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复安引起锥体外系症状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复安引起锥体外系症状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胃复安引起锥体外系症状原因及治疗结果。

方法本文对临床上确诊为胃复安引致的锥体外系症状20多例患者进行观察。

结果分析其引起的原因及易造成误诊误治的结果。

结论提出临床医生应扎实基础知识,在诊疗上要全面思维,避免误诊误治。

【关键词】胃复安;锥体外系症状;多巴胺受体
临床上应用大剂量或长期小剂量的胃复安引起的锥体外系症状并不少见,尤其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更为常见。

在门诊单剂量引起的急性肌张力障碍则少见,且易造成临床上的误诊误治,造成严重的后果。

笔者收治20例,现将3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男,4个月,因双眼凝视,四肢强直3h入院。

该儿既往无产伤,窒息或类似病史,追问病史曾于入院前3h肌注过胃复安4mg。

查体:T 37℃,HR 120次/min,R 30次/min,神清,哭闹不安,心肺腹无特殊。

四肢肌张力偏高,可见四肢阵发性强直痉挛,生理反射减弱,病理征未引出。

查脑电图,血生化,血常规均无异常。

最后诊断为胃复安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例2,女,3个月,因双眼上翻,四肢阵发性抽搐4h入院。

既往无产伤,窒息或类似病史。

查体:T 37.5℃,HR 130次/min,神清,颈无抵抗,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灵敏。

心肺腹无特殊。

四肢肌张力增高,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查脑电图血常规,生化均无特殊。

头颅超正常。

入院诊断为抽搐查因,经对症处理后追问病史,
原病儿于3h前,因吐奶而服用过胃复安4mg一次,最后诊断为胃复安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例3,女,60岁,因反复咳嗽,胸痛2个月,加重伴气促10天入院。

查体:神清,慢性病容,右侧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语颤减弱,中下肺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左肺正常。

心腹无特殊。

查B超示右胸大量积液。

胸水检查有大量癌细胞及淋巴细胞。

给予化疗期间出现恶心,呕吐。

当即给予胃复安20mg肌注,3h后恶心呕吐减轻,而出现四肢强直痉挛性抽搐,伴视物模糊,四肢麻痹乏力。

查CT示脑无转移病灶,血常规、血生化均正常。

综合临床,诊断为胃复安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2 治疗
诊断明确后,立即去除病因,停用胃复安;予以抗惊厥、镇静药,抗胆碱能及抗组胺剂治疗[1];应用脱水利尿剂减轻惊厥后引起脑损害及加速毒物排泄;婴儿预防性使用维生素K1避免引起自发性出血;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

3 讨论
胃复安引起锥体外系症状之迟发性运动障碍多见,单剂量直接引起急性肌张力功能障碍并不多。

其发生常见于婴幼儿及年老体弱者。

据统计学资料表明出现症状者约达5%~10%[2]。

锥体外系统主要是对运动功能起调节和整合作用,而这一作用是由中枢不同的神经元起着相互拮抗、调整以维持平衡的,如在某一方面损害即引起平衡破坏出现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两类症状。

例如中枢兴奋性与抑制性神
经递质的比例失调时,将是直接产生症状的因素。

胃复安乃是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作用主要为阻断延髓化学催吐中枢的多巴胺D2受体,而使上消化道平滑肌加强运动促进正向排空而起止呕作用[3]。

多巴胺受体被阻滞后,机体为保持递质的平衡和维持与受体结合的效能,机体代偿性调节而引起更多的多巴胺产生致功能亢进。

多巴胺为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除D2受体作用被阻滞外,尚可作用于D1、D3、D4受体的靶器官而呈现兴奋症状。

结果使兴奋性神经递质占优势,使神经递质比例失调,从而引起临床上一系列的锥体外系综合征,以肌张力降低——动作过多的症状多见,除锥体外系症状外尚可有嗜睡、帕金森综合征、高催乳素血症、体位性低血压等表现[4]。

婴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体内外的刺激均可扩大、播散,而皮质抑制功能差;老年体弱者则药物的代谢、排泄较缓慢,且自身调节、稳定功能下降,药物易在体内蓄积;用药方面剂量过大,个体效应的差异因素。

上述的各种原因均易出现胃复安的锥体外系反应。

因此,临床上凡遇到以抽搐为主无其它不适者,应作这方面的考虑。

面对这样的病例,医师常造成误诊误治。

所以,应该熟悉用药,全面地认识其作用、副作用;临床思路要广阔,分析问题要全面、细致,逐层攻破;责任心要强,善于观察,不出现漏洞;询问病史时应详细;了解各疾病,准确地鉴别。

以期达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误诊误治。

【参考文献】
1 张君邦.帕金森病的治疗.神经科学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74-4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