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简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饮片简史
传统意义的中药饮片多指切制成片状等形态而直接用于调配处方的中药材规格。

春秋战国时期,发明铁器后,中药就出现了切、锉等切制方法,至唐末开始煮散,宋代达到高峰。

汉代是㕮咀片,如《伤寒杂病论》。

魏晋时是粗粒。

南北朝陶弘景提出:“㕮咀”为细切法。

隋唐时,“㕮咀”为锉、切法,使用的多是铜刀。

北宋时开始,汤剂变为粗末煮散。

南宋时出现“生药饮片”(《武林旧事》),但是仍然以粗末煮散为主,同时的金代亦如此。

金张元素《医学启源》:“古之用药治病,择净口嚼,水煮服之,谓之㕮咀,后人则用刀,桶内锉,以竹筛齐之。

”也就是加工成粗末。

张子和《儒门事亲》和李东垣《脾胃论》的用药都是用粗末或粗散;南宋《杨氏家藏方》《济生方》《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几乎全部是煮散。

图:切制白芷
元代《卫生宝鉴》:“用刀细切,桶内锉过,以筛齐之。

”元代虽然特制铡刀切制药物,但是依然过筛,使用的中药依然是粗末。

《御药院方》《外科精义》所载亦如此。

明代,粗末煮散因为加工不便,粘底糊锅,药汤浑浊不堪难以服用,饮片得以应用。

《伤寒六书》:“一用川大黄,须锦纹者佳,成饮片,用酒拌匀,干燥,以备后用。

”所出现的“饮片”一词与今天的意义大体相同。

陈嘉谟《本草蒙筌》:“古人咬碎,故称㕮咀。

今以刀代之,惟凭用。

犹曰㕮咀片,不忘本源。

”又曰:“诸药锉时,须要得法。

或微水渗,或略火烘。

湿者侯干,坚者待润,才无碎末,片片均匀。

状与花瓣相侔,合成方剂起眼。


张洁《仁术便览》、《本草纲目》、《炮炙大法》均已使用今天意义上的中药饮片。

明代,中医已经认识到中药的粗末煮散的不利因素,所以,中医对中药粉末不再推崇。

原因之一是中药炮制的意义越来越重要,很多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能起到治病作用;原因之二是,传统方剂基本上以煎煮为主,中药煎煮会使各种中药的有效物质发生何种化学变化呢?是否产生新的治疗疾病的物质?直到今天,在这方面的研究依然是非常欠缺的。

在没有研究清楚中药方剂煎煮的基本药理,蓦然进行一些新锅炒旧药的所谓新方法,例如破壁、配方颗粒等噱头进行商业盈利,都是在不明效果前提下的不负责任的商业行为。

幸好现在开始了经典名方的研究,相信更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