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部编版(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内容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草原》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在这句话中,“蒙”指蒙古族人民,“汉”指汉族人民,“何忍别”的意思是怎么忍心分别。

这句话描绘了大家再夕阳下依依惜别的情景。

第二课《丁香结》
《丁香结》一文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了丁香,赋予丁香灵动优雅、纯洁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阐述了作者要以豁达的胸怀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的人生感悟。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宗璞,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作者目睹丁香花开的格外茂盛,联想起象征着愁怨的“丁香结”,最后发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的感叹,显露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正视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把他看作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才有滋味。

作者把丁香喻为“丁香结”,是因为:①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②丁香花象征着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

第三课《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第四课《花之歌》
《花之歌》的作者是纪伯伦,黎巴嫩(国名)诗人,是阿拉伯文
学的主要奠基人。

主要代表作有散文诗集《笑与泪》《先知》《沙与沫》等。

诗人以花自喻,运用第一人称,从花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现象,表现了花的日常生活和品质追求,塑造了花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鲜明形象,抒发了其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人生要像花一样,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意时不孤芳自赏。

无论处于那种境遇,总是积极地向往和追求光明。

第五课《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的作者是毛泽东,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定桥两个长征故事,“暖”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寒”又暗示了飞夺泸定桥时伤亡惨重的悲壮心情。

全是的总纲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诗句中的“远征”写出了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写出了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作者是沈重。

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

全文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课文表现了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主语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

第七课《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第八课《灯光》
《灯光》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写起,继而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结尾照应开头,使得文章首尾呼应,结构紧凑。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作者以细腻的笔调详写郝副营长在战斗前的神情和谈话。

而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作者却用白描手法略写;两相对比中,突出了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执着的革命理想。

可以体会到“我”对美好成活的赞美和不忘过去、要好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愿望。

第九课《竹节人》
《竹节人》的作者是范锡林。

这篇文章回忆了“我”和同学们做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上课玩竹节人被老师没收后老师也迷上竹节人的故事,表达了“我们”的喜悦与满足,同时也写出了老师童心未泯的一面,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儿时玩具带来的心灵快乐。

第十课《宇宙生命之谜》
《宇宙生命之谜》的作者是张申碚、赵晓梅,是一篇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科普说明文,课文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是否有生命体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启示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我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第十一课《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采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介绍了故宫的悠久历史、
文化价值、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展现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故宫的热爱与赞颂之情,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第十二课《桥》
记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
神。

读小说,我们要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谈歌所写的《桥》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党支部书记。

第十三课《穷人》
《穷人》是俄国(国家)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

他的作品深受世界人民喜爱,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

课文记述了渔夫和妻子桑娜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赞美了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第十四课《在柏林》
《在柏林》作者是美国女作家奥莱尔写的一篇微型小说。

小说短小精悍,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第十五课《夏天里的成长》
《夏天里的成长》的作者是梁容若。

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熟悉的事物在夏天里是如何生长的,从而让我们感悟到青少年时期的重要性,启迪我们要珍惜美好时光,健康地有力量地成长。

第十六课《盼》
《盼》作者是铁凝。

文章以“新雨衣”为线索,围绕“盼”字记叙了作者童年时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有趣经历,展现了儿童细腻、有趣的内心世界,赞美了童真、童趣,表达了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之情。

第十七课《古诗三首》
《浪淘沙(其一)》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字梦得。

描写了黄河源远流长、波涛汹涌的雄伟气势,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的感情。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字牧之。

通过描写江南秀美的春天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灿烂文化的赞美和神往,同时又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叹。

《书湖阴先生壁》的作者是宋代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描写了湖阴先生家庭院的洁净清幽和门前景物的美好,突出湖阴先生品格的高洁,表达了诗人对他的赞美之情。

《浪淘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

诗中的“万里沙”一词说明黄河携带的泥沙多,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写的是作者所见之景,突出了黄河气势雄浑的特点。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则借用“牛郎织女”这一民间传说表达了作者百折不挠,渴望有所作为的情怀,是作者的想象之景。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他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江南春”顾名思义,就是江南的春天。

诗歌前两句抓住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等景物,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南朝四百八十寺”是虚指(填“实指”或“虚指”),说明寺庙很多。

《书湖阴先生壁》出自宋代王安石之手。

诗题中,“书”是题诗、书写、题写的意思,“湖阴先生”是的别号,他是王安石退居钟山时的邻居。

诗歌前两句写湖阴先生家环境暗示了主人品性高洁。

后两句中“护”“送”两个字把山水进行了拟人(修辞)化的描写,将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更加生机盎然。

这首诗的全两句是: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其中“茅檐”的意思是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从“净”“无苔”可以看出湖阴先生家的庭院十分干净,暗示了主人品性高洁。

第十八课《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告诉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第十九课《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晋西北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块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并造福于后代。

歌颂了老农坚持不懈、默默奉献的精神。

第二十课《三黑和土地》
《三黑和土地》这首诗写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获得土地的事情,表现了三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喜悦的心情,抒发了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展现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本文通过描述三黑如何对待土地,表现了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诗歌中写到了蝈蝈儿,通过“小时候”与“现在”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农民生活状态的巨大变化。

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通过描写春秋时期楚国伯牙与锺子期的动人故事,反映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文章选自《吕氏春秋·本味》,讲述了春秋时期的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

伯牙喜欢弹琴,所弹的曲子名为《高山流水》。

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两人心灵相通。

我们可以感受到伯牙“破琴绝弦”时的心情悲痛欲绝(用成语概括),可见二人之间的感情至死不渝(用成语概括)。

《书戴嵩画牛》用简洁的文字叙述了牧童指出戴嵩的画中的错误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凭空想象和迷信权威的人,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认真地观察事物,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这个故事的作者是宋代的苏轼。

故事中,《牛》指唐代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

第二十二课《月光曲》
《月光曲》讲述了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爱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第二十三课《京剧趣谈》
《京剧趣谈》详细介绍了京剧表演中所使用的马鞭、针线、酒壶酒杯等道具的来历和作用,以及亮相的特点和作用,展示了京剧的无穷魅力,抒发了作者对京剧艺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京剧被视为我国的“国粹”,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前身是徽剧,形成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
本文通过介绍京剧中“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和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自豪感。

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我知道的京剧名曲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群英会》。

第二十四课《少年闰土》
《少年闰土》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本文选自鲁迅的短片小说《故乡》。

课文中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

文中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

第一、二件事表现闰土的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第三件事反映了闰土的机智勇敢,第四件事表明闰土的生活丰富多彩。

我还知道鲁迅的作品有《狂人日记》《呐喊》《彷徨》。

作者笔下的闰土与“我”是很不一样的。

闰土生活在海边农村,而“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而“我”是一个“少爷”;闰土见多识广,而“我”孤陋寡闻。

这些都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第二十五课《好的故事》
《好的故事》作者在一个昏沉的夜里,于朦胧中看见一幅美丽的生活图景: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交织,闪烁飞动,然而当他正要凝视时,这幅图画却化为碎影,消失殆尽,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课文中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象征黑暗的现实,而对“好的故事”念念不忘则寄托了对光明、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二十六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在本文中,第一自然段和后文是因果关系。

文中写了五个和鲁迅先生有关的小故事,可以分写用小标题概括为:①谈《水浒传》、②笑谈“碰壁”、
③欢乐除夕、④救助车夫、⑤关心女佣。

这几件事让“我”明白了伯父之所以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的原因是:他爱憎分明,关心劳苦大众,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夸自己,实际上是幽默、委婉地“批评”“我”读书马虎,体现了伯父鲁迅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

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句话通过对鲁迅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鲁迅对劳苦大众的关心和对黑暗现实的无奈。

第二十七课《有的人》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在怀念鲁迅先生的同时,
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
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全诗共 7 个小节,可分为 3 个部分。

本诗的作者与1925年首次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品,他的代表作有:《罪恶与黑手》《难民》和《老马》等。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热情赞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敌奉献的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每节诗中的第一个“有的人”指反动统治者,他们的特点是欺压百姓,
下场可耻;而第二个“有的人”则指鲁迅以及像鲁迅那样的人,他们的特点是无私奉献,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诗中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则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则表达了作者对鲁迅逝世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