纸飞机的飞行距离除了与发射速度的大小有关外,还可能与纸飞机大小,材料和发射角度等因素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小组成员将打印纸和旧报纸裁成不同面积的纸张,制作了相同形状的纸飞机若干个,利用固定在室内某一位置的简易发射器,以相同大小的发射速度和不同发射角度(发射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进行多次实验,整理相关数据如表。

纸飞机飞行距离与发射角度关系记录表
不同发射角度飞行的平均距离(米)
编号纸张大小纸张材质
0°15°30°45°
①18厘米×26厘米打印纸6.515.815.08.9
②18厘米×13厘米打印纸6.415.815.18.8
③18厘米×26厘米旧报纸5.614.213.27.6
________。

(2)除了发射角度,根据表一的实验记录,本实验还研究了纸飞机的飞行距离与______、________的关系。

3.劳动节期间小澄同学在家做“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取四个纸杯,底部扎几个小孔,分别放入一张纸巾,取40粒绿豆先浸泡一夜,再随机分成4等份放在纸巾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

数日后记录发芽情况如下:
装置绿豆所处的环境绿豆萌发情况
1置于常温下,不浇水绿豆不萌发
2置于常温下,每日浇3次水绿豆萌发
3置于冰箱冷藏室,每日浇3次水绿豆不萌发
4置于常温下,纸巾和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绿豆不萌发
5
(1)取40粒绿豆并随机分成4等份是为了_______。

(2)通过本实验可以看出,_______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3)若想探究“光照对绿豆萌发的影响”,请你帮忙设计第5组实验:_______。

4.完成下列各图的光路。

(1)画出光源S发出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P点的光路图(如图甲所示)______。

(2)MN是两种透明物质的界面,有一束入射光线经过A点,它的反光线经过B点,折射光线经过C点,请你画出完整得光路图(如图2所示)______。

(3)完成凸透镜中光路图(如图3所示)______。

5.(1)如图1所示是一架老式照相机的内部结构简图。

取景时,来自景物的光线经过镜头后,再由平面镜OM反射进入人眼;按下快门时,平面镜OM首先绕支点O迅速向上翻起,接着快门开启,胶片曝光,请你画出取景时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a射入人眼的光路。

________。

(2)如图2所示某发光点S所发出一条光线经平面镜恰好经过A点。

________。

6.如图是小周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根据相关知识帮她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
(1)实验探究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
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
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甲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2)步骤A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
(3)步骤D的选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___;
(4)步骤C选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___;
(5)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观察到清晰不重合的两个像,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厘米,则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_____。

7.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活动中。

(1)如果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______状态,说明这两个力是相互平衡的。

由此,小明提出,能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小华认为,若采用小明的方案,只能根据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测出______的大小,在未知二力平衡条件的前提下,另一个力无法直接测量,所以这一方案无法实施下去;
(3)为此,两位同学不断改进并先后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如图乙所示,请你判断出他们改进的先后顺序:______(用字母表示),这样的改进是为了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
(4)如图丙,是最终确认的实验方案。

此方案中,由于______,故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计;
(5)如图丙,在卡片平衡时,若要探究二力平衡时而立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你的操作方法是______。

8.在光现象的学习过程中,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按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纸板上显示出了入射光AO和反射光OB的径迹,他想把光的径迹保留在纸板上以便研究,请你为他设计一个保留的方法:______。

当在图甲上出现反射光OB后,小明将一透明塑料硬板按图乙方式放置,并以ON为轴旋转该塑料板,观察塑料板上能否出现反射光,他的设计意图是为了探究______,小明让光沿BO方向入射,发现反射光沿OA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
______;
(2)如图丙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将点燃的蜡烛A竖直放在薄玻璃板的一侧,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另一侧的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调整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A站的像,说明______。

9.学习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后,小强发现实验室里有如图所示的铁块和木块。

他想比较一下铁块表面和木块表面的粗糙程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因为要比较两者表面的粗糙程度,所以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做实验时,应保持_____不变。

(2)先将木块叠放在铁块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它们。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_____N。

(3)然后,_____(填两物块的放置情况),重复上述过程,这次测得的摩擦力2.4N。

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可知:_____表面的粗糙程度大一些。

10.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小勇同学在同一块海绵上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来进行研究。

(所用每块砖的重力和型号大小都相同)
A.一块砖平放在海绵上 B.两块砖叠放在海绵上 C.一块砖竖放在海绵上
(1)小勇是通过观察_____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

(2)观察比较图A、B的情况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有关;比较图A、C的情况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_____有关。

(3)以上这种研究方法在科学探究中属于 _____法。

11.食盐我们每天都摄入,爱思考的小明想,浓度的盐水会不会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呢?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
(1)实验步骤:
①取两个培养皿分别编号甲、乙,底部垫有四层纱布。

向甲培养皿倒入一定量的低浓度盐水:向乙培养皿倒入___,作为对照组;
②甲、乙培养皿分别加入正常的饱满水稻种子100粒。

每个培养皿不能只用一粒种子的原因是___;
③置于25℃和有充足空气的相同环境下培养。

每天观察一次,连续7天记录水稻种子的萌发情况。

(2)实验结果:甲组水稻种子的平均发芽率为92%,乙组水稻种子的平均发芽率为93%;(3)得出结论:低浓度的盐水不会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小华认为实验存在不足,小明得出的结论并不准确,小华的理由是___。

12.某同学发现虫蛀过的绿豆有些能发芽,有些不能发芽,便产生了探究的想法。

他将30粒正常绿豆种子均分为三组,其中一组不作处理,其余两组进行不同部位的钻孔处理(钻孔不影响未处理部分的结构),将三组种子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实验结果如下表:(图甲为绿豆种子,图乙为种子内部结构)
组别现象日期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完整的种子
从a端钻孔至恰好破坏
图乙中的结构②
从b端钻孔,与第二
组等大
5月13日均长出根,平均
1mm;无叶长出
无根长出;无叶长出
均长出根,平均
3mm,无叶长出
5月17日根平均长度9mm;均
长出叶,平均6mm
有3粒种子长出根;
无叶长出
根平均长度11mm;均
长出叶,平均7mm
苗。

(2)比较第一和第三组实验可知,第三组种子还能萌发成幼苗,这是因为________,从种子萌发速度看,破损的种子更快,因为种皮破损的种子更有利于吸收________。

破损的种子在自然环境中的出苗率是否更高?该同学又开始了新的探究……
13.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做“探究绿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在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再将相同数量的绿豆种子放在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

数日后记录发芽情况如下:
____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4.一到春季,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

霉菌的生活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呢?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1)A与B两组构成对照实验,其实验变量是_____;实验小组对照实验应作出的假设是:_____。

(2)如果C组中的①、②的条件分别是新鮮和低温(0℃以下),那么B与C两组也构成对照实验,C组的实验结果是_____;实验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_____。

(3)上述探究实验对我们如何保存食品有什么启示?_____。

15.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课上,小晴同学想:凸透镜成实像时,焦距大小对所成像的大小有什么影响呢?于是她利用如图装置开展研究(刻度未标出),下表是她提供的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回答:
实验次数焦距
f(cm)
物距
u(cm)
烛焰高度
(cm)
像距
v(cm)
(?)
(cm)
1530460.8
210304152
315304304
420304608
(1)刚开始实验时,发现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下端,想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心,该如何调节光屏的高度?_______。

(2)调整好后,进行实验。

表格空白处的“?”应填_______。

(3)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初步结论为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探究题
1.不能同一平面内
实验次数入射角/°反射角/°
1
2
3
【详解】
(1)[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所以沿OM将纸板FOM向前或向后折,此时纸板EOM和FOM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在纸板FOM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2]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应在同一平面内
(2)[3]表格内容包括入射角、反射角,以及实验次数,如下表
束光沿BO入射,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

2.发射角度低于15°时,飞行距离随发射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发射角度大于15°时,飞行距离随发射角度的增大而减小纸张大小纸张材质
【详解】
(1)[1]分析①②③三次实验数据知道,发射角度低于15°时,飞行距离随发射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发射角度大于15°时,飞行距离随发射角度的增大而减小;
(2)[2]分析①②两次实验数据知道,还研究了纸飞机的飞行距离与纸张大小的关系;
[3]分析①③两次实验数据知道,还研究了纸飞机的飞行距离与纸张材质的关系。

3.避免偶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用黑布罩住纸杯,置于常温下,每日浇3次水
【分析】
(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1)取40粒绿豆并随机分成4等份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增加实验准确率。

(2)1、2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水分,1不浇水绿豆不萌发,2每日浇3次水绿豆萌发,因此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2、3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2置于常温下绿豆萌发,3置于冰箱冷藏室绿豆不萌发,因此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2、4唯一不同的变量是空气,2置于有空气绿豆萌发,4完全浸没在水中,缺乏充足的空气绿豆不萌发,因此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所以通过本实验得出,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

(3)2装置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若想探究“光照对绿豆萌发的影响”,则变量为光照,第5组实验为:用黑布罩住纸杯,置于常温下,每日浇3次水。

【点睛】
掌握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本题解题关键。

4.
【详解】
(1)[1]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P交平面镜于点O,连接SO即为入射光线, OP为反射光线,光路如下图
(2)[2]先作出发光点A关于水面的对称点A′,连接A′B,交平面镜于点O,A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连接OC,OC为入射光线,光路如下图
(3)[3]由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知道,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故光路如下
5.
【详解】
(1)[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过焦点,即a光线经凸透镜后过F点;过焦点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被平面镜反射,射入人眼,如下图所示:
(2)[2]作出发光点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像点S′,连接S′、A点交平面镜于点O,沿OA画出反射光线,连接SO画出入射光线,如下图
6.CDBA 多次实验,便于得出普遍规律便于观察和找到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
系 0.4厘米
【详解】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步骤A、B、C、D的合理顺序是:
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后面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

(2)[2]探究平面镜成像时,要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其目的是进行多次实验来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3)[3]根据玻璃板的透光性,取两个等大的蜡烛A和B把A蜡烛摆在玻璃板前面,让B蜡烛与A蜡烛在玻璃板后面成的像完全重合,B蜡烛的位置就是A的像的位置。

(4)[4]选择两段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5)[5]根据物像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的前后两面所成的像之间的距离为平面镜厚度的2倍,即平面镜的厚度是0.4cm。

7.静止或匀速直线拉力 B、A、C 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的重力把卡纸中间沿直线剪开
【详解】
(1)[1]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物体受力平衡。

(2)[2]研究发现,在小明的方案中,只能根据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测出拉力的大小,在未知二力平衡条件的前提下,另一个力无法直接测量,所以这一方案无法实施下去。

(3)[3]B图为滑动摩擦,A图为滚动摩擦,C图只有滑轮间的摩擦,为了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他们改进的先后顺序:B、A、C;这样的改进是为了减小摩擦对实验的影响。

(4)[4]图丙是最终确认的实验方案。

此方案中,由于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的重力,所以,可以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计。

(5)[5]若要探究二力平衡时而立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正确的操作是:当小卡片平衡时,用剪刀沿虚线迅速剪断小卡片,由于两侧钩码落下,说明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两个力不能平衡。

8.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路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光路是可逆的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大小相等
【详解】
(1)[1]为了保留光的传播路径,小明可以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路径。

[2]小明将一透明塑料硬板按图乙方式放置,此时在玻璃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这样做是为了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3]小明让光沿BO方向入射,发现反射光沿OA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4]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即垂直于桌面,如果不竖直,则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
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5]由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则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9.压力 3.7 铁块放在木块上铁块
【分析】
(1)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测力计示数等于拉力大小。

(2)实验时水平匀速拉动物体,让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先确定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有两个: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一个因素不变,根据图中现象得出结论。

【详解】
(1)[1]根据控制变量法,比较两者表面的粗糙程度,所以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做实验时,要控制压力大小不变。

(2)[2]先将木块叠放在铁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它们,由图示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1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3.7N,因沿水平方向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故摩擦力大小为3.7N。

(3)[3]为控制压力大小相同,将铁块叠放在木块上,重复上述过程,这次测得的摩擦力
2.4N,即摩擦力大小为2.4N。

[4]在(2)中,摩擦力大小为3.7N,因3.7N>2.4N,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可知:铁块表面的粗糙程度大一些。

10.海绵变形的程度压力大小受力面积控制变量
【解析】
(1)海绵是比较容易发生形变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海绵的形变程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AB两图,受力面积是相同的,压力的大小是不同的,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大小的关系;
AC两图,压力的大小是相同的,受力面积的大小是不同的,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3)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两个,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和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采用控制变量法.
11.等量的清水一粒种子具有偶然性没有明确说明低浓度盐水的具体浓度
【分析】
(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种子不在休眠期。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

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3)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①该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低浓度的盐水会不会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呢?所以,该实验的变量是低浓度盐水。

向甲培养皿倒入适量的低浓度盐水,作为实验组;向乙培养皿倒入等量的清水,作为甲培养皿的对照组。

②因为所使用的水稻种子不一定都能萌发,每个培养皿不能只用一粒种子,而是放入相同正常的饱满的水稻种子100粒,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对实验结论的影响。

(3)该实验没有明确说明低浓度盐水的具体浓度,所以实验结论不准确。

【点睛】
对照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变量。

12.胚轴剩余的子叶仍能保证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水分
【分析】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3)甲图中从a端钻孔至恰好破坏图乙中的结构②胚轴,从b端钻孔破坏的是一部分④子叶,乙图中①胚根、②胚轴、③胚芽、④子叶。

【详解】
(1)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四部分。

第一组、第三组有胚轴,种子萌发发育成幼苗,第二组无胚轴种子不能发育成幼苗。

所以对比三组实验结果可知,缺失②胚轴会导致种子无法发育成幼苗。

(2)第一组子叶完整种子萌发,第三组种子子叶不完整种子萌发。

因此比较第一组和第三组实验可知,第三组种子还能萌发成幼苗,这是因为剩余的子叶仍能保证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从种子萌发速度看,破损的种子更快,因为种皮破损的种子更有利于吸收水分。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实验中变量的唯一性以及种子的结构。

13.水分温度
【分析】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该实验设置了三组对照实验:甲与乙以水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乙与丙以温度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乙与丁以温度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可知: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

【点睛】
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及对照实验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4.水分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低温(0℃以下)环境中新鲜的桔皮不发霉适宜的温度
【分析】
(1)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1)A将烤干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B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所以A、B两组实验构成对照实验,变量是水分;A 组的变量改变了是实验组,B组变量没有改变是对照组.A和B两组中橘皮含水量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实验小组针对这组对照实验应作出的假设是: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2)B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C组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置于低温环境中。

结果C组低温(0℃以下)环境中新鲜的橘皮不发霉,而B组温暖环境里新鲜的橘皮发霉,因此B与C两组也构成对照实验,实验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

(3)上述探究实验对我们保存食品的启示:低温干燥条件下保存食物。

【点睛】
设置对照实验目的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探究实验一定要设置对照组。

15.将光屏往下移像高见解析
【详解】
(1)[1]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下端,要使像重新成在光屏的中央,可以将光屏向下移动。

(2)[2]表格中数据可知,物距、烛焰高度相同,凸透镜的焦距越来越大,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弱,像距变大,像也会变大,故最后一列的数值应为像的高度。

(3)[3]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焦距大小与所成像的大小关系为:物距和物体高度相同时,凸透镜的焦距越大,所成实像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