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阅读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兰河传阅读题答案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她病逝前一年即1942年12月写于香港的一部自传性回忆录长篇小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呼兰河传》阅读原文:
我家是荒凉的。

天还未明,鸡先叫了;后边磨房里那梆子声还没有停止,天就发白了。

天一发白,乌鸦群就来了。

我睡在祖父旁边,祖父一醒,我就让祖父念诗,祖父就念: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天睡觉不知不觉地就睡醒了,醒了一听,处处有鸟叫着,回想昨夜的风雨,可不知道今早花落了多少。


是每念必讲的,这是我的约请。

祖父正在讲着诗,我家的老厨子就起来了。

他咳嗽着,听得出来,他担着水桶到井边去挑水去了。

井口离得我家的住房很远,他摇着井绳哗拉拉地响,日里是听不见的,可是在清晨,就听得分外地清明。

老厨子挑完了水,家里还没有人起来。

听得见老厨子刷锅的声音刷拉拉地响。

老厨子刷完了锅,烧了一锅洗脸水了,家里还没有人起来。

我和祖父念诗,一直念到太阳出来。

祖父说:
“起来吧。


“再念一首。


祖父说:
“再念一首可得起来了。


于是再念一首,一念完了,我又赖起来不算了,说再念一首。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纠缠不清地闹。

等一开了门,到院子去。

院子里边已经是万道金光了,大太阳晒在头上都滚热的了。

太阳两丈高了。

祖父到鸡架那里去放鸡,我也跟在那里,祖父到鸭架那里去放鸭,我也跟在后边。

我跟着祖父,大黄狗在后边跟着我。

我跳着,大黄狗摇着尾巴。

大黄狗的头像盆那么大,又胖又圆,我总想要当一匹小马来骑它。

祖父说骑不得。

但是大黄狗是喜欢我的,我是爱大黄狗的。

鸡从架里出来了,鸭子从架里出来了,它们抖擞着毛,一出来就连跑带叫的,吵的声音很大。

祖父撒着通红的高粱粒在地上,又撒了金黄的谷粒子在地上。

于是鸡啄食的声音,咯咯地响成群了。

喂完了鸡,往天空一看,太阳已经三丈高了。

我和祖父回到屋里,摆上小桌,祖父吃一碗饭米汤,浇白糖;我则不吃,我要吃烧包米;祖父领着我,到后园去,趟着露水去到包米丛中为我擗一穗包米来。

擗来了包米,袜子、鞋,都湿了。

祖父让老厨子把包米给我烧上,等包米烧好了,我已经吃了两碗以上的饭米汤浇白糖了。

包米拿来,我吃了一两个粒,就说不好吃,因为我已吃饱了。

于是我手里拿烧包米就到院子去喂大黄去了。

“大黄”就是大黄狗的名字。

街上,在墙头外面,各种叫卖声音都有了,卖豆腐的,卖馒头的,卖青菜的。

卖青菜的喊着,茄子、黄瓜、荚豆和小葱子。

一挑喊着过去了,又来了一挑;这一挑不喊茄子、黄瓜,而喊着芹菜、韭菜、白菜…… 街上虽然热闹起来了,而我家里则仍是静悄悄的。

满院子蒿草,草里面叫着虫子。

破东西,东一件西一样的扔着。

看起来似乎是因为清早,我家才冷静,其实不然的,是因为我家的房子多,院子大,人少的缘故。

那怕就是到了正午,也仍是静悄悄的。

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

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
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呼兰河传》阅读题目:
16.请结合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分析概括“祖父”的形象特征。

(4分)
17.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反复写到“荒凉”,请问是哪些原因使“我”感到荒凉?(5分) 18.1946年小说《呼兰河传》出版,茅盾在序言中认为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

请你结合文本具体谈谈萧红小说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呼兰河传》阅读答案:
16.祖父的形象特征:从祖父反复念诗讲诗、掰苞米、放养鸡鸭等细节,可以看出祖父慈祥、耐心、细致、勤劳、从容等特点。

(评分标准:①祖父形象特征答出两点得2分,结合文本举例2分。

②如答“简朴、有文化、对‘我’宠爱”等的酌情给分。

)
17.答案:(1)客观环境使她感到荒凉,(满院子蒿草,草丛中有虫子瞎闹。

破东西到处乱扔。

我家房子多,院子大,人少。

)(2)内心寂寞使她感到荒凉。

(评分标准:①每个方面2分,表述1分。

②如未概括,只答具体特征的如“玩伴少,只有祖父、厨子和黄狗,没有小朋友”等的,酌情给分。

)
《呼兰河传》简介:
《呼兰河传》是20xx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自传体小说,作者是萧红。

该小说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巅峰之作,动笔于武汉时期。

多年的辗转流徙,让萧红难以有一个安宁的写作环境。

到香港后,终于有了写完它的机会。

1940年9月1日,《呼兰河传》开始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上连载。

此后四个月,边写边连载,萧红沉浸在对故土和儿时生活的无限感怀与怔怔思念中,同时也融入了她对人性和社会的审视与思考。

故乡在万里关山之外,精神却在那里流连不已。

这是她一生中最为充实、愉快的四个月。

小说于12月20日完稿,27日连载完毕,萧红在文前注明:“本书由作者保留一切权益”。

这种说明在报刊上十分罕见,或许源于《呼兰河传》脱稿之际,作者对这部心血之作的无比看重。

今天看来,《呼兰河传》无疑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中文长篇小说之一,20xx年被香港《亚洲周刊》评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之九,而前八名分别是:《呐喊》(鲁迅)、《边城》(沈从文)、《骆驼祥子》(老舍)、《传奇》(张爱玲)、《围城》(钱钟书)、《子夜》(茅盾)、《台北人》(白先勇)、《家》(巴金)。

在时间的长河里,多少名噪一时的作品旋即湮没无闻,但《呼兰河传》却常读常新,召唤不同时代的读者与之对话。

《呼兰河传》让萧红远远超越了她的时代。

《呼兰河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一抹凄迷的气质,一种卓异的风格,一种完全有别于中国20世纪40年代文学的独特品格。

优雅而任性、感伤而婉讽,令人魅惑。

文字间寄寓着一个无乡女子渴望回家的絮絮倾诉,亦包含着一个思想深邃的作家对国民性的反思与批判。

情感与理性的熔铸,让时年二十九岁的萧红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如此独特的存在,这个名字因其独创性的文字而不朽。

而呼兰河早已成为且不断成为众多读者的又一处精神故乡。

萧红,这流落异乡的呼兰河的女儿,以其对故土的想象性触摸,刺激了太多后人对呼兰河、对后花园的想象,不断传说她那坎坷、传奇而短促的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